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科学”,这是固生在我们头脑中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历史是历史学家尽可能占有大量历史资料,公正无私的进行探讨,不夹杂个人的主观意图,得出的符合历史实际的客观真理和统一科学结论,历史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当我们拿到历史课本和历史教学参考书时,犹如手捧《圣经》,神圣而毋庸置疑;当中国现代史的历史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政权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学教育与文化等等展现于面前时,我们身肩“授业”之职责,小心谨慎地将历史教材上一字一句、一史一论搬运到学生的“智囊”中,唯恐稍有闪失会玷污客观存在的历史,因为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与绝对性。于是形成一历史教学模式:教师(主体)──教材──学生(客体),也就是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联系师生活动的中间环节。久而久之,教师是灌输的机器,学生是接受的容器。由此,凝固的、无生机的、封闭的历史和机械的、无思维的、僵化的学生诞生了。而厌学历史的学生与日俱增,就是学历史的学生其目的也很了然──应付考试。历史教师无不慨然并且开始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历史教育的目的何在?难道就是以历史知识知道多少为目的吗?那么承载着众多凝固的历史知识的学生在未来社会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吗?细思种种问题如陷入泥潭,其症结究竟在哪儿?我认为症结应在“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知识”。的确,历史是科学,历史是过去的不可重复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历史只有被人们认识和了解,进入人们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此,认识历史是通过历史学家理解和诠释中介质而再现历史本来面目,重构当时的社会生活原貌。然而历史学家有着自己的意识结构──哲学观点、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及性格气质等,历史已赋予了主观意义。既然历史是由人去重构和再现的,那么普通的社会成员和学生也可以尝试着走进历史殿堂去感受历史。那么,学生是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也就是说:历史
历史知识?何谓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主体有意识领会到的和留在记忆中的关于历史客体的信息。主体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主体只有体验和亲自感受才能深刻领会。因此,历史知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情境性。这就给历史教学一个新的启示──学生可以站在历史学家的角度,在教师帮助下利用一定的中介质(历史资料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重新审视和再造历史,而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历史
历史知识,也就形成了一历史教学模式:学生(教师)──中介质(历史资料等)──历史知识。对待历史与历史知识的看法转变【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与绝对性
历史知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情境性】深刻影响着历史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主体)──教材──学生(客体)
学生(教师)──中介质(历史资料等)──历史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
下面,我列举三个教学实例来说明知识观的转变对历史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