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9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马执斌



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本身是顺着时间流逝的方向进行的。由古及今,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重演。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考察历史,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顺向考察历史就成为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们强调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的原则,就是重视这种顺向考察历史的惯常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时间是历史前进的标志,只有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才能使学生看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之,打乱时间顺序,历史就会成为一团乱麻,谁也无法捋出头绪来。但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顺向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

所谓“逆向考察”,是指反着时间发展方向的考察,也就是从该事物以后的历史去考察该事物。乍听起来,这种做法是不合情理的,但细捉摸,这种做法却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因为历史的发展不仅是永无复返的,而且是延绵不断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当中。正像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在《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一词中写道的那样:“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诗人望着从武昌黄鹤楼下滚滚东去的江水,推想那恰似新酿成还未过滤的葡萄酒般的碧绿江水,还带有上游岷山、峨眉山积雪消融汇聚而成的波浪和濯锦江挟带的无限春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形象的逆向考察。后代的历史保留着前代历史的遗物,发展着前代历史的胚芽。所以,后代的历史不仅提供了认识前代历史的可能性,而且只有通过分析后代的历史才可能对前代的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任何历史事物,当它出现的时候,它本身的全部内容、全部性质不可能立即暴露无遗,总有处于隐性状态的东西。而隐性状态的东西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转变成显性状况的东西,从而被人们所认识。马克思说:“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 。”①道理就在于此。

在本轮新课程改革中,湖北宜昌第六中学王英姿老师讲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她运用逆向考察的思维方式设计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案,并且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课书有三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其中,“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核心,组织材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很紧密。第一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着重介绍了从公元3世纪初期到公元4世纪初期中国北方历史发展的简要脉络。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西晋灭东吴,结束分裂局面;西晋皇族纷争,导致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北方汉族豪门大姓为逃避战乱,而举族迁移到江南。这样,北方南迁的豪门大姓就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第二个子目“淝水之战”,以383年前秦南征,欲灭东晋,从而发生淝水之战为中心,上挂下连,极其简略地勾画出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概貌。主要事件是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偏居东南一隅;在北方,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据称雄的混乱状态,南方取得暂时的安定;到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灭掉东晋,建立宋朝;此后,宋、齐、梁、陈,南方四个短命的王朝更替代兴。在这些事件中,淝水之战最为重要。它奠定了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单一,比较具体地讲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前两个子目的内容跟第三个子目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局。

一般说,教科书怎么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怎么学。但是,王英姿老师别具匠心。她没有按照教科书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去讲授这节课,而是先指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经济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何在?这样,因果关系一颠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全班学生在积极的探究、研讨的学习活动中,智力得到充分地开发,因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教师适当、合理地运用了逆向考察历史的思维方式。

王英姿老师这个教学设计的实例,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启示。笔者受到的启示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逆向考察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途径。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我国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凸现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但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感到困惑。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他们不断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农村中学图书资料少,没电脑,既便是有一两台电脑,可上不了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十分匮乏,学生无法开展探究式学习,我们该怎么办?”我们也不只一次地向这些教师进行解释:“农村中学图书资料少,没电脑,上不了网,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匮乏,确实给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带来许多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农村中学的老师就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它不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必须购置一定的教学设备。譬如生物课,要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就非要有显微镜不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障碍,不是客观的物质条件,而是主观的教育理念。老师如果不能革除根深蒂固的灌输知识的陈旧教育理念,就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尽管我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承认,它对农村历史教师的实际帮助不大。王英姿老师对旧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模式深恶痛绝。在这轮课程改革中,她下决心摸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她备课,不光备教材,还备方法,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她看来,“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她讲授《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运用逆向考察的思维方法,将因果关系—颠倒,没有增加什么课本以外的新材料,而充分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教学内容,就引发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这一成功的教改实践,不仅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障碍,不是客观的物质条件,而是主观的教育理念”,而且告诉我们,适当、合理地引导学生逆向考察历史,是实现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途径。

第二点,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有助于克服惯常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惰性和障碍,让创新思维的能量释放出来。因为顺向考察是历史教学的惯常思维方式,从大脑生理角度看,顺向考察历史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不断得到强化而形成稳固联系;再从认识论角度看,顺向考察历史的实践活动逻辑经过多次重复,逐渐在大脑中得以稳固,形成固定的思路、程序和方法,这样就产生了惯常思维定势。

惯常的思维定势对解决常规性问题有利,然而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能总遇到的是常规性问题,遇到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新情况,惯常的思维定势不仅不能奏效,而且会产生惰性,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有意识地破除惯常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也谈对教材“人文初祖”一目的处理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研室 袁向阳 644000



人教社七年级课改教材第三课《华夏之祖》一课中,有这样一目──《黄帝──“人文初祖”》。在使用过程中,有教师反应,“人文初祖”这个概念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似乎单从教材编写内容来看,还不足以说明。有不少学生也反问,单凭神话传说,又不是真的?怎么相信呢?(学生们的看法是:因为没有证据啊?或说是他的属下,又不是黄帝本人?)我们觉得,这段内容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甚至对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兴趣和认同。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内容的本身是一段远古传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远古历史的认识。没有学生心目中那种严格的“证据”;二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求知欲强而对神话传说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产生以上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能也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从教材对黄帝事迹的文字叙述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是因为篇幅制约,或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等问题吧,有些给人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加之“动脑筋”中有关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历史方法性方向思考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或者不作处理,学生会因为认定它“不科学”,而妄自菲薄的。

通过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我们觉得,历史教师在讲解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本课主题,突出黄帝是“中华之祖”的一个代表

本课一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人物:炎帝、黄帝、蚩尤。然而学生在这里容易产生误解,有的以为黄帝是“华夏之祖”,就是唯一的祖先;或者认为既然是“华夏之祖”,就是汉族的祖先了。教师应当在讲解“炎黄战蚩尤”的时候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的老师在这里作了些看似“加负”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联合炎帝部落,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一个人,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将黄帝作为代表,作为华夏始祖,是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但是,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不是全部。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

我们今天这个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

通过以上老师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误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民族问题的历史内容做铺垫。

二、引入时代观念,从三个文明理解“人文初祖”

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什么是文化或文明,真正定义起很难。我们查阅了有关传说中黄帝的“事迹”内容,发现从分类角度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讲“三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们引导学生也通过今天对文明的内涵的认识,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找找看,传说中黄帝及其周围的人有哪些贡献?学生们非常踊跃。

然而,教材在对传说故事的取舍上,没有选入政治(制度)文明方面的。我们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我们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一些查阅的资料,说明黄帝还创立了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感觉到: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氛围;资料充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小字,体会“传说”与“史实”

《黄帝──“人文初祖”》这一目小字内容很重要。我们认为,正是它联系着正文和“动脑筋”,成为引导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区别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这段小字后,教师可问:为什么我们远古的历史会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会是真的吗?我们怎么才能证实传说是否可信呢?

学生的答案是非常多的,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管是请学生发言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思考,介绍怎样区别“传说”与“史实”这一方法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是这样总结的:

“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物证据,比如小字中的考古发现,就有力地证明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这些文明成就。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能够互为印证。这样,“传说”尽管不会每个细节都令人信服,也能从“史实”的角度确定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这么做了。

我们对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理解。我们说,所谓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中取得的成就。这些文明成就,决不可能是黄帝一人一时的发明创造,而是许多人许多代集体的智慧和长期的积累。而从考古中能够证实一些成就,当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作为教研探索,我们对课标与教材的理解和落实还很不充分。但我们是多么希望能通过研讨、总结和广征意见,来提高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在此,更感谢人教社为我们提供这个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一节不寻常的历史课



周彩秀 河北省唐山市49中



04年我留的最后一次历史作业是让学生写一篇《2005年畅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同学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元旦放假回来之后,发现9班同学写的最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我用了两个晚自习的时间看完了。我在每一篇文章上划出了精彩语句和错字,大部分还写了评语。因为他们一颗颗坦诚的心不断打击我的灵魂。我要做些什么呢?只是保留资料或发下去让他们看到我的评语吗?这远远不够。怎样扩大它的影响呢?人一思考,上帝也会微笑。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我占用了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来使这次作业的效果得到一次升华。

准备工作:

1.我把学生的资料发给学生,没交的利用晚自习补上。

2.赵静在我的鼓励之下,这节课课前发言。我又突发奇想,顺便让她主持。她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为此,我俩把内容结合之后开始分工。她负责写串词,我负责做课件。

3.通知校长、主任、谢老师来听课。

正式开场:(电脑出故障,无法打开)

赵静课前发言,讲故事。落脚点──树立自信心。

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她是中国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高才生,她在美国的JIP考试中取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满分成绩。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她脱颖而出,为我们中国争了光。她很有才能。她的歌唱得很棒。她的同学们是这样形容她的,“如果你闭着眼睛听她唱歌,你一定会觉得她就是外国歌唱家”!那为什么闭着眼睛呢?因为她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孩子。那我想,我们大家从头到脚看看自己,没有人奇丑无比呀!我们为什么没有她那种勇气,敢于像她那样面对自己的缺点而泰然处之呢?于是,今天我走上了这个讲台,站到了这里,我就想对大家说:也许你失败过,也许你现在依然处在失败的痛苦中,但请你不要放弃挣扎,因为你并没有陷进沼泽之中。不要认为你的挣扎无济于事,还没有成功的解脱,你怎么就知道前方一定是黑暗呢?坚持到底,只要度过战胜自己这一关,成功的路就不远了。只要你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其实事实和你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再勇敢一些,努力的去争取吧!没有你做不到的,怕的只是你不去行动!

发言之后,赵静与学生一起进行放松的互动后转入主持节目的角色。宣布本节课主题──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写在黑板上)

第一环节:本班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谁?由学生投票的方式产生。要求注明理由。赵静边说边发给学生选票。写完后收上来。

第二环节:学会欣赏别人。把自己所写的稿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小组内选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公开投票的方式产生。(学生们交流,讨论、评出发言人)

第三环节:梦想展示,精彩亮相。

当迎来05年第一天时,我们每个人都献给了新的一年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我们自己的2005年畅想,可以说我们写下的是理想、是决心、也是希望。总之都是自己最期待的美好未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份真诚的礼物,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遐想的天地。

4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节录:

一组是全体出动,展示了自己的精彩语录。扬起自己的风帆,努力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将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克服浮躁消沉的不良情绪,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为一两次失败而灰心,要踏踏实实。体现出来团结的力量,很有气势。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二组是曹英昆在台上先发言。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生机、大自然的和谐、空气的清新怡人、彩虹的诱人光彩。这一切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希冀,它是激励我们不断去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要用我们全身心的力量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2005年和那充满我们美好遐想的未来!然后与本组共同说:让我们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台上台下互动是他们的特色。同样出乎我的意料,给我一个惊喜。

三组是李想发言:

2005──我的梦

2004年的日日夜夜,

我选择沉默

那比往年多出的最后一天

我选择思索

思索着昨天 今天 明天

……

我始终是一个永不回头的追梦者

在2005年,我不再孤单

我身边也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追梦人

也许我的路坎坷

但我从不怀疑

我坚信,我是最棒的

我期待着2005年的每一天

我期待着我的梦

四组李宁的发言《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发自肺腑,句句动人,让我激动不已。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杰出的雕刻家,拿着手中的刻刀,雕刻着人生的完美。同学们,快快把握好手中的刻刀,来完美自己的人生吧!现在我们步入2005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有这样一句话──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不要再发誓“我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唯有把握今天,才能走入成功的大门。靠自己拯救自己。

听了同学们这精彩的发言,我们都沉默了,那么我想大家心中一定想了很多,我想对大家说:无论未来怎样,我们都要勇敢去面对、去争取。

经过一番精彩亮相,我们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评选结果已经出来了,那么下面就请老师来宣布一下这个令人期待的结果──

第四环节:我公布最有影响力的同学名单。黄雨薇以17票夺冠。理由是:学习好,品德好,有能力,善良……。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会做人,而不仅是学习成绩好。哪怕有一票的我也都公布了,使这些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五环节:采访谢老师(校长和主任因故未到)。这个任务由黄雨薇来完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前都不知道这件事。都是临场发挥。黄雨薇同学发言首先感谢大家投她的票,然后提了两个问题:英语和历史两个学科哪个更重要?听了这节课之后有什么感受?谢老师的回答相当精彩!(到下课时谢老师被学生们团团围住,与学生探讨如何学好英语,她是一位英语老师。)

同学们,2005年我们回忆了昨天,享受着今天,畅想着明天。2005年我们要挥手大干一场了。我想大家都已经闻到了彩虹的味道,那就加把劲吧!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如果你想看到明天灿烂的彩虹,那就一起搭上这辆梦想列车吧!让们一起驶向──老师那里,看看还有什么灵丹妙药──

我也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两分钟的演讲──我要发展,我能发展,我在发展。我想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之所以说这节课不寻常,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机会,只有9班上了这样的活动课,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师生之间相互激励、鼓舞。

之二,有学生主持,非常成功。对赵静来说,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有自信,让我刮目相看,一举多得。

之三,让学生采访老师,形式新颖,收获颇丰,也是一种互动形式。不断尝试,也可以让学生采访我。

之四,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短短的5分钟时间,有各种不同但同样精彩的展示。课上对这一资源还要继续开发,让复习课变成他们的乐园。

之五,师生都能敞开心扉,真诚地沟通、交流,有助于双方情感的增进,双方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之六,评选最有影响力的同学,从侧面看班风,看同学们的出发点是否是积极向上的。对榜上有名的同学也是一种鼓励。毕竟有同学在关注自己,还得努力呀。

之七,活动时间占了一节课,但我觉得值。磨刀不误砍柴功。我的两个任务是给学生自信和历史知识。这节课是侧重给学生自信,(本来在课件上设计了历史题,但出问题没能用。)我认为如果学生们从这节课中受益,那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其它各个学科。

我希望学生了解我的良苦用心,把自己的学习、做人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但播种的人都希望看到收获的多少,耐心地等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运用



闫龙 河北省唐海县六农场中学 063201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词曲。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学生说课



周彩秀 唐山49中  



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地位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上周四第一节,我在13班上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向学生介绍了15班吕向明同学的历史复习经验和使学习效率提高5倍的有关快速学习的理论,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内省只能,挖掘自身潜力,让周围的人知道你具有这种潜力,自信就会随之建立。结果我发现学生们听得很投入,关键是能不能付诸实践。紧接着我就给了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用十分钟时间说了一张篇子。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因为从老师到同学都做到了快速、干脆,语言简练。意识到位,行动才会到位。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安排是通过做知识点的篇子熟悉课本 。我发现平时也不带书也不听讲的宋雨同学竟然举手问问题了。我快步走到他的面前,为他解答,一节课问了三个问题。

如何让同学们的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呢?当时在课堂上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最后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最后五分钟我宣布了我的决定:让学生自己说课的方式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一共4课,自我推荐的方式产生了四位组长,确定了课题内容。其他同学参加哪一组,由自己决定。之后,我又做了一次书面的补充说明,强调严肃认真,真抓实干,每组同学集体给其他组打分,并写出这组的最大特点。

周六上午第四节,我坐在13班教室的后边听学生们讲课。首先是王鑫上场,找学生订正知识点,学生们配合默契,王鑫也越来越来轻松,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做了三道选择题,王源又及时做了补充,体现学以致用。之后同学们评价是联系密切,配合密切,积极踊跃。我认为他们首先有合作的意识,内容有浅入深,时间安排合理。第二组张丽丹自己说了篇子的答案,然后更多的时间是让同学们去做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也用了实物投影的手段。比如:由共产主义小组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你想到了什么?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何在二大提出?同学们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评价是体现发散思维,思路广,有创新。我的评价是题有一定深度,真正体现了复习的要求,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所提高。其他两组也各有所长。

由同学们打分,很客观,结果和我料想的一样。

我这一节课在开发自省智能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进行锻炼和提高。这五个同学为同学们做出了榜样。不管别人怎样看你,首先自己要自信才能自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对于班中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讲,他们不仅是个听课者,同时是一个评课者,一个问题提出者,一个参辩者,下一次说课的演讲者,因此在事先,他们也必须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中他们也能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自己的说课提供借鉴。

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关键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开启学生主体作用闸门的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精益求精上台阶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河北省唐山49中 周彩秀



一、教学背景

几年来,我一直教初三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复习课不知道怎样上效果最佳。习惯上就是刻篇子,把知识点由书上搬到篇子上,让学生去填,然后做题。自己也知道这样复习效率太低,可不知道怎样改进。

今年又到了总复习的时间了,经过苦苦的思索,我对复习课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我的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老师的作用:以宏观调控为主,适当发言,概括性讲解,但也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案例描述

12月20日我上了第一节复习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自己知多少

方式:做一道选择题

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时间),注重审题细节(根本)。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环节:书中探宝找问题

方式与要求:

1. 看书与复习指导的知识结构,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熟悉课本,丰富、完善知识结构。

2. 把问题记录在本上,也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

3.老师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各班有针对性地讲解。

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

第三环节:精益求精上台阶

方式:在学生看书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1.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2. 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3. 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4.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有利因素?

要求: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完善,老师小结。

目的:引导学生看书时要深入思考,究竟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影响?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史实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看效果

方式:做指导上的8个选择题和材料题。

目的:通过做题,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第五环节:今日盘点看收获

方式:把今天的收获与不足之处整理到笔记本上。收获要概括,不足之处要具体。

目的: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放过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做小扫除,清理学习的障碍。

三、反思

第一节课上完后,我的心里有了底。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用老师的教法引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要想更多地掌握,就必须及时做好预习和巩固。

而老师宏观调控的作用与预期的相比有很大差距。最主要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松后紧,造成两个后果:或是压堂,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是推到下节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自己的语言概括性不强,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没有价值的一遍遍重复,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是我今后的复习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

陈伟航同学给我的评语:思路非常清晰,非常有个性。板书有创新。这节课虽然很充实,但老师能知道有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老师不知道,那这节课算什么?

我的答复:其实这样的课,老师应该更有压力、更累。但是事实上我却很轻松,很少有同学找我问问题,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心里很着急。再着急也要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可能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待大家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得出结果。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校关键不是看他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

安迪同学给我的评语:你只是将问题(第三环节)给了我们,可是到最后也没让我们知道答案,我们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我的答复:在学生看书、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了口头小结,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整理。检验自己在课上是否听懂。课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记在本上。我就是要引导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听明白后就无须死记硬背了。要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

在上了四节复习课后,进行了单元测试。附带进行了复习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比如在这之后,我把第二个环节改为“走近题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去看书,这样就减少了看书的盲目性。我还把第三个环节改为回归知识点。老师对重点的知识和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进行概括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四、评析

这是目前我认为最有效的复习方案,但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教师要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要将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教师的“要你学”变成学生的“我要学”。另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有权威的评论者。我一定要甘当小学生,向他们求教,我想我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本文获得全国十五课题“学与教策略”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唤起主动突出主体

──历史课改浅谈

苏闩 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443300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部分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学生已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举措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讨论深入不下去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建议(从作用、历史背景来启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不错。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二、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胜、吴广没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容易理解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国策,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例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因为新教材作了修改,只提到三个霸主,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我给他们补充了另外两个霸主,让他们对“五霸”有个完整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