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对历史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郑州市成人教育教研室 张海定 450000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这既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不良社会影响有关,也与历史教学自身的追求有关。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高举做人的大旗,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一提到历史课,学生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学历史就是要死记硬背,学历史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不仅背离了历史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学生的历史观,制约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而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违背。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反思历史教学的育人目标,弄清楚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然后再从方法上加以改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历史教学的目标也必须以此为基点。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赢得生命,赢得学生、赢得未来,就必须重新定位,高举做人的大旗,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知识分子教育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从个体发展来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又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课程。限于目前的教育资源,有近一半的学生考不上高中或大学,他们一生中所接受的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中学时代奠定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的总任务必须限定在“基础教育”的范畴,即增进知识、培养技能、陶冶理想,使人的身心全面而协调发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实现人的全面价值。未来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和学习化的社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即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勇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优良的人格特征。这些优秀的品质仅靠应试教育那种灌输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从一点一滴的历史知识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并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在人格养成教育方面,历史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学生往往崇拜名人、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历史上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加以熏陶。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就可以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从社会发展来讲,历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培养健全的公民,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密切相关,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角度讲,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具有全球意识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而不是把取得好成绩作为第一追求。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和公民意识,有一种理解当今世界价值观和制度的能力,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正确地看待历史,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善待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从教育的理想角度讲,应该培养每个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气节、有文化有修养、有理想有抱负,把知识作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把知识当作实现个人目的真正知识分子。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步普及,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会进入大学深造,承担起改造社会,促进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大业。如果大学生丧失了忧国忧民的意识,丧失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知识分子气节,那么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将会一片黑暗。如果说,知识分子有区别于芸芸大众之处的话,那就是知识分子对真理 (或相对真理) 的追求,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和特有的独立思考精神。真正的知识分子首先是高尚的人格,其次是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分子最基本的特点是知书达理,最大的优点是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宝贵的品质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另外,知识分子的光辉品格还在于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在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在于“达则兼济天下,独则穷善其身”的豁达;在于“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在于“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自由人格;在于经世致用,积极进取的做人原则。可以说在知识分子身上凝聚了人类理想的做人原则。中国要想复兴,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真正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培养必须从一点一滴的教育入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就是由知识分子延续下来的,未来的文明创造也必须由知识分子来承担。在世界多元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 培养和鼓励学生养成一种潜心治学,独立思考,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风气和价值取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石峻昊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人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和其他种种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我想,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历史教师和其它人文学科教师的重视。也许,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羁绊,但在每个历史教师心中一定要高扬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养浩然之正气,育兴国之英才”,在教学中始终以追问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学生真正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成为祖国和人民期待的“四有”新人。否则我们就会愧对历史、愧对未来,愧对祖国和人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分析题探究



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镇职中 王宇 07255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教育教学上更关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形成,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由此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相应的就在对学生考查、评价方面有一定变化。这是教育教学伴随新课程理念,所呈现给我们的特点。

历史学科,考查(试卷、习题)方面除选择题外,分析题占了很大的比值。在题型和思维的方式上更具开放性,摒除了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将开卷形式充分发挥。综合起来看,就是更注重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也是与历史教学很相适应的。现在就历史分析题作以探究,总结相关题型,探寻分析题价值和发展趋势。

关于阅读材料分析

所谓阅读材料,即文字资料,经常是一些史料方面的内容。对于史料的研究是了解人类历史重要途径之一,拿来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程度,无疑具有了科学性和一定深度,也更富于开发创造性思维。

题型一,历史性评判材料。这在教材中是作为历史佐证的,也对教材有深化和引导理解的作用。学习中学生会很感兴趣。教材之外,也可能会有一些要在分析题中被引入进来,放在学生面前。这就考查到学生对书本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其理解力,开放的、探究的方式自然形成。学生完成了,分析能力就得到相应提高。

举例来说: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又有如对王羲之《兰亭序》评价说“天下第一行书”、“道媚劲健,绝代更无”。简单的话道出了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此一类题型,重在理解和对号入座。

例题又如:“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这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情况。结合课文想一想,它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题型二,名家言论。司马迁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邓小平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列宁:帝国主义战争了 也 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恩格斯:“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归结起来,这些名家言论或介绍背景,或评价时事,或展示思想,或从内容上补充教材……读来,不枯燥,填趣味。

例如:我们一贯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通过两岸政治谈判,解决两岸间的政治分歧,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江泽民 1997年3月26日

分析(1)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是什么?

(2)你认为海峡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3)香港和澳门回归说明了什么?

(4)请你简单解释"一国两制"。

答案:(1)党的两岸统一原则是“一个中国”。

(2)台湾当局背弃"一个中国"原则搞一中一台分裂活动,影响和破坏祖国统一。

(3)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成功的实践。

(4)见课本。

题型三,数字分析。题型四,材料对比。

这两类经常结合在一起,例: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有列表),要求得出信息一、二、三。

在材料对比中,也有对不同文字材料的比较,或说观点或看背景。这观点或相似,或相左。

关于图片分析(或称图文转换)

题型五,历史地图。考查中多来自课本,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将得出的信息及相关的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例: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成就分布图。问看图后得到哪些信息(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建设成就)。

题型六,历史画面。

(一)实景图片:考查学生的认识和相关分析,如“开国大典”的场面。

问题:谁是第一位旗手?(毛泽东)

这是我国什么日子?(国庆节)

(二)特定时代漫画。

这在对我国“大跃进”阶段的学习中是常见的。反映时代背景、时代思想就成为这类题的主要考查方向。

关于体会探索

属于课本知识的一个延伸,如历史之我见:就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现实发表看法;列举:在本学期的历史学习中,列举你印象最深的三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并说说理由。

以上总结了一些题型,在实际的教学和分析中还需要灵活对待。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看中考,有向高考靠拢的趋势。既在题型多样性,开放性上更突出了。这对于引导日常的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是关键,学习过程会被相应的作为评价对象得以更科学的关注。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从唯物史观出发,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有恰当的表述是我们所希望的,即在平时培养学生分析观点,自己动手查资料写论文等学习习惯,这或可作为评价的内容。

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有创新精神,教育的目的即在于继承和创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江苏省射阳县第六中学 申文清 224300



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感兴趣了。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即使考所占分值也很有限,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的学习。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终生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只是中考的需要,更是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的意义时,他们学习内驱力才能增强,才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帮助教师形象地重现历史原貌,让学生重温历史,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觉得学习历史是轻松愉快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历史是有用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用足历史课程的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资源。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地图册、教材插图、彩图、历史挂图等多种直观形象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习更易理解和记忆,引起学生兴趣。如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我指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插图《时局图》,在分析了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多种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后,向学生指出图上鹰、蛇、熊、狐狸等动物所指代的殖民侵略者,以及它们肆虐横行的地域范围,从而使学生对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中国大半河山、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要善于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联系现实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如可联系现在陈水扁等人鼓吹台湾独立,妄图建立台湾共和国,编织“一边一国”、“两国论”的谬论,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上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史实:孙权派人到过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以及《世界历史》中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问题的决议等,这些事实无可辩驳地指出了台湾历史上就是中国的领土,有利于学生认清台湾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觉得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竟有如此大的作用。学生有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民族、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精神,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



河北省肃宁县窝北中学 韩继续 062350



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比较类的历史题型经常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认真审题,要对历史背景、过程、结果(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其次,根据题目要求,使解答的问题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材料一: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材料二:2004年8月22日,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在纪念大会上指出: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可贵的财富是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大”召开的背景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的依据。

答案: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后,中国陷于各帝国主义控制之中,加深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军阀连年混战,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限于迟滞状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孙中山的革命斗争失败,资产阶级提不出领导革命的正确纲领,也找不到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党的十三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最后,一方面,紧扣知识点,全面解答试题,避免遗漏;另一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试题,顺应答案多元化的趋势,归纳总结并得出答案。

⑵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二大”和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国情,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全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最可靠的保证。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明影响,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⑶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给我们哪些启示。

①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遵循实事求是的马列主义思想路线,并发展马列主义,开辟现代化建设新的道路。

③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分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实现,不能超越历史阶段。

④明确现阶段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出两条即可)

总之,平时要多对比,政治的不同方面和历史的不同时期要比较,政治和历史要综合思考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南京大屠杀》中笑声的思考



贵州省石阡县文博中学 陶永福



中国近代史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为目的,进而让学生牢记我国的民族耻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最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的莫过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但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当讲到这一内容时,却不时听到一些刺耳的笑声,记得在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时,这种刺耳的笑声也时时响起,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观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中国观众的笑声,这种逝去了多年的笑声为什么去而复返呢?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关闭两千多年的封建大门,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故意挑起事端,大举侵华,中国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很快中国的东北三省、南京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1938年12月13日,就在古老的南京城里,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刻下了新的一页。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段历史的再现,本该勾起我们伤心的回忆和激起我们自强的信心和决心,而不应该是那欢快的笑声,那这欢快的笑声为什么又偏偏会响起呢?

1、历史学科教育得不到重视。在当前众多的学科教育中,历史学科越来越不受人们欢迎,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毫无兴趣。据调查统计,在280名学生中,有100名学生不喜欢学历史,120名学生无所谓,60名学生较喜欢,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些作风传播出去,会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他还强调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也多次向全党提出“要学点历史,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的号召,要求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三代领导人的话都告诫我们要重视历史教育。但在现实中如何呢?在观看《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时我们竟然听到了学生的笑声。

2、青少年道德素质的畸形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许多青少年的父母深受西方资本主义金钱观念的影响,盲目地追求金钱,而忽视了对其子女的正面教育,他们的子女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也不过就是这些金钱观。记得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有一学生在发笑,我给他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耐心的教育,可换来的却是“反正没杀我”这样一句可怕的回答,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我不仅要问:谁来为青少年畸形的价值观买单?谁来为我们的未来负责,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历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样下去,国家、民族的尊严将会不复存在,这样的现象是每一个历史教学工作者、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不愿看到的。

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要靠二十一世纪的青年,这样素质的青年能担此重任吗?他们能实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吗?我想这谁也不能担保,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加强他们的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历史教育抓起,让他们记住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惨痛的教训。

3、历史教材的单一性。初中历史教材大多对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浓缩,学生所看到的就只是一些这一历史时期的简简单单的归纳,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基丁老师曾说过:“一个人寻找自己的声音,开始得越早,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开始得越晚,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我们的历史教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许多本该让学生了解的史实被精心删减,这样简简单单的介绍,根本就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民族的尊严。尽管老师在教学时用语言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描述,但是语言的感染力又怎么能比得上形象直观的历史画面呢,而且当前许多学生对学习历史本身就不太感兴趣,老师在用语言描述当时历史背景时,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根本就不会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这又怎么能达到让学生身临其境呢?这也对历史老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状况下,历史老师要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否则历史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枯燥无味,这就使得更多的学生讨厌历史课堂。在主客观因素中,学生是主观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老师是客观因素,起促进作用。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学生这一主观因素着手,让学生由不爱学、不想学,变得爱学想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学历史没意义、没作用这种想法。

4、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许多地方在中考中历史科目所占的比重较低,许多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认为反正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历史,到中考前只要花几个晚上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根本没听,当老师提醒他们时,只应付式地翻了翻历史书,有的干脆看其他科目的书籍或者一些课外书刊。当老师找到他们谈话时,他们的一句回答是:“反正我中考能考好就可以了。”这样的学习态度能真正考好吗?他们能真正学到历史知识吗?根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与老师的对话可以得出答案。历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如果在教学中给学生讲历史故事,他们就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每节课都这样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吗?在一些发达地区也许能,但在那些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乡村就完全没有可能,他们接触的、看到的、听到的毕竟有限,很多东西都需要老师传授给他们,需要老师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历史教学将会失去其存在的生命和意义。

历史教育是让青年一代记住我们伟大民族的过去,牢记我们的历史,记住那些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一切的英雄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血的教训,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以上诸多问题,历史教学工作怎么能顺利开展呢?青少年怎么能记住我们民族的历史呢?

首先,加强对影视业的管理。影视是当前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很多学生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他们自己喜欢的节目,就是这些节目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我们就应该利用好这一阵地,多播出一些历史故事片,如《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旅顺大屠杀》等等。但是在现在的电视节目里,这样的电视剧似乎失去了踪影,是这些影片本身就不复存在还是没人去惊动它,我想这些影片是肯定存在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当前,许多影视行业受利益的驱使,大部分时间都播放一些武侠故事片、爱情故事片,也正是受这些故事片的影响,才使当今社会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早恋的现象开始向少年曼延,这样的势头,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在一些电视台即使播出了一些历史故事片,但也是经过加工了的,甚至有的是歪曲历史事实,使那些极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片,披上了戏剧的面纱,成为了一味的歌功颂德的戏剧,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样的历史故事片能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吗?能唤醒他们的良知吗?因此,必须加强对影视部门的管理,多播出一些历史故事片,如《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三大战役》、《长征》、《旅顺大屠杀》、《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影片,让我们的青少年多看看我们的过去,记住我们民族的耻辱,树立民族自尊心,为国家的富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其次,各教材出版社配制历史故事光碟。历史课堂是纯理论的学习,而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理论,而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事故。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播放一些历史故事片段,勾起青少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欲望,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作出评价,或者看了一个片段以后,让学生对后面的故事发展进行猜测,然后把后面的故事情节放给他们看,这时他们就会更集中精力地去看,出现了他们预想不到的情节时,他们的脑海里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老师就可以抓住有利时机给他们讲解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让青少年学生既受到了历史的教育,又受到了理论的熏陶。让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历史教育的目的就会完全实现。

再次,加强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当前,许多乡镇中学历史科教学工作是由其他科老师代,这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怎么能完成历史教学工作,这些老师大多对历史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老师讲历史课,大多都是照本宣科,勾画他们所谓的重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使原本就觉得学习历史没有意义的学生更加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同时也是历史学科得不到重视而导致的直接结果,也有的学校是因为没有历史老师而采取的下下之策,这在学生心目中就会觉得历史科很不重要,教学工作都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代任,久而久之,爱学的学生会因为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放弃学习历史,以后要再来改变这种状况就很困难了。因此,要加强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历史老师的知识水平,增强历史老师的授课能力,扩大历史老师的队伍,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各相关部门多组织一些历史知识竞赛。历年来,诸如: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竞赛均以各种形式开展,而历史方面的知识竞赛几乎没有。知识竞赛可以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的不自主的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学习知识,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接受老师的教诲,从历史的知识里获得丰富的经验,吸取历史人物在人生道路上失败的教训,减少青少年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失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阿克顿说:“历史不是一位主人而是一位老师,它充满了邪恶,它只对那些在历史中选择实例的自由人诉说它的真相。”真相缺席的历史教育往往导致良知的缺失和偏见的滋长,导致民族尊严的丧失,就像鲁迅先生笔下那些观看日本人枪毙中国人的中国观众一样,像前面所介绍的那些观看《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的学生一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披荆斩棘,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成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每个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

湖北宜昌市教研中心 李明海 宜昌市第六中学 王英姿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正以强劲的势头在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迅速推开。虽然时下人们对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因个人理解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根本点上却是一样的,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采用类似于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历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中学历史学科而言,在一些地区开展得比较广泛和深入,提出了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系列目标,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如上海、湖北等地就公开发表了此类较多的研究成果。①我们在学习、吸收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结合初中学段的情况和我们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现抛砖于下,以求玉来。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初中学段不同于高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拟通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儿童,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若说现阶段的高中教育是大众教育的话,初中教育就更不是精英教育了。因为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课标语)较之高中学段的“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标语)的要求更具大众性、普适性。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什么要在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②

上述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提高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中增强其“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其层次要求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该与初中学段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吻合。

由此,我们提出了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如下要求: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定义,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是新的“贵族式”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追求“发展性”,但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纯学术”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科学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性质。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注重探究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即新课标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集中起来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价值则是问题意识。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任何研究都有一个基本前提:提出问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古代文化是那样的光辉灿烂,四大发明深刻地影响过世界,但是自近代以来中国落伍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要归咎于明、清以来民族创造性的缺乏。从历史来看,我们不是一个缺乏创造性的民族,自明朝开始,极端的君主专制、文字狱,逐渐造成了我们民族的麻木和迟钝,不敢说“不”逐渐积淀成了我们的一大民族性格。于是,对任何事物是见怪不怪,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哪里还能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来!从振兴中华的高度讲,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第一要务。要完成这第一要务,必须使全体国民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基本步骤

围绕“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个核心任务,我们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成果表述”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问题生成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来源。

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如学生在学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通过课文了解了拿破仑的生平事迹,却对拿破仑称帝以及后期对封建势力的妥协等问题不理解,于是教师将之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再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这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师在讲授“繁盛一时的隋朝”时,安排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开凿大运河想象图”时产生的。据查,这个问题的生成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这项伟大的工程既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具体体现于哪些方面呢?在我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不很清楚和空缺之处,理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播放时,恰逢学生学到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化的探索”这个单元,电视中塑造的人物与教材中的介绍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出入很大。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不时地提到了电视剧中的事情。究竟是教材中的人物介绍真实还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塑造真实,还是二者都距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距离?教师于是引导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李鸿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论证教材中对李鸿章的介绍,论证电视剧中对李鸿章人物的塑造,力求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立体的李鸿章形象。再如,学生在完成教材安排的“搜集文革时期实物”活动时,对于大量的粮票、油票、副食票表示不理解,教师就顺势指导学生开展了“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票证的调查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如,伊拉克战争是近几年来学生在历史课上最愿意发表观点和看法的事情。有的教师结合世界历史教材“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课,开展了“巴格达在哭泣”的研究性学习,讨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再如,结合我们本地丰富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资源,开展了关于三国人物、著名战役的研究,如“夷陵之战中‘火烧联营八百里’真实吗?”、“关公为什么会败走麦城?”等。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有无、大小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全面、准确、对错与否的问题。因此,历史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到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包含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反映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我们的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实施“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放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将所搜集的史料放在某一类,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了。

如“隋朝大运河有哪些科技含量”问题生成后,师生分头为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在教师指导下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资料。从来源看,有从互联网、从图书馆、从水利科技人员处查找资料者;从分类看,有从古代文献、从科技史研究文献,从模拟史学获取资料者。然后是在教师指导下汇集整理资料,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文字的、图片的、数据统计的不同形式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通过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记载、描述隋朝大运河的资料不少,但是对隋朝大运河科技含量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隋朝大运河贯通南北,不同的地质条件、各异的地形地貌,使之开凿所遇到的问题肯定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涉及很多科技问题,即大运河的开凿具有很多的科技含量,但对此前人没有什么记载,后人没有什么研究。从中,说明我国长期以来忽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不重视对普通百姓劳动成果的记载。

再如学生在探究“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还是历史的倒退”时,一位学生在研究之前凭着对教材中资料的掌握,他认为拿破仑称帝是法国大革命的继续,但是随着他搜集资料的增多(主要是读拿破仑的传记),他发现在拿破仑的思想意识深处存在着封建的、个人欲望等因素。于是,他改变了看法。认为拿破仑称帝就其主观目的而言,并不完全是为了法国大革命的继续和巩固,而是为了实现他个人的政治野心。

在指导学生“研究史料”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历史研究理论作指导。新课程改革中强调淡化理论,但并不是抛弃理论。如学生学习“贞观之治”,一定会了解到唐太宗的个人的魅力──开明。但是同为古代帝王,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是专制的、独裁的,而李世民却能做到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呢?这里自然就要指导学生了解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规律。在初中教学中基本不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可是组织“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的教学时,讲授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与商鞅变法,必须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经过实验证实,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的史学理论,主要有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二分法”、结合具体历史情境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等。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述。

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发布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现在相当多的初中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研究成果”,存在着百分之百的“你真棒”、“不错不错”、“请大家鼓掌”的现象,即使学生的发言、“研究成果”有明显的知识错误、观点错误,仍然在如此“鼓励”,这是不应该的。这不但不是在尊重学生,在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而恰恰相反,这是在伤害学生,在违背新课标的精神。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述”,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察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宜。

“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可以考虑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或者结合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节日的纪念开展专题性讲座。在这些活动中,介绍历史人物的功绩和时代背景,介绍一般性的史学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史学理论做一些小型的专题和人物研究。

我们在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深入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开拓创新潜心探索

──新课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新疆石河子市第一中学 李萍 832000



2002年9月,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改革己全面展开,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课改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一方面不断研究学习《历史课标》与教学大纲,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和探索。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一、让学生仿制文物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都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具展示给学生,虽然学生能直观的看到但对它如何制作的过程,如何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却感受不到,而且课堂展示一闪而过,对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些弊端,在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学中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仿制文物。我给学生提供仿制文物的选材要求,剩下的就是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制作,我们的交件日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月为准,因为有些文物需要埋在地下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逼真的程度。我们的学生先后仿制了甲骨文、半坡遗址模型、大文口遗址模型、汉代画像砖、赵州桥、彩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教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观看影片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四、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如带学生去阅览,举行小报展,展开社会调查,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既保证教学内容按期完成,又能开展如此多的教学活动呢?我的做法就是合并课时,如:讲太平天国运动,教材上分为两个课时,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和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教学时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课时,这样做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过程,不割裂历史,有利于学生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同时还节省了一个课时去开展活动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0: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