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xingko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教育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广州市天河区四海小学 李淑君



内容摘要:本文先简单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阐述了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及其结构,紧接着论述了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字: 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 网络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社会己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正面临着高科技产业化形成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变迁。它大大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己不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社会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教育领域里出现了一场深刻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那么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是怎样的?它包括了哪几方面?它跟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系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简单地可以把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分为学习小主人、生活小主人、社会小主人、创造小主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发展分三个维度,体现着小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基础作用和21世纪的时代要求。其中,“学习小主人”各个维度包括的层面有:组织学习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独立作业能力,知识扩展能力和求知欲、主动性、自信心;“生活小主人”系列包括:自理能力,自护能力,服务能力和独立性、主动性;“社会小主人”系列包括:参与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自治能力和合作性、主动性、责任感;“创造小主人”包括:认知、思维的通畅性、变通性、精密性、独创性和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

以上简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构,那它与信息技术教育又有何关联呢?

信息技术在小学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手段等各方面跟其它学科有很大的差异。作为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素质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探索如何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要敢于动手,这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于孩子们来说既新鲜又好玩,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年级小朋友数空中飘舞的气球;玩乖乖熊游戏;帮小蜜蜂评选采蜜模范;玩有趣的益智游戏;在愉快的心情中孩子们学会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外的学科知识。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上INTERNT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学生们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有些学生对科普知识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看有关机器人,星球等知识。喜欢汽车的学生,可以到沃尔沃公司的网页上,看多种多样的汽车,了解汽车的结构;喜欢电视的学生,可以从凤凰卫视的网页上一览主持人的风采;有的从网上观看国内、国际新闻;有的查看到国内外文学名著;有些学生喜欢动物,就浏览一些动物网站,加深了对动物的了解,知道了国家保护动物有哪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由此,可见,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为“学习小主人”。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

要想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就要提高小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护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通过教学软件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保护,如,可以看一些如何在火灾中自救和逃难的多媒体软件,可以玩一些机器人救火的游戏;可以通过上网了解更多的消防知识或一些地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做网页的过程中,做一些以自护为主题的网页,在学会做网页的同时,也学习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学生在上网时,让学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从而,使学生在INTERNET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不会容易受骗上当,身心健康不会受到伤害等。在教学生“新建一个文件夹”这个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学会如何整理自己电脑里的文件的同时,也可以渗透到生活中,教学生在生活中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东西,做到有条不紊等。有位家长这样对我说:“我的孩子自从学了电脑以来,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反应事物的能力及思考问题都有较大的进步,树立了信心。真是感谢学校和老师给孩子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教学内容渗透到生活中去,从而,就能培养学生为“生活小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经常是分组进行讨论问题或分组合作完成一个任务,如分组完成一个网页的制作,完成一幅海报的制作等,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一些小型的电脑作品比赛,提高了学生竞争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每上课之前,都让学生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电脑情况,看看是否被其它同学破坏了,监督是否有同学在电脑室乱扔垃圾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在学校网站中增设了“学生之声”这一栏目,让学生在此倾诉自己的心声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交朋友,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不是让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时空,而是,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等。要想成为一名“社会小主人”,最起码的合作精神、竞争能力、责任感、自主性,健康的心理素质等是不能缺少的。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上几个方面也能够渗透进去,培养学生为“社会小主人”。

四、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为“创造小主人”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了情境,激发了欲望,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在进行用画图软件画图的课堂教学时,学生画的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每逢节日,学生用自己的电脑绘画制成了精美的节日贺卡,送给亲戚朋友;学生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一些神奇的动画等;计算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带进了知识的宝库,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翅膀,展翅飞翔。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与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探索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LOGO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 产生背景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既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又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实施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的参照物。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快捷地被教师所接受,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因此一九九八学年我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整体改革试验的课题构建了LOGO程序设计“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程序主要是:“观察演示、以趣激学→以疑导思、感知理解→自主操作、 切实掌握→合作发展、 灵活运用”。它是我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LOGO程序设计课中的具体落实, 是我校教育面向现代化,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形势下所进行的一项学科实验研究。

二、 理论依据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仅严格要求学生记住所学各种命令的输入形式。但事实上计算机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的学生在将来参加工作时,现在所学的一些具体知识肯定会过时,而这种教学模式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能力被忽视。 这与培养现代信息社会所需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相去甚远。事实上世界的发展和邓小平理论中教育要“三个面向”都清晰地表明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健全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鉴于此,我在本学科实施学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时,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的获得不在于积累,而着重于意义建构”的观点和教育系统论中“整体最优化”的观点,以及我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构建了上述的教学模式。

三、 模式介绍

LOGO语言教学是一种程序教学,由于其在现实的计算机中缺乏应用基础,导致学生对此几乎没有直接兴趣,加上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变幻性较强,一旦处理不好,学生就会有较重的畏难情绪和疏远心理。因此教学中我们一直把激趣、活动和合作作为突破口。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和探索、 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初步形成(见下图)。

(一) 观察演示、以趣激学

希尔(TREIC HEER)在1967年提出了感官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人在学习中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接受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单纯向他们灌输命令名,格式等,既枯燥又不可取,而应联系具体图形介绍每一个命令。教师要精心设计,演示出新命令强大的新功能,从而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 以疑导思、感知理解

“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有目的的。思维的必要性首先是产生于实践活动中,在主体面前出现新的目的、新的问题、新的活动要求和条件。思维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任务。

心理学证明: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思考氛围,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活跃的状态,加快了思维的速度,提高了思维的质量。所以课堂上我们注意组织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在矛盾处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知识冲突,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轮轮质疑、 解疑的过程并从中真正理解知识。

(三) 自主操作、切实掌握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中有关知识、能力乃至自我意识、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观点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议论、思考、练习等活动时间, 并在活动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感觉、思维和运动器官,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智力操作活动中进行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令其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最终学会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法。

(四) 合作发展、灵活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 R. Rogers)通过有关“同伴教学”的实验证明:小组学习模式对于学术性知识的教授来说,不仅是有效的方法,而且通过集体作业过程,可以形成对所定法则与方法的尊重、 学习的自主性和尊重他人尊严等性格特点,以及养成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学生4~8名分成一组,除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发展性练习,一方面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进一步深化、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又形成全体师生心理相容、情感共振、教学相长、友爱团结的良好风尚,从而使全体学生既合作互助,又敢于竞争。

四、 模式特点

本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注意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渗透良好的程序设计思想,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态度,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起他们学习、 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2.着眼于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可迁移性。

3.课堂教学中以操作活动为主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中,不但有“人机对话”,更有“人际交往”。

五、 新授课“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

《小海龟搭积木》这一课主要介绍“过程”的概念及“过程”的编辑方法。由于它将LOGO语言由立即执行方式飞跃到程序执行方式,因而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加上其内容的编排形式与其他课文相似,下面我们就以它为例来说明我校计算机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是如何实施的。

(一) 展功能,创情景,定目标

本课的两个内容如直接切入的话,则无论先介绍哪一个,学生都只会感到枯燥、乏味。但如果上课时教师首先充分演示新命令的新功能, 以其新颖吸引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那就较易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且学生在观察后对这些新命令的功能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在产生愿学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在本课中要学些什么。

在课开始时, 教师不断输入过程名,先在屏幕上绘出如正方形、正八边形、五角星等各种单个图形的图案, 再利用过程和基本命令输出组合图形的图案, 使学生在观察中逐步认识到:过程一经确立,只需要简单输入过程名, 即可调出图形且可不断调用并加以组合。

由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希望自己也能掌握这一本领。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想在本节课学会什么,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都能较准确地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什么只输入几个字母就能画出各种图形?(理解过程各部分结构内容的含义)怎样才能正确地编写和运行过程?

整个过程耗时仅几分钟,但却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参与欲,为本课教学走向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 引问题,细品味,启思维

目标的出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了大致的学习方向,但只有让学生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才能使知识的内化成为可能。

这时教师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将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揭示给学生。让他们在紧张的思维活动中,细细品味知识,产生问题。像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理解过程各部分结构内容的含义,教学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以正方形过程为例展示过程的内部结构让学生观察, 使他们找出新知识“新”的所在。

TO ZFX

REPEAT 4 [FD 50 RT 90]

END

学生观察后,马上指出中间一行命令是以前学过的重复命令, 现在想知道第一和第三行的命令是什么意思。

这样的学习一方面使难点得到分散, 目标变得更集中,增强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 供资源,自主学,表意见

对一些学习起来比较复杂的知识,教师则先介绍新知识的所在章节, 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像本课中,为解决第二个知识点──正确地编写和运行过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先自主探索:

1.开始建立一个过程,是否直接键入过程名?

2.过程的具体内容编写在何处?

3.过程编写完毕,怎样发送给小海龟?

4.你怎么知道小海龟收到了你的通知?

5.怎样调用所编过程画出图形?

学生们结合课文介绍,纷纷上机,在实践中寻找答案。遇到问题时,他们或是独立查找课本中的材料;或是于组内展开交流; 或是使用网络中的“电子举手”功能, 在网络中与教师共同解决疑难……接着学生在初读后于课堂上发表意见,相互指正。

此时教师才一步步指导学生动手编辑过程,由于有之前的自主学习做铺垫,因而学生都能很快掌握编写过程的方法。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独立为主,兼有合作。由于有问题作为引导,学生避免了漫无目的的观察思考, 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说,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比较对照,选定最佳。

(四) 自评价,师指导,得结论

罗杰斯(Carl R. Rogers)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对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他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所以,自我评价在促进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同时由于合作的目的更着重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或练习中产生的观点并不马上给予判断, 而是要求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给予论证,教师仅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帮他们得出结论。

像在本课中,关于过程的命名学生就有不同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认为过程名的命名应像课本中介绍的那样──用字母或字母后跟数字来代替。 而部分学生则认为过程名也可用数字后跟字母来代替。 面对学生们认识上的分歧,教师让学生们亲自上机验证,并请持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上教坛演示、说明。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以事实为基础, 大家终于认可了这一观点(IBM PC LOGO1.00版)。 这时教师对上述观点加以适度的分析、提示,让学生完善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他们还从中领悟到协作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我能行”,“我也能行”等主体意识再次被激发。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定标、自主学习和自主评价,为个人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打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之我见



广东湛江市第四中学 杨伟洲



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用5到10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同时,更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涌现出许多学生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尤其是电子游戏、网上聊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教师、家庭应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实践活动对这些学生的爱好给予保护、培养和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一、电子作品制作活动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自2000年举办以来,越来越多地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也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的积极响应。该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以促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要求各地认真组织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并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此项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以往三届活动中,共有百余万名青少年参加,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形象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

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学校就要选送作品到所在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再挑选逐级往上送。各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主题不同,要做好备赛工作,师生们必须研读当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南及相关的网站信息,做到选题准、构思巧、思想好、艺术强、技术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

相关的网站:

1.www.ncct.gov.cn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2.http://data.sedu.org.cn/(科学教育网)

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hina Adolescents Science & Technology lnvention Contest,简称CASTIC)是一项具有20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项目的科学比赛,是目前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竞赛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学科和部分社会科学的内容,其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大型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全国青少年科学竞赛。其根本宗旨在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是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其作品形式包括在科技实践活动中以及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发明创造作品和科学研究论文等。展示活动有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和机器人创意设计优秀作品展示。

一般每年的3月下旬学校就要选送作品到所在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再挑选逐级往上送。

相关的网站:

1.www.xiaoxiaotong.org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

2.http://www.nettime.net.cn/(网络科技时代 )。

3.http://www.student.gov.cn/(学生科技网)。

三、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为NOI竞赛活动

信息学竞赛就是计算机竞赛考的是学生用计算机高级语言利用各种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为NOI,国际奥赛为I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是由中国国家教育部、中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中国科协、中国计算机协会联合主办,面向所有中学生。因而这个竞赛是普及性的、中层次的。

中小学各个阶段的程序设计课外实践应与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相结合。由于此类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只有心理素质好、文化课成绩优异、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学生才有可能在较高级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此项培训应从小学抓起。在小学LOGO语言编程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好苗子升入中学后,应使其参加中学程序设计兴趣小组,继续学习Basic或Pascal语言的程序设计,为国家计算机高级人才的早期培养尽基础教育的责任。

借鉴广东省优秀赛区、优秀参赛学校的经验,奥林匹克竞赛的辅导工作难度比普通教学难度要大,辅导教师的知识面要广,要深,对尖子生的培养,尤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视辅导教师的工作,提高辅导教师工作和自学习的积极性是取胜的关键。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初赛在每年10月举行,复赛在11月举行。初赛的比赛地点在每个市的若干个骨干学校,形式为笔试,由各地方教育局派人到各考点监考。复赛时把若干个城市合成一个考点,形式为上机试。

相关的网站:http://www.student.gov.cn/(学生科技网)

四、机器人制作活动

全国青少年电脑机人竞赛是为贯彻落实《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及活动指导纲要》,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把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小学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竞赛器材主要以乐高课堂机器人系列为主。举办机器人竞赛,不仅仅因为机器人技术综合了多种学科知识,学生对机器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学生可以利用乐高积木、可编程积木、各种传感器和软件,自己编写程序、搭建、调试机器人。在整个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体验如何用已学的知识、日常的观察,自己的创造去超越能力极限的挑战,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相关的网站:

1.http://www.semia.com/(西觅亚科技)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

网络的兴起,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1.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来源。2.网络为学生的相互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3.平等的网络促进了师生平等交流和教学相长。4.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制成网页,把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公布到因特网上,让世界都能看到。

相关的网站:

1.http://www.21cae.net/index.htm(中国活动教育网)

2.http://www.webil.net.cn/(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六、其他普及应用技术小组

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可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整合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活动。如创作美术作品;普曲或合成音乐;设计贺卡、电子像册、公益广告、网页;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传递、资料查询等等,这些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到、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和规划的能力,深受学生喜爱。由于指导这些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这样做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上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有的作品也可以是同时报送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课兴趣小组的机时可由学校、家庭双方解决。学校在保证教学机时的前提下,可利用课外活动、寒暑假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机时。在目前计算机已进入不少工薪家庭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一部分课外实践,以缓解学校机时的不足。

当今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力强盛依赖“科教兴国”。教育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爱国敬业、具备“两个素质”的人才是关键。因此,如何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从现在做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8-8-2 13: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人教版《信息技术》的“螺旋上升”特色







人的认识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不可能一次完成。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即由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人的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安排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逻辑顺序,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一个课题的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扩大广度、增加深度。因而,应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来编排教学内容。所谓螺旋上升,就是按照深浅程度、难易程度、可接受程度等,把知识模块拆分开,将相近、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在更深、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这套人教版的《信息技术》,是充分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编写而成的,具有比较鲜明的螺旋上升特色,有利于帮助学生不断把相关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组块和结构化,从而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网。

这套教材,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局部上看,都体现了螺旋上升的特色。

例如,人教版的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都以“基础篇”→“应用篇”→“提高篇”的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则按“基础篇”→“应用篇”来安排。在“基础篇”里,一般都利用介绍基本操作的机会引入一些“应用篇”要介绍的相关内容,一方面以它们为载体完成基本操作的教学,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的学习适当地铺垫,学习“应用篇”时,再扩充、加深;在“应用篇”里介绍有关思想与方法的时候,也适当渗透一些“提高篇”要介绍的初步知识,学习“提高篇”时再进一步总结、概括、提高。

又如,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对于初识计算机的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此,在人教版教材高中《信息技术》中,把有关文件、文件夹、树型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分散到第2到第4章里的具体任务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地介绍:在第2章第一节里,通过介绍将信息以计算机默认方式保存在文件中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保存文件的感性认识;在第二节里,结合第一节的下载操作引入有关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介绍了两种建立文件夹的方法;在第3章的第一节里,通过打开文件的操作,使学生对文件夹的组织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第二节里,通过复制文件的操作,介绍了将图像文件以指定的文件名保存在指定的文件夹中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的经验,对文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能够初步掌握有关文件、文件夹的基本操作以后,教材再利用第4章详细、系统地讲解文件与文件夹的树型结构以及路径等概念,进而介绍用“我的电脑”窗口和“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的知识与方法。在这三章每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应用与领悟与文件、文件夹相关的思想和方法,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宗世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面对课程改革,如何利用网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小学 杜海静



内容摘要:对当前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进行分析,探究其实质不过是传统教学的延伸,未能作为教改的有力工具,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是根深蒂固,本文分为对现今多媒体教学的思考、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分为四步骤(明确方向,提出建议;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归纳整理,阅读理解;展示观点,深入认识)这三大部分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题化互联网教学

一、对现今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现在有许多教师公开课时对多媒体情有独钟,运用多媒体能比较传统的黑板教学节约了老师上课的板书时间与抄题时间。同时,还能将一些文字性的东西变成具体可感的图形或画面,演绎给学生看。但是否真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势必在多媒体的制作上要下一定的功夫,往往用多媒体上一节课,教师在准备工作中所花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上课时间。而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又并非是花在钻研教材教法上,而是用来解决多媒体制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这样对于教材教法的钻研就被放到了一个次于技术的位置。在课堂上,教师与大屏幕处于同一位置,究竟哪一个才应该起主导作用呢?我认为仍应是教师。因为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它的确体现教师的授课思路与想法。但毕竟课件是死的,它上面的文字画面所想表述的意图与思想仍应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达给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仍然应该循着教师的上课思路来思考问题。而大屏幕上的内容只是授课的某种辅助工具,是帮助学生在听课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对屏幕上的色彩、画面、文字的出现与伴随的音乐似乎更感兴趣。而这些势必会对听教师的讲课内容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授课。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

就语文这门学科来看,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光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教师的启发式的提问更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课文情感。但其中,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领悟,否则一旦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头头是道的分析的依赖性的话,那即是他们自动地放弃了他们自己的话语权。对此,"思想的克隆"也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侥幸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人无法回避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与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这条轨迹被设计得严严实实的,而学生呢,只要你沿着它走,别出轨了,甚至于熟练了的话,闭着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总有人会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所以是不必操多少心的。如此教出的学生,不说能有多少的创造性,就是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很弱的。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是冲斥着教育者的思想,多媒体虽然是将较先进的技术引入了课堂,多媒体技术有它的优越性,但其实它仍属于传统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上的传统。所以,现在有一个问题摆在了教育人的面前:既能吸纳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又要能体现教学观念变革的手段究竟是什么呢?它实现的可能性来自于网络。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步骤与实践

我们可以把一节语文阅读课定位为某一主题化的互联网阅读课教学,而我认为此教学模式不同于上述的传统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应该定位为:教师为学生设立一个起点,或引导学生为自己设立一个起点,然后告诉他到达终点时的要求,再提供或建议一些可以帮助他完成任务的资源,这些都有了的话,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上路了。这时每个人迫不得已只能选择一条自己的路走。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可以向教师或同路人寻求帮助。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陪伴着他走这一路。但只有当他需要帮助时,就会发现教师就在自己身边不远处。对于学生来说,从出于某种动机的选择到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正是他们自己体验感悟的过程。只有当他们走过一路,也许精疲力尽,也许头破血流,但回过头再回想这一路来的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是一种未经者所不可能有的成就感。在此,教师不再是一名带路人,而是一个同行者。他将出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路上,他倾听他们的话语,支持他们的选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或者提供一个好的建议,以使学生能更关注到每一个细节,以充实旅程,开阔视野。到了终点后,每个人的行囊都是鼓鼓囊囊的,这时他们才发现,原来终点只是一个路标,只是告诉你你所在的某个地方,而真正有价值的是他们一路上不断充实着的行囊。我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在互联网中体现这种学习过程呢?这就是定主题、定起始点、设计过程的关键。其中主攻方向是学生有所思地自觉自愿地去看大量的文学作品。从中既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与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学习其写作方法的能力。

主题化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模式有四大步骤:设置情景──提出主题──完成主题──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迁移到语文阅读课,阅读理解的过程我们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过程,经过信息的收集、信息的整理归类,信息资料的解释、规则原理的再运用。据此我们尝试设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

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

明确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就活动本身提出教师的指导性意见。在处理方法上,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或其他手法,激发学生的动机,唤醒对相关经验、表象的意识。使学生了解阅读主题的必要性,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产生完成阅读的动机。如在教学《夏夜荷花》时,我搜集了许多荷花的图片,学生欣赏时连连称赞荷花的美,他们被荷花打动了,从而他们有了要收藏荷花图的欲望,而且他们已不满足教师提供的图片,他们渴望自己搜集图片,而且想了解荷花的结构、生长习性以及荷花的品质,这样学生就会自主地阅读课文,并且去网上搜集图片,搜集荷花的相关信息,这样他们不仅会想方设法地理解课文,而且会学到许多课外知识。

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

提出学生阅读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或者阅读。提出主题后应当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一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说明,或者对一些主题进行分解,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以便于学生们的分别专项阅读。在此教师会揭示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通过Internet集中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或纸质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信息的初步筛选、收集过程。如:阅读《太阳》一课,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本节阅读主题──如:为什么太阳的温度那么高?为什么太阳光对人类、对动植物作用如此之大?……或者关于本文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又或者是找出与原文相似的文学类型如“月亮”、“星系”等等,比较相同类型文章的不同写法,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还有的学生用Powerpoint做成电子读书卡片供大家欣赏与学习,效果很好。

3.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抽提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景,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抽提,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入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不同的文章初步形成自己的、初步的学习体会。并且以作文、电子投影片或者其他形式将这种初步成果具体体现出来。例如:在阅读《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学生们各自看到不同的网页,找到与阅读主题吻合的文章,比如国旗的来源,国旗的组成,国旗班的生活,升旗仪式的全过程等等,通过阅读、对比、分析形成不同的观点,这种初步的观点与成果,因为是刚刚试验,所以只要求学生以一句话或者几个标题表现出来,看上去也是一目了然,在完成这个初步的认识与观点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最重要的内容。

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

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认识对较为整体地理解该事物,具有特定价值,但是不能取代整体认识本身;不同视角看法的有机整合才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某一方面,帮助我们较为全面把握该事物。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砥砺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对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交流。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对成果的交流,或者编成群组、或者班级内交流、或者利用远程交流等方法、手段对初步形成的成果进行合作的研究与讨论。教师身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比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喜欢小兴安岭的不同季节,并且搜集了不同季节的图片与资料,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喜欢的季节进行自由结合,形成四个小组,当然小组成员是不固定的,因为有些学生喜欢几个季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信息,使得自己所挑选的知识更加完善。然后每个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就在交流中使得每个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不仅了解了自己所喜欢的季节,而且对其他季节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再最后总结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作者抓的特点很准,写作技巧好。

5.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观点与成果、修改观点与成果,完成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不是主题化教学的结束。学生不局限于课文所规定的主题,他们开始自己设定主题,还学会展示、推销自己的成果,对完成的主题利用各种形成进行展示与交流。当中教师可以指导与组织学生使用Email形式将自己的成果发送给自己的师长、友人;也可以将成果打印出来形成小作文;可以将其做成主页的形式在网上发表;还可以制作成电子投影片在课堂中与同班同学交流。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远不能达到的成效。

教材只是个例子,它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范例,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载体。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首先要读好这些范文,但仅仅读好这些范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但要善于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语言的规律;以教材为拐棍,尝试语言的练习;由教材作迁移,形成语言的技能……而且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横向拓展,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拓展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地阅读。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所规定的内容,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随之学习兴趣也相应提高,探索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充分体现了网络带给教学的现代化理念,使得学校的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只是我的初步尝试,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与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人教版《信息技术》的“任务驱动”特色







“任务驱动”是教学实践中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方面,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较为普遍。这套人教版《信息技术》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的设计思想,教材从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协作交流,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材中的“任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总体上设计。教材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2. 可操作性强。教材中的任务都具有可操作性,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就可以完成“任务”。

3.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了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为他们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任务”。

4.分散重点和难点。“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因此,教材充分考虑到了“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因素,每个“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不多,前后“任务”之间具有“正互赖”的特点。

5.具有开放性。这套教材在设计“任务”时,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式。同时,每个“任务”注重讲明思路,理清来龙去脉,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

6.注重综合性。在不同学习阶段,教材安排了一定的综合性“任务”,让学生在综合应用实践中逐步提高信息能力。

7.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新型课程模式及教材编排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套教材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所安排的“任务”一般都以相关学科的知识为载体,引出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8.较好地处理了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以“任务驱动”方式展开教学时,在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有一定的不足,较为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一学就会,过后就忘”。这套教材注意了加强总结与归纳,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及时归纳有关知识与方法;在每一章后面有一个小结,对有关的知识点、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适当强调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这套教材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 郭 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幼儿园开设信息技术活动的必要性



湛江市霞山区海景路181号中英文学校幼儿园 许露露



教育部在2000年印发了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条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正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内容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幼儿园也开始设置信息技术活动的内容。2004年11月12日,教育部首次公布《中国幼儿信息教育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幼儿信息化教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从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出发,及时抓住有益的教育契机,组织开展相应的信息技术主题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增强探索操作计算机和软件的兴趣。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强幼儿信息化教育工作,有效利用先进科技,帮助儿童打下迎接未来高层次教育的坚实基础。

一、信息技术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提供友好的交互功能,用拟人化形式、多彩的画面所吸引、悦耳的音乐,激发了幼儿好奇心,寓学于乐,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于一体,把枯燥的学习变成快乐的游戏,使幼儿感受艺术之美。既学习了知识技能,又启发了创造力,促进了人格的健全发格,它算是一种真正开发幼儿潜能的一种教育游戏。 这种“学中玩、玩中学、学玩相结合”的方式,只有在信息技术活动才可以顺利实现。计算机屏幕上的每样东西都有梦幻般的吸引力,都具有“多媒体”的特点,如花儿会开、铃儿会响、公鸡会叫、猴子会荡秋千、生日蛋糕会唱歌,还会有卡通人物伴舞等。不仅形象直观,色彩鲜艳,而且富有动感,尤其配上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形象,使游戏活动充满童趣。幼儿可以分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图形,判断一些故事情节的真伪,甚至可以模拟一些小实验,观察日常生活中不能看到的细微过程。

二、信息技术活动可以体现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活动中,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实践。计算机也能给他友好的交互。好的软件还能在有错误时用“再试一次”“你一定行”等语音来激发他进一步探究的勇气,而不会出现粗暴地批评。他可以真正与计算机这个听话、耐心的工具交朋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电脑教育游戏软件能满足幼儿自由发挥的心理需要,从而为他们创设了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电脑教育游戏软件以他独有的优越性,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做到自由自在的玩,它还可以避开成人评价的忧虑(即多了好奇和兴趣少了“不对”和“错”,少了“批评”),让幼儿在一个没有压力、没有干扰的环境中进行游戏,幼儿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且初步形成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玩相结合”氛围。

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成长需要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有趣的教育游戏能激活幼儿的思维,把幼儿带到未知领域。幼儿可在人机互动、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呈现最佳学习状态,并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诱发内趋力,获得知识信息,促进认知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虚拟城市”游戏中,幼儿可以选出各式各样的道路、建筑物、公园等构建成一幅美丽的城市,同样可以培养儿童的设计、创新能力。

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协作、交流意识

经过认真设计的信息技术活动可以调动了幼儿团结协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能鼓励幼儿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走迷宫”游戏,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好每一条路线,再移动鼠标,面对不同的迷宫路线,有的幼儿在观察路线,有的幼儿在一直探索如何走出迷宫,有的与旁边的幼儿一起商量如何走出迷宫。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迷宫终于出来了,幼儿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他们因些而感受到了合作带来的快乐,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计算机不但会教幼儿英文、数学、科学,还能带幼儿唱歌、画画、下棋、走迷宫。娱乐性较强的软件可以极大地激发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介入,如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增长才智。在幼儿园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可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提高幼儿在语言、绘画、音乐、动手、协作等多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探究未知世界打下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5 19: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