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能让学生轻松吗
湖北省谷城县城关一中 唐全林
历史课能让学生轻松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历史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轻松地遨游历史世界,我想,这样的历史课堂一定是充满活力的,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一定是充满兴趣的,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一定是水到渠成的,学生在历史课上的感觉一定是轻松的,学生上历史课的劲头一定是十足的!更别说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提高了!
有了轻松的历史课堂,枯燥、厌学、负担这些词语,是不是就会离学生远一些了呢!
历史课上,学生会不会感到轻松,与历史教师有很大的联系。下面,笔者就七年级上册的某些教学细节略作一些粗浅的认识,以达抛砖引玉之目的!
教学细节如下: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
1、关于二十四节气教学:
问:你们的父母根据什么进行农业生产安排?学生:二十四节气。
由此可见,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二十四节气在小学学过,你们还记得吗?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问:为什么这二十四节气能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呢?学生表现出好奇后,教师指出: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中的24个大体固定位置,反映了气候寒暖的变化。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问:那么,人们测定出二十四节气是在什么时候的呢?学生看书后答:战国时期。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水到渠成,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松理解掌握了这一重大历法成就。
2、关于扁鹊四诊法教学:
问:病人去看中医时,中医一般会怎么做呢?
学生(抢着表现):看气色、听声音、问病情、按脉搏。
教师适时点拨: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常用的四种诊断方法。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便是:望、闻、问、切。你知道这四诊法是谁总结出来的吗?很自然地便引出了扁鹊。
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引入对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中接受历史,从而让学生上课有一种轻松感,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便随之而来。
二、设身处地或角色换位
1、关于秦始皇巩固措施教学:
教师: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假若你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之后,你会怎么做呢?学生答:采取措施巩固统治。教师: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呢?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展开全面思考)。
瞧!这是不是比直接去学习秦始皇的巩固措施要轻松一些!而且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关于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
教师:假若你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你会首先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学生答:把从中央到地方上的权力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教师:那么,秦始皇是怎样把权力攥在自己手中的呢?很自然地引入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从而化难为易,减轻了学生理解上的负担,让学生对这一抽象内容轻松理解!
3、关于汉武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的教学:
教师(以梁王为例,强调:“和天子一样威风”、“珠玉宝器,多于京师”)问:汉武帝时诸侯国的势力大不大?学生(若有所思)作答。
教师:现在,请大家猜想一下,诸侯国势力这么大,汉武帝吃饭香吗?晚上睡觉安稳吗?
学生(争抢):不,担心诸侯国反叛,威胁到他的统治。
教师(紧追):怎么办?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削弱诸侯国势力。
教师:那么,汉武帝是怎么削弱诸侯国势力的呢?结果怎么样呢?经过这样巧妙的铺垫,学生便很容易理解:诸侯国越分越小,从此对中央不再构成威胁,汉武帝因此得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巧妙创设情境,巧妙进行理解上的铺垫,不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象理解教学内容,减轻理解上的负担,让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感!
三、分析课题或就课题提问
1、关于课题“伐无道,诛暴秦”的分析
由于秦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统治。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便不难理解本课各子目之间的联系,同时还使学生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2、关于“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题教学: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课题是……
教师:这个课题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大家便会从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一比,看谁提的问题有价值?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提问,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
问题如下:西域在哪里?汉为什么要通西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是谁开辟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哪里出发?最远通到哪里?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没有影响?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之间有没有联系?……
听着学生就课题提出的一个个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惊喜万分,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呀!有了这些问题的提出,接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呢?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呢?
采用课题提问,竟然也有这么大的魅力!它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看!恰当的教学方法多重要!这无形中是不是就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四、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
1、关于从西域传入物品的教学
教师:葡萄、核桃、石榴这些水果在我们的生活中司空见惯,但汉武帝以前的皇帝却吃不到。他们为什么会吃不到呢?
学生答:张骞通西域后,这些物品才开始传入中原地区。
通过联系学生实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轻易掌握相关的历史问题,而且还容易理解:张骞通西域后,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2、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学:
教师: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没有。
教师: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学生迷茫疑惑)
教师: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入对本课的探究。
在这里,笔者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强烈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五、引用经典诗词,揭示历史现象
在分析官渡之战胜败的原因时,我用诗词这样引导: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这样学生不难明白: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六、把艰深的内容浅显化
关于北方民族融合表现的教学:
教师: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会出现你向我学习、我向你学习、相互影响的现象吗?学生:会。
教师: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
在学生从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归纳后,教师进一步点拨:你能用类似“胡人汉衣”这样简洁的词语来描述北方各民族之间关系吗?
学生答: “胡人汉食”、“汉人胡食”、“汉人胡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师总结: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通过浅显化的引导与解释,学生对民族融合这一复杂的问题便意会了,从而化难为易,轻易突破难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以上只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些微小细节,仅供参考!其实,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办法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省、去发现!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都能有意识地去突破,我想,学生一定会拥有一个轻松的历史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