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94|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0:4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0:5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⑴ 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⑵ 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⑴ 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

   
知诗音

 



     还要──板书:

   
明诗意

 



   ⑵ 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⑶ 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⑴ 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更”“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 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⑶ 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

   
悟诗情

 



     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⑴ 读准音。


   ⑵ 明诗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尽”“唯”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

    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08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

    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

    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⑶ 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让学生入境入情。)

   ⑷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① 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④ 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

    (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2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对朋友的真切情意。

  2、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引入诗歌,理解题目,朗读题目

  1、欣赏歌曲《送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学生板书课题并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


二、自读两首古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

  1、读准诗中多音字及难读生字。

  2、反复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文中注释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重点学习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 从相送时间之久体会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⑵ 抓住关键词“孤帆”、“远影”、“碧空”,体会诗歌语言特点。

   ⑶ 小结古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⑷ 指导有感情朗读,感受古诗意境。


四、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教师有感情诵读,学生诵读。

  2、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验证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想象送别情景,体会送别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6 11:51:29 | 只看该作者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09: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