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人教版《信息技术》中“建构主义”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在人教版《信息技术》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分析。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风格等进行适当的定量或定性分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从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和作为独立的主体所存在的个性差异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保证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套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去“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同时,在教材中增加阅读材料、说明和提示等内容,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资源,包括软件中的“帮助”功能和网络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习;使练习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较高的要求,使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3.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是学生主体的建构,这里的“主体”是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主体,是一个认知、技能和情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我们主张,除了在教材中渗透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以外,还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完善人格。

4.重视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编写这套教材时,我们力求能够使教师无须花大量的时间去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设计上,放在对知识点的适时总结、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上,放在组织和协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上。

5.遵循支架式、抛锚式等教学法的原则。这套教材为教师实施多种教学法提供了帮助,尤其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这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和要求。对于相对完整的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法,为学生的认知建立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逐步引向深入,以达到最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这个框架可以通过分解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而形成,也可以由多个相互关联的任务综合而成,它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是节节攀升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材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比较多、比较细。随着学生沿支架逐级攀升,学习的基础越来越扎实,教材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就逐渐减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建立不同层次的支架,以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某一个具体知识点的学习,教材则更多地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更加关注对学习主题的确定和对任务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黄应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网络学习行为与传统学习行为监控的比较研究



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 游建波



信息加工的控制机理

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是信息的执行过程,它受控于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人的大脑中枢,执行过程要在控制过程的调控之下进行信息加工。心理学将此称作元认知。由于网络信息多,比较复杂,学生处于自主学习和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不容易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有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分为两类:即监视成分和控制成分。前者是对正在经历的学习状态的意识评价,后者是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支配和主宰。学习监控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预见性监控,就是预见自己的学习水平,如对学习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预测自己的学习成绩,诱发其对学习的主动控制;另一类为反遗性监控,如对已完成的作业正确与否进行判断。预测学习成绩实际上是制订出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进程和遇到的问题修改学习目标。学习的控制是在监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学习方法并对学习进行主动的加工调节。所以,学习过程的监视和控制是相互的作用,它产生于各个学习阶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准备、课后练习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在网络学习中,学习的监视和自我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几方面实现促进和培养学生学习的控制能力。

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来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同样,在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网络学习资源中注明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采用分层次目标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按难易程度分别设立,以适应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一般不要将目标定得过高,过高的学习目标会“吓”住一大批学生,而过低的学习目标又引发不了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制定目标要把握度。而分层次的学习目标,能够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容易让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形成,达到控制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表述不宜使用如“理解”、“学会”和“掌握”等行为动词,而应将目标进一步细化,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并进行解释”、“使用计算机绘制一张表格”等等。细化的学习目标,应体现在学习资源上,如网页页面上的醒目位置、网页公告栏上等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理解和体会。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之前制订一定的学习计划。学习者自行定义学习目标,细化学习目标,以“打算”做什么、“怎样”做这件事、“目标”是什么和怎样解决“问题”等等作为细化目标的关键词。这样,在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能根据目标条件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加强化了学生自我控制学习能力。

利用教学资源监控

传统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它主要以课本为主,学生以课本为中心学习,所以,课本资源就控制着学生的学习。同样,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要利用资源来强化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自我监视的力度。

首先,网络学习资源一定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反璞归真,以问题为中心,与真实世界紧密联系,努力揭示课程本质、概念和法则,内容通俗、由浅入深,不要绕弯子,不留过多的悬念。

其次,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多、信息更新快和搜索方便等特点,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些适合的、学生感兴趣、对个性发展有帮助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资源内容要按难易分层次,从易到难,让学生学完容易知识后还会想着未尝试更高层次的内容。要应用多媒体优势,应用图形和非语言形式来展示、探索新知识,使资源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在网页中,要注意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使用简化的图形引入新信息,把相关的信息放在一起,将信息以单线索的形式排列,在每一项信息中不要作过多的分支,使学生浏览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这样学习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个整体。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在无意识中形成,上网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获取信息。网络信息是多样化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所采用的约束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过于明显或过于严格,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使学习过程难以受控。为了能有目的地让学生受控于获取有用资源信息中,促使学生严密而准确地监视自己的学习,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资源上来,可以将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会程度作为判断指标,加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查,让学生养成从学习结果的检查中寻找自我调控线索的习惯,从成功中提炼优势,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利用学习评价监控

传统教育的优势在于学习的知识更有系统性,在大部分教学中,教学模式采用语言形式为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达到默契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容易参与直观的实时监控,当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偏差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例如:调整教学方法、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监控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更具体地要求学生制订出学习进度要求和学习速度要求。实际上,在网络资源中,设计一些单元测试题目或设计一些形成性练习提供给学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缺漏的知识及时补上。形成性练习的每一道题目都代表一些知识点,练习的意图要明确,针对性要强,这样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和提高自信心。

教师可以设计一组练习,要求学生在解题前进行分析和回答,以引导学生在做练习前做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概念,逐步得出结论,体会蕴含在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究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设计一些诊断性练习,让学生通过解答练习而进行自我反思,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设计巩固知识练习,让学生再现已学过的并与当前知识有关联的问题,选择适合的解题方法,引发联想。

结束语

总之,网络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与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我们必须考虑最好的教学方式,要借鉴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创造出效果好、效率高的教学与学习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如何设计等,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在教育部拟定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过程中,曾提出一个修改稿,其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以从完成提出的某一‘任务’着手,通过讲解或操作实践使学生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什么是任务驱动?为什么要用任务驱动?必须弄清楚。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
首先弄清什么是“任务”。按一般的定义,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信息技术课中,“任务”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完成的一些事。例如,任务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幅图形、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等,也可以是一个调查报告,一个信息展示作品,还可以是一个网站。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背课文、解数学题,都可以说是“任务”,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真实性
任务应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不是虚构的、生造的。如数学题目中“两个水管灌水”的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有些信息技术教材中,把一首四言诗,四句分别设置为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这是生造的,因为任何书都不会这样排版,这样的例子就不能叫做任务。有些教材中的数据库部分把几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全放在同一个库中,其中有些数据纯粹是为了讲这种类型数据而设置的,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必要的,这样的例子也不能叫任务。
当然实际情况有时是很复杂的,为了教学需要可以对实际的例子作一些简化,但这种简化必须是在可允许范围内的。例如一个班学生成绩,在举例中可能只用了10个人等。科目也可能是4~5科。
只有真实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探求的欲望。真实性本身也是一种知识,即培养学生道德的内容。
2.整体性
任务一般不要太小,太琐碎,一般要能分成几个子任务。如用字处理软件完成一张板报。完成一首诗的输入,排版,设置格式等任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当然有时为了讲解一个较难的知识或操作,有时专举一个小例子,这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只能叫做例子,不能叫做任务。
3.开放性
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产品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任务应该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4.可操作性和适当性
可操作性指的是任务是具体的,学生可以按任务的要求实现。例如“把文章排版”不是任务,因它不具体,哪篇文章?怎样排版?这只能叫做要求。如果改为“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荷塘月色’文档”,就可操作了。如果再加上“题目居中,三号字,作者名靠右……”等,就更具体了。
适当性指的是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太易和太难都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一个含有新知识的子任务,新知识点一般不要超过7个。虽然每一个操作都不难,但在很短时间内要同时掌握这么多的新知识,是不可能的。
例如,有的教材在讲Excel时,第一个任务是制作一张工作表,短短两页就涉及了20多个新名词,这样的例子就不适合做教学中的任务。
有人把“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与案例、实例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以上4点就是这两者的重要区别。
三、什么是“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可通过输入一首诗,编辑一篇文章、一个通知、一个板报等任务,来学习文字处理的有关操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5个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
  (1) 输入和保存古诗“春晓”。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
  (2) 编辑图文并茂的“春晓”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
(3) 编辑“我和我的祖国”文稿。
涉及的知识点: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
(4) 编写和打印一个通知。
涉及的知识点:排版、分栏、页面设置、打印。
(5) 制作“学生成绩表”。
涉及的知识点:插入和编辑表格。
(6) 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
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可以学到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培养能力。
这里应注意一点,在传统教学中,案例和实例是次要的东西,知识是重要的,是为完成知识传授服务的。而在新型教学模式中,知识和任务是同样重要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任务的完成(特别是综合性的任务)过程是更重要的内容。把完成任务中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甚至主要位置。根本目标是知识还是能力是判别“实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标志之一。
四、任务驱动的必要性和优点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2.培养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式
能力和性格是个性特征,在心理学中定义为“在活动中反映出的个性倾向”,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能力才能表现出来,才能获得提高,获得培养。怎样组织活动?提出具体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的活动中来学习,培养能力。
要培养实践能力,就必须使学生接触实践,任务是真实的,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就进行了实践活动。
要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由于任务的开放性,提供了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任务的整体性,就给学生一个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空间。
3.学习应用软件的特殊性
符合28规律。在计算机中有一个“28规律“,即CPU的指令中80%的时间,只用到其中的20%。同样,80%的操作者只用应用软件20%的功能。因此只要学习软件20%的功能就可以了。如何选择这20%?通过任务是一个好途径。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中,我们选择了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6个实例作为任务,既然这些任务是工作中最经常遇到的,那么这些任务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文字处理模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即那20%的知识。
4.有利于贯彻教材的基础性和稳定性原则
当软件改变了,以制式或功能为主的教材就要作很大的改变。而任务驱动的教材,只改变个别的操作步骤和插图即可。
5.符合现代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有初级知识的学习、高级知识的学习和专家知识的学习三种不同的阶段。学生学习主要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种,初级学习是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生出来,这里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结构良好领域。而高级学习则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到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乔纳生(D.H.Jonasen,1991)认为,三者比较如下表:
传统教学混淆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适当地推广到高级学习的阶段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①相加性倾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认识可以推及到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
②离散化倾向。即将本来连续化的过程,过于简单化地当成一个个的阶段处理。
③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过于简单化使得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况中广泛而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
以功能为线索的教学法正是犯了上述的过于简单化的错误,而“任务驱动”正是符合高级学习的各种原则的好方法,好途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
建构主义者则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一般应用软件的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因此可以把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合起来。不需要与数学、物理等课一样,分成两个阶段学习,先进行初级阶段学习,学习一些概念、原理和基本技能,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模式的高级学习。
6. 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改革纲要》)。该文件中提出了6条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完全符合这些改革的目标。
7. 任务驱动与知识系统性
有人指责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这种看法,我认为:
学科和教学可以有多种系统,“任务驱动”也是一种系统,它是以人们学习应用和技能为主的内容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的系统,是不同于以知识理论为线索的另一种系统。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以应用软件为主的教学中,所谓“软件系统”是“人为”的系统,例如同一个软件,不同版本就有不同系统,了解软件中一些“规律”,只是为便于记忆而学习的,它与自然科学中的规律有原则的区别,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系统。
但应用软件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有一定的知识系统。“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弱点,是需要注意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弥补:
一是加强小结,例如在每一单元教学后有一个知识性的小结。把有关的知识点作一个归纳性的小结。
二是从总体上来设计任务,即每一模块,甚至全学期(全书)统筹考虑,使涉及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
但绝不能因为有这个弱点而否定“任务驱动”的优越性。
五、结束语
“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不是最近才有,2000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学以致用”……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已赋予了新的内含和更深刻的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计算机教程Windows版》在前言中写道: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做”上,以写一篇文章、画一幅图、制作一张统计表为任务,按完成任务所需的次序介绍有关的思路和方法,暂时用不到的内容放到后面用到时再讲,不用或可以不用的内容则不作介绍。这样做便于学生边读书边上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
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仍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有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们,让我们一起共同把这项极其有意义的工作继续下去,让它发扬光大。
(作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研中心 吕 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试论信息能力及其培养



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董自明



[摘要] 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需求。 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信息能力应用而生。本文试图分析信息能力及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信息 信息能力 认知工具 培养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不能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忍受着知识的饥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对于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就成了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什么是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能力内涵丰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信息能力是现代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创造型人才在知识渊博、智能高强、反应灵敏的基础上,善于开发利用新的信息。

2、信息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是综合型的能力,其内涵十分丰富。

3、信息能力是针对信息而言的,是信息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对非专业信息人员而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应具有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识别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及信息的存储加工能力等等。

在此基础上拓展,细化之后,可以认为,信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获取信息的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感应、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能够利用信息的最基本能力。在这方面,关键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搜集能力、选择能力和检索能力。

信息搜集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的方法,运用基础的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的目标是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搜集的范围由信息需求者来确定,是在一定的信息需要下实行的。信息有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系统性的信息资源目的性、专指性较强,对它的搜集要求的能力不十分高。这是他人已经完成的,已经表明了用途和目的的信息资源,人们只需根据需要加以搜集即可,这方面的信息资源现在还为数不多。非系统性的信息资源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的,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的信息,对信息需求者来说,这类信息的搜集没有规律性,只在于长时间的积累,再加上个人的经验来完成。

信息选择能力只是在搜集好了的信息中选择,它是以信息搜集能力为前提的。不同的信息可用不同的搜集方法。信息选择,是指从信息源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论中有一条著名的公理:信息多了等于没有信息。因此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的一般应遵循目的性、效率性和操作性原则。

信息检索能力是指人们利用一定的工具,有目的地查检已经加工储存的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的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大量的国内外的专业数据库资源为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

2、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指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信息处理都是在大脑中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在大脑中运转、迁移、甚至以记忆的方式注入于大脑中。其中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和信息批判能力尤其重要。

信息理解能力,是指能明了信息的本来意图,洞观信息的本质性意义。在信息传播与交流中,信息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传受双方的信息编译和传输效果。理解是有选择性的,不同的受传者对同一信息会作出不同的解释或结论,受传者在这一过程中对感受到的刺激加以选择、组织并解释,使之成为一幅现实的、富有含义的、统一的图画。

信息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人们把握已获信息的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信息资料的细节,并将信息资料重新组合起来的能力。信息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是两种互逆的活动。信息分析是将已获得的信息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解释,深入每个信息层次,而信息综合则是将其综合起来,对信息资料进行重新组合,寻找共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良好的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应具有全面性、精确性、灵敏性和推断性。

信息批判能力,是指通过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探讨其效度与信度,探讨制作意图、制作技术、心理效果。对于搜集和选择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单纯地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甚至是趋炎附势。所以,对信息的批判,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点也是生成信息和创造信息的必要前提。

3、生成信息的能力

生成信息的能力是指在信息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信息生成,指的是通过诸多信息的归纳,抽出倾向性、法则性、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等,得出新的结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生成力表现为信息的编码能力,它的结果在于得出结论,但它仍保留在你的脑海中,还没有表示出来。在信息的生成中,你要充分地发挥想象的作用进行表演。如你想做“黄山”网站,搜集了大量有关黄山的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黄山美不胜收的景色让你难以取舍,但最后能按照一定的构思做成网站。

4、创造信息的能力

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合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搜集、选择、理解和批判信息的终极目的。

一切新生事物来源于创新。创新是什么?即“无中生有”“推陈出新”。“无”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古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的思想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事实上,所有的事情以前都曾经有人思考过。创造性的本质是,将几个“旧”思想用新方式结合起来。无线电、电视──都是老的东西的组合。一个单柄浴室龙头至少组合了三个“老的”成分:热水、冷水,还有一个混合阀。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全部已产生的文化空间,就会发现已有的思想对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思想被模仿,被重新组合,而只在很小程度上作为新的被创造。旧有的成份,新的组合。

5、信息交流的能力

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们将自己拥有的信息,通过各种形式纳入统一的、正规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信息交流是信息存在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可传递性决定的,传递起来的信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人的信息交流能力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信息意识是信息交流的基础;准确的判断能力是信息交流的关键。

良好的信息意识,是信息交流得以提高的前提。正确的信息意识可以导致正确的行为,信息意识的水平影响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影响信息交流水平的高低。

准确的判断能力,是信息交流能力的关键。只有准确的、果断的判断力,才能使信息交流活跃起来,速度加快,信息的价值尽快实现。

信息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能力,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信息能力是开拓、创造的基础。国内外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科技信息涌现,要开拓新的研究课题,仅靠自己的学识、知识是办不到的,还是要依靠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的成果,使之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的依据。专业信息人员有限,他们的工作范围也是有限的,信息人员有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人员真正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研究人员自己去发掘。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时信息能力成为科学研究有力的助手。

2、信息能力对人的成才具有作用。信息能力的内含丰富,是综合的能力,人们获得了信息能力,进而获得创造能力,促进人的智力水平提高。

3、是否具有信息是区分现代人才与传统人才的关键。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以知识型为主,他们在以往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狭窄的专业知识,逐渐被新的知识信息代替。当前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爆炸、文献资料增加,新知识不断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能够适应这种发展潮流的人被称为现代人才,也有人称之为“信息人”,这些人才正是具备了一定水平的信息能力才能在信息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二、信息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传授的不再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经验,而是不断更新的信息知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的深入,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本领。“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师的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 、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在中青年教师队伍中,已经由一批教师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但相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这更是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的本领。教师要努力成为“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的人。

2、加强学校信息网建设,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因特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网络系统之中,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 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校园网,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就是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为现代教育增添创新优势。

3、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不仅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特别是在潜移默化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还会从根本上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的变革。因此,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必将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学生终身学习、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认知工具和交际工具。

4、课程整合──信息协作能力培养的基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1)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Learn about IT)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整合从目标价值观看,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Learn from IT)

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课程整合要求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横向教学,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个或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包含在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3)研究型课程(综合课),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Learn with IT)。

指导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去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其它学科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样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5、注意培养信息免疫能力

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我们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教育要以德为先,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应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人所需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信息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社会这一基本点。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加强上机操作,方便课堂教学

──人教版《Logo程序设计(PC机版)》简介





1987年,我室编写了《初级中学选修教材·Logo语言》,供装备Apple-II和中华学习机的学校,在初中或小学开设计算机课时选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在不断更新,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室于1997年初组织编写了《小学选用课本·Logo程序设计(PC机版)》和《初级中学选修教材·Logo程序设计(PC机版)》。

目前,在学习完成2000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教学内容后,许多小学或初中学校选择这套教材继续学习。

这两种教材的初稿是《视窗Logo程序设计语言》,由安徽省芜湖市镜湖教委电脑中心编写。初稿完成后,在当地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总结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原国家教委1997年10月颁布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的精神,进行了必要的改写与扩充,编成了这两种PC机版的教材,于1998年秋季开始供书。几年来,随着教学实验的深入,我室不断吸纳各方面的经验与建议,每次重印都作必要的调整,使之不断完善。装备了IBM PC系列微型计算机的学校,可以选用这两种教材,在小学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讲授计算机与Logo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适用于这两种教材的Logo系统是4.0版的PCLogo(装备Apple-II和中华学习机的学校,可继续选用《初级中学选修教材·Logo语言》)。

一、教材结构

《初级中学选修教材·Logo程序设计(PC机版)》共16课,分三个单元。

前两课“认识计算机”和“键盘操作”为第一单元,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硬件和软件等初步知识以及启动、关闭计算机系统和使用键盘、软磁盘驱动器等常用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3课至第6课为第二单元,课题依次是“Logo简介”“海龟的本领”“海龟的广场”和“海龟的坐标”。这一单元介绍了有关Logo语言、屏幕显示方式、坐标等初步知识以及启动Logo系统、用Logo命令指挥海龟画图、设置屏幕显示方式、清除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等基本操作方法。

第7课至第15课为第三单元。先在“简单的过程”“过程的嵌套调用”和“带变量的过程”这三课里,介绍有关过程、变量的初步知识以及定义、修改、存储、装入、调用Logo过程和用Logo语言编写过程完成简单处理任务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在第10课和第11课介绍递归、条件控制的初步知识以及用条件命令控制递归过程的方法。最后在“图形的颜色”“演奏音乐”“计算与输出”和“字处理与表处理”这四课里介绍画彩色图形和演奏音乐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有关函数、字、表的初步知识和编写过程完成简单的计算与输出、字处理、表处理等的基本操作方法。由于工作区与文件管理的内容比较抽象,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分散到各课和实习中介绍,最后在第16课“管理工作区和磁盘文件”中加以概括和总结。

《小学选用课本·Logo程序设计(PC机版)》共14课。与初中教材相比,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和要求,没有介绍字处理与表处理、中间递归以及逻辑运算等内容,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等特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在两种教材的每一课后面,都安排了“练习”和“实习”,“练习”主要供学生用来复习、巩固本课的概念、原理等内容。“实习”供学生用来熟悉、掌握本课有关的处理和操作方法。在“实习”里,还补充介绍了一些更适合上机操作时了解与掌握的内容。教材用了200余幅插图,力求图文并茂,便于教学。

二、教材特点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安排教学

为了便于学生通过听讲或读课文→做练习→上机实习,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这两种教材都以课为单位安排教学内容。为了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每课讲授一个主要知识点。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很多学生对程序设计抱有神秘感,因此,教材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的初步知识以及启动、关闭计算机系统和键盘的基本操作方法。把有关的名词、术语、概念等分散到全书各单元,用到一些介绍一些,不用或可以不用的内容则不作介绍。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尽早认识微型计算机系统,熟悉基本的键盘操作,从中获得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增强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需要反复与积累。为此,这两种教材采用了逐步渗透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与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然后在适当的地方概括总结。

这两种教材注重介绍用Logo系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尽量避免过多、过细地涉及Logo语言的细枝末节以及更高层次的程序设计思想,让学生在用Logo命令画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在介绍必要的专业术语时,注意到了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作出明确的解释。对教材所涉及的英文单词或英文提示信息,给出了浅显的中文释义。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类比使之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介绍递归的概念时,引用了我国民间流传的小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递归的概念。

2.用实例操作引出教学内容

对于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或初中)生来说,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两种教材没有像目前流行的一些计算机科普读物和某些教材那样,先讲名词、概念和原理,再讲有关的操作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实例操作引出有关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学生通过实例操作看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引入有关概念,分析、总结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做,有益于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例如,在介绍最基本的绘图命令时,首先让学生逐条输入命令“DRAW,FD 100,RT 90,BK 50,LT 90,FD120”,观察每一步操作出现的现象,再引出“绘图命令”“命令方式(立即执行方式)”等概念,然后逐条讲解FD,BK,RT,LT命令的功能和用法。

3. 加强上机操作,方便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上机实习对学习计算机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是无法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学了也记不住。编写教材时,以“实例操作”展开教学内容,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上机操作,能够边讲边练,方便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教材以“实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概括总结→实际应用”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所谓“实际应用”,是教材在概括总结之后接着给出的一些例子(同时也给出适当的提示、分析或说明),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与方法试着解决它们。教师可以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再操作”中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与探究愿望,学生在用Logo命令指挥计算机完成“实例操作”和“实际应用”所规定的一系列任务时,就会逐步体会到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材中常常用“输入命令”“执行命令”“执行过程”“操作中可以看到”……的语言叙述有关内容,并把命令或过程用醒目突出的字体排版,也是为了强调其操作性。

每课的后面,我们精心安排了“实习”的内容,主要用来实践有关的处理和操作、经历可能遇到的问题并解决它们。此外,在实习中还补充介绍了一些属于操作技巧以及更适合边操作边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实习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一步步标号的形式列出,以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不仅能够按步骤进行,不必频繁地请老师辅导,而且不会漏掉细节性的操作,有利于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上机。

4.注意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而文字教材往往滞后于这种发展和更新。因此,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应在介绍相对稳定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以及独立地获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能力。这两种教材在介绍Logo程序设计和其他相关内容时,注重讲清思路,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注意了能力的培养。

教材没有专门介绍程序设计的方法,而是在引入概念、总结规律、分析例题时,逐步渗透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例如,列举操作实例时,给出适当的提示、分析或说明,就是让学生理清来龙去脉、明确目的,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体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材编写时,我们注意到了所举例子的典型性与灵活性。力求通过有限的实例,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还注意到了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以及语言叙述的启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进一步扩展的余地。

三、教学建议

1.教材的第一单元,安排了“认识计算机”和“键盘操作”两课,大部分学生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的学校,应该先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学生已经上过计算机课,则可以少讲或不讲这个单元的内容。课时数较少的学校可选学前5课、第11课或第12课。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为他们安排一定的机时,让他们通过阅读与操作,学完其余部分内容。其中第11课至第16课的内容相对独立,各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学习。总课时较多的学校,最好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

2.教材以实例操作展开教学内容,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机房边讲边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实践中掌握教学内容。机器设备较少的学校,教师可以先边讲边操作演示,然后再安排学生轮流上机实习。

3.教材的文字叙述比较详细、浅显,建议教师采用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教师课上讲解重难点的方式教学,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约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郭 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谈谈网络对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



湖北省宜都市一中 程仁华



关键词:网络 学习方式 变革 促进

引言:

网络作为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工具,已经步入寻常老百姓的生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冲击和影响。那么,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对比分析,指出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至于如何发挥这些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科知识学习,则另文详述。

正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现代生活。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网络对传统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冲击,勿庸质疑,网络的出现对学生学习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网络对学习最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在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其实,网络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作为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网络可以是“知识的灌输者”,网络中堪称“海量”的信息资源成为另一种“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接受式;网络也可以是“学习的辅助者”,它提供了众多的互动学习社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式;网络更可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在这个特殊的课堂里自主地学习,充分挥洒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因此,网络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思想(态度)和理念。

网络要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其对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但现行的分班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因材施教”的可行性。一个班几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受相同教师的相同教育,做相同的作业,接受相同的考试评价,所以经常有“有人吃不饱有人咽不下”的情况发生,基础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的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基础差、领悟能力弱的学生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丧失学习信心。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每个同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确保了教育的时效性。

2.网络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利用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收集、评价信息,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展示、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世界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再如学科网站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专门学习某类知识的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开展学习。其实,网络就是一种学习工具,就像学生手中的字典词典计算器一样,所不同的是网络除了具有上述学习工具的特点以外,还具备双向互动、实时在线和自动更新的特点,为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网络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提出把培养学生合作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受地域、时间等限制,合作学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率。而网络学习的实时在线和交互功能使合作式研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例如,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交流,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接受评论等。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等。我在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指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合作式研究性学习,学生兴趣浓厚,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网络对学习方式的影响远远不只上述几条,网络世界里光怪陆离、良莠不齐的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生理心理自律性的强弱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此不做赘述。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时尚,它对学校课堂教学产生的冲击将不断加强,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能够充分运用网络,不失为实施素质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相信,网络,必将影响到未来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自编教学软件搞好上机教学

──中学计算机教学研究





学好计算机最有效的方法是多上机实践,多动手操作,特别对于初学者,理论学习得再多而上机太少也无济于事。因此,如何进行计算机上机教学是搞好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我的做法是:编写上机导航程序和CAI教学软件,使任何人都能轻松上机,易于操作。下面就我校在计算机入门教学的情况方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对于入门的学生,一个好的打字教学软件是必需的。而一般学校都用TT或台湾的《快快乐乐学电脑》等软件,我们的学生使用这些软件时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搞好上机教学,我决定自编功能更完善、界面更友好、使用更方便、帮助功能更强大的教学软件。考虑到我校的计算机教学网络软硬件环境,我决定在UCDOS汉字平台上用FoxPro和UCSDK来开发具有图形界面的应用程序。1997年4月开始,我首先编了一个较简单的《英文打字》教学软件,只有“英文打字练习”和“打字速度测试”功能。后来增加了“键盘知识”“指法秘籍”“指法训练”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项目,软件取名为《轻松练指法》。为了增强趣味性,增加了“盲打训练”“神枪手”等训练项目。软件中用绘图语句编写了绘制键盘和指示键位的子程序,用于“键盘知识”“指法秘籍”“指法训练”等项目中提示指法和标明键位等,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还编写了绘制菜单、窗口的函数,制作了漂亮而且很有个性的菜单,使操作界面更友好。

这个软件的成功激励我进一步开发功能更完善的《轻松学五笔》教学软件。这个软件有详尽的教学项目,分为“五笔基础”“打字教学”“多项训练”“打字水平”和“其他”五大项。⑴“五笔基础”包括学习指导、五笔概论、熟记字根、字根练习四项;⑵“打字教学”包括键名字练习、成字根练习、组合字练习、拆字指导四项;⑶“多项训练”包括简码练习、词组练习和综合练习三大项。其中各项分别包括一级简码、二级简码、三级简码,二字词、三字词和多字词,以及多篇有意义的文章对照输入练习;⑷“打字水平”包括打字速度测试,成绩查询等;⑸“其他”包括文章编辑、名言荟萃、诗词欣赏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熟记字根”和“拆字指导”两项,是专为攻克五笔字型学习的两个难点而编写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熟记字根”是结合字根键位图分析字根排列规律及背字根助记词,只要掌握了规律,字根就很容易记住了;“拆字指导”中收集了所有难拆的五笔字型的拆字方法,使一般人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才能获得的拆字经验和拆字方法,通过在这里集中训练来快速掌握,少走许多弯路。软件有较强的实时帮助功能,凡对照打字时,不会打的字都可通过按“F1”键查到该字的五笔字型和拼音编码。实时帮助功能是一个好软件所必需的,但该功能的实现比较复杂,若在FoxPro中用通过查询数据库的方法来实现,则需要建立容量很大的数据库,查询速度较慢而且会使软件庞大臃肿。我的办法是通过调用UCDOS反查编码功能来实现,但在FoxPro中不能直接进行底层调用,于是采用C语言编写,编译成扩展名为.COM的可执行文件,在FoxPro中用RUN命令调用,但在使用中会在当前目录下产生许多临时文件,反复使用还会死机,后来改用宏汇编语言MASM编写,编译成代码很精练的.BIN型文件,在FoxPro中用LOAD和CALL命令调用,彻底解决了死机问题(程序代码优化是每个程序员的神圣职责)。以前上课时学生总要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就算一个教室里有两三个教师也忙不过来。有了实时帮助功能,学生很少需要向教师提问,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轻松学五笔》软件和《轻松练指法》软件通过一个主菜单调用,合起来称为《轻松打字》。使用这个软件,一般人几乎不需要作过多的辅导就能很快学会五笔字型。1998年暑假,我校中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该软件又发挥了很大作用,每班总共只学习12天,在讲授其他课程的间隙中,学员就利用该软件基本掌握了五笔字型输入法。去年下学期为了迎接怀化市初中计算机竞赛暨教学评估活动,我又增加了《轻松练拼音》的内容。在竞赛中,我校学生的英文打字和拼音打字的速度是最快的,初二宿智琦同学的五笔字型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127个。

计算机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习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一类是有关学习的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称为学习的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操作系统;另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称为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的动力系统。学习过程必须要这两个系统共同活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大多数学生把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和有实际用途作为主要动因。但觉得打字训练枯燥乏味,对练指法、学五笔字型有畏难心理和厌倦心理。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增强软件在使用中的情趣。在《轻松练指法》和《轻松学五笔》中打字打累了休息时,软件十五秒钟后自动跳出彩色画面,激励学生学习。在测试打字速度时,成绩报告单上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给予表扬,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受挫又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打字速度不断提高时,他们必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有一种成功的体验,由此成为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的内部动力。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只有当他们看到或想到他有可能成功时,才会去努力奋斗,已经取得的成功又为他们争取新的成功提供了动力。激发成功欲望是促进一个人内部动机和直接兴趣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套软件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功能较齐全。不仅有美观的操作界面,便捷的操作菜单,寓教于乐的打字练习,还有指法按键提示,五笔和拼音的编码查询等实时帮助功能,尽量模仿多媒体的音乐、动画效果,使学习打字轻松愉快、高速高效。无论是入门练指法者还是训练打字高手都很适用,成为学习打字的良师益友,为计算机入门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此外还编有《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习题训练及解答》等实用的CAI教学软件。这些软件都能在486级4M内存的老电脑上流畅运行,普遍适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因为目前一般中小学的计算机档次都不高,运行Windows 95等系统比较困难。

现在我校已建成多媒体电教室,我又忙于制作多媒体MCAI课件,要在教学模式、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尝试改革。随着计算机档次的提高,制作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以美妙的音乐、精彩的动画,在教学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更好地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统一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作者: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李立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8: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