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途径



山东省寿光市寿光中学 董建龙



【摘要】

2000年10月25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本文即从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入手,结合近几年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合生物教学模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关键字】

整合(integration),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计算机模拟(simulation ),开放式教学,自主学习

【正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与课程整合(integration)”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多方位刺激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那么怎么把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起来呢 ?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然是很不够的,有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中,首先播放新闻短剧《生物圈II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进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再比如,在讲述第五章第一节《生物的生殖》时,播放《多利羊的诞生》,讲述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表达时》,播放《“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但要注意,短剧播放要短而精,切不可占用太多时间。

2、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如第四章第二节《神经调节》中的“兴奋的传导”这个难点,传统教学手段教师难于讲清,学生难于理解,而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兴奋在“神经元内”“神经元间”的电位变化和突触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电位传导和化学刺激的转化,学生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递质—→膜电位变化这条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达到教学目的。第六章第二节《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独立分配到两个配子中遗传给后代。学生会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分离定律的实质,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但要注意在课堂上避免一味地利用课件,

3、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用于:

3.1、由于有些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或受到时空条件限制的原因,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需教师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再模拟予以补充。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上的叶绿体色带分布是自下而上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而我们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明原因,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纠正实验中的误差。

3.2、中学不可能做出的实验,完全可以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如《光合作用》的教学,需要认识光合作用中所释放的氧是来源于水而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这个实验要用氧的放射性同位素,实验设备也比较复杂,在中学生物实验室里不能做。“传统”教学利用静态挂图配合教师“生动”讲解来“讲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印象不深刻。“清华同方教育资源库”提供用计算机模拟美国科学家普宾与卡门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是动态的,对放射性同位素的检测是多媒体(既有模拟仪表,也有检测声响效果),有效的模拟了水的光解及氧的生成过程,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当然计算机模拟(simulation )是要有限度的,不可一味地追求,过分依赖模拟,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为主,强调“现象教学”的一门实验科学,计算机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4、利用INTERNET适当开放学习环境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更新非常快,教给学生简单固定的知识的做法早就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自我学习能力。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要遵循大纲,在能力培养上不要拘泥于大纲,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开放式”教学:

4.1“小环境”开放教学

“小环境”开放教学仅仅是教师搜寻,整理,综合有关某课题知识、素材,建立链接,搭建相对封闭的生物教学平台。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系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特点是:网络不与外部连接,有效控制学生上网,知识体系完整清晰。条件是教师搭建的教学平台资源必须要丰富,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第四章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中,教师先把植物的有关向光性一些实例及产生原因,生长素发现,生长素的作用及应用等方面的有关知识系统地揉合在一块,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形成课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或是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备课,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精心的设计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或课件供学生使用。当前很多教师的整合教学即属此类。

4.2“大环境”开放教学

在“小环境”开放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再从网上搜寻整理有关网站,建立链接,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询、搜索指定的课题再加以必要的实验实践、观察、体验、感知、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特点是,资源丰富,良莠不齐。条件是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加强引导保证课堂效率。例如第八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把教育网上有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其他网站的有关图文资料、音频视频、短剧动画等链接揉合在课件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相应规律,但如果缺乏教师指导,学生就容易根据自己的兴趣,更多的关心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食物链和食物网,而不去关注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内容,以及生物种类、营养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5、课程复习,高效迅捷

在生物复习课中,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便于教师精讲。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省时高效,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有的放矢,新旧结合,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例如,在复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时,由于教学内容多,学生水平不同,教师采用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知识体系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有地重点复习脂类代谢,有的重点复习糖类代谢,有的重点复习蛋白质代谢,所有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已有水平自主学习。在复习课中,一个较好的课件,既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提纲挈领、高效系统复习的作用,又可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的吃”,“吃的饱”。

6、课程评价,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

6.1、开发即时测试系统。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

6.2、开发网络考试系统。集组题、测试、阅卷、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组卷参数(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利用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综上: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在生物教学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巨大的教学革命,它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创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适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崭新学习舞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抓住教育信息化的契机,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多年来,原锡山市(今锡山区)中小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学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不管是学科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不管是三年达标工作还是评定教学新秀和教学能手,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原有基础上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定会开创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

一、前几年工作的回顾

(一)课程开设情况

原锡山市开展计算机教学是在1995年,1995年6月当时的锡山市教委颁发了《关于在高中阶段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的意见》,提出了各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普通高中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程,并对机器设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材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1996年3月颁发了《在高中阶段学生中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和考核的意见》,文件要求从96级的高一开始,全体高一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学习,达到劳技课考查的要求。1999年5月和9月又颁发了《关于我市中小学实施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意见》和《关于计算机教学的补充意见》,文件要求以江苏省九九年秋季全面实施新的课时计划和省计算机新教材出版为契机(以WIN95为教学平台),在小学四、五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和职业教育阶段全面开设计算机课程,不仅在课内,同时在课外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计算机教育活动,还要加强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逐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与他人交流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每周用1课时的时间(进课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鼓励学校充分利用午休或其他课余时间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上机操作。

(二)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教育是全新的一个教学领域,计算机课程是新开设的课程,大部分计算机教师是新教师或从其他学科转到该学科的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加上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材的更新也比较频繁,所以导致了计算机教师对所教教材的体系还不能恰当地把握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在1995年11月15日成立了高中计算机学科中心教研组。在中心组的带领下,组织计算机教师集体备课,分析、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学研究来弥补师资水平方面的不足,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提高。1999年9月我们又把中心教研组扩展成3个,分别为小学组、初中组和职中组,并对中心组成员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中心组成员的工作职责是协助教研员开展工作,及时了解反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主动提出改革计算机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研室的安排组织参加全市计算机教学研究活动,发挥教学骨干作用,把我市的计算机教育质量搞好。

2.制定计算机学科教学常规和检查常规的执行情况。在1996年就拟订了计算机学科教学常规,计算机学科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课外活动、考核和评价几个部分,并对每一部分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操作性较强。对于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教研室专门设计了表格,让教研员下乡时在检查完教师的上课、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后填写,并把表格返回教研室存档,积累该教师的平时工作资料。

3.开展青年教师三年达标考核活动(第一个“三步曲”)。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达标活动作为一项新教师上岗初期岗位职务培训制度是原锡山市教育史上的一个创造,达标活动的操作步骤概括起来就是在三年时间内,分三步要求,上三个台阶:第一步:“教学常规入门”;第二步:“课堂教学过关”;第三步:“教学能力达标”。第一、二步由学校具体负责实施,第三步包括五个方面,这五项考核主要由教研室来做,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在任教学科方面掌握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从1996年开始,教研室又规定了凡参加必备能力考核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加试教学理论。所以,计算机学科青年教师必备能力考核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⒈教学理论基本知识(笔试30分钟)⒉参考教师需要通过江苏省计算机应用能力中级考试(作为专业技能)⒊对现行教材的内容进行说课,由评委打分决定是否通过(作为教学技能)。从1996至2000年共有120多名教师参加了必备基本功考核。

4.唱好第二个“三步曲”。我们还根据第二个“三步曲”(即对通过三年达标的青年教师继续评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的要求,积极评选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新秀和教学能手,通过评选,目前原锡山市有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能手4名,教学新秀8名。

5.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教研室的统一部署,从1997年起在各校开展教学设计竞赛活动,每学期初由教研室公布本学期教学设计的课题,教师根据课题进行认真准备,并先在校级进行评比。在通过学校的评审后,由学校送到教研室参加全市评比,对获一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通过《锡山教育研究》杂志登载,供其他教师在备课时参考。

6.举办不定期的计算机教师培训班。大规模的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班于1999年12月28日正式开班,不定期地集中培训,并于2000年12月结束第一轮培训。下面是计算机教师培训班培训的具体内容:《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新版计算机教材教法及教学设计、教师的职业道德、怎样说课及说课实例点评、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计算机教学软件的选择与评估、网络知识(LAN,Internet)、多媒体计算机的原理、组装与测试、对等网的连接、网页制作(FrontPage 98)、Flash 4.0的使用、外出参观学习,等等。

我们觉得在培训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问题,首先是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是重理论轻技术,而我们操作过程却是重技术轻理论;其次,从培训的组织形式上看,应该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业余为主、自学为主、短期培训为主”,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第三,培训的方法手段不够。我们的培训工作仍按传统的模式在运作,缺少现代技术的介入或介入不够。在今后抓计算机教师培训时要注意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三)青少年计算机第二课堂活动和竞赛活动的情况

我们还常年重视计算机第二课堂的开设和竞赛活动的开展。1994年无锡市教委举办了“科信杯”青少年程序设计比赛和汉字输入比赛,我们荣获团体第一名。1995年,获得个人单项奖37个。1996年,我市获个人单项奖29个。1997年,获得个人单项奖70个。1999年,有两名学生获无锡市特等奖,8名学生获无锡市一等奖,30名学生获无锡市二等奖,70名学生获无锡市三等奖。在电视大赛决赛中,又获初中组特等奖和小学组一等奖的好成绩,综合成绩居无锡市之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常年重视开设计算机第二课堂活动是分不开的,我们将这一条列入了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达标活动,使青年教师人人参与。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使一些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今后几年的工作设想

(一)抓住当前大好形势,高举教育信息化大旗,提高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并把它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观念、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是迎接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把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要求

1.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途径。信息技术必修课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加工和传输信息的基本技能;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十五”期间,我区各中小学要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要求是:2001年全区中心小学、各完中和高中(含职业学校)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必须在多媒体网络教室(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在计算机教室)里进行。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专业教师。

2.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为教育信息化奠定基础

在配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设施时,可以从下述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中选择一个执行:

第一层次,建有能够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配套的基本应用系统,并以某种方式与因特网互联或提供因特网的模拟环境,能为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上网提供初步条件。

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建有多媒体投影教室,建成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场所的校园网,并以专线方式与因特网互联。能满足多数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因特网的需要,使网络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推进各门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工作的工具提供基本保障。

第三层次,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建成比较完备的校园网,网络到班,班班都能上网,初步拥有数字化校园必备的应用系统,与因特网高速互联。能满足所有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的需要,为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共享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保障。

第一层次的建设要求是基础,是乡镇中心小学、城市小学和所有中等学校都必须达到的最起码的要求。保住这个底线,才能初步满足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在各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基本需要。有条件的学校都应该努力超出这个最低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将就上述三个层次的建设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逐年进行修订)。

(三)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教师要高质量地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为他们将来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1.明确教学目的,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2001年新版教材的特点(以Windows 98为教学平台),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体系和每章的内容,结合自己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明确的、切实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要注意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当前倡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收集信息,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鉴别网上信息真伪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些都要靠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

2.注重联系实际,拓宽教学思路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思想性、趣味性等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解的内容正确无误,演示操作要掌握好时机并做到操作规范到位。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1)强化主体意识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本,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分类并合理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最基本的内容,是所讲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就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学习。

第二类是在任务设计过程中碰到没有学过的知识,是教学重点。只要教师给予适应的指导,学生就可以自己从书上或各种软件帮助中获得(这一点大家往往忽视),这类教学内容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三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后仍然难以明白的内容,也就是教学难点。这类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可采用讲解加讨论的教学方法。

(2)强化反馈意识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构成的一个信息交互系统。只有依据教学目标,不断地进行反馈纠正,才能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优化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反馈矫正意识,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也树立起反馈矫正意识。

(3)强化情感意识

教学情感是指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情感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情感效应和活动倾向。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有理智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教学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和优化,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尊重他们,是否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外活动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体验成功、和谐发展,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将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编制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信息技术教师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己信息素养

广大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要有奉献精神,要认真学习《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江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以及省市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行全文通读,在此基础上领会新教材改版中作者编写新教材的意图,仔细分析新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以及前后之间的联系,为上好信息技术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陈月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之我见



新桥一幼 王青畅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幼儿电脑普及活动,认为幼儿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电脑教育游戏让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游戏、电脑教育游戏不但让幼儿自主而且让幼儿更加自信、电脑教育游戏真正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教育原则、电脑教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和创新意识及各种潜能的开发、在组织幼儿玩电脑教育游戏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 。

主题词:电脑教育游戏 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1983年,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电脑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等一系列伟大构想。从此,在幼教战线上掀起一股以更新教育观念,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和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标的改革热潮。在这股热潮的推动下,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标志的电脑,开始走进幼儿教育这块天地。

我们新桥一幼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于去年9月份为每班老师配备了电脑,建立了Interent国际互联网与校园网,并建立了幼儿电脑专用学习室等,尝试着在幼儿中开展电脑普及活动,并申报了温州市规划课题《幼儿园电脑普及活动园本教学初探》,努力为编制一套幼儿电脑普及活动园本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及幼儿电脑普及活动亲子手册等。经过一个多学期下来的的探索和实践,有了不少的收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促进作用。那么,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有哪些促进作用呢?

一、电脑教育游戏让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游戏。

“游戏心”是陈鹤琴先生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他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因此,把电脑作为一项普及活动,适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即“游戏性”。首先“电脑教育游戏”,顾名思议即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而设计制作的电脑游戏,优秀的教育游戏具有美观、动态、有趣、变化的特点,以活泼有趣的方式传播中国及世界文化。幼儿会被新颖的拟人化形式、流动的画面所吸引,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寓学于乐,它区别于我们市面上的一些打打杀杀、暗算别人之类的网络游戏,教育游戏,可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于一体,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使幼儿感受艺术之美。美丽的色彩满足幼儿视觉的需要,动听的音乐满足幼儿听觉的需要,幼儿触景生情,自然全身心投入,既学习了知识技能,又巧发了创造力,促进了人格的健全发格,它算是一种真正开发幼儿潜能的一种教育游戏。

其次,在幼儿刚接触电脑时,通过教育游戏软件辅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玩相结合”潜移默化学会鼠标的各种操作技能,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和其他活动一样,电脑普及活动课初期让幼儿进行电脑教育游戏的操作,在这里,幼儿可不受教师的任何干扰,在电脑普及活动中,他们是自由的。

再次,由于电脑教育游戏软件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形象,使游戏活动充满童趣,符合幼儿动物性的特点,所以幼儿非常喜欢玩。例如:《好奇乔治学前智能开发》软件中 “太空巡逻”游戏,游戏中有三种难度选择,将根据难度调整的不同出现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用鼠标控制飞船移动,鼠标左键发射子弹,画面下方有提示的图案,根据图案提示向落下的陨石射击。幼儿必须根据提示找到一样形状和颜色的图形,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发展幼儿对形状、颜色的判断力、空间推理及辨别能力等,而且在幼儿电脑普及活动中我们还编了卡通人物笨笨虎、嘟嘟兔去电脑王国旅行,幼儿学电脑就如在电脑王国旅行一样,游戏在自然宽松的氛围进行,幼儿的兴趣点特点高。抓住幼儿们的兴趣点,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把这一延伸到其他方面,如:延伸到美工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几何图形,鼓励幼儿自成小组,进行合作“图形宝宝变变变”。幼儿们通过相互讨论和协商,共同完成了各自不同的图形设计。有的像城堡、有的像楼房、形式多种多样,令人耳木一新。在活动进行整个过程中,幼儿都是积极主动参与,而这种主动参与的热情只有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才会有。同样,幼儿在此项活动中各方面所获得的发展,是其他单一数学活动所不能达到的。可以说,电脑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体现了“寓学与玩”的原则。

二、电脑教育游戏不但让幼儿自主而且让幼儿更加自信。

1、电脑教育游戏软件能满足幼儿自由发挥的心理需要,从而为他们创设了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

电脑教育游戏软件以他独有的优越性,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做到自由自在的玩,它还可以避开成人评价的忧虑(即多了好奇和兴趣少了“不对”和“错”,少了“批评”),让幼儿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幼儿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且初步形成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玩相结合”氛围。

2、电脑教育游戏让幼儿更加自信。

电脑教育游戏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优秀的教育游戏以知识为载体,挑战“最近发展区”,还能为幼儿提供多层次的思考与释惑机会,从而促进儿童智慧潜能的发展。教育游戏还能提供宽松的气氛和鼓励性评价,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幼儿容易在比较中看到进步,看到变化,看到自己的不足,使其奋进。幼儿在游戏中能依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并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选择游戏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幼儿可根据教育教给幼儿的游戏规则,自由选择游戏等级,分别选择大、中、小拼图,大拼图只有四块拼图组成,对于不会操作的幼儿自由选择大拼图,很容易完成,而且完成后还能得到一个动画片奖励,幼儿不会因为活动内容很难而产生恐惧感或厌恶感,反而在取得一点点成功后产生再调整难度试一试的强烈愿望。这种收获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所以“电脑教育游戏也让幼儿产生了更多的微笑”。

三、电脑教育游戏真正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教育原则。

在电脑教育游戏中,当幼儿们的判断出现错误时,电脑总是以幼儿们可以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告诉幼儿“你错了!”例如幼儿在玩“大象吃饼干”游戏,幼儿必须找到和提示框出示的同样形状和颜色的饼干,然后利用鼠标拖放的技能将饼干拖到大象嘴巴,大象便会将饼干吃到肚子里,并会说谢谢。如果形状或者颜色错了,大象就会摇摇头,出现很不高兴的表情,继而会发现鼓励性语言:“再试一次”、“再试试看”来激发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每当幼儿将正确的形状和颜色的饼干拖到大象嘴巴上,大象便会一口吃下去,发出谢谢,让幼儿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领略到了一种成就感。也就是说,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己出现错误时,首先感到的不是沮丧,而是很好玩,才会让他们产生继续玩下去的愿望。这样做,不仅呵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因此,由于教育游戏符合了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采用了积极的鼓励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由于成人因素的影响对幼儿造成人格上的伤害。

四、电脑教育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和创新意识。

幼儿的成长需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有趣的教育游戏能激活幼儿的思维,把幼儿带到未知领域。幼儿可在人机互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并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诱发内趋力,获得知识信息,促进认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幼儿在玩“电脑折剪纸乐园”游戏时,能大胆想像,给自己的剪纸找出各式各样的形状和图形,变出各色各样的电脑窗花。这种诸如平时手工课的剪窗花让幼儿感到非常新鲜,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窗花只能是大人们才能剪出一幅好看的窗花的固定模式,因此,幼儿的创造欲望会更加强烈。再如:“梦幻场景”游戏中,幼儿可以选出各式各样的背景、建筑物、人物、动物,构建成一幅美丽的城市风景,同样是一种绘画设计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则用各式各样的图片设计制作出漂亮的力矩。运用创造性的教学工具电脑)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创新意识会在这里诞生,并伴随着幼儿一同成长,一位哲学家说:“对于未来世界,创新是一种睿智。”

五、电脑教育游戏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情感,有助于他们去解决问题。

电脑教育游戏调动了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能鼓励幼儿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走迷宫”游戏,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好每一条路线,再移动鼠标,面对不同的迷宫路线,有的幼儿在观察路线,有的幼儿在一直探索如何走出迷宫,有的与旁边的幼儿一起商量如何走出迷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迷宫终于出来了,幼儿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他们因些而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在组织玩电脑教育游戏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虽然电脑教育游戏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机互动代替不了人人互动。

电脑教育游戏毕竟作为丰富教育手段的有益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电脑教育游戏同样也是幼儿电脑普及活动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唯一一种。所以,电脑教育游戏的长处是电脑取代了教师,而是让教师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组织电脑教育游戏活动的目的不是“为玩而玩,为用而用”。

幼儿参与电脑教育游戏,旨在培养幼儿对电脑的“亲和力”,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而不是为学一技之长。因此,我们一线的电脑教师们应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决不能把电脑教育游戏当作只是让幼儿生硬的操作练习。

(三)规则的建立确保幼儿更好的学习和游戏。

由于电脑室是一个新生的教室。对于充满好奇的幼儿园们来说更是倍感新鲜,所以会出现非常在电脑房里嬉戏的现象。因此,进入电脑室要脱鞋,并穿上拖鞋,不能乱拔插头、敲打电脑、安全用电的规则为开展幼儿电脑普及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四)选择能够帮助幼儿树立积极价值观的电脑教育游戏软件。

正如今天的电影和电视一样,在幼儿电脑软件当中充斥着暴力和残忍画面。从整体影响来看,打打杀杀暴力之类的游戏严重威胁着幼儿的发展,并对幼教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我应该避免使用这类游戏。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去找寻和发现那些帮助幼儿树立积极价值观的幼儿教育游戏软件。

(五)电脑教育游戏与课程整合。

把电脑教育游戏活动延伸到其他教育活动中,并且与幼儿园课程如何进行自然有效的整合,使其最大限度的体现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怎样能更好的发挥其促进作用,这将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之,电脑悄悄挺进幼儿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幼教改革的需要。它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幼儿电脑教育中成为现实。我相信,随着幼教观念的不断更新,电脑将会以幼儿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而被很快融入其中,成为幼儿教育中一朵绚丽的奇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改变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整合







21世纪,人类将面临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的飞跃,即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为此,世界各国对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已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为此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一、结合社会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主体参与过程与活动过程同步,保证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教学活动是复数主体活动,很可能造成个体的盲从。主体参与可以使教学的集体目标转化成个体学生的意向,可以使群体的教学活动转化成个体学生的自觉行为,这种转化实现了教学活动“对象的具体化”,从而达到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2001年十月,宁波举办第五届国际服装节和第十届金鸡百花奖。结合这次社会活动,我在九月中旬给校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宁波的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当我向学生提出这个任务时,他们兴趣浓厚,跃跃欲试。我先让学生回去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计算机来为这次双节进行义务宣传?请你明天告诉老师。第二天一早我就得到了许多好的点子:为这次双节设计一幅电脑宣传海报;做一张双节的电子邀请书邀请亲戚朋友来参加活动;将校刊《柳芽儿》十月份那一期做成双节特刊;设计一个介绍宁波风貌和有关双节准备情况的网站等等。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来完成这几个任务,时间是每天中午和每星期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用两个星期来完成这次义务宣传活动。在此活动期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双节介绍的网址、文字、图片资料,其余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和创造,利用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写作知识和美术知识等等,通过老师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来完成任务。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大的体现,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优势,丰富课堂教学

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通过网络优势,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

1.基于校园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①以班为单位进行年级内的“网络与我”板报制作评比。内容可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网络运用方面的知识技能、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用好网络、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等等。由于板报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获取后还需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②成立网页制作小组,让学生制作个人主页,在年级内开展个人主页制作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制作网页的兴趣。

③开展班内、年级内的“网络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④学以致用,在班级内大力提倡学网络、用网络活动。比如鼓励学生上互联网上去收集与每月板报主题相关的图片、文章,以E-mail的方式发送给老师。同时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收集好全班同学的E-mail地址,打印出来,方便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举措特别受欢迎。

2.基于Internet的网络应用,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提高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但要从学习者学习信息技术的层次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要从学习者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培养其信息素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为学习者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雅虎中国、新浪少儿等有名的“搜索”引擎网站,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网上在线自学,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网上聊天室留言本、E-mail、BBS等方式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探讨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网上冲浪,浏览一些专题或个人网站,以此来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拓展视野。

三、布置研究性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等问题。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在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上网知识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网上游宁波”的任务。我给学生提供了浏览的网址:www.cnool.net,让他们利用网站中的“旅游”栏目去寻找宁波的景点,并把你认为非常不错的景点用WORD或POWERPOINT等软件做成完整的作品推荐给同学、朋友或父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其余的操作则由学生个别或协作来完成。整个教学安排如下:

教学目标:

1.在任务引导下,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网络),收集相关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加工处理。

3.找到宁波优秀的旅游景点,写出景点介绍或制作成幻灯片,进行交流。

4.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会,树立远大志向,建设美好宁波。

学生必备技能:

1.利用互联网查找并下载有关的图表和文字资料。

2.信息分类整理的基本方法。

3.基本的写作技能。

4.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课前准备:

1.教师只起组织、指导的作用,一般不为学生准备材料。

2.除了布置任务和最后的交流评价,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在课外进行。

评价重点:

1.课题研究计划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2.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协作意识。

3.作品是否切合主题,内容是否丰富、合理、有创新。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分类整理能力、写作能力等等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课程整合的目的。

课程整合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在将来的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我相信,通过课程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扬起道德之帆驰骋网络海洋

──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青岛高科园二中 宋玲玲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发展浪潮,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席卷全球,短短七、八年的时间,网络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方方面面。是网络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小了,生活在地球两端的人能够自由地交流;是网络使我们生活的空间扩大了,不再只局限于周围,我们可以在五湖四海交朋友;是网络使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到很多信息;正是由于网络的出现,传统的时间、空间概念正在不知不觉的发生着变化,网络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后一件伟大发明,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网络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种种便利和好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速度与质量,但同时它却又被国人称为“潘朵拉魔盒”。无庸讳言,网络上绝非净土一片,各种暴力、凶杀、色情、欺诈、反动及计算机病毒的侵扰,都让人防不胜防;更有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甚至沉溺于色情网站而不能自拔,从而使更多的人是谈“网”色变,对我们的青少年采取的行动就是防、堵、卡、压。

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网络的全面认识和深入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接触的太少,接触的范围太窄,再加上强压性的管制往往又事与愿违,反而让他们产生了好奇感,去冒险尝试。面对如此的状况,就呼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不可再扮演封建卫道士的角色,应像大禹治水般,“用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把握”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的学习网络、了解网络并适用和使用网络,让它成为每个人手中用来武装自己的有效工具。

在我校学生的调查中显示,我校有80%的学生家中有电脑,60%以上的学生常上网。我们也感觉到了网络的负面作用对教育带来的冲击,网络下的德育教育也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对信息技术教师在网络内容讲授上的信息提供与方向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做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来改变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和认识,使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好助手。

一、利用学生们的兴趣,挖掘新闻热点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我深知学生对网络的痴迷,当然更多的兴趣是在“玩”上。为了引导他们使用网络,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近日最新新闻挖掘”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同学可上网搜索浏览近期的国际、国内、省内及青岛的最新信息,并可互相交流和讨论,对于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言论可以在论坛上发表并号召组织大家讨论的。使学生们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学习、工作的大平台,将代替传统大众媒体,成为全球最大媒体,它可以使人们开阔眼界,获得大量信息。

二、介绍优秀论坛,学习加交流

我还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网络论坛,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讨论区内参与讨论,发表个人的意见,也可将难题发布出去,请求高人帮助,甚至还可以为他人排扰解难,引导他们用网络与五湖四海的人进行交流,使他们感觉到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人与人的心灵。

有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以前学习成绩属于中等,不爱交流,有问题也不大问老师。有一次他对我说:“老师,特别感谢你介绍了‘K12’这个网站的论坛给我们,我现在一有问题就上论坛求助,以前有许多问题不会,可是又爱面子,不好意思问老师。现在不怕了,反正没人认识我。也怪了,我成绩上来了,也敢问老师题了,信心也有了。”

还有一个学生常上“中国学生网”的论坛,她简直就是个网上的活跃分子,常给别人排忧解难,遇到她也不明白的问题或解决不了的事情,就去请教老师。她曾跟我说上大学她要学计算机专业,要办一个中学生心理网站,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压力大,心理问题都很重,又不能对老师和家长说,她说“她要帮助他们”。

我的学生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一上网就要先到自已常去的几个论坛看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帖子或者他们发的帖子有没有别人回复。他们学会了在网上学习,在网上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不断的改善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

三、与其他学科整合,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们正确面对网络,就必须让学生们知道网络上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网络更多的是一个知识的宝库。我与其它学科教师结合,让他们给学生提供与教学相关的一些知识提纲,让学生们去上网搜索查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同时又会减少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强度。

“君欲得其势,必先利其器”,由信息技术教师来教会学生们上网搜索的方法,教会他们使用网络和计算机的方法,然后让任课教师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老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解疑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网络的妙处,体验到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以及网络的无所不能,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们进行协作学习;同时教师也摆脱了“唱独角戏”的尴尬,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四、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注重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研究环境。为了鼓励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只要他们是带着问题、课题来上网查阅资料的,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对学生们免费开放,更多的为学生们提供上机和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就有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他们会很珍惜这个机会,会更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以便于高效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加工,使网络真正的成为自己的一个学习中的有效利器。

为了培养学生们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习惯,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上采用“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结组,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们在以后的“整合教学”中就会知道如何去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常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五、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现在在教育中有这样一个误区,有人认为应该建立“有效的防火墙”,把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后再给学生,这样就安全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它把学生放在了一个无菌的“温室”里,但有朝一日他们必会走向社会经历“风雨”,因此我们做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给予他们的是强健的“筋骨”和较强的“免疫力”。

我们常请一些网络界有名人士来校与学生座谈,从“网络的知识”、“如何使用网络”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网络,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益与弊,以及正确运用网络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分辨是非,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和人生观。

网络是我们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教育而言,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同学校的图书、资料相比,网络上的信息可为浩如烟海,并且更新很快。通过网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精髓;通过网络也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到知识、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发掘自身的长处和自己的兴趣,从而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在书本、课堂和学校内学不到的东西,使课堂得到延伸……有了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那些不健康东西的诱惑在这一优势面前便大打折扣了。如果我们教育引导得法,网络这把“双刃剑”将不足为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基于网络环境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信息社会的来临使我们的教育别无选择,不抓住机遇就会被历史的巨浪冲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跨上网络快车。

在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的显示呈多媒体化,教学信息组织成超文本形式,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这使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更具魅力,教学模式也与传统教学有了巨大的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核心,所以探索一种以培养现代人为目标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代教育技术已悄然向第三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即WBI)过渡,我们认为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首先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则可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与电教、CAI存在本质的区别,先进的教学理念预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1988年全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我们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是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①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② 实践性,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注重操作训练,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③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④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另一个挑战: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⑤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三、 信息技术课程模式的转变

过去,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变成了计算机课(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网络教学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其他学科的需要和发展趋势。比如,在当前,实用性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初步的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统计图是分析、整理信息的重要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安排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知识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如Word文字处理的综合学习,一般采用让学生制作板报、自我介绍等方式进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整体审美能力,因此在安排整合的“任务”时,除了要考虑Word软件本身的功能及难易度外,还要考虑到语文、美术学习的进度,至少要在语文课、美术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写作基础和审美基础之后,再安排这类综合任务。

在当前国家和社会普遍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精简课程的大环境下,为了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部要求在近期分阶段地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必将带来课时分配的矛盾,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课程整合,应该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

2.在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专门研究,将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细化。提议由其他学科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提出整合思路,完成信息技术和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例如,我市立新中学进行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实验。首先师生先针对课题内容进行教学分析,提出各种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网络调查研究,并将各项调查结果存入微机。学生使用文字编辑软件进行文字编辑,或使用EXCEL软件分析处理各项数据制成柱状图、线性分析图等,最后由学生将自己整个调查结果制成演示文稿或网页,进行小组内交流,并将优秀的作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布到网上与网友进行研讨。通过此次实验,使学生在学习扩充生物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各项微机操作,使学生原本感觉遥远神秘的网络空间成为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教师们运用网络操作微机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也不再感觉到计算机与各学科整合是遥不可及的了。再如初中美术第2册第4课和第5课学习《绘画的视平线与视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学习这两课时让学生利用微机绘画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和变化规律,绘画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的“主点”和“余点”。第2册第14课、15课、16课是《花草的写生变化》、《15 动物的装饰变化》、《16 人物的变形设计》,通过图形设计,由自然形态向几何装饰形态变象的过程的剖析,使学生了解对自然物进行艺术再造的诸多变象手段以及为特定工艺设计意图的实现而进行的图形变并过程,从而为学生简单的设计尝试提供明晰的思路。

康成中学在学校校园网开通之后,利用校园网资源,通过指导学生建设学生特长网站,在网站建设中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网页制作知识,以及校园网的日常简单维护知识,拓宽了特长生的培养渠道。

3.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如果仅从专业学习的角度考虑,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可以分别独立地学会两种工具的使用。但是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描述一个活动或制作一个作品,通过“剪贴板”综合使用多个软件,使表述更生动、清晰,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 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题带动计划

1.多媒体情景教学实验研究。借助网络多媒体资源,将文字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图形、文本、声音的形式播放出来,使枯燥、难懂的内容生动、直观、有趣,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基于这一设想,我们在鼓励教师利用教育城域网资源,开展情境教学实验。如康成中学的王秀芳老师在教学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利用动画的地理课件使地球运动真正的“动”了起来。讲地球的公转时,先让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让学生慢慢观察、细细体味;然后在转到春分点时让画面静止,让学生看此时的太阳高度(阳光直射在赤道);然后再让地球转到夏至,此时太阳光直射 23.5 N。夏至至秋分,秋分至冬至,这样形成四季的变化。通过这一幕幕动画与声音的组合,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心境中真正体验了地球的运动,也克服了这一系列抽象性难点的教学,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2.“一人一机”网络教学研究。东关小学是我市建设校园网较早的学校之一,在1999年就建设了E──LEARNING电子课堂,率先开展了“一人一机”的语文“四结合”实验。他们把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计算机的汉字输入、多媒体的情境教学相结合,在电脑作文、网络阅读等方面逐步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教育资讯网开通后,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又做了很大的改进。教师将教学设计网页化,每个教学设计分成四部分,① 教案推荐(从教育城域网上下载的适合不同层次学习需要的优秀教案);② 辅学资料(学习方法、学科人物故事、多媒体资料、互连网资源网站等);③ 分层练习与检测;④ 教师教案。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浏览相关内容,进行网上练习,也可以通过网页教案中挂接的相关网站上网自主浏览学习,归纳总结。教师的备课不再是简单的设计“教案”,而是设计网络课件,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并配有相应的多媒体视听材料、相应的网络资源。开展“一人一机”网络教学实验,由最初的一个班,发展到现在的四个学校的十个班,由语文扩展到数学、英语、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

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管理学生的师长,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指导者、引路人、帮助者。师生之间成了完成学习目标的合作者。

3.研究性学习的研究。1999年底,高密市全面开设研究性课程。2000年8月,高密市成立康成少年科学院。以学生申请与评测答辩相结合的办法,从全市聘任六十名学生为院士,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康成中学的信息技术学习研究小组,依托校园网,建起了“英语学习”、“小荷尖尖”、“奥林匹克”等学生特长网站。在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学习。2001年,市教科院又在城域教育网上开辟了研究性学习支持网──康成科学研究院。内容有研究专辑(供研究人员积累、发布课题资料)、资源部(提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题资料,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情报部(通报国内外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头脑风暴(推荐能够激活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的素材,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交流中心(供研究人员发布初期研究成果)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网上支持。

高密市开发区是农业部批复的优质肉牛──皮埃蒙特牛繁殖基地。初三生物教师在教学遗传和变异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作业:利用4 ~ 6周的时间完成“调查关于有利变异与提高良种牛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INTERNET获取各种关于良种牛经济效益的信息,需要把搜寻信息整理成相关的数据,用常见表格、折线图、条形图、圆图表、绘画文字等分析和解释所查找的信息,把各类数据在表格或图表中表示出来,还要将研究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发布,同时还可以通过E-MAIL将信息发送给网友,交流关于良种牛的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和信息。

调查结束后,教师发现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手段:计算机、投影设备、扫描仪、因特网互联、打印机、多媒体软件、字表处理软件、因特网浏览器、百科全书CD光盘、电子邮件收发等的使用方法。参加调查的娄晓芳同学对生物课老师说:“老师,完成这个作业,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比我前两年在课堂上学到的还要多,我现在感到计算机不再那么难学了,原来在我脑中一塌糊涂的CPU、超级链接、查询与下载、动画设置等等都迎刃而解了,这次活动对我太重要了。”

五、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课程教材开发

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基础,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在综合考虑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在新型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任务,更是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设计要基于网络背景的理念,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

1.“任务驱动与网络教学”的教材体系,以活动项目为中心安排教材结构。一是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师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这就要求在组织教材时要有利于师生间和学习间的交流,有利于进行协同式学习;二是要注意新知识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问题中引入,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三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应安排一些联系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任务和实践作业,通过网络和其他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来处理分析信息,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使学生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2.“多任务与主题化”的设计要求。信息技术课的网络教学,相当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这些学科的知识也就是一个个在网络教学中的主题。主题化网络教学就是在相应的知识主题下,完成一个个主题带来的大量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材中要设计通过INTERNET等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同一个教学知识点,可以有许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个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长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在教材编制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通过配套光盘、链接网址等方法提供“多个任务”及相应的信息,供教师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任务”进行教学。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自的情况,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自己创设相应的“任务”来完成所定的教学要求,甚至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3.加强各模块内容的渗透和综合。要将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渗透到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来进行教学。比如,将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取等结合到画图、文字处理等软件中,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安排教学,不要过于强调系统性、模块化。同时,根据任务的要求,甚至特意设计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软件、多个模块知识的结合来解决问题,这既符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又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

4.教材内容的现代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这一趋势,尤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了解或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但这只是教材现代性的一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还要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在教材中创设综合性、现代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5.趣味性、学生主体性原则。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内驱作用。同时,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材的表达形式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并通过配套的多媒体光盘中的学习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尽管目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已经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并已向人们展现出未来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具有何等诱人的前景。

(作者: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刘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8-18 08: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任务驱动主动建构

──我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常州市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 吴春燕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本文就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实际运用,从合理设计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 设计 主动建构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同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进了中小学的课堂。新学科、新迹象、新特色。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这不仅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和趋势。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新兴学科。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应用。甚至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从而造成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低,或者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会学习,如何去学会合作,违背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初衷。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开始的时候都很有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但没有保护和提升学生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出一条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种现状,以真正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于以上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将“任务驱动”思想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一、精心设计任务,提供学生发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是教学的第一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觉得设计任务时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真实”性。所谓“真实的任务”,就是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和他们的经验相整合。如果设计的“任务”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形式,那样就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意义。例如,讲完“画图”中的一些基本工具和命令后,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美丽和学校或家乡;学习了“word 2000字处理软件”,可以给学生布置制作贺卡、设计小报等任务。

只有“真实的任务”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也才能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搜索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这正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要求。

2、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这符合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一般可按基本任务和探索任务两种要求来设计:最基本的任务的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这个基本任务一般是任务中较简易的,大家容易掌握和完成的,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探索任务是为哪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有发挥空间的任务。比如: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电子小报,要求有图、有文、有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教学中我们必须完成的是基本任务,而对于探索性任务只是鼓励、指导他们尝试操作。这样在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还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确保了异质学生整体发展的目的。

3、整合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创造出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直接融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去。

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利于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4、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任务布置时不要面面俱到,只规定一些基本要求,具体内容由学生去“自主选择”、“自由发挥”,而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思考和尝试空间。

如在讲授“演示文稿的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演示文稿”,该“演示文稿”中至少要包含四张“幻灯片”:要求第一张“幻灯片”用“项目清单”版式,并且为每一张“幻灯片”都设置“动画效果”。至于“演示文稿”反映什么主题、每页“幻灯片”的内容是什么、应用什么样的“设计模板”等等,都不做规定要求。当然反映的主题一定要健康,制作要美观。学生在见到这个“任务”后,都跃跃欲试、充满了信心。因为这个任务没有“框框”,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我能行”,决不示弱!

5、延伸性。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外活动。

例如,下节课要讲解表格制作,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自己家水电费的上交情况,也可以调查最近一个星期的天气状况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表格。这样既可节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组织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2、指导分析,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3、强化实践,解决任务。通过实践探索,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点拨评析,扩展细化。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