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7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PPT课件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  )兮像(  )!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相关链接】
  《警世通言》: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22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

    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

    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2:

    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预设交流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预设交流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⑴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⑵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⑶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⑷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⑴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⑵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⑶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⑷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⑸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4、渴望。……)

   ⑹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⑺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⑻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

   ⑼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⑴ 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⑵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⑶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用对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基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


【特别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可能获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出现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励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出现勃勃生机,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到底”,又要防止“一议到底”。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议论确实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3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教学思考】

  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41 | 只看该作者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
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怎么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7、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8、子期之死,伯牙悲痛欲绝。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9、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五、回顾知音,诵读课文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6:52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 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 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 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伯牙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⑸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⑹ 出示导入中展示的词语。

   ⑺ 师:假如你现在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会怎样赞叹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

   ⑻ 师:着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着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 引导:

     没遇到子期之前,别人对伯牙是怎样赞美的?

     (生答。)

   ⑶ 师: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苦闷、沮丧。)

   ⑷ 师: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知音。)

   ⑸ 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答。)

   ⑹ 师: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吗?更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答。)

   ⑺ 师: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情感。

     (学生读。)

  3、知音之死:

    过渡:

    正像结尾读的一样,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乐《伤别离》。)

   ⑴ 学生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⑵ 师: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亲人、灵魂。)

   ⑶ 师: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没人像子期一样赞叹。

     (引导学生读“善哉,……若江河”。)

   ⑷ 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在无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答)。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学生答。)

   ⑸ 师: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来读这句话。

     (伴这《伤别离》曲调,学生齐读。)


五、深悟绝弦

  1、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饿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教师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饿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生一起读。)

  3、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指导。)

  4、学生念自己写的,教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

  师: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里。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动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学生读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3、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所念绝弦

            (知音)

       子期善听      必得之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如: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⑴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⑵ 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1:47:1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