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达贤小学 周玉培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时,我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狗熊、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画呀涂呀,一会儿,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让学生在想象、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疑”字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告诉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积极思维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重视指导,处理好讲解与实践的关系。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易于学生克服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

三、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我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想,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于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越来越起劲,就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学生会很容易讲出生活中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房子的形状出来,让学生形成真实的表象)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让学生从刚才的表象出发进行想象,创新,形成新的东西)

就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头脑中具备了新图画的大致形象,但这种表象是头脑中的。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再在实践操作中创造出来,然而预想的效果往往与实际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学生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或与同学讨论或自己想办法,进行再修改,进行新一次的创作。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得到启发,一些更好的想法也随着创作出来了……如此反复经过多次的想象和创作,最后有的同学用苹果瓣来做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上面还有几只小动物住在那里呢;还有的用香蕉皮作瓦片;还有的画出自己想象出的太空房子,有的画童话中公主的城堡;有的画自己的家;有的画生活的校园……学生经过创新的作品,每一个都是新颖特出,充满神奇的色彩,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的成果。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而且从中更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创新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下的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激励思维;不仅是灌输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启发他们怎么思考,教会他们勇于去发现真理。在课堂上,我努力地探索创造新方法的路子。又如在每节课结束前的十分钟左右,我会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是对学生创新表现的肯定和鼓励,每当这时,学生都是争先恐后的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当他们见到作品展示出来时,脸上非常高兴,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又会发现他会更加努力地探索新的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我同时结合学校的各种绘画比赛,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是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你有没有一把“开锦囊”的钥匙,相信学生的创造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创作的天地,那就多有一份创造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迅速,在很多学校中已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而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编排方式,是编写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选择和编排做一简要论述。

一、确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几个因素

确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就是在所有可供选择的内容中选出社会所需要、学生能接受、客观条件又许可的那部分内容。它主要受四个因素的影响:可供选择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客观条件(设备、师资、时间等)。

1.可供选择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供选择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如信息技术的原理、发展史、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等);二是信息处理方面的知识(如互联网上搜索资料时涉及到的资料分类知识,文字处理中的字体、字号、分栏等知识,图片处理中的色彩、构图等知识,数据处理中的统计、排序等知识);三是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知识(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图片的方法)。

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第三类知识是教学的核心,课程的主线应该是:紧紧围绕“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这个核心,学习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类(文字、数据、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学习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检索、接收、加工、传送等)。

信息技术处理信息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来实现的,如字处理软件主要处理文字信息,绘图与图像处理软件主要处理图形与图像信息,电子表格软件主要处理数据信息,浏览器软件主要用来接收与检索信息,等等。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各类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的学习上。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有关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安排得太多,有的教材甚至完全是从信息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于是就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开始,到计算机的系统构成、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等等。结果,有关计算机本身的知识确实学了不少,但是却不能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的工作,如用计算机写一封信,画一幅图等。这就像一个学生在写字课上学了大量的关于笔的知识,但却没有学会用笔来写字一样荒唐。

2.社会需求

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否则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成为职业培训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社会的需求应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中就已需要;②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所需要;③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所需要。

第一方面的需求,就目前而言还不突出。因为我国信息技术还未普及到不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就会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的程度。但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已经能给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带来方便,尤其是能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方面的需求,要求尽可能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容。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是更新最快的,而且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停滞的迹象。

其次是软件,但具体的某一类软件的发展往往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稳定期。比如,DOS操作系统从开始发展到最后,十多年的时间,尽管功能增加了很多,但基本的内容、基本的操作方式都没有什么改变,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掌握了DOS,到十年后他所学的内容还基本有用,只有到了整个操作系统更新换代,全面转向视窗操作系统时,他才需要全面更新他有关操作系统方面的知识。同样,一个掌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人,他所学的内容肯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用。应用软件更是如此,某一类应用软件一旦成熟,就会较长期地稳定下来。比如,微软最初推出的所见即所得的WORD,到今天的WORD2000,基本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最稳定的是那些可以与信息技术分开独立存在的信息处理内容。比如字处理中有关字体、字号等知识,数据处理中有关查找、排序等知识。一个人在10多年前学习DOS版WPS时所用到的字体、字号等知识,在今天学习WORD2000时同样有用,相信在几十年后学习相应的字处理软件时还会有用。

从这一个角度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选择信息技术硬件知识时应该尽可能慎重,而选择有关信息处理的内容时就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另外,对那些学起来费时耗力的内容,特别应该注意,因为这正是今后最可能被淘汰的内容。比如,键盘输入目前仍是汉字输入的主要方式。但如果要达到实用的水平,就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改进输入汉字的方法肯定是人们要解决的重点,现在让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最终很可能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第三方面的需求,要求选择尽可能方便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具有较大迁移效果的内容。比如在小学中选用画图类软件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视窗操作系统所附带的“画图”软件,另一种是类似“金山画王”之类软件。尽管“金山画王”比“画图”更容易出效果,但是“画图”采用标准的窗口形式,学了“画图”再学习其他各类绘图与图片处理软件就会感觉容易得多,它更有代表性,更有迁移作用。因此应该优先选用“画图”软件。

3.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的接受能力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水平,二是智力发展水平,三是相应的知识水平。从实际情况看,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得当,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在生理和智力上都不存在任何问题,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特别要考虑与其他课程内容相协调。

在键盘操作学习中就普遍存在一个典型的问题。

目前所使用的键盘都是英文键盘,而很多小学生在学习键盘操作时并没有学过英文。尽管我们学习键盘操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输入汉字,尽管汉语拼音字母与英文字母在形状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完全可以将英文键盘当作汉语拼音字母键盘。但是很多老师在遇到这一个问题时不是先让学生直接学习汉语拼音的输入、汉字的输入,而是很自然地就先给学生补英语课,让学生学会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后,再继续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上补英语课的内容,效果如何暂且不论,如果信息技术老师的英语不标准的话(这是常有的事),结果更是误人子弟。

类似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比如,应尽可能选用中文界面的软件;在学习电子表格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在学习汉字输入法时,尽可能采用拼音输入法,因为它与形码不同,不会出现拆字不规范的问题,避免与识字教学发生冲突。

4.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师资、设备。很少有课程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那样受制于师资和设备。现在特别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根据教学内容来配备教师和设备,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来确定教学内容。因为老师熟悉BASIC语言,学生就学习BASIC语言;因为现有的设备只能使用DOS操作系统,学生就学习DOS操作系统。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是目前不可避免的现实。但尽可能使老师和设备来适应教学内容,还是完全可能的。

就教师而言,尽可能多学些新知识,以适合教学的要求,已经不是条件问题,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本人的认识问题。只要认识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

设备配备上也有一个认识问题。比如,有些学校在购买教学用机时,强调的是机型档次和机子的数量。但往往很不重视打印机、扫描仪、话筒等配备。结果花钱不少,但在教学时仍然由于设备的原因会限制很多内容的教学。其实,不必多花钱,只要在机型、档次、数量等方面上略微降低一些要求,这些问题就能顺利解决。

对一些已经配备了只能运行DO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学校,首先也应解决认识问题:不能让教学内容跟着设备,而应该让设备为教学内容服务。尽可能选择那些目前仍然有用或对学习新内容有较大迁移作用的内容,比如学习一些教学软件、益智游戏软件。对一些明显已经被淘汰的内容,比如很多DOS操作系统的内容,就不能以“不浪费设备”为理由继续保留。否则就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浪费教师、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

这是一个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同样意义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即按照先易后难、先形象后抽象等原则安排顺序,这是教学论的常识。恰恰在这点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多,而且这些问题远远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第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它往往是从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逐步推演到具体运用,先进行抽象的综合再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内容,一种很普遍的叙述顺序是这样的: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数据输入、运算、输出等)→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成(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计算机硬件分类介绍,最后才让学生进行具体硬件的操作。

且不论这些内容是否都有必要学习。单从教学效果上讲,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尚无任何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先学习抽象的内容,是极不合理的。同样这些内容,合理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先让学生接触常用、直观、使用最简单的硬件设备,如显示器、键盘、鼠标。在学生对它们的功能、形状等都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再进行概括、归类,同时可以分别介绍相应的同类硬件设备。再学习硬件设备的分类,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等,同时介绍它们的功能,讲解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如此逐步深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最典型的就是先学DOS再学视窗,初级班学DOS高级班学视窗。曾经有一个省编的教材干脆小学学DOS,初中学Windos3.x,高中学Windows9x。

这样做的理由也很简单:先出来的东西低级、简单,后出来的东西高级、复杂。自然是先学低级的、简单的,再学高级的、复杂的。DOS低级、简单,视窗高级、复杂,因此先学DOS再学视窗也就天经地义了。而互联网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更应该放到后面学习。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将功能的简单与复杂同操作应用的简单与复杂混为一谈。而事实上,加强功能与简化操作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一项新的技术,在强化功能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操作的简化。图形界面的视窗操作系统比字符界面的DOS操作系统功能强大得多,但学习起来却要简单得多(对于不懂英文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这是人所共知的。先学抽象难学的内容,再学形象直观易学的内容,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而这一类问题在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谓比比皆是。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

这是个和编排顺序密切相关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直线式和螺旋式。直线式主要指将学习内容分类(如操作系统、字处理、绘图、互联网等),同一类学习内容集中一段时间学完,然后再集中时间学习别的内容。而螺旋式主要指将学习内容按照其深浅程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区分开来,将程度相近的内容、相关的内容(如学习字处理软件时必然会与一些操作系统的内容相关)放在一起学习。完成后,下次再将同样的内容在更深的层次继续学习。

假设一个学校安排了两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要学习操作系统、字处理这两方面内容。

典型的直线式编排方式是:第一学期学习操作系统中所有要学的内容;第二学期学习字处理中所有要学的内容。

典型的螺旋式编排方式是:第一学期:学习简单的字处理软件如写字板,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操作系统知识,如窗口的操作、文件的保存,以及操作系统中容易理解的部分,如在“我的电脑”进行简单的文件操作。第二学期:学习WPS或Word等专门的字处理软件,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操作系统知识,以及操作系统中相对较难部分,如在“资源管理器”中进行更复杂的文件操作。

直线式和螺旋式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直线式或螺旋式,而且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其优缺点。直线式编排的主要优点就是教学设备较简单,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学习同一类的内容,需要用到的软、硬件都要简单得多。同时学习者易于对所学内容在头脑中清理归类。但是直线式的编排方式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各类内容之间是可以割裂开来学习;二是每一类内容本身开始部分与结尾部分所需要的接受能力与相应知识相差不大。这两个前提条件越在初学阶段越不具备。如果小学教材采取直线式的编排方式,长时间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技能,一方面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初步掌握计算机技术,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疲劳,影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而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就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达到实用水平,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为信息技术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直线式和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我们认为:小学的信息技术教材宜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这是因为:

首先,越是在初学阶段,各块内容越是难以分开来单独学习。比如在学习字处理时,马上会觉得需要补充操作系统的知识(如文件的保存、查找等);在学电子表格内容时,又会觉得需要补充字处理的内容;在学操作系统时,又觉得需要利用一个应用软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件的概念,等等。而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信息技术课的各块内容,越学得深,越需要更多的相应知识。以电子表格为例,越学到后来就越需要更多的数学知识,对一个有足够数学知识的成年人来说,完全可以将电子表格的全部内容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学完。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必须采用螺旋式。他只能先学其中较简单能接受的部分,然后就得放下这块内容,转而学习其他的内容。待到他们的数学知识达到能学习电子表格中其他更深的内容时,才能回过头来更深入地学习。

(作者: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吕 阳 程江平 吴奋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紫岩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思考



绵竹市紫岩小学 王琨



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把握绵竹教育城域网和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契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一、更新观念,不断强化抢占“制高点”的意识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我们应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破除陈旧的“应试教育”观,树立起现代化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着重引导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克服应试教育的五种弊端:即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传统教育方法轻现代媒体应用;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操作;重应试效果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现代化主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成为可能。

二、明确发展点,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本领

现代化教育的投资比例应大致为:硬件:软件:潜件(师资培训)=5:3:2。在培训师资过程中,重点围绕以下五个要点做好工作:

一是超前培训师资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在硬件设备更新之前完成。

二是坚持校本培训。自编教材,自我应用,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尝试整合。

三是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发展。在抓教师培训中,要着眼于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培训节奏,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观念上常抓常新,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四是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以抓骨干带一般,形成梯队,分层次推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形成一支懂计算机、会开发、能应用的教师队伍。

五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保证培训时间、内容、师资和经费,确立本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培训总体规划和学期计划,编写适应本校教师实际需要和现代化教育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的培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这个培训走过了从集体组织学习,到个人有选择的学习;从单一的书本上获取信息资料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料的过程。目前,我校现代化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讲学习、苦练功已形成氛围。其次是加大对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的培训。我们应把计算机培训的内容按岗位的需要划分三个层次,参照国家标准制定四级培训达标标准。对于那些勤奋钻研,大胆尝试的教师给予鼓励,并让其承担各级公开课教学。

三、找准结合点,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为了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成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目前,我市的CAI辅助教学仍属于起步阶段,辅助教学软件资源匮乏,市面上的大部分软件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走自行制作符合本校实际的辅助教学软件和购买外来软件相结合的思路。购买了一整套各学科的教学辅助软件。在使用中不断摸索和学习,从而设计制作适合本校的各学科课件。

为进一步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并在学校普及CAI辅助教学活动,并尝试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辅助教学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让教师们认识到CAI辅助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培训一批能制作CAI课件的教师。

(3)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4)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并总结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型。

结合绵竹教育城域网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建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1)怎样才能使现有的软件资源和将来开发的资源重复利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怎样在一个统一平台下集中各种软件素材,进行形式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怎样在新技术前提下提高教师的辅助教学理论水平。

要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教学,就要建立丰富的软件素材库。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与教材配套的图片资源库、声音资源库和视频资源库。我们的目标是使它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使它成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的工具。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是进一步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对那些基于网络的优秀软件系统直接利用,对一些非网络环境的教学软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整理。

教学软件的开发研制不仅需要掌握一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教育专家和教学第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紧密配合。高质量的软件取决于高质量的脚本,高质量的脚本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为此,我们应摸索出适应本学校需要的CAI软件开发与应用的新路子。我们应采取“任课教师撰写脚本,专职教师辅助制作,教研组评价反馈”的模式解决“结合点”的问题。任课教师应该了解计算机性能,懂得开发原理,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开发简单的软件,这样他们便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编制脚本。而对专职教师,则要求他们与教师共同研究,反复修改制作CAI课件。最后再经过各学科教研组的评价,把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制作教师,对课件再进行修改,使课件制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CAI课件开发方面,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原则。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和“教”。

我们的教学软件应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软件的大容量和生活化,特别是注重与生活的结合。二是软件的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交互性、创新性。

四、着力应用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研究,核心的任务应该是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稳定的教与学活动的进程结构。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有正确的教学理论指导。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各国的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我们应基于意义建构理论,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主要包括:

(1)提供学习资源,创设情景;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

(3)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起信息反馈的通道;

(4)指导学生建造有意义的知识结构(意义建构);

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要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验,控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

(2)转变学生的地位。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3)转变媒体的作用。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化到学生手中,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4)转变教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逻辑综合,讲解说明式的进程转变为以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从“教师讲解、演示模式”到“学生操作、练习模式”再到“网络教学模式”,采用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的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它不仅仅使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发生改变,而且使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历史性的变革。我们要让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参与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当中去,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了教师的潜能。使他们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作为现代教育环境中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当中的一员将会为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1.高科技及应用的广泛性、方便性
(1) 信息科学技术是高科技学科
什么是高科技?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科技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等,其中只有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中小学课程开设,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中唯一的高科技课程。
既然是高科技,它就与传统的科技有一些显著不同的特点。曾任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副主席的吴季松博士在《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了高科技有三个特点:
① 高科技的分类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为标准。如信息科学就是要加大、加快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传输。
② 高科技从科学到技术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并在全世界普及已成为现实。
③ 直接而迅速地向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广泛渗透,产生改变人们观念、人类生活和社会结构的难以估量的、变革性的影响。
(2)信息科技应用极其广泛
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应用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没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
(3)计算机使用的方便性
计算机虽然是高科技产品,但由于它的智能性,特别是图形界面的创立,使得计算机使用起来很方便,连小学生也能熟练地使用。
(4)对课程的影响
高科技是一种尖端科技,它的原理和基础是极高精尖的,例如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为骨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传感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科学技术。这些知识是中小学生不可能去学习的。
这就要用以往传统学科不同的方式来学习。传统科学一般从底层学习起,即从原理开始学起。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失败的。而高科技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要从顶层学习起,即从应用层开始学习,也就是说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以应用为主。当然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技术和原理,因为计算机的软件发展,特别是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这种学习的特点。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以也必须把计算机看作黑箱进行学习(当然黑箱是有层次的)。
注意到这个“以应用为主”的特点,这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不同的主要点之一。
2.通用的智力工具
(1)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心智(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动作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动作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把它看成和其他工具一样,是错误的。
(2)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所有其他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工农商学兵各行业,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从海洋到天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3.实践性强
(1)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不上机则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备配置对教学有很直接影响,设备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
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要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刚掌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这一特点使信息技术课程对培养自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要特别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能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知识学习中。以便软硬件更新后,能及时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提出了不断继续学习的要求,这种要求比任何其他学科要高。
对课程的影响是大纲、教材变化也快。
课程教学大纲:
从83年第一个大纲到2000年18年有四个大纲,即4年变更一次。
教材:北京市教材从84年到99年16年,有6个版本(2.6年变更一次)。
人民教育出版社,从87年到2000年14年有8个版本(2年变更一次)。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综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应用为主,从应用开始学习
从《指导纲要》所列内容中看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学习的过程是从浅层次向深层次推进。每个层次是一个“黑箱”。学习应用软件时,程序内部是黑箱;学习程序时,操作系统内部是黑箱;学习软件时,硬件是黑箱。
2.上机实践为主
一是如《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上机时间占总课时70%以上。二是教学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般教学应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
3.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分为初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和专家知识的学习三个层次。建构主义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和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的一些认知策略和教学方法,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中。主要倾向是:
① 相加性倾向,把事物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学习。
② 离散化倾向,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个阶段处理。
③ 将整体分隔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软件部分的学习,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学习,属于初级知识学习的范围,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因此可以把初级知识学习阶段和高级知识阶段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可以更注重高级知识的学习。这就是当代心理学中提出的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种学习的理念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上,就是“任务驱动”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是总结了多年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得到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比较成功的教学方式。
4.更重视能力的培养
一是必要,二是可能。
创新是新世纪经济──知识经济的灵魂。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陈至立部长更具体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计算机和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信息存储空间、极快的信息处理速度,还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强大的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形式的应用软件,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又很方便地处理各种信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给了人们一个极大的创造空间,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你的想象在计算机上实现,甚至可以产生出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东西。
总之,创新能力在计算机这个环境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发挥。信息技术是培养实践和创造能力极好的课程。
5.人为规则占大部分
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以学习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为主。
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以应用为主,应用软件的学习内容大部分是人为的规则。例如,应用软件的操作规范,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等。这点有些象学习自然语言,因为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太多的理由可讲。
语言怎么学习?在应用中学。仅学语法是写不好文章的。同样信息技术也要在应用中学习,仅学一些基本概念,一些计算机语言的语法,是学不好信息技术的。
但顺便提及,计算机语言和自然语言又有很大不同,自然语言是活的,写几个错别字,整篇文章还能看懂。但计算机语言是死的,差一个符号程序运行就通不过。在这点上又是很严格的,是与自然语言根本不同点。
6.文化性
文化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
文化的含义又有人类文明和个人文明两方面,指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个人掌握人类文化知识的水平。
从人类文明角度讲,信息技术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个人文明角度讲,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人需具备的素养──信息素养。所以信息技术知识也是一种文化。
所以,如果不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会成为新时代的的文盲。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研中心 吕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河北省永年县教育局 张银娥 余娟



一、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共同点

1.教学内容交叉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育需要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评价和态度影响到信息技术的深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各层次的教育,渗透着信息素养的教育;另一方面信息素养的教育需要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支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影响信息素养的培养。

2.教学手段相同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素养的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教育都应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由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随着信息技术分支的不断细化,信息技术人员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协作性的学习和研究,各种资源数据库和教学平台的建立成为必要。

二、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区别

1.培养目标和对象不同

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获取、处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自然人,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对象是各类信息技术人才。

2.教学内容不同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注重于原理性学习和理论的研究,更注重于抽象思维的培养,更注重于技术的实践性;而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对信息的内容的理解。

3.教学方法不同

信息素养的教学并不一定需要专门开设课程的方法,社会性学习、各种媒体的知识传播也是一种教育,从学校的教育来看,信息素养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其它课程中溶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信息素养的教育的主流;但是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每门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三、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在高等院校各专业和条件较好大部分中小学中开设了“计算机文化”或“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但课程内容一般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电子表格的使用、IE浏览器的使用等。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受师资、设备、教材、课时影响,而降低课程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微软公司软件系统的易用性和受计算机的"工具论"的影响,大部分教学水平停留在操作层面,而忽视信息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教育一般在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中进行,在高校中开设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而在一些软件企业中进行一些信息技术的在职培训和资格培训;教育部于2001年7月下发了《关于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并首批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35所高校试办了示范性软件学院,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开展了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就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教育而言,与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信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培养信息技术的人才中,高层次的人才少,另外,近几年来,高层次的人才外流严重。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

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1.信息技术的教育人才是关键。

要创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国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鼓励国际著名软件企业、国内骨干软件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培养高层次的软件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教学人才,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扩大信息技术人才培训规模;引进国外高级人才,努力改善信息人才结构,优化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结构;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龙头,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

2.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在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材建设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要建设适合国国情的培养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和合理使用。

3.加强信息技术知识产权保护。

提倡信息技术产品的有偿使用,加快信息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提高我国信息技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国产软件的质量和水平,在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应用方面,积极推广国产的正版软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提倡教育创新和知识创新。

在当前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我们应有紧迫感,站在战略的角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探索”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谈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 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好学、乐学是求知的源泉。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能力,需要兴趣的持续和探索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尽量将知识传授导入到学生“自主探讨,独立解决”的问题中。

二、 鼓励自主探索,引导完成探索过程

知识的获得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课堂实际双边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这是采用传统教法,即教学通过传输和灌输完成(注入式)。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难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不符合信息技术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指导学生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努力、独立探索、合作探讨,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我们常采用的一个方法是教师创造一个情景或出示一个任务,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讨论是这节课的中心环节。讨论过程是学生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讨中教师把握“航向”,适当加入一些启发、引导性发言。

三、 注重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示问题,提出任务,自主探讨”的过程,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深化了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的理解,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帮助学生学会用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知识内涵加深的同时,让学生当堂操作,验证或尝试完成本课知识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形式:每个小组自选一个组长,通常是这个组操作掌握最好的同学。操作时小组成员间可以讨论,组长可以进行个别帮助。这样做,既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可以使操作掌握好的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耐心,使掌握较差的同学有追赶的目标和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学习,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渐渐掌握了学习的技巧和规律,就会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几年后,现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也许会过时,但学生们掌握的自主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由此培养的能力是不会过时的。

(作者: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王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8-8-15 07: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江苏省吴江职业高级中学 王新月



摘要:这篇文章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了中小学生上网活动单一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 素质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从80年代初开始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计算机文化。而随着网络的诞生和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文化”的老提法已被“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这类新提法所取代。根据目前国内外大多数计算机教育专家的意见,衡量“信息文化”或“网络文化”素质高低的依据,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这种与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可以简称之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之为“信息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既是“信息文化”水平高低和信息素质优劣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体现这种文化的知识与能力(即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缺乏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就相当于信息社会的“文盲”。[1]

因此,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中规定:高中阶段教学目标(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和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4)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依法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2]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开发实验室主任高文教授提出:网络时代的到来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 “校校通”工程。“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3]

一、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的公布的最新一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从年龄来看,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它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近三年内下降较多,从2000年1月的30.8%降至现在的17.0%,而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却很快,从2.4%增加到17.6%,这应该与网民中学生的比例增加有关。而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30.6%。从职业来看,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学生网民所占比例仍然高居榜首并且稳步增长。与半年前相比,学生网民在比例上又增加了1.8%,绝对数量增加了454.8万,增长显著。专家分析,与其它职业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校园网的建设为学生上网搭建了良好的条件,各种网校、远程教育等的兴起也对学生上网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4]

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年对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利用网络情况的抽样调查,上网在中小学生中已蔚然成风,网络已对中小学生显示出巨大魅力,64%的中小学生已经上网,有52%的人经常到网吧上网。

校园网建成了,学生上网人数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是否就真正顺利开展了呢?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是也相应提高了呢?从实际的调查情况看来,答案却是不容乐观的。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上网行为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肯定。

同样在天津市的调查数据显示,与中小学生上网如火如荼现状相比,多数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却显平淡。73%的中小学生家长根本不懂网络知识,只有6%的家长在家中能经常与孩子一起上网并及时交流上网感受,表示自己对孩子上网情况比较了解的家长仅占16%。对于孩子上网这一社会现象,71%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否上网无所谓,15%的家长坚决反对,14%的家长很支持。

从教师态度看,32%的中小学教师支持自己的学生上网,反对的占26%,有51%的老师从未给自己的学生讲过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有趣的是,有42%的中小学生不希望教师知道自己上网的事实。[5]

即使在校园网已经建成的学校中,许多学校是不允许学生随意上网的。在个别学校,斥巨资兴建的校园网甚至成为一个“高级玩具”或者“装饰品”。

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校园网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相关教学资源建设、校园网络硬件管理等。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我想仅就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网络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一)学生的网络活动现状

现在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可是上网之后做什么?这成为老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在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心目中,“上网”成了“娱乐”的同义词。甚至有家长武断地认为:上网就是聊天和玩游戏。

天津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调查显示,为找朋友、聊天上网的中小学生有30%,27%的人上网是为了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玩游戏和看新闻排在第三位,各占12%。接下来的目的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体坛动态、收发电子邮件、看VCD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浏览过色情信息的有2%,观看过暴力内容的有1%。[5]

由此可以知道,浏览非法内容的学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的网络活动是健康的。事实上,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空间,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台。就在我们正为传统教育那种求同过多,求异过少及封闭式的弊端埋没了个性而叫苦的时候,网络的出现无疑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块“试验田”。怎样在这块“试验田”中培养出好苗子?“堵”和“禁”显然是不可取的。事实上,对于学生上网聊天、交友和玩游戏的行为,“堵”也是无效的。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设置已经禁掉了QQ和URL中带“gmae”和“chat”的网站。但随着相应软件的功能升级,学生们都迅速掌握了利用HTTP代理使用QQ的方法,网友们的头像照样纷纷欢快地在任务栏上跳动。而且他们通过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找到URL中不包含相应关键词的站点,天照聊,游戏照玩。网管人员无奈地说:“除非拔掉网线,否则不可能彻底禁掉的。”

(二)学生为什么喜欢网络聊天

据我分析,学生喜欢上网聊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强烈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很重,渴望更多地与外界交流,渴望领略“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而网络在信息传递方面的高效与便捷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有着自身特定时期的烦恼与快乐。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权威性,不易亲近。当学生遇到烦恼与快乐时,他们需要交流、分享与指导,却很难在身边找到合适的人选。网络交友的方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带来了新的交友途径,导致许多学生宁愿上网与网友交流感受也不愿在家或学校与父母及同学交流。

3、网络聊天和游戏作为许多网站吸引人气的服务,本身具有简单、有趣等特点,对初上网的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参与到其中。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53.1%的人将其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其次是休闲娱乐(24.6%),交友排在第三位(7%)。由此可见,休闲和交友在所有网民中都占有相当比重。要求我们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完全杜绝此类行为,显然是不现实的。[4]

那么,是不是有没有办法了呢?是不是就只能让学生们“将聊天进行到底”了呢?

(三)如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到有用的信息上,避免沉溺于网络娱乐

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和老师应该采取相应措施:

1、首先,家长和老师对待网络交友的问题应该不回避、不否定,而是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明白,习惯于网络交流方式,会降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容易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性格。另外,网络交流方式是通过昵称之间的沟通来完成的,别人确认你存在的依据就是你的昵称。如果换一个昵称,在网络中你就是另一个全新的存在,一切从头开始。正因为如此,网络上的人往往只是其真实个性在某个方面的投影,很难完整地认识一个人。网上聊天时一定要注意进行自我保护,“防人之心不可无”。同时自身也应该注意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害人之心不可有”。

各种媒体上关于网络骗局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能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警惕、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多地意识到网络作为资源宝库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德高才能为师。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应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例如,当笔者有一次批评个别同学“上网只有聊天一件事好做吗?”时,学生问笔者:“老师,你平时上网做什么?”此时笔者并未将之作为学生的顶撞,而是态度平和地正面回答了他的提问:“每天必做的工作是收发邮件、查看校园网信息平台上有无新消息发布和了解天气情况,另外常做的是到感兴趣的站点了解一些相关信息。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更是离不开网络,它是我最好的信息库。”既让学生对自己单一的使用方式感到惭愧,又真切体会到网络的巨大作用。这样的回答显然比粗暴地批评效果好得多。

还有一次,学生问及一个问题时,笔者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指导她在Internet上搜索答案,结果她发现相关的解答很多,内容详尽而且清楚。她高兴地说,这样的办法太好了!

3、作为教师,应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方面花大力气,创设出适合本学科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尽量多设置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用更多的精力关注网络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接触社会,提高学生的辨识和思考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网页制作课程中就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人站点。选好主题后,素材怎么搜集?教会学生使用GOOGLE这一当前最好用的搜索工具。搜集到的相关素材很多,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则要由学生判断素材与自己主题的相关程度,然后进行选择。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比以前有了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讲授最为基本的知识点,然后推荐一些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到相应网站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教学的个性化,并引导学生在“学会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能够通过Internet浏览到自己的页面,都有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4、与学生一起上网。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作为主宰新世纪的一代,学生终归是离不开网络的。所以,我们的家长不妨放下对网络的成见,权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工具来看待,和学生一起来上网。毕竟成人的社会经验和辨识抵制能力比学生丰富,如果师长们对学生上网持的是支持但不失适当引导的态度,相信会比盲目的抵制更对学生有利。同时,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家长们来说,信息能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在与孩子一起上网的过程中,既能利用自己的社会经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适当加以引导,又能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笔者认识的一位高中生家长就是在自己儿子的引导下走入网络世界的,读高一的儿子成为他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老师”。他对笔者说,网络并没有我以前想象的那么神秘和混乱啊,还是有很多用处的。而他儿子也为拥有这样一位“能和他一起上网吧”的老爸而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多么希望能多一些这种能让孩子自豪的家长啊!

5、教师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拥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从网络中发现更多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例如,网络游戏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新生事物,可是由于它大量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加之游戏中的暴力和色情成分,成为名副其实的“精神鸦片”。可是,一昧地反对学生接触网络游戏是没有用的,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为教育带来更大困难。其实,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事物是真正一无是处的。游戏也是依据现实构造的虚拟世界,游戏世界是虚拟的,但正义战胜邪恶这个道理是同现实社会一样的。在战争游戏中,参战各方的损失都惨重,我们可以以此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发现许多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思想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时所必需的。

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学生的网络活动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高全民信息素养。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求老师迅速提高自身信息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教育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7-8 02: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