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941|回复: 3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师语言的转变
  

  摘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原有的用词准确规范、表达简明扼要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几种转变:由命令式转变为商讨式、由评判式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由单一的评价转变为评价的多元化,使得我们的教学语言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理念 教师语言 转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教师计算机专业知识扎实,计算机操作娴熟,制作教学课件也是一流的。可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被学生认同。究其原因教学语言的表达是其中之一。教师不能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更不会用富有感染力和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接受。学生当然不愿意听老师讲课,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从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及管理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由原来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获取的参与者。所以,教师的语言在原有的用词准确规范、表达简明扼要基础上还要变得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能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培养的总体目标。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命令式的语言转变为商讨式的语言,体现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利用教学软件演示操作步骤,然后,请学生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操作。教师命令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使有不同的方法时,教师也不允许学生随意更改操作步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命令的语气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常用的语言就是“单击某某菜单或命令、右击某某选择命令”不管学生是否有其他方法都要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同样是要求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现在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会这么说:“谁愿意来尝试一下操作?”“谁能想一想还有什么操作方法”“谁是计算机高手,你想来展示一下自己吗?”虽说仍然是进行操作训练,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相同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一样了,教师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让学生觉得不是教师让他学习,而是自己要学习,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由评判式的语言转变成建议鼓励式的语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走进现今的课堂,再也听不见教师说:“你这种操作方法是错误的,你说的一点也不对”等等之类的话,取而代之的是;“你把鼠标点在这儿看一下,你这种方法是对的,要是你再开动脑筋使用其他命令去尝试会更好的,来,试试看”“你操作的真熟练,你能演示给其他同学看一下吗?那你就更棒了”。当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再不是随便叫他坐下,取而代之是“你想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怕,慢慢说”,“没想好,请坐下,再想想看”。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化,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三、由灌输式语言转变为引导式语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往的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对学生一直都采用灌输、填鸭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全都是教师在讲解和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只能是被动地观看和模仿,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做就可以了。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学生更累,收到的效果也不好。而现在的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思考、探究和发现知识。在教学中就随之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一类的语言。这样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了。



  四、由统一的语言转变为开放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由于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同时,又担心学生会随意更改计算机设置和破坏计算机,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统一打开计算机、统一使用某一个软件、统一操作步骤,若某一位学生随意操作计算机,轻则被老师批评一顿,重则可能被老师罚不准用计算机的。学生到了机房只能是被动接受老师的命令,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根本就得不到尝试与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更不可能有创新。现在的课堂再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教师创造性的用了“喜欢”,“你喜欢怎么尝试操作你就怎么操作,你喜欢学习用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方法……”这样的语言,让学生有学习的空间,学生还有不学习的理由吗,还愁学生没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吗?



  五、由单一的评价语言转变为评价语言多元化,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以往的课堂评价总是一种声音,那就是教师的评价,而且评价也很单调,常会说:“你的操作是对的”“你的操作是不对的”。而今的课堂评价语言是那样的丰富“你是计算机操作高手啊”“你的动手能力真强”“你的操作方法真多”“你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的语言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实践操作得到了肯定,受到老师的赞扬,从而不断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在课堂评价中也多出了学生评价的声音,那就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评价共同进步,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也找到自身的不足,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用我们丰富而有魅力的语言,营造一个个优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让班级博客与学生一同成长

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观音岩校区 刘燕



  摘要:本文主要就当今社会、家庭、学校意识到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谈“网”色变,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因噎废食”,采用创建班级博客、校园博客的方法,因势利导,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建立起生生、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的桥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关键词:网络 信息技术 班级博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07年7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000万,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1/3(36.7%),所以规范青少年学生网络应用,显得很迫切。2000年4月1日《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数在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可见,目前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和交友。



  众所周知,网络闯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学校教育注入活力,带来生机;而另一方面给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行为带来不良效果,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关调查显示,网络拓展了学生获取大量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通过网络查阅、下载、剪辑、重组资料都很容易。然而,毋庸讳言,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尖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良莠并存。缺乏判断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内容,沉溺于虚幻世界,导致学生道德、行为发生变化,不少学生为此出现说谎、厌学、逃学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扰乱社会秩序,给今后的人生历程留下难以抹掉的阴影,从而贻误一生。因此反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声音不绝于耳,而网络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却被淹没其中。我们都明白“因噎废食”的道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对待,采取导、禁有机结合的手段,正确引导他们,使其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要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与重担,把中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学会在网络上进行方向正确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和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核心,“将计就计”,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适时建立起班级博客,校园博客,利用博客为学生们构建起一个全球化、数字化的班集体建设平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由于博客具备“发布、分享、交流”的功能,它让学习者把自己的学习与周围的群体交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进行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Blog,都是一颗跳动着的生命,都是一束闪烁着的火花。生命彼此感应,火花彼此碰撞……



  1.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



  有人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有笑,有泪,有酸楚,也有甜蜜,如此刻骨铭心的生活怎能不留下点点痕迹呢?它的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同时又值得我们去细细地体味、咀嚼。当我们回忆起童年的一幕幕,是那么的幸福。为此,通过博客,记录下学生成长过程的足迹,让他们在这些足迹中不断成长。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回首时,他们一定会无比地快乐,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瞬间精彩一掠,哪怕是一个成长的小脚印……



  2.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



  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都需要适当的倾诉。虽然我们的学生年龄还小,同样是个富有情感的人,他们同样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就是缺少合适的倾诉对象。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感受的成功与快乐,需要人来分享;生活、学习中的不快与困惑,同样需要对象来倾诉;尤其是伤伤感时,更需要来倾泄。班级博客就给了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倾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博客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生活是绚烂多彩、波翻云卷的,当孩子们记录下每一天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他们的智慧在博客上得到闪现。长此以往,学生的生活感受就会得以丰富,细腻的情感得以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健康成长。



  4.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水平低,是现在学生的通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多练是一条重要的方法。学生通过博客,在大量的练笔中,思路得以开阔,文笔更为流畅,写作水平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提高。



  5.加强师生间真诚的交流



  现在的学生懂得的事情很多,同时,碰到的困惑也不少。再加上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又不强,很需要我们大人给他们指导。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愿面对面地对老师、长辈倾吐诉说。博客就给了孩子们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真言不尽。通过博客,孩子们与老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情感与迷惑。通过博客,我们老师也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共同探讨,为他们排忧解难、指导行为,让他们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6.家校沟通的桥梁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经常性的交流、反馈。可以说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真正的教育。而传统的家校沟通主要是家访活动、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方式,而博客跨时空的优势给传统家校沟通提供了便利。



  学生班级博客这个平台是心灵独白的港湾,是展示风采的舞台。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拿起手中的笔,倾吐激荡的心声,描绘斑斓的生活。在键盘上弹指,击出充满朝气的火花,在荧屏前留眸,解读生命的真谛。让我们用网络载起心灵的小舟,用激情扬起远航的风帆,遨游在这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网络世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培养和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好“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条件之一

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 曹振雄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现在已经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课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发现要使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就应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条件的制约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所以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因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这段话同样适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说明在信息技术课上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教学,发扬“生本教育”的教学思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光学不用、光用不学都是事倍功半、没有进展和没有成效的。信息技术课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光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而且还应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和练习,必须学以致用。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板书和示范操作,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自己不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和动脑筋,最终只会一事无成、毫无结果,只会是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上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手段和措施积极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掌握好这门课的技术知识和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毕竟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个体反复地进行操作使用、研究和应用,才能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操作,而是死记硬背地记忆理论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也无法掌握它的操作技能和技巧,更容易忘记知识,甚至与实际操作不符,使人无从下手、束手无策。



  例如,在刚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必须对照课本知识、要求和操作示范边看书边操作练习,而且对于难点知识很难理解掌握和操作、很难理论联系实践,但是经过多次地练习运用和思考研究,就很容易熟能生巧,不必拿着课本“依葫芦画瓢”,而且很快能够找到操作的诀窍和要领并能深入运用。



  2.有助于学生掌握这门课的技巧和能力



  克特·W·巴克在他的《社会心理学》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如果不是放弃活动,而是积极地通过活动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就会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越多方面。”这段话典型的说明了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上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如果积极主动地学习、操作、研究、思考和运用,那么就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得出操作的技巧、诀窍和要领。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的许多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菜单操作”、“工具栏操作”、“键盘操作”和“快捷键”操作等进行,而它们又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去练习、探索和运用,就无法知道哪种操作有利于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不知道哪种操作方法更加简单、更加实际。只有经过多次地运用,才能简化知识的应用和熟练操作的运用。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计算机的实践中做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并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操作要领和窍门。



  例如,学生在学习《为文档设计版面》一节时,重点知识是“格式工具栏”和“标尺”的使用,如果学生光是死记硬背每一个工具按钮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进行主动积极地、具体地应用到实际文档的排版设计和制作中去,就很容易把工具按钮搞混淆、很容易忘记,分不清哪个按钮是是用来改变字体的大小、哪个按钮是用来改变字体的颜色效果、怎样进行段落的缩进对齐等等具体的操作应用,也根本很难设计制作出美观生动的文档来。同样,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必须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浓厚兴趣性才能学得好的。



  三、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就要有先进、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在启蒙课上更要重视这点。



  首先,应该让学生们明白和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自主地懂得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意义.然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不能一味地采用老师讲解和示范教学、学生听和记为主的“师本教育”的教学方法,而应坚决实施“生本教育”的教学手段进行,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可以拿少部分时间事先进行讲解操作和示范。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电教室进行,电教室最基本的配置应该有电脑、话筒、投影屏、音箱和控制台等,通过教师先讲解、演示操作然后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和运用的方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在一般教室里通过黑板、粉笔的讲解,只是浪费时间、人力和精力,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只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更加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感。



  要达到生动的教学效果,最好采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因为它能把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很好地综合为一体,能通过视频、音频等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内容,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认知环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兴趣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当然,CAI课件应该重质重量,要突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应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应该广泛收集与课本内容相符的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且便于学生学习、操作和接受。最好能够集图形、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排版美观漂亮、字体大小、颜色样式科学合理。教师在上课时应语言生动,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上台示范、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布置任务等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思维想象为主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学习“使文章图文并茂”这一节时,我采用下面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前制作好CAI课件(包括上网下载和经过自己修改的一些集图、文、声、动画的排版美观合理的文档;精心设计排版采用动画式处理的操作要求、步骤及要点)──展示课件(激发学生兴趣)──讨论回答使文章图文并茂的排版设计要求和步骤(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探讨思维能力)──用课件展示来总结排版要点、过程及要求(使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知识)──举例示范操作(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布置任务,要求每人设计排版一学习报(使他们主观能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进一步加强知识内容的掌握)。



  2.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首先要创造好条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有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练习,而且配置要符合学生们学习的需要;同时采用“局域网”连接,不仅节省财力,又能控制整个班级的操作使用,这不仅有利于整个班的示范演示,又能控制和引导自制力不强的学生进行操作使用,还能观察、监督整个班级学生的使用情况,能够及时得到学习和使用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教学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练习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整堂课如果光是老师一人讲解操作和示范,很容易形成学生的懒惰心理和厌倦心理。教师在上课讲解示范的过程中,要拿出部分时间让少数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既便于全班学生模仿操作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注意力。另外讲完一节内容后,要至少拿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独立去练习、操作、复习和使用已学知识,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便加强知识的记忆、研究和探讨。当然,在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时,老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辅导和引导,使他们对实际操作有信心。毕竟,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是太强,教师应该规定一定的练习任务让他们完成;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创造运用和深化知识。



  比如,在学生自己操作练习《使文档更美观》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预先在每个学生的“WORD文档”中输入某一未经过排版的文档,然后让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地去设计排版这个文档,最后全班进行比较、评比和讨论,对于好的作品给予表扬、示范和讲解,这样一来,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学好知识所产生的成就感,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3.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操作



  学生的学习应紧密围绕课程要求来进行,要适当控制、监督和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操作和使用。虽然,适当地放宽范围和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和创造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的选择能力还较差,而现在“网络黑客”、“网上黄毒”、“网上侵权”、“色情淫秽信息”、“暴力信息”等等对学生构成严重危害,他们容易被“网上游戏”和“网上聊天”等这些无助于学习的东西吸引。如果放手不管、听之任之,就会让他们沉迷于这些无用的操作中去而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所以,要采用技术手段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使他们学会保护自我。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很方便地控制学生进行“上机”操作,可通过“屏幕监视”功能监视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师生对讲”可对学生发出警告;情况恶劣不听劝告的可通过“系统锁定”功能锁定和关闭学生机器等。同时应教育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应教育他们正确遵守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问题,使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辨别信息的无用和有用,培养他们的高尚大道德情操;使学生们不从事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活动,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隐私等等,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信息技术课,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提倡和发扬“生本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信息技术知识,使我们的祖国有更多更优秀的高科技接班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如何引导儿童健康博客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 王生 孔艺



  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也流行开来,小学生也热衷于写“博客”。博客已不再是成人的专利,“少儿博客”正悄然兴起,改变着孩子们的交流方式。同时“博客低龄化”现象也引起各界关注。



  小学生写博客,有的家长和老师赞同,认为应该允许小学生有合理的适度的心理空间,通过写博客宣泄自己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也有的老师家长表示担忧,主要是怕学生写博客浪费时间,从而影响学习,也有的怕孩子在网上乱说一通,养成一种说话随意的习惯。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如何对待“少儿博客”呢?



  我们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应该支持,学校也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写博客,进行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心语对话,这也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



  一、让孩子成为“少儿博客”的新一族



  让孩子成为“少儿博客”的新一族,首先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对刚接触博客的孩子进行入门教育,包括网络知识、博客内容及相关教育。作为成年人,有时都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何况是好奇心强的孩子。博客就算对孩子有帮助,谁又能保证孩子上网就一定是在用它?万一只是打着幌子,玩其他的呢?要教育儿童不沉溺于写博客。有些孩子迷恋博客,每天不上博客睡不着,这种心理依赖可能导致网瘾,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可以在网络上开设“答疑解难”版块,并通过专项活动等互动形式让小博客们现身说法、介绍经验,让儿童能把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对一些不利孩子成长的内容要采取措施。要在儿童写博客时进行教育和监督,对孩子作一些提醒,比如要科学上网、注意保护眼睛、合理利用学习和休息时间等等。要对少年儿童加强有关博客的入门教育,及时给予指导和引导,特别是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儿童博客真正成为孩子的私人空间,成为多功能的教育平台。



  第三,引导孩子的博客内容。少儿博客主要记录了以下几类内容:一是成长日记。孩子们在博客中记录发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琐事,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心情,探讨对某些现象的看法以及学习方法、朋友相处之道等等,也有的孩子把成长中的烦恼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写出来,请大家共同分析讨论,给出建议。二是资源信息分享。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图片、歌曲、新鲜资讯等进行整理,在博客上发布,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让“少儿博客”成为孩子们交流的平台



  写博客的孩子一般都知道班里哪些同学有博客,他们还会留言和评论,博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学生上网写博客,我们做老师的,还是比较赞成的。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孩子之间加强沟通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写博客还能让孩子们意识到电脑和网络不仅仅是游戏工具,也是学习知识、展示自己和沟通交流的平台。



  我们班里的张欣同学就是博客爱好者,她放学回家一有空就会到博客上写文章。她把日记、作文都上传在自己的博客里。和我们班的同学交流。课间的时候,她们在一起评博客,谁的博客好,我们班上大概有10多位同学有博客,同学之间的博客还互相链接。



  打开张欣同学们的博客,内容五花八门,既有日记,也有点滴的生活感受,有的是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配照片、漫画,也有的只有短短一两句。记录着自己的感受、心情。



  三、让“少儿博客”成为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



  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方式让他们健康成长,而写博客正是一个好的形式。让孩子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内心,是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就在不少家长、老师认为与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时,博客的出现让大家多了一个沟通的渠道,成了化解矛盾的平台。不少青少年都把博客视为抒发感受和自我表现的平台以及朋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的一种渠道。对于孩子开通“少年博客”,我们做家长和老师的应该支持,对孩子的博客,我们做家长的会经常去看,这样我们就能及时了解他在想些什么,喜欢些什么,我们和孩子之间就能沟通得更好了。博客将是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桥梁。儿童博客培养孩子记录成长日记的习惯。随着孩子知识面的拓展和字词量的扩大,父母希望通过引导孩子“写博”,从而培养起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博客是少儿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渠道,家长、老师一方面应保护孩子的这种表达空间,不轻易干涉;另一方面应加以引导,做到“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有效结合,使少年儿童健康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江西省乐平市第四中学 程建冬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网络教学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在和内在的条件。本文从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入手,论证了网络教学对这五个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论述了网络教学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的重要意义,为更好地找到网络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契合点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创造性思维



  在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已是刻不容缓,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信息技术引起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今天,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所形成的网络化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前丰富和便利的条件,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创造性思维具有突发性、新颖性、灵活性、独创性、求异性等特征,它与许多智力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饱满的激情,完整的个性和人格以及对新生事物的预测和估价能力等,而网络化教学恰恰具备了培养这些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一、网络教学的丰富性能够培养创新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人可以涉足的领域、可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驰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必备的智能因素,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产生一个个创造的火花,推动我们不断向前进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环境以其无限丰富的网络资源、多种媒体的强大表现力、虚拟现实和超媒体的技术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想象。



  1.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培养创新想象提供了知识储备的条件



  想象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的条件下,而在网络教学中,网络资源的无比丰富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可供千千万万人共享信息资源的理想场所。网络上的海量电子图书馆就集中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料,还具有图文检索和工具检索功能,可供教师或学生可以通过它来查阅世界各地的馆藏图书目录、书籍、期刊、音像制品和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网上还有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等教学辅助系统……总之,进入到这个网络空间中的人们都可以在网络的知识海洋中畅游,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扩展视野,开拓思路,这样就为想象作好了扎实的知识储备,使再造想象有了丰富的来源,从而促进和激发创造想象的产生。



  2.多种媒体的组合是激发创新想象的手段之一



  在网络化教学中,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多媒体化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新颖、直观、形象、生动。多种媒体的组合,其强烈的表现力,使得人们从科学与艺术的相融中感知抽象,理解复杂;其丰富的表现手段,以多种媒体综合的形式给予了我们视听的全新感受,全面刺激我们的各个感观,造成了震惊、新奇的效果,从而打破了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促使人们的思维高度活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



  3.虚拟现实的环境给予了创新想象的空间



  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在网络教育的条件下,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多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容易触景生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如现在网上就有各种电子实验室,学生们完全可以在网上完成各种复杂的甚至是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并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物体的内部结构、运动过程、实验波形等,这显然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并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高度活跃地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探寻新的知识。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培养创新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束缚,学习者的主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样就束缚了受教育者的个性,无法产生创造性的成果。而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条件下,系统提供了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学的条件,使培养学生的个性成为可能。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他有着更大的学习的自由,思维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特的个性,挖掘出其创造的潜能。



  1.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起点、学习任务的难度、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乃至学习的过程都是由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安排、自主选择的,消除了传统教育中的固定学习内容、程序化学习步骤的限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组织学习,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控制



  网络教学条件下,网上的信息资源都是可控的。原来的各种单向媒体变成了可自由控制的互动媒体,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对声音、录像、电影、动画这些媒体进行播放、停止、重复、倒播,甚至改变播放速度的控制。还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等。在这一系列的自主控制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去学习。在他自由地、大胆地对信息资源进行改造、重组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他对问题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而不会出现“灌输式”教学中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情况了。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点亮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



  学生还可以随时地、快捷地、无延迟地从网络上获得反馈信息,可以随时诊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馈结果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及时改正和完善,列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学生还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获得系统给予的表扬和鼓励,增强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生就可以独立地在网络的环境下完成学习──反馈──继续学习的过程,自己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弱点去学习,充分体现出其学习的个别性。



  三、网络教学的交互性能够培养创新情感



  创造性思维中包括有智力性因素和非智力性因素,而属于非智力性因素的创新情感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激情、独立的人格等方面。独特的、具有强大交互性的网络教学方式使具有多种因素的创新情感得以充分的发展和积累,它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释放,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1.网络的在线交流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源动力,所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对兴趣的培养。在网络的教学环境下,上述说到的网络教学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都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网络教学可以提供一种生动、活泼、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与其它在线学生或老师平等、轻松地探讨各种问题,他的观点和疑问都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和响应,他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的知识,而是自觉地、主动地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探索和寻求知识。在学生与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宝藏、充满巨大活力的系统进行交互学习的时候,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任务艰巨繁重,而是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地去学习。在兴趣的趋动下,他们的思维就变得非常活跃、积极、主动,而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产生必要的前提。



  2.基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饱满的激情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中闪亮的火花,它需要学生们对他所研究学习的问题有着追根问底的热情和一触即发的激情。网络教学的条件下,模拟现实的环境、多种媒体的组合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基于交互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就被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出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学生们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烈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修正,不断地引向正确的结果。在大家对某一问题集中发表意见,每人都自由地表达见解的过程中,大家的思想互相激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思维共鸣、情感共鸣,不断刺激学习者继续探索研究的激情,学习者在带有竞争性质的讨论中,思维高度活跃,热情不断高涨,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出创新的产物。



  3.深层次的网络交互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者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这样就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自信和勇气,敢于去迎接和接受挑战;又由于许多结论都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实验和思考得出的,所以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屈从权威,敢于与众不同,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网络的交互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消除了现实的环境中人与人交流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网络条件下,人的外表、出生环境等外在因素都被完全抛开,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人人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样的交流氛围下,学生很容易形成自尊、自强、自爱的人格品质。网络中的交互不是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上的,它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深层次的交互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熏陶、感染、启迪逐渐积淀成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特定的人格要素。具有这样独立人格的学生,创造性思维就有了产生的内在基础。



  四、网络教学的开放性能够培养创新预测能力



  创造性思维需要具有对未知事物的预测和估价的能力。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就是凭借这种能力,大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假说,然后再在这种具有超前性、预测性的假说思路的指引下,逐步获得真理。所以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这种创新预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恰恰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网络上的信息都不是封闭的、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可以对信息进行任意的重组,大胆地对其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在对系统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同时,学生们会产生对未来趋势的认识,会提出创造性的假说,并能看到未知事物的发展及其价值。同时,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作品的形式放在网上,这样网络就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着自身繁殖,自我发展,每个人又都能从别人的成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在网络教学这样一个永不封闭的教学体系中,系统永远以其无限的开放性激励着、吸引着学生去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去不断求新。



  五、网络教学的实时性能够进行同步的创新实践



  实践才能出真知。思维的正确性需要实践的检验,思维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促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具体地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观点、看法、思路等。所以创新实践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纸上谈兵,使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网络教学的条件下,网络具有实时性,这样就为学生的同步实践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只是单纯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在学习的起点,学生们针对要学习的问题提出问题,系统或在线教师汇总学生们学习的需要后,就给学生设置任务。然后,学生们就按照这些任务在网上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同时按进度逐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向在线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或者自己根据问题进行网上实验、网上调查等活动,自己解决疑问,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写出报告、总结,或者完成作品,发表在网上,然后大家再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这样一个学习的全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学生们是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学习的,他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加工,然后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上述各环节的正确性,这样他们的思维过程就由点扩展到面,由抽象变为具体,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契机,一个广阔的空间。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教学的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地去挖掘,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发展和完善网络的建设,让其能够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网络教学本身也需要用创造性思维去不断创新,它需要我们在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真正挖掘出其对创新教育起促进作用的本质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出来的创造性思维去促进网络教学自身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教育办公室教研室 宗广行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教学。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渴望创新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他们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教材内容的滞后,教师“过分”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陈旧等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了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而新课程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框框之内,而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此,我认为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改革创新。



  “画图”是一个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极好工具,是施展学生想象力、发挥创造才能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教学生用“画图”工具画图时,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刚开始,我画一个圆的轮廓,让学生在圆的图形上画出他想要画的任何东西,结果学生画出了娃娃的脸、车轮、太阳、呼拉圈、钟表、圆盘……接着,让学生画一个方形的轮廓,再启发学生圆形加上一个方形会变什么呢?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操作,教师辅导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学生互评作品,最后修改、定型,一步一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独立操作时,我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在电脑上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图画。画完后,让学生们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幅画好在哪,不好在哪,应怎样改进等等。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二、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勇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能促使他们勇于创新。也就是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信息技术课堂,追求宽松、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信心,让课堂始终充满乐趣,激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这是摆在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淡化教师权威 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



  课堂是学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生命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讲究开放,追求“乱”,加强干扰,而不是讲求秩序。正是因为紊乱,才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才会有智慧火花的迸发,才有创新思维的闪现,才有创新精神的增长。二十一世纪的优秀老师应该倡导现代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教学模式。愉快教育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思维的快乐,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那是生命的美感。老师须特别特别注意不要顽强地表现自我,学生有犯错误的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犯错,表扬学生错得有思想,有道理,有典型意义,并因势利导就错改错。一定要强调让学生选择性地学习,要给学生留有空间。不是过去教师在课堂上独白,一言堂,有民主才有对话,对话是相互的沟通、交流,是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应该采取语言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赞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在这样民主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素质才能得到积极的调动,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大额的开拓。



  2.注重角色切换 营造有利创新氛围



  创造积极的课堂环境关键在于老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感情满足的愉悦,分享创造、发挥的愉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问、多表现、多思考、多操作,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从理论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具备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负起责任,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等诸方面的原因,他们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方面的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同时,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兼重,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如何学和教师如何教”、教师与学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间。”



  三、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创新



  这主要包括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要去“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创新。几乎所有的学校电脑室教师机上都安装“电子教室”软件,我们在平常的听课当中经常发现教师喜欢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地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而其实过多的教师讲解和示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就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让学生提高创新



  创新人格指创新精神或创造性个性倾向,是创造性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创新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创新人格的组成成分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写道:“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而培养这种人才的重点是:从小对他们进行创新人格的塑造。



  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不能一提起创新,就想其具有社会价值计算机的发明和制造、计算机飞速的更新和换代。对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新的程序设计、新的操作途径和新的操作技巧都是创新,只不过是在窄小的群体范围内体现价值创新而已。其次,要消除学生创新的自卑感。不要认为创新都是专家的事,其实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能创新。再次,要抓住学生的任何一点点新想法、新做法或新设计等,进行简短的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行为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明确自己创新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超越,与时俱进,同时,更要经常赞美学生,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成功,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获奖论文选


多媒体技术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宋彩凤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多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课程整合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不具有单一学科性,而是越来越多的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



  一、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交互地传递,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他们会不自觉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去解决每一个问题。



  (2)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主要渠道接受知识的模式,他们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有用的、更富有个性的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并使其学到传统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所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了解,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使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也将大大集中,随之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在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这就是网络最大的特点:通信和资源共享。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所以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最主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两点:



  1.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涉及到了语、数、外、史、地、生、音、体、美等众多学科。



  2.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互联网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交互形式(如电子邮件、在线交谈等),使处于不同协作位置的协作成员可以方便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会话与协作,比传统面授中的交流更方便、更灵活、更广泛。



  3.多媒体技术强调了学习的个性化。个性化学习是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个特点,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其特点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



  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多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的有机组合。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系统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可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2.人机交互:每一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掌握,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较传统的教学手段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优势,它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音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的优点,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失为学生参加“实践”的好方法。



  3.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是一节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经常听到有的教师对学生这样说:“这么一点儿练习题都不做,你实在是太懒了!”其实学生不爱做作业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任谁都不会爱做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怎样能调动学生做练习时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难度从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既可以按顺序从易到难逐步练习,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喜好,跳过某一部分,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水平选择内容,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提高了课堂效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所具有的集成性、交互式,虚拟性和知识呈现的非线性线等特点,使其与黑板、粉笔、挂图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1: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