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析题探究
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镇职中 王宇 07255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教育教学上更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由此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相应的就在对学生考查、评价方面有一定变化。这是教育教学伴随新课程理念,所呈现给我们的特点。
历史学科,考查(试卷、习题)方面除选择题外,分析题占了很大的比值。在题型和思维的方式上更具开放性,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综合起来看,就是更注重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也是与历史教学很相适应的。现在就历史分析题作以探究,总结相关题型,探寻分析题价值和发展趋势。
关于阅读材料分析
所谓阅读材料,即文字资料,经常是一些史料方面的内容。对于史料的研究是了解人类历史重要途径之一,拿来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程度,无疑具有了科学性和一定深度,也更富于开发创造性思维。
题型一,历史性评判材料。这在教材中是作为历史佐证的,也对教材有深化和引导理解的作用。学习中学生会很感兴趣。教材之外,也可能会有一些要在分析题中被引入进来,放在学生面前。这就考查到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其理解力,开放的、探究的方式自然形成。学生完成了,分析能力就得到相应提高。
举例来说: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又有如对王羲之《兰亭序》评价说“天下第一行书”、“道媚劲健,绝代更无”。简单的话道出了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此一类题型,重在理解和对号入座。
例题又如:“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这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一想,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题型二,名家言论。司马迁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小平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列宁:帝国主义战争了 也 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恩格斯:“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归结起来,这些名家言论或介绍背景,或评价时事,或展示思想,或从内容上补充教材……读来,不枯燥,填趣味。
例如: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江泽民 1997年3月26日
分析(1)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2)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4)请你简单解释"一国两制"。
答案:(1)党的两岸统一原则是“一个中国”。
(2)台湾当局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搞一中一台分裂活动,影响和破坏祖国统一。
(3)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成功的实践。
(4)见课本。
题型三,数字分析。题型四,材料对比。
这两类经常结合在一起,例: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有列表),要求得出信息一、二、三。
在材料对比中,也有对不同文字材料的比较,或说观点或看背景。这观点或相似,或相左。
关于图片分析(或称图文转换)
题型五,历史地图。考查中多来自课本,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将得出的信息及相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例: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成就分布图。问看图后得到哪些信息(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建设成就)。
题型六,历史画面。
(一)实景图片:考查学生的认识和相关分析,如“开国大典”的场面。
问题:谁是第一位旗手?(毛泽东)
这是我国什么日子?(国庆节)
(二)特定时代漫画。
这在对我国“大跃进”阶段的学习中是常见的。反映时代背景、时代思想就成为这类题的主要考查方向。
关于体会探索
属于课本知识的一个延伸,如历史之我见:就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现实发表看法;列举:在本学期的历史学习中,列举你印象最深的三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说说理由。
以上总结了一些题型,在实际的教学和分析中还需要灵活对待。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看中考,有向高考靠拢的趋势。既在题型多样性,开放性上更突出了。这对于引导日常的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关键,学习过程会被相应的作为评价对象得以更科学的关注。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唯物史观出发,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有恰当的表述是我们所希望的,即在平时培养学生分析观点,自己动手查资料写论文等学习习惯,这或可作为评价的内容。
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有创新精神,教育的目的即在于继承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