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也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这一内容,这应该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听了赵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一、目标清晰过程简约
康德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同样没有目标的指引,我们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听了赵老师的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有三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3、体会诺贝尔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精神。目标的制定非常清晰而简洁的,也是较全面的,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有知识纬度的,又有情感、价值观纬度的。在目标的指引下,赵老师在教学重点段落时设计了两大板块,一研读第二段,概括诺贝尔在研制炸药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那几个过程?这一板块实现了教学目标2。二悟读第二段,交流感受深刻的地方,实现目标1和3。我觉得赵老师用简约的设计代替了繁琐的分析,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潜心汇文,在交流朗读中倾吐感受,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关注细节体悟深刻
过程简约并不是说可以简单,可以肤浅。如果说文字是有温度的,那么我觉得标点是有个性的。在教学中,赵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更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特别是文章的第8、9自然段,多处运用了感叹号。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走入一定的语文情境去涵咏、体悟,感悟标点符号丰富的内涵,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人物起起落落的情感跌宕,为学生读好课文酝酿了感情。
但我也有几点想法与赵老师探讨:
建议:1、文章只是具体详尽的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而前面几个过程写得较简略,也留下了一些空白之处。比如课文第六自然段,面对实验室被炸毁,弟弟炸死,父亲炸残,此时,亲朋好友会说些什么?诺贝尔心里会想些什么?我想,诺贝尔虽然是个科学家,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利用文本的空白之处,展开想象,在想象中经历一次心理波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人物的执着精神。
2、任何一情感的抒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语境。在教学中,赵老师已经关注到了标点符号,但如何让学生更牢地掌握比运用这一技巧,我想课文的8、9自然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抓手。在这两段中,多处地方运用了感叹号,那是不是所有的感叹号都表达了同一种情感呢?答案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语境来深刻地体会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从而为读好这一段话打好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