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3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44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52 | 只看该作者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2:06 | 只看该作者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戴老师执教本课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精心地确定教学目标,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

  回到学校,戴老师上课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他上课的特点是朴实、扎实。

一、朴实的风格

  说戴老师的课朴实,是因为他的课不搞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的东西,而是步步踏实,每一个步骤都精心雕刻。他不会因为赶时间而放弃某一次知道学生的机会,也不会因为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的过程。比如说,在引导学生读好课题《送元二使安西》这个课题时,光是解题、读题就花去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直到每一个学生能正确读题为止。回想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读好诗题往往就被忽略,而戴老师这一点却做得非常好。他花这么长的时间是有道理的,因为诗题对于一首诗来说就好比是龙的眼睛。戴老师在读好诗题是虽然着墨不多,但是颇具匠心,体现他朴实的教学风格。


二、扎实的过程

  戴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唱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舞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他是这样启发提问的:“身为好友的你,在元二临行前,还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听音乐交流后,戴老师又悲伤地告诉大家,几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应该怎么读?“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戴老师问:“喝下这杯酒了吗?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究竟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滋味?”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苦,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我听着看着,也多想举起酒杯来送一送元二呀!“是的,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让我们举起杯送他一程吧!”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笼罩着大家。戴老师醉了,学生醉了,在场的所有听课老师也醉了。此时“但愿长醉不用醒“,喝呀喝,读呀读,已不能表达诗人的感情了,就让我们来唱吧!学生跟着老师,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唱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仿佛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样子。这充分体现了戴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总之,这趟无锡之行,让我亲眼目睹了古诗词的魅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4 01: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