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经济不发达地区实施计算机教育势在必行







一、实施计算机教育的紧迫性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将逐步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中华民族要占有应有的位置……”计算机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带有社会变革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计算机数量的多少、质量如何,以及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必须大力发展计算机教育,以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计算机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从而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邓小平同志说过,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一些专家也认为,不会使用计算机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功能性文盲。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是青少年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已经成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护照。

一九九三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改革正在成为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我们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依赖我们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技术,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写好教育改革的伟大篇章。这就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开辟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我市地处辽宁西部,有人口197万,不但经济发展落后,科学教育的发展也很落后,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越是贫困地区,对现代科技的渴求也就越迫切。计算机存量严重不足,各行各业急需大量懂计算机、会用计算机的科技人材。

二、加深对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认识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在中小学进行计算机教育是适应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已经深入到教学领域。实践证明,实施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它还能有力地促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化、多元化和社会化。这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各类人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要站在发展地区经济、深化教育改革的高度来认识和筹划计算机教育工作。要克服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困难,调动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迅速地把我市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开展起来。

三、明确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内容

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参与,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发展。

在事业发展上,要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坚持分地区、分层次地分类协调发展;坚持“先河北,后河南”,先直属后区县的发展原则;坚持计算机教育环境建设、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管理、计算机教育理论研究、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等项工作的协调发展。我市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因此计算机教育也不能一刀切,搞一步到位。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量财发展”,在不增加学校和学生现有负担的前提下,适时开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也要因校制宜、区别对待。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各种活动,创造一个计算机教育环境,以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计算机 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机意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积极性等。

2.改革教与学的过程。

⑴ 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功能,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

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革教学的组织形式,如班级教学形式转向小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形式,或三者结合,帮助教师接触多种教学风格。

⑶ 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开发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寓独立性和创造性之中。

3.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使学生具有计算机意识,学会计算机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家教育部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对学科教学、辅助教学和辅助管理做出了相应规定。现在,在已开展计算机教育的学校当中,要研究如何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这里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三项内容都是重点,任何一项都不能偏废,各学校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作出全面的规划。二是根据我市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时期内,在重视学科教学和辅助管理的同时,要大力推进辅助教学,或者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要把重点放在辅助教学上,要注意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

四、逐步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步伐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21世纪。在新世纪中,信息产业和计算机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电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功能强大而价格便宜的电脑,以及越来越普及的电话,使得Internet网络,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地球已变成一个村落,人们的时空距离相对缩短,计算机网络将会毫不客气地主宰我们的生活方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的迅速普及,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足以使人产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在1996年提出“教育技术行动计划”时指出:到2000年,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文化中受到教育。而在我市乃至全国,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硬件支持环境应定位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上。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实现我市“一抓五带,再造阜新”的宏伟目标,我市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努力追赶,缩小距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要站在迎接信息时代、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度来认识并筹划计算机教育。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把计算机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尽管我市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都很薄弱,也应该在短时间内使所有的中小学全面开展计算机教育,实现“校校通”,让每间教室都联到Internt。如果现在我们不奋起直追,加大工作力度,将会贻误战机,被历史所抛弃。

五、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方向问题

方向问题是原则问题。方向搞准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才能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一种倾向认为应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重点在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种想法对中小学生来说,确有些不切合实际。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都去设计和制造计算机,而是要他们会用计算机。近年来,虽然增加了一些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但数量很少,体系不完善。这样的结果会影响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进程。

我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展,家庭电脑的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学科内容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摆脱程序设计模式,以计算机的应用为主,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使学生掌握使用这种工具的方法,让他们获得一种掌握知识和交换信息的手段,以帮助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终身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有超前意识,让学生接触代表计算机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掌握几种常用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兼顾长远发展和先进性,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派上用场。

六、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1.计算机教育是高投入的现代技术教育,所需费用较大。如何解决经费问题,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解决得不好,会制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较好的途径是:政府投一点、学校筹一点,共同解决经费问题。发动社会有识之士投入资金与学校联办,进行有偿服务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

2.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缺乏是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必须解决的困难。“科班”出身的计算机教师数量有限,远不能满足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挑选那些热爱计算机教育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以解燃眉之急。

3.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适应学生,更应面向教师。应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开展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工作,让所有的教师都补上这一课。

4.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可以说是一块处女地,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发展的方向,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

5.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软件环境支持。因此,软件的开发、研制可能会直接影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顺利发展。

6.计算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教研问题也将提到议程上来,以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健康发展。

计算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工程。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已成为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金钥匙”和“通行证”,要在二十一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位置,必须要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竞争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必须实现从工业教育向信息教育的转变,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必须开展计算机教育,掌握计算机技术。

(作者:辽宁省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 辛晓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开发教学课件实现课程整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手段不断更新,计算机已进入每个教室,如何发挥这些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效益和优势呢?我们认为切入点应当从学科“整合”着手,而“整合”的关键点又在于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科的特点,开发出适宜教学实际的优秀CAI多媒体课件。笔者总结多年来开发课件的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CAI课件的制作工具

每一种制作软件都有其自身制作界面功能的优劣之处。CAI课件的制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硬件环境、电脑基础知识等)寻找适合的多媒体制作工具。目前,流行的CAI创作工具有许多种,大致可分为:基于时间轴、基于流程图、基于卡或页和基于编程语言四大类型。由于学校中CAI软件的制作者一般来说并非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而是教师本人,电脑基础都较为薄弱或没有相应软件知识,因此应该选择自身容易接受的创作软件。如方正奥思,全中文界面,操作简单,对象引入快捷,页与页之间连接方便,易学易用;PowerPoint软件是多媒体写作软件,适用于开发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和教学培训等课件。以上两种都是基于卡或页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们将多媒体元素集成一张张的卡或页,通过卡或页跳动来呈现多媒体软件,它们的设计思想容易为初次接触多媒体的人接受。但是,这两种软件也有其局限和缺陷,缺少课堂上必要的师生与电脑的交互。

对于已有一定电脑知识的教师来说,可选用AUTHORWARE。AUTHORWARE是一种基于流程图的多媒体创作工具。它将多媒体的元素以图符的形式,置于预先设定好的流程线上,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数据汇集一起,赋予其交互功能,以达到多媒体软件制作的功效。其特点就是具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方式,由其生成的多媒体软件有较好的人机交互性。

其他目前流行的软件还有VB,3DMAX,Flash等。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根据自身基础、课件目的、用途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作软件平台,也可以将几个操作平台联合起来,互相补充,制作出更好的适合教学的课件。

二、CAI课件制作的准备

CAI课件制作的准备工作有两点:其一是制作课件所需素材的准备;其二是教师备课的准备。

(一)素材的准备。在所有的环节中,素材的准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选取素材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能表现教学内容。

课件的制作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素材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符合,并能表现教学内容。例如在制作小学数学《年、月、日》这一课件时,可用一首谜语及一副日历画来引入课题,学生通过看图猜谜来获得信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年月日的内容。在教大小月这一环节时,我选取了一幅手的动画,通过图中小棒点手关节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双手来认识大小月。最后,我又让画外音朗读一首小诗,加深学生理解。这样,选取的素材既紧扣教学目标,表现了教学内容,又激起学生兴趣,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上课环境。

(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所以,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素材选取要与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相一致。具体来说,使用的图片要形象化、卡通化,最好能动起来,那些彩色逼真的画面以及视频、音频经常受到学生的偏爱,因为这样的素材具有生动、直观的特性。例如在《年、月、日》这个课件中,解释“闰年”这一现象时,可以制作一个地球绕太阳转的动画,演示每年地球要转365天零7个多小时,这样每四年就多出一天,以此来教给学生知识,让学生能看得清,听得明。又如,在此课的练习部分,电脑对学生答题进行判断时,答对题后的音乐欢快愉悦,画外音会说“你真棒”“你真聪明”“好极了”等等,并会出现一个快乐的跳舞的小动物,答错题的音乐沮丧,会出来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动物,但画外音会说“再试一试”“别灰心”等,这样,学生在失望之余受到鼓励,会重新答题。整堂课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素材选取要适度。

这里的适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同一课件中选取素材的多寡要适度,即不能什么素材都往一个课件里塞。有的老师总认为一个课件中包含的素材内容越多,形式越丰富越好,其实不然,弄不好反而会画蛇添足,分散学生注意力。其二是指选取的素材大小要根据课件情况及电脑硬件情况而定。我们说多媒体课件所使用的素材均需数字化才能使用,所以数字化的方式不仅影响素材的存储空间,也影响课件的展示效果。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一味地放入各种存储量大、占用内存空间多的素材,会影响课件运行的速度和效果。

2.要讲究素材的制作。素材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的制作。小学多媒体课件的文字一般比较少,可以直接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输入。如果有大段文字,可在WORD中输入,存为TXT格式,再在多媒体编辑工具中调用。设计文字的工具可使用WORD中的艺术字、PHOTOSHOP等。

(2)图形、图像的制作。课件中对图形、图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构图、形式、色彩等方面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可以通过扫描输入、数码相机摄取、屏幕捕捉、从素材库中寻找等多种途径获得,也可用绘画软件进行加工、合成。值得一提的是,图形的保存格式有多种,常见的有BMP,TIF和JPEG三种格式的文件。相比较而言,其中BMP文件容量最大,JPEG文件容量最小,TIF文件画质最好,JPEG文件画质最差,教师可跟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不同格式的文件。

(3)动画的制作。动画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或从素材库中去寻找,也可以用动画软件来编制,如文字动画工具COOL 3D、平面动画工具FLASH、立体动画3DMAX等。一些简单的动画也可以用多媒体平台中的动画功能来完成。

(4)音频的制作。课件的音频部分可分为语音、音效、音乐三类。课件中的语音要亲切、甜美,可由专人录制成WAV格式,再经编辑工具修改。音乐要轻松,旋律要优美,配以合适的音效可以增强课件的演示效果。一般可选用WAV和MIDI这两种格式的文件。

(5)视频的制作。加入恰当的视频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可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来采集视频素材。课件中所播放的视频文件一般为AVI和MPEG格式。

(二)备课的准备。首先是备教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决定是否必须使用CAI课件。例如在教学数学“6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制作了一个CAI课件,将教材中的小棒、铅笔、小刀等图形进行了多种组合,其实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学具来摆放,通过动手引起兴趣,进行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这样的CAI课件,是没有必要制作的。对于所要制作的CAI课件的内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两个突出”:突出教材的重难点;突出运用CAI课件的必要性,解决常规教学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比如: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我们用AUTHORWARE软件编制了一个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简单动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其次,教师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定制作CAI的侧重面。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就要注重课件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对于中高段有了一定基础的学生,教师可制作一些内容较深、涉及面较宽的知识,这样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情景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如复习巩固课,学生自学性较强,这时练习版块可以多些,但也应注意“量”与“度”,避免从“人灌”到“电灌”的现象发生。最后,老师在上述两项准备的基础上,进行课件设计的总体构思,初步拟定脚本的流程,这样才完成了制作初期的准备工作。

三、CAI课件制作对于教师的要求

1.业务素质不断提高。CAI课件不是文本、图像和动画的简单播放,而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的体现。课件设计的好坏,是实现学科“整合”的关键,它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造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化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情况。

2.电脑知识不断更新。电脑知识更新周期快,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CAI课件的编制应由学科教师完成。这样,在制作过程中,制作的教师可以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改动课件内容,使课件不同环节得到更好地衔接,根据学生最易接受的角度,选择尽可能好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授课内容表达得更确切,让计算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3.百科知识不断拓展。美丽的图画、悦耳的声音──视听觉和谐的统一,再加上完整严谨的教材结构,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CAI课件。想制作出这么一个课件,教师不但在业务和电脑专业上要精钻,而且对各学科也要涉猎颇多才行。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涵养,也是做一个好课件的重要因素。

四、CAI课件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平时要注意收集新颖的素材资源。对学生来说,也要追求一种新鲜感,一但新鲜感一过,课件的教学效果就会明显减弱。一个课件使用了某些素材,如果这些素材在另一课件中重复使用,对他们就没有吸引力了。

2.界面要友好。设计的课件应有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操作方法一目了然。还可以设计“知识林”“使用帮助”“作者简介”“本课件设计思想”等内容,用小按键放在界面的一角,但不能喧宾夺主。

3.避免“一按到底”。在设计中应避免设计成按一键,出现下一内容;避免没有按钮、菜单等可供选择的人机交互方式,使用户只能顺序进行,而不能选择自由进退。

4.采用“积件”式课件。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往往只需要课件的某个片段的功能,设计时可将某些功能分别编制成不同的“积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灵活地模仿搭积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5.课件的打包。课件的打包要考虑它的使用环境,打包前最好将课件中用到的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素材有秩序地放在统一的目录下,某些课件制作平台对打包后的文件有携带媒体文件要求的,一定要注意放上相应的文件。课件打包后的形式最好是可执行文件形式(即EXE文件),并且根据需要做成软盘或光盘,这样可方便使用。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科教师应亲手做课件,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丰富百科知识、提高审美情趣,从而开发出的课件才适宜本学科教学实际,才能实现学科间的有机“整合”,真正发挥现代化设施的效益,切切实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江东教委教研室 贾为 宁波市黄鹂小学 王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08-8-2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改变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整合







21世纪,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即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结合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教学活动是复数主体活动,很可能造成个体的盲从。主体参与可以使教学的集体目标转化成个体学生的意向,可以使群体的教学活动转化成个体学生的自觉行为,这种转化实现了教学活动“对象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2001年十月,宁波举办第五届国际服装节和第十届金鸡百花奖。结合这次社会活动,我在九月中旬给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宁波的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个任务时,他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我先让学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计算机来为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请你明天告诉老师。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为这次双节设计一幅电脑宣传海报;做一张双节的电子邀请书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活动;将校刊《柳芽儿》十月份那一期做成双节特刊;设计一个介绍宁波风貌和有关双节准备情况的网站等等。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几个任务,时间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用两个星期来完成这次义务宣传活动。在此活动期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双节介绍的网址、文字、图片资料,其余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利用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写作知识和美术知识等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任务。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优势,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1.基于校园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①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的“网络与我”板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网络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等等。由于板报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获取后还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②成立网页制作小组,让学生制作个人主页,在年级内开展个人主页制作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

③开展班内、年级内的“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④学以致用,在班级内大力提倡学网络、用网络活动。比如鼓励学生上互联网上去收集与每月板报主题相关的图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老师。同时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收集好全班同学的E-mail地址,打印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特别受欢迎。

2.基于Internet的网络应用,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习者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为学习者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雅虎中国、新浪少儿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网上冲浪,浏览一些专题或个人网站,以此来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视野。

三、布置研究性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等问题。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在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上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网上游宁波”的任务。我给学生提供了浏览的网址:www.cnool.net,让他们利用网站中的“旅游”栏目去寻找宁波的景点,并把你认为非常不错的景点用WORD或POWERPOINT等软件做成完整的作品推荐给同学、朋友或父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其余的操作则由学生个别或协作来完成。整个教学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找到宁波优秀的旅游景点,写出景点介绍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树立远大志向,建设美好宁波。

学生必备技能:

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2.除了布置任务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评价重点:

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是否丰富、合理、有创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分类整理能力、写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

课程整合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我相信,通过课程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作者:浙江省宁波市江东东柳小学 黄吉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1#
发表于 2008-8-22 08: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扬起道德之帆驰骋网络海洋

──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青岛高科园二中 宋玲玲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发展浪潮,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卷全球,短短七、八年的时间,网络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方方面面。是网络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小了,生活在地球两端的人能够自由地交流;是网络使我们生活的空间扩大了,不再只局限于周围,我们可以在五湖四海交朋友;是网络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到很多信息;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传统的时间、空间概念正在不知不觉的发生着变化,网络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后一件伟大发明,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速度与质量,但同时它却又被国人称为“潘朵拉魔盒”。无庸讳言,网络上绝非净土一片,各种暴力、凶杀、色情、欺诈、反动及计算机病毒的侵扰,都让人防不胜防;更有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沉溺于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从而使更多的人是谈“网”色变,对我们的青少年采取的行动就是防、堵、卡、压。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网络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接触的太少,接触的范围太窄,再加上强压性的管制往往又事与愿违,反而让他们产生了好奇感,去冒险尝试。面对如此的状况,就呼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不可再扮演封建卫道士的角色,应像大禹治水般,“用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把握”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习网络、了解网络并适用和使用网络,让它成为每个人手中用来武装自己的有效工具。

在我校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我校有8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60%以上的学生常上网。我们也感觉到了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的冲击,网络下的德育教育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师在网络内容讲授上的信息提供与方向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来改变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和认识,使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助手。

一、利用学生们的兴趣,挖掘新闻热点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我深知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当然更多的兴趣是在“玩”上。为了引导他们使用网络,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近日最新新闻挖掘”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同学可上网搜索浏览近期的国际、国内、省内及青岛的最新信息,并可互相交流和讨论,对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言论可以在论坛上发表并号召组织大家讨论的。使学生们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大平台,将代替传统大众媒体,成为全球最大媒体,它可以使人们开阔眼界,获得大量信息。

二、介绍优秀论坛,学习加交流

我还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网络论坛,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讨论区内参与讨论,发表个人的意见,也可将难题发布出去,请求高人帮助,甚至还可以为他人排扰解难,引导他们用网络与五湖四海的人进行交流,使他们感觉到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人与人的心灵。

有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以前学习成绩属于中等,不爱交流,有问题也不大问老师。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师,特别感谢你介绍了‘K12’这个网站的论坛给我们,我现在一有问题就上论坛求助,以前有许多问题不会,可是又爱面子,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不怕了,反正没人认识我。也怪了,我成绩上来了,也敢问老师题了,信心也有了。”

还有一个学生常上“中国学生网”的论坛,她简直就是个网上的活跃分子,常给别人排忧解难,遇到她也不明白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去请教老师。她曾跟我说上大学她要学计算机专业,要办一个中学生心理网站,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压力大,心理问题都很重,又不能对老师和家长说,她说“她要帮助他们”。

我的学生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一上网就要先到自已常去的几个论坛看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帖子或者他们发的帖子有没有别人回复。他们学会了在网上学习,在网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不断的改善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们正确面对网络,就必须让学生们知道网络上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网络更多的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我与其它学科教师结合,让他们给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提纲,让学生们去上网搜索查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同时又会减少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强度。

“君欲得其势,必先利其器”,由信息技术教师来教会学生们上网搜索的方法,教会他们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的方法,然后让任课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解疑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网络的妙处,体验到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以及网络的无所不能,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协作学习;同时教师也摆脱了“唱独角戏”的尴尬,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四、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注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为了鼓励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只要他们是带着问题、课题来上网查阅资料的,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对学生们免费开放,更多的为学生们提供上机和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他们会很珍惜这个机会,会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以便于高效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加工,使网络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一个学习中的有效利器。

为了培养学生们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结组,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们在以后的“整合教学”中就会知道如何去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五、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在教育中有这样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应该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把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后再给学生,这样就安全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它把学生放在了一个无菌的“温室”里,但有朝一日他们必会走向社会经历“风雨”,因此我们做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给予他们的是强健的“筋骨”和较强的“免疫力”。

我们常请一些网络界有名人士来校与学生座谈,从“网络的知识”、“如何使用网络”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网络,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益与弊,以及正确运用网络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分辨是非,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人生观。

网络是我们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教育而言,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同学校的图书、资料相比,网络上的信息可为浩如烟海,并且更新很快。通过网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精髓;通过网络也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到知识、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发掘自身的长处和自己的兴趣,从而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学不到的东西,使课堂得到延伸……有了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那些不健康东西的诱惑在这一优势面前便大打折扣了。如果我们教育引导得法,网络这把“双刃剑”将不足为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8-8-22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基于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的来临使我们的教育别无选择,不抓住机遇就会被历史的巨浪冲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跨上网络快车。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即WBI)过渡,我们认为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与电教、CAI存在本质的区别,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1988年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三、 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转变

过去,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计算机课(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网络教学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其他学科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比如,在当前,实用性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初步的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统计图是分析、整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如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一般采用让学生制作板报、自我介绍等方式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整体审美能力,因此在安排整合的“任务”时,除了要考虑Word软件本身的功能及难易度外,还要考虑到语文、美术学习的进度,至少要在语文课、美术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写作基础和审美基础之后,再安排这类综合任务。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简课程的大环境下,为了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要求在近期分阶段地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必将带来课时分配的矛盾,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课程整合,应该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专门研究,将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细化。提议由其他学科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提出整合思路,完成信息技术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例如,我市立新中学进行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实验。首先师生先针对课题内容进行教学分析,提出各种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网络调查研究,并将各项调查结果存入微机。学生使用文字编辑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或使用EXCEL软件分析处理各项数据制成柱状图、线性分析图等,最后由学生将自己整个调查结果制成演示文稿或网页,进行小组内交流,并将优秀的作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布到网上与网友进行研讨。通过此次实验,使学生在学习扩充生物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各项微机操作,使学生原本感觉遥远神秘的网络空间成为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教师们运用网络操作微机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也不再感觉到计算机与各学科整合是遥不可及的了。再如初中美术第2册第4课和第5课学习《绘画的视平线与视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学习这两课时让学生利用微机绘画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变化规律,绘画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的“主点”和“余点”。第2册第14课、15课、16课是《花草的写生变化》、《15 动物的装饰变化》、《16 人物的变形设计》,通过图形设计,由自然形态向几何装饰形态变象的过程的剖析,使学生了解对自然物进行艺术再造的诸多变象手段以及为特定工艺设计意图的实现而进行的图形变并过程,从而为学生简单的设计尝试提供明晰的思路。

康成中学在学校校园网开通之后,利用校园网资源,通过指导学生建设学生特长网站,在网站建设中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网页制作知识,以及校园网的日常简单维护知识,拓宽了特长生的培养渠道。

3.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计划

1.多媒体情景教学实验研究。借助网络多媒体资源,将文字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图形、文本、声音的形式播放出来,使枯燥、难懂的内容生动、直观、有趣,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基于这一设想,我们在鼓励教师利用教育城域网资源,开展情境教学实验。如康成中学的王秀芳老师在教学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利用动画的地理课件使地球运动真正的“动”了起来。讲地球的公转时,先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让学生慢慢观察、细细体味;然后在转到春分点时让画面静止,让学生看此时的太阳高度(阳光直射在赤道);然后再让地球转到夏至,此时太阳光直射 23.5 N。夏至至秋分,秋分至冬至,这样形成四季的变化。通过这一幕幕动画与声音的组合,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心境中真正体验了地球的运动,也克服了这一系列抽象性难点的教学,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2.“一人一机”网络教学研究。东关小学是我市建设校园网较早的学校之一,在1999年就建设了E──LEARNING电子课堂,率先开展了“一人一机”的语文“四结合”实验。他们把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计算机的汉字输入、多媒体的情境教学相结合,在电脑作文、网络阅读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资讯网开通后,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又做了很大的改进。教师将教学设计网页化,每个教学设计分成四部分,① 教案推荐(从教育城域网上下载的适合不同层次学习需要的优秀教案);② 辅学资料(学习方法、学科人物故事、多媒体资料、互连网资源网站等);③ 分层练习与检测;④ 教师教案。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相关内容,进行网上练习,也可以通过网页教案中挂接的相关网站上网自主浏览学习,归纳总结。教师的备课不再是简单的设计“教案”,而是设计网络课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并配有相应的多媒体视听材料、相应的网络资源。开展“一人一机”网络教学实验,由最初的一个班,发展到现在的四个学校的十个班,由语文扩展到数学、英语、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

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管理学生的师长,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指导者、引路人、帮助者。师生之间成了完成学习目标的合作者。

3.研究性学习的研究。1999年底,高密市全面开设研究性课程。2000年8月,高密市成立康成少年科学院。以学生申请与评测答辩相结合的办法,从全市聘任六十名学生为院士,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康成中学的信息技术学习研究小组,依托校园网,建起了“英语学习”、“小荷尖尖”、“奥林匹克”等学生特长网站。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学习。2001年,市教科院又在城域教育网上开辟了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康成科学研究院。内容有研究专辑(供研究人员积累、发布课题资料)、资源部(提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题资料,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情报部(通报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头脑风暴(推荐能够激活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的素材,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交流中心(供研究人员发布初期研究成果)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网上支持。

高密市开发区是农业部批复的优质肉牛──皮埃蒙特牛繁殖基地。初三生物教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利用4 ~ 6周的时间完成“调查关于有利变异与提高良种牛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INTERNET获取各种关于良种牛经济效益的信息,需要把搜寻信息整理成相关的数据,用常见表格、折线图、条形图、圆图表、绘画文字等分析和解释所查找的信息,把各类数据在表格或图表中表示出来,还要将研究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发布,同时还可以通过E-MAIL将信息发送给网友,交流关于良种牛的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和信息。

调查结束后,教师发现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投影设备、扫描仪、因特网互联、打印机、多媒体软件、字表处理软件、因特网浏览器、百科全书CD光盘、电子邮件收发等的使用方法。参加调查的娄晓芳同学对生物课老师说:“老师,完成这个作业,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我前两年在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多,我现在感到计算机不再那么难学了,原来在我脑中一塌糊涂的CPU、超级链接、查询与下载、动画设置等等都迎刃而解了,这次活动对我太重要了。”

五、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在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在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任务,更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要基于网络背景的理念,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

1.“任务驱动与网络教学”的教材体系,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安排教材结构。一是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这就要求在组织教材时要有利于师生间和学习间的交流,有利于进行协同式学习;二是要注意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应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2.“多任务与主题化”的设计要求。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教学,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网络教学中的主题。主题化网络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材中要设计通过INTERNET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可以有许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个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教材编制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通过配套光盘、链接网址等方法提供“多个任务”及相应的信息,供教师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任务”进行教学。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情况,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自己创设相应的“任务”来完成所定的教学要求,甚至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3.加强各模块内容的渗透和综合。要将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渗透到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来进行教学。比如,将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取等结合到画图、文字处理等软件中,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学,不要过于强调系统性、模块化。同时,根据任务的要求,甚至特意设计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软件、多个模块知识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既符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

4.教材内容的现代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这一趋势,尤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这只是教材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还要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教材中创设综合性、现代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趣味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的表达形式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并通过配套的多媒体光盘中的学习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尽管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已经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并已向人们展现出未来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具有何等诱人的前景。

(作者: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刘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8-8-22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任务驱动主动建构

──我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吴春燕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际运用,从合理设计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 设计 主动建构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新学科、新迹象、新特色。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这不仅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新兴学科。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应用。甚至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从而造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低,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会学习,如何去学会合作,违背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初衷。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开始的时候都很有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但没有保护和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出一条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种现状,以真正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于以上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将“任务驱动”思想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一、精心设计任务,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觉得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真实”性。所谓“真实的任务”,就是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如果设计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形式,那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意义。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美丽和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 2000字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只有“真实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也才能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搜索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正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要求。

2、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一般可按基本任务和探索任务两种要求来设计:最基本的任务的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个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大家容易掌握和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探索任务是为哪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的是基本任务,而对于探索性任务只是鼓励、指导他们尝试操作。这样在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还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确保了异质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3、整合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利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4、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任务布置时不要面面俱到,只规定一些基本要求,具体内容由学生去“自主选择”、“自由发挥”,而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思考和尝试空间。

如在讲授“演示文稿的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该“演示文稿”中至少要包含四张“幻灯片”:要求第一张“幻灯片”用“项目清单”版式,并且为每一张“幻灯片”都设置“动画效果”。至于“演示文稿”反映什么主题、每页“幻灯片”的内容是什么、应用什么样的“设计模板”等等,都不做规定要求。当然反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制作要美观。学生在见到这个“任务”后,都跃跃欲试、充满了信心。因为这个任务没有“框框”,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我能行”,决不示弱!

5、延伸性。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家水电费的上交情况,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组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2、指导分析,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3、强化实践,解决任务。通过实践探索,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点拨评析,扩展细化。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8-8-22 08: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下面是基于任务驱动思想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图:



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使知识、能力与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6: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