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0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1500字:巧设英语语境 激活英语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09:1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总是附于一定语境的,没有语境就没有语言。语境和语言运用总是相伴而行,二者密不可分。那麽如何将教学置身于学生容易理解的语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浓厚的情绪氛围中有感而发,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目标和效果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内英语语境的创设  

(一)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实物、图片、简笔画、动作、语言和音乐等进行情景教学。  

1、多媒体教学能创设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进行探索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把在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  

2、在英语教学中可运用热点话题、焦点人物、名人轶事、经典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英语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里、教室里及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使英语学习生活化,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又能减轻教师繁琐的讲解,用最简单的语言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化难为易。  

4、以歌曲渲染情景,寓教于乐。音乐语言是微妙的,它给人以丰富的感受,使人产生联想和共鸣,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根据教学内容将课桌椅重新布局,给学生创造贴近生活的语言活动环境。  

例如:在教“Happy Birthday”的过程中,将教室四周挂上彩色的气球,中间用艳丽的拉花和彩球装饰,墙上贴上“ Happy Birthday”、“A Birthday Party”等宣传语,生日的气氛立刻呈现出来了,学生一踏进这样的教室就兴奋,而且感到亲切、放松,对学习有了一种渴望。  

二、课堂外英语语境的创设  

单一的室内教学并不能创设出所有的外语教学语境。对于教科书中的有些话题和功能项目的教学内容,仅仅依靠课内创设语境是不够的,还需要到室外创设语境。  

(1)课间、课后的语境创设  

在课间、课后教师可以到班级中与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对话。从最简单的问候语开始,如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慢慢再向学生渗透一些其它常用的句子,比如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Do  you  like  meat?”等。这样的语言实践符合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虽然有些单词学生还没有学过,而且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只能使小部分学生得到锻炼,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新奇,都有想试一试的迫切心情,并大胆介入到与老师的对话中来,这起了一个以点带面的推进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校园英语环境的创设  

学生在离开英语课堂之后,接触英语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为了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有一个英语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走出班级、走向校园,在各个班级之间鼓励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口语交际,积极提倡用英语向老师打招呼问候。在学校的黑板报、知识园地等栏目中增加英语谚语等趣味性栏目,同时,在学校创设英语角,布置英语学习园地等,这样既注重了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又引导学生扩大了交际的范围,让学生的英语得到了实用性锻炼。形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3)家庭英语环境的创设  

在家庭中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家看少儿英语节目,这样能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扩展,听力水平有所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多听各种英语听力带、录像带等,让学生在家中多听多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和家长一起进行日常的英语交流,并且做做英语游戏。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家练习的机会相对教少。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和创造一切机会进行英语交际。  

英语教学如果只靠单一的课堂教学,那么学生接触英语的时空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功能项目和话题确定不同的语境,语境实践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开发学生潜能。  

只有充分发挥多种语境创设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喜欢英语,掌握英语,真正运用英语;而不是只会学英语,不会用英语,达到让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的最终目的。



                                荣成市第二十五中学区中心完小     毕燕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6: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