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作文关于我和书的故事作文500字600字我与书的故事450字400字范文

[复制链接]
22#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12-25 10:39:24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23#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12-25 10:39:33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24#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1-12-25 11:29:08
还有《叁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25#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2-9-15 10:25:57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图书馆已成为了我心灵的圣殿想的驿站。在那里,我感到了大自然淳朴的气息与野味。
山涧的清泉丁丁咚咚,林间的绿色令人心醉,天边的晚霞轻盈缥缈,枝头的花朵芬芳四溢。当我畅游于那美妙的文章中时,感到,它们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灵活,一样的沁人心脾!没有杂质,只有那种平凡的而又纯洁的如泉的清新。在凡世里生活,被海潮袭卷着,难免会落一心沙尘,而那一缕缕、一滴滴清泉汩汩流过我的心房时,给我留下的是一颗水晶般灿烂的心。
书如山里一泻千里的瀑布,每一字,每一句,每一行都充满着灵气,富含着激情,万马奔腾,气势雄壮。就在我心灰意冷或消极疲惫的时候,有那么一脉天与地的精气冲击我的灵魂,仿佛为生命洒满了阳光。那种“惟我独尊”的狂傲,那份“天地同在”的气魄油然而生。就像瀑布一样,在凹凸的利石上击碎自己,换个晶莹满天。
“呼--”你听到风声了吗?风吹着浮萍四处漂泊。读书,就有如感受浮萍的轻松和随意。不妨轻轻卸下肩上的重担,心上的绳索,追随的肩膀,去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浮萍心境。
多读书,品位的不仅仅是清新、热烈和浪漫,更有一份哲理。就如同坐落着的山,是永恒的哲理。读书,如同爬山,“登的愈高,望的愈远。”当书里的理性,擦亮了眸子,便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位、一种洒脱、一种超俗。当执笔时,那种最远古、最单纯、最接近自然的想会不断涌出,没有尘嚣的嘈杂!
图书馆以它那独有的魅力启发着我、熏陶着我、感悟着我,载我扬帆起航,带我搏击风浪,领我经历风雨,指引我翱翔在书的殿堂中,伴随我萌发、成长!
大自然中,这边风景独好!
回复

使用道具

26#
作文网友  发表于 2015-6-16 19:24:10
书,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在黑暗的世界里散发出明亮的曙光,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真理,让你在智慧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教我们去品味真正的人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从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我2岁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妈妈都要给我讲几个小故事,于是,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情景便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森林里的小矮人,皇宫中的恶毒皇后与公主,天上的巨龙……这些小故事便打开了我求知的第一扇大门。等我长到3岁的时候,就倒拿着爷爷的报纸,学着妈妈的样子,也不知道嘴里嘀咕着什么,便依依呀呀地讲给爷爷,奶奶还有小花猫听。书籍里的一个个小故事便陪伴了我的童年。

  渐渐的,我长大了,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幼稚,可笑了。那时的我还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虽然我的年龄很小,但我读过的书可是一点也不少,《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还有《英雄人物》……我可都是喜欢得不得了。直到有一天,我第一次尝到了读书给我带来的甜头,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讲一个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奖品是一枝漂亮的铅笔,这可让那时的我眼馋了,决心要把那支铅笔拿到手,于是我就像其他的同学一样,绞尽脑汁的思索起来,忽然我想到我读过《英雄人物》,那里面可有许多的故事呢。于是,我便走上讲台,从黄继光的故事讲到了董存瑞,从狼牙山五壮士讲到了刘胡兰,直到下课铃响了,我才从老师与同学惊讶的目光中回到了座位上,最终,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铅笔。

  直到如今,我依然爱看书,书里的一个个情节都叫人回味无穷,书就像一杯浓郁清香的绿茶,需要人去慢慢地品尝它,感受它。每读一本书,我都置身在故事之中,每一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如︰《鲁滨逊漂流记》,当我读到鲁滨逊流落孤岛,却抱着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不由得深深的敬佩他;当我读到《红楼梦》林黛玉就要断气的那一刹那,我不禁为宝黛这凄惨的爱情故事潸然落泪;当我读到《西游记》里猪八戒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时,我不由得捧腹大笑……

  书籍长廊上飘满了墨香,这富有灵气的香味让我不知疲倦,沉醉于此。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一生思想的精华。同学们,让我们以书为伴,做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4 16: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