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复制链接]
8#
发表于 2008-7-4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

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条件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我们也可以分情况讨论,有哪几种情况?

①我们先来探究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的情况:



②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三边长分别为3cm
4cm
6cm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画的进行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


2)上面的探究反映了什么规律?


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出满足三个条件的四种情况,教师再明确探究的任务,指导学生画图探究,获取“SSS”的条件.

在画图中,教师可让学生试着画图,在让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正确的画法.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根据条件正确的画出图形;

2)学生能否根据探究中发现的规律概括出结论“SSS”;

3)在阐述结论时,学生的语言是否规范;

4)学生是否掌握“SSS”的书写格式.
让学生明确满足条件中的三个有哪几种情形,为以后的学习“SAS”、“ASA”、“AAS”做好准备.













以学生的画图活动为主线开展探究活动,注重“SSS”条件的发生过程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从实践中获取“SSS”的条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概括规律的能力.
活动4

问题

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能说出生活中看到的例子吗?




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SSS”的理解;

2)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3)学生是否积极的思考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验当三角形的三边确定后,三角形就唯一确定,加深对“SSS”的理解,使学生找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5

问题

例1.如图, 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A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练习题:如图,AB=ADBC=CD,求证:(1)△ABC≌△ADC2)∠B=D



思考题: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还需要的条件.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析、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板书过程.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找到已知条件和隐含的条件;

2)学生能否掌握解题的过程.

练习题学生独立分析,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

练习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的证明过程是否规范.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寻找隐含条件,教师强调:已知条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直接给出的,一是图形中隐含的.
通过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会运用“SSS”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











通过练习,学生的板书,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培养的独立分析能力,会运用“SSS”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德能力,会从问题的条件出发,获得运用“SSS”条件所需要的条件.
活动6

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何收获?



布置作业

教科书103页习题13.21题,第2题.
学生自我小结,相互补充,教师点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2)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
通过小结,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通过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练习,及时地了解学习效果,调整教学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7-4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等边三角形(1)》教学设计

哈尔滨文府中学 张景波


14.3.2
等边三角形(1)
课型

新授课


张景波

学校

文府中学

上课时间
2005.11.18




知识


技能

1.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会阐述、推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经历应用等边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培养。
过程


方法

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引导自主、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探索新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2在探究等边三角形性质、判定、应用的数学活动中,学生接受学科指导生活、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习思想。
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突破方法
探究发现法
教具
计算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

题情境

温故知新;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具有和谐的对称美,绕中心旋转120o后能与自身重合。引出课题、定义。
畅所欲言,进入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等边三角形》的必要性。
尝试

探究

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等边三角形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的中线、高和所对角的平分线都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
2、具备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什么?
(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例4:如图,我校课外兴趣小组在一次测量活动中,测得∠APB=60 °,AP=BP=200m,他们便

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明确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引发学生探寻其更多的性质。培养归纳、表达能力。
得出了一个结论:池塘最长处不小于200m。他们的结论对吗?
探究活动一
如图,点D、E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BC的边AB、AC上的点,你能添加适当的条件,使△ADE是等边三角形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探究活动二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
BC上的高, ∠ BDE=∠CDF=
60 °,结合图形,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
让学生充分交流,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变式训练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是BC

上的高,
延长AB到点E,使BE=BD,

连结DE,试判断△ADE的形状,你能

说出为什么吗?

学生利用性质、判定综合分析判断三角形形状。
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

应用

动手实践,挑战自我
如图:一个等边三角形,
(1)
你能把它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吗?
(2)
能分成三个全等三角形吗?
(3)
能分成四个全等三角形吗?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体现数学的“弹性”
小结
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进行安全教育、渗透德育。
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50页习题14.3第11题;2、
选做题: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
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

点有多少个?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发散思维。
板书

设计

14.3.2
等边三角形(1)

定义:

学生板书

性质:
判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7-4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用扇形图描述数据"教学设计

湖北省黄石市第八中学 范海进
教学任务分析













知识技能
1?理解扇形面积所占圆面积的百分比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
2?掌握绘制扇形图的方法.
3?掌握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基本过程
数学思考
1?通过探究扇形面积所占圆面积的百分比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学习,体会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利用扇形图描述实际生活中的数据
情感态度
1?通过亲身经历扇形图描述数据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形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通过制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计划等活动,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3?通过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
用扇形图描述实际问题中的数据
难点
扇形面积所占圆面积的百分比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阅读材料,提出问题
阅读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从百分比的角度来分析数据,并会利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活动2探究扇形面积所占圆面积的百分比与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的关系
经历从四等分到五等分,再到按不同百分比分蛋糕的过程.导出扇形圆心角大小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3用扇形图描述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扇形图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节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作业,巩固对数据的整理能力、提高对数据的描述能力、形成对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问题
1)同学还记得处理数据的过程吗?
阅读材料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2)从给出的数据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3)你能计算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吗?(精确到0?001
4 你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吗?
师生回顾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
教师展示阅读材料,学生阅读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倾听学生的表述,参与学生的交流,并引导学生从百分比的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以组为单位,借助计算器计算出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精确到0.001
教师板书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几种常见统计图的特点,尤其是扇形图的特点.
教师应关注:
1?学生是否掌握处理数据的一般过程.
2?学生能否选择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从百分比角度来考虑.
3?学生能否区分各种统计图表的特点.
通过回顾处理数据的四个步骤,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明确本节课的思路.
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比较、分析、表述、交流,选择从百分比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引出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必要性
通过活动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受益,帮助学生用已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
活动2
问题
(1)把蛋糕等分成四份.
(2)把蛋糕等分成五份.
(3)把蛋糕分成五块,分别占整个蛋糕的10%15%20%25%30%.
(4)如果绘制扇形图描述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每个扇形面积的大小由什么确定?如何确定?
5)小结:
①扇形的面积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是:扇形的面积越大,圆心角的度数越;扇形的面积越小,圆心角的度数越.
②扇形所对圆心角的度数与所占百分比的关系是.
6)结合已经计算出的百分比,计算出每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精确到1度)
教师创造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1.
学生积极思考解决方法:横竖两刀切成十字形.
教师提出问题(2.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把此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即五等分圆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3.
学生继续讨论.
教师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问题(4),学生分析.
教师展示问题(5),学生归纳.
教师展示问题(6),学生动手计算.
教师应关注:
1)学生已有的扇形图知识水平.
2)学生是否明确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
3)学生能否由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过渡到按比例分圆即按比例分圆心角.
4)学生能否先定性分析:扇形面积与圆心角的度数有关,再进一步定量分析:圆心角的度数=百分比×360°.
5)学生能否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
从学生比较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身边事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一个扇形图的鲜活例子,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
问题(1)实际上是四等分圆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出发,建立生活知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从特殊到一般,从会四等分圆,到会五等分圆,使学生明白等分圆即等分圆心角.
学生经历由等分圆到不等分圆的活动, 体会扇形面积大小由圆心角大小决定.
通过画图、观察、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会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
经过前三个例子,学生已有了扇形图绘制的感性认识,再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明确扇形的面积与扇形圆心角的关系;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与扇形所占百分比的数量关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活动3
问题
1)你能用扇形图来描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吗?
2)以组为单位,制作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3)结合扇形图谈谈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教育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提出本组的计划,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制定全班的计划.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制作扇形图来描述数据的活动.
活动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整理数据:
设计表格整理相关的数据:接受某种教育的人数、各种受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圆心角的度数.
2)描述数据:利用圆规、量角器绘制扇形图
3)分析数据.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应关注:
1)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
2)引导学生回顾整理数据的方法——使用表格.
3)帮助学生分析,并确定表格中项目的选取,即归纳出共性的项目.
4)画图的准确性、规范性.
5)学生能否从中体会扇形图的作用.
本活动综合了数据的整理和用扇形图来描述数据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学生自己完成用扇形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计算、作图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分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
体验扇形图的直观性,感受统计图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活动4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布置作业:第74页第12题,第75页第5
学生回答、归纳、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教师应关注:
1)学生养成归纳小结的好习惯.
2)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针对性分析及讲解
培养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习效果,巩固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7-4 07: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点评


  范老师主讲的“用扇形图描述数据”这节课,笔者听后颇有感触,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同行切磋交流。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四个数学活动为主线.各个活动的“问题串”,由浅入深,呈现形式各不相同。活动1由一组数据,一个问题组成(由教科书提供)。活动2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由分蛋糕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明确“两个关系”(扇形面积与圆心角的关系,扇形圆心角与百分比的关系),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绘制扇形图).活动3是用扇形图来描述活动1中的一组数据,以及解决活动1中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活动3的学习方式是分组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了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活动4不落俗套,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教学过程实践新理念.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四个活动中,学生始终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充当主角,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活动2,老师和同学讨论分蛋糕.教师的提问情境合理,设问层次分明.学生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活动3是本节课的高潮,有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主探索问题;有小组合作交流,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张扬个性;还有小组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收集数据,列表整理数据,绘制扇形图直观地描述数据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解说,把隐性的思维过程,由显性的操作过程体现出来.活动3,为学生拓展了数学活动的空间,构成了一部生动的“数学课堂剧”。
  三、教学方式活化新理念.本节课给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三个意识”.整节课师生合作,学生唱主角,体现了教师的“导演意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设问有层次,提问尊重人,解答重理性,评价重激励,对学生很有亲和力,体现了教师的“主持人意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有计算机的课件演示,显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学生朴实的演板和教师精心的示范,使板书设计自然流畅,体现了教师的“编辑意识”。
  当然,范老师的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在课堂上有的数学语言不是很规范,有点随意性.但瑕不掩瑜,只要范老师继续努力,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在教学上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点评人: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研究中心孙建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7-4 07: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广西北海六中 温夏霞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
、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
、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
、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利用电脑投影观察图形,探究得出全等图形的概念

活动2 观察平移、翻折、旋转的两个图形


活动3 全等形的练习

活动4 观察两个平移的三角形所做的变化(课件演示)及动手剪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活动5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课件演示)

活动6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运用

活动7小结,布置作业
观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的实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巩固全等性的概念

利用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三角形通过平移
及自己动手作比较得出全等形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图形的变换,形成对应的概念,获得全等形三角形的性质。

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

回顾反思,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观察下列图案(电脑显示不同的图案及教科书的图案),学生指出这些图案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吗?



(3)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将一块三角形样板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纸板。观察裁下的纸板的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能否完全重合?


教师演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思考发表见解。

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对有创意的例子给予表扬及鼓励。
教师给出全等形的概念。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并做观察、回答问题。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学生观察、发现全等形的能力,举出的离子是否是局限于某一范围,是否有新意;
(2)
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裁下纸板,准确地重合纸板,并认真地进行观察。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形状与大小的角度去观察图形。







图形全等形、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全等形的体验。
[活动2]
观察下列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依然全等。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
[活动3]

对全等形知识的练习。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能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
运用全等形的概念
[活动]4
问题
动手操作,将剪得的两个三角形纸板重合放在图中

ABC的位子上,试一试:
如:教科书图13.1、图13.2、
图13.3


观察△ABC在平移、翻折、旋转是否发生了改变?在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形纸板实践

教师用课件展示。

学生猜测,发表意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教师应关注:
(1)
对实践操作的理解。
(2)
是否能体会三角形的位置变化了,但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两个图形依然全等。


学生动手实践、分析,总结出图形变换的本质,加深对图形变换的理解。
[活动]5
问题
课件演示:
(1)
将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观察并指出重合的顶点、边和角。
(2)
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呢?
(3)
观察两个三角形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4)
观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
教师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学生实践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给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并板书。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性质并板书。


教师应关注: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的理解。
(2)
全等符号的书写。
(3)
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在教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学生建立对应的概念。



学生学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表达方式,会使用全等符号。

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6
(1)
课件演示提出问题:
填一填:(如下图)







(2)
练一练:
如图,已知ΔOCA≌ΔOBD
请说出它们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C     B


A       D




(3)拓广探索:
如下图,矩形ABCD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如果AD=7cm,DM=5cm, ∠DAM=39°,则AN=___cm, NM=___cm, ∠NAB=___.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
观察学生能否快速找出对应的边与角。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提问。
学生再一次对对应边与角的掌握。













教师提问。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出解题过程。
教师给出解题答案。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的重点:
(1)
学生能否快速准确的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2)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解。
(3)
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参与程度。





学生掌握对应边、对应角的找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较复杂图形进行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能力。


[活动]7
(1)
小结:谈谈本次活动的所获得的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
教科书92页习题1。

学生分组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
对知识的梳理、总结的习惯。
(2)
小组合作意识
(3)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情感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堂的反思。

巩固、提高、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7-6 06: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中学  黄世桥
(人教新课标版)§14.3等腰三角形之五(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

目标

重点

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熟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能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解决问题。归纳出遇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这一类题的解题规律。培养学生多题归一,善于思考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遇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这一类题的思考方向。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解题中学会解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力。
对一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
引导学生形成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善于归纳的意识。

内容

方法

(人教新课标版)§14.3等腰三角形之五(等腰三角形判定的综合应用)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师: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哪些?
  ①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其定义是重要的判定)
  ②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③一边上的中线、这边上的高线与这边所对的角的角平分线中任意两条线互相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逆定理,当中包含三个定理)
  ④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新课过程
  引例1
  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分析:请大家思考。
  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来。
  (等大部分学生能思考出来时,抽成绩差学生的说出解题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之一)
  师:要证明AB=AD,转化先证明∠ABD=∠ADB即可。我们要证明的两条线段若在两个三角形中,则思考的一个方向是去证明三角形全等。若这两条线段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则一个思考方向是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生:证明:∵BD平分∠ABC
     ∴∠ABD=∠DBC
    又∵AD∥BC
     ∴∠ADB=∠DBC
     ∴∠ABD=∠ADB
     ∴AB=AD(等角对等边)
  引例2
  已知:如图,∠CAE是ΔABC的外角,∠EAD=∠DAC,AD∥BC。求证:AB=AC。
  (留时间给学生观察思考)
  (班上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来,处理如上题)
  生:∵AD平分∠EAC
     ∴∠EAD=∠DAC
     又∵AD∥BC
     ∴∠EAD=∠B
      ∠DAC=∠C
     ∴∠B=∠C(等角对等边)
  分析:问: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1:都出现了平行线,都出现了角平分线。
  生2:都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生3:都利用了“等边对等角”。
  生4:其证明的方法一样。
  ……
  师:刚才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说得很好。
  (至此课堂很活跃)
  刚才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很简单,我也这样认为这两个引例并不难,但难题来至于简单的组合,奥秘隐藏于简单之中,还要仔细分析,这两题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①小题:出现:
  ②小题:出现:
  问:这两个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前者的平行线是平行于这个角的一边,后者的平行线是平行于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本身。
  师:这两个题的结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得到一个必然的等腰三角形。
  问: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
  生:当题目中出现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时,题目中要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以利于做题的推进。
  (师插话:注意了,平行线是平行于这个角的角平分线本身,或者平行于这个角的一边)。
  (学生记住一些小结论,做题时有利于迅速找到做题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生:这是个双胞胎图形。
  师:说得很好的,在这里,第一个图形,其背上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第二个图形,翻个个儿,其背上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因此我戏称为“背孩子的图形”。随便怎么记都行。
  (学生大笑,笑声中学生记住了这个图形、这个结论,课堂气氛也比较轻松、活跃)
  师: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就要有意识的向这个方向去想,要充分的利用好我们总结的规律,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这是毛主席说的),在解题中学会解题,我们的思考能力才能越来越强大。能运用规律来解题,某种情况上说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
  例 1
  已知:如图,∠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
  ①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求证:BD+EC=DE
  ②过F作FM∥AB交BC于点M,过F作FN∥AC交BC于点N。
  求证:ΔFMN的周长=BC。
  分析:学生读题,思考如何去做。
  两、三分钟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做出。
  问:谁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生5:由“背孩子图形”立即可得ΔBDF和ΔFEC是等腰三角形,由BD=DF,EC=EF。问题得证。
  师:请每个同学写出过程。

  证明:∵BF平分∠DBF,
     ∴∠DBF=∠FBC
     ∵DE∥BC
     ∴∠DFB=∠FBC
     ∴∠DBF=∠DFB
     ∴DB=DF
     同理:EF=EC
     ∴DB+EC=DF+FE
     即:DB+EC=DE
  问:从刚才同学们完成①问,能够感受到规律的威力,第二问如何做?
  生6:这个图形中,也有两个“背孩子图形”,可得FM=BM,FN=NC,问题得到解决。
  师:今后,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按我们的规律进行思考,将大大推进我们对问题的思考。
  例 2 
  已知:CE、CF分别平分∠ACB和它的外角,EF∥BC,EF交AC于点D,E是CE与AB的交点。
  求证:DE=DF
  分析: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5分钟,全班已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做)
  生7:这里面仍然包含有两个“背孩子图形”。
  由出现了角平分线,和平行线,我们很容易得到ΔDEC和ΔDFC是等腰三角形,可得:ED=DC,DF=DC。
  师:很好,请按规律思考。
  (至此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这题的思考规律,同时,理解了我们是如何运用规律的。这些规律不需要去背,学生已经留在了脑海中。)
  解:∵FE∥BC
    ∴∠DEC=∠ECB
   又∵CE平分∠ACB
    ∴∠ECB=∠ECD
      ∴∠DEC=∠DCE
      ∴DC=DE
    同理:DC=DF
    ∴DE=DF
  例 3
  已知:如图,点D是∠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平分线的交点,DE∥BC,DE交AB于点E,交AC于点F。
  求证:EF=BE-CF。
  师:这题留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思考。
  生8:题目中出现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思考找出题中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能得到ΔEDB和ΔDFC是等腰三角形,有BE=ED,DF=CF,问题得到证明。
  师:请大家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BD平分∠EBC,
     ∴∠DBE=∠DBC
     ∵DE∥BC
     ∴∠EDB=∠DBC
     ∴∠DBE=∠EDB
     ∴DE=BE
     同理:CF=DF
     ∴EF=DE-DF=BE-CF
  例 4
  已知:如图,B、D分别在AC、CE上,AD是∠CAD的平分线,BD∥AE,AB=BC。求证:AC=AE。
  分析:问:能自行解决吗?
  生9:题中出现有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先找出等腰三角形ΔABD,
  有AB=BD,又∵AB=BC,
  ∴有BC=BD,
  ∴∠C=∠CDB
  又∵BD∥AE
  ∴∠CDB=∠E
  ∴∠C=∠E
  ∴AC=AE。
  师:今后我们做题时,要善于多题归一,我们今天见识了善于发现不同题目中的规律,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增长我们的才能。
  每课一招:每节课都把自己作导演,让学生做演员,让他们尽情的展示自己吧!把自己的光辉悄悄的隐没于学生的才能之中吧!(这样他们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喜欢学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7-6 06: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八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集锦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湖北省荆门市外语学校 吴青云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标知识技能
1?灵活运用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
2?学习从资料中收集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建立统计观念
解决问题
能用图表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体验数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2?体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重点
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
难点
恰当选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介绍我国的缺水形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附录中的资料,学生通过合作从中收集数据并画出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特征的理解
活动3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准备下节课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教师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目前全球的缺水形势和黄河的今昔变迁
教师讲述,学生倾听.
在活动1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倾听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
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水资源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学生研究节水的兴趣
[活动2
阅读教科书附录中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回答第79页的4个问题.
第一步阅读资料,从中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第二步画统计图描述数据


第三步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从资料中收集与四个问题有关的数据,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参与各组讨论,最后引导学生统一数据.
在第一步,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针对四个问题所选出的数据是否准确、完整.
2)学生在活动和交流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画出统计图描述数据,然后全班交流,改进统计图.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展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与学生一起点评所画统计图是否准确,所选统计图类型是否恰当.
在第二步,教师应重点关注:
1)所选统计图类型应丰富,以利于比较.
2)让学生充分交流,根据统计图的特征自主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完善统计语言.
在第三步,教师应重点关注: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就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肯定
通过阅读资料收集数据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画统计图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图的画法.
在评析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方图、扇形图、折线图的特征,使学生能恰当选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通过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
问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获得了哪些统计活动知识?
2)针对节水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作业:
阅读资料, 从中收集数据, 画出统计图, 并回答问题:
12000年全世界淡水资源利用情况怎样?
2)如果我国的农田全部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每年至少可节约多少淡水资源?
3)你觉得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1)(2),然后利用(1)(2)的研究成果对(3)展开讨论.
在活动3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用鼓励赞美性语言进行评价
通过小结强化学生的节水意识,加深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特征的理解.
作业再次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资料中的内容还可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巨大潜力
  点评

  本课题学习是“从数据谈节水”,这节课是课题学习的第1课时——从资料中收集数据谈节水.这节课是在学完描述数据的几种统计图后开展的,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图表描述数据的实践机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锻炼学生从资料中收集数据研究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始终以水为研究对象,以数据为研究工具,在用数据研究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和习惯.首先以水危机引出课题,然后利用数据研究水的分布和使用状况,最后又通过数据说明节约用水是大有可为的。整堂课结构紧凑,目标明确,内容现实有意义且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始终能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好奇心参与到课堂中来。

  本课时在教法学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自主拟定解题步骤,自主完成每一步骤,自主评析答案异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通过恰当的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通过参与学生的活动中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疑点,通过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取长补短的机会,通过适时鼓励恰当点评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课题学习是新教材中一项全新的内容,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内容,是最能体现数学工具性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这节课贯穿始终的一个做法是: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研究每一个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23: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