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一节不寻常的历史课



周彩秀 河北省唐山市49中



04年我留的最后一次历史作业是让学生写一篇《2005年畅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同学们都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元旦放假回来之后,发现9班同学写的最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我用了两个晚自习的时间看完了。我在每一篇文章上划出了精彩语句和错字,大部分还写了评语。因为他们一颗颗坦诚的心不断打击我的灵魂。我要做些什么呢?只是保留资料或发下去让他们看到我的评语吗?这远远不够。怎样扩大它的影响呢?人一思考,上帝也会微笑。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我占用了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来使这次作业的效果得到一次升华。

准备工作:

1.我把学生的资料发给学生,没交的利用晚自习补上。

2.赵静在我的鼓励之下,这节课课前发言。我又突发奇想,顺便让她主持。她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为此,我俩把内容结合之后开始分工。她负责写串词,我负责做课件。

3.通知校长、主任、谢老师来听课。

正式开场:(电脑出故障,无法打开)

赵静课前发言,讲故事。落脚点──树立自信心。

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她是中国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名高才生,她在美国的JIP考试中取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满分成绩。在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她脱颖而出,为我们中国争了光。她很有才能。她的歌唱得很棒。她的同学们是这样形容她的,“如果你闭着眼睛听她唱歌,你一定会觉得她就是外国歌唱家”!那为什么闭着眼睛呢?因为她是一个奇丑无比的女孩子。那我想,我们大家从头到脚看看自己,没有人奇丑无比呀!我们为什么没有她那种勇气,敢于像她那样面对自己的缺点而泰然处之呢?于是,今天我走上了这个讲台,站到了这里,我就想对大家说:也许你失败过,也许你现在依然处在失败的痛苦中,但请你不要放弃挣扎,因为你并没有陷进沼泽之中。不要认为你的挣扎无济于事,还没有成功的解脱,你怎么就知道前方一定是黑暗呢?坚持到底,只要度过战胜自己这一关,成功的路就不远了。只要你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其实事实和你想象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再勇敢一些,努力的去争取吧!没有你做不到的,怕的只是你不去行动!

发言之后,赵静与学生一起进行放松的互动后转入主持节目的角色。宣布本节课主题──用全身心的爱迎接今天。(写在黑板上)

第一环节:本班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谁?由学生投票的方式产生。要求注明理由。赵静边说边发给学生选票。写完后收上来。

第二环节:学会欣赏别人。把自己所写的稿拿出来与大家交流。小组内选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公开投票的方式产生。(学生们交流,讨论、评出发言人)

第三环节:梦想展示,精彩亮相。

当迎来05年第一天时,我们每个人都献给了新的一年一份珍贵的礼物,那就是我们自己的2005年畅想,可以说我们写下的是理想、是决心、也是希望。总之都是自己最期待的美好未来,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向大家展示我们这份真诚的礼物,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遐想的天地。

4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节录:

一组是全体出动,展示了自己的精彩语录。扬起自己的风帆,努力追寻自己的理想。我们将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克服浮躁消沉的不良情绪,要正确地看待自己,不为一两次失败而灰心,要踏踏实实。体现出来团结的力量,很有气势。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二组是曹英昆在台上先发言。未来是美好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生机、大自然的和谐、空气的清新怡人、彩虹的诱人光彩。这一切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希冀,它是激励我们不断去实现梦想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要用我们全身心的力量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2005年和那充满我们美好遐想的未来!然后与本组共同说:让我们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台上台下互动是他们的特色。同样出乎我的意料,给我一个惊喜。

三组是李想发言:

2005──我的梦

2004年的日日夜夜,

我选择沉默

那比往年多出的最后一天

我选择思索

思索着昨天 今天 明天

……

我始终是一个永不回头的追梦者

在2005年,我不再孤单

我身边也有许多像我一样的追梦人

也许我的路坎坷

但我从不怀疑

我坚信,我是最棒的

我期待着2005年的每一天

我期待着我的梦

四组李宁的发言《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发自肺腑,句句动人,让我激动不已。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杰出的雕刻家,拿着手中的刻刀,雕刻着人生的完美。同学们,快快把握好手中的刻刀,来完美自己的人生吧!现在我们步入2005年,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挑战。有这样一句话──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不要再发誓“我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唯有把握今天,才能走入成功的大门。靠自己拯救自己。

听了同学们这精彩的发言,我们都沉默了,那么我想大家心中一定想了很多,我想对大家说:无论未来怎样,我们都要勇敢去面对、去争取。

经过一番精彩亮相,我们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评选结果已经出来了,那么下面就请老师来宣布一下这个令人期待的结果──

第四环节:我公布最有影响力的同学名单。黄雨薇以17票夺冠。理由是:学习好,品德好,有能力,善良……。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会做人,而不仅是学习成绩好。哪怕有一票的我也都公布了,使这些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第五环节:采访谢老师(校长和主任因故未到)。这个任务由黄雨薇来完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前都不知道这件事。都是临场发挥。黄雨薇同学发言首先感谢大家投她的票,然后提了两个问题:英语和历史两个学科哪个更重要?听了这节课之后有什么感受?谢老师的回答相当精彩!(到下课时谢老师被学生们团团围住,与学生探讨如何学好英语,她是一位英语老师。)

同学们,2005年我们回忆了昨天,享受着今天,畅想着明天。2005年我们要挥手大干一场了。我想大家都已经闻到了彩虹的味道,那就加把劲吧!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如果你想看到明天灿烂的彩虹,那就一起搭上这辆梦想列车吧!让们一起驶向──老师那里,看看还有什么灵丹妙药──

我也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两分钟的演讲──我要发展,我能发展,我在发展。我想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之所以说这节课不寻常,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之一,是学生自己创造了机会,只有9班上了这样的活动课,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师生之间相互激励、鼓舞。

之二,有学生主持,非常成功。对赵静来说,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有自信,让我刮目相看,一举多得。

之三,让学生采访老师,形式新颖,收获颇丰,也是一种互动形式。不断尝试,也可以让学生采访我。

之四,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短短的5分钟时间,有各种不同但同样精彩的展示。课上对这一资源还要继续开发,让复习课变成他们的乐园。

之五,师生都能敞开心扉,真诚地沟通、交流,有助于双方情感的增进,双方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之六,评选最有影响力的同学,从侧面看班风,看同学们的出发点是否是积极向上的。对榜上有名的同学也是一种鼓励。毕竟有同学在关注自己,还得努力呀。

之七,活动时间占了一节课,但我觉得值。磨刀不误砍柴功。我的两个任务是给学生自信和历史知识。这节课是侧重给学生自信,(本来在课件上设计了历史题,但出问题没能用。)我认为如果学生们从这节课中受益,那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其它各个学科。

我希望学生了解我的良苦用心,把自己的学习、做人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的作用不能立竿见影,但播种的人都希望看到收获的多少,耐心地等待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谈历史教学中诗歌词曲的运用



闫龙 河北省唐海县六农场中学 063201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词曲。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学生说课



周彩秀 唐山49中  



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地位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上周四第一节,我在13班上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向学生介绍了15班吕向明同学的历史复习经验和使学习效率提高5倍的有关快速学习的理论,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内省只能,挖掘自身潜力,让周围的人知道你具有这种潜力,自信就会随之建立。结果我发现学生们听得很投入,关键是能不能付诸实践。紧接着我就给了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用十分钟时间说了一张篇子。之所以可以这么快,因为从老师到同学都做到了快速、干脆,语言简练。意识到位,行动才会到位。接下来的30分钟时间安排是通过做知识点的篇子熟悉课本 。我发现平时也不带书也不听讲的宋雨同学竟然举手问问题了。我快步走到他的面前,为他解答,一节课问了三个问题。

如何让同学们的积极性不断得到发挥呢?当时在课堂上我一直思索这个问题。最后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最后五分钟我宣布了我的决定:让学生自己说课的方式复习这一单元的内容。一共4课,自我推荐的方式产生了四位组长,确定了课题内容。其他同学参加哪一组,由自己决定。之后,我又做了一次书面的补充说明,强调严肃认真,真抓实干,每组同学集体给其他组打分,并写出这组的最大特点。

周六上午第四节,我坐在13班教室的后边听学生们讲课。首先是王鑫上场,找学生订正知识点,学生们配合默契,王鑫也越来越来轻松,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做了三道选择题,王源又及时做了补充,体现学以致用。之后同学们评价是联系密切,配合密切,积极踊跃。我认为他们首先有合作的意识,内容有浅入深,时间安排合理。第二组张丽丹自己说了篇子的答案,然后更多的时间是让同学们去做发散性思维的练习题,也用了实物投影的手段。比如:由共产主义小组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你想到了什么?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何在二大提出?同学们也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的评价是体现发散思维,思路广,有创新。我的评价是题有一定深度,真正体现了复习的要求,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所提高。其他两组也各有所长。

由同学们打分,很客观,结果和我料想的一样。

我这一节课在开发自省智能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进行锻炼和提高。这五个同学为同学们做出了榜样。不管别人怎样看你,首先自己要自信才能自强。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对于班中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讲,他们不仅是个听课者,同时是一个评课者,一个问题提出者,一个参辩者,下一次说课的演讲者,因此在事先,他们也必须做好较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中他们也能获得一些经验教训,为以后自己的说课提供借鉴。

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关键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开启学生主体作用闸门的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精益求精上台阶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探索

河北省唐山49中 周彩秀



一、教学背景

几年来,我一直教初三历史,最大的感受是复习课不知道怎样上效果最佳。习惯上就是刻篇子,把知识点由书上搬到篇子上,让学生去填,然后做题。自己也知道这样复习效率太低,可不知道怎样改进。

今年又到了总复习的时间了,经过苦苦的思索,我对复习课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我的设计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目的:不仅要温故更要知新。老师的作用:以宏观调控为主,适当发言,概括性讲解,但也只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案例描述

12月20日我上了第一节复习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认识自己知多少

方式:做一道选择题

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目的: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粗略地熟悉课本,明确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时间),注重审题细节(根本)。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环节:书中探宝找问题

方式与要求:

1. 看书与复习指导的知识结构,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熟悉课本,丰富、完善知识结构。

2. 把问题记录在本上,也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

3.老师归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各班有针对性地讲解。

目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细致地看书,温故而知新,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的收获。体现差异性。让会走的走得更快,让会跑的跑得更远,让会飞的飞得更高。

第三环节:精益求精上台阶

方式:在学生看书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1.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

2. 鸦片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3. 鸦片战争的性质和特点?

4.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有利因素?

要求: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完善,老师小结。

目的:引导学生看书时要深入思考,究竟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影响?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史实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看效果

方式:做指导上的8个选择题和材料题。

目的:通过做题,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

第五环节:今日盘点看收获

方式:把今天的收获与不足之处整理到笔记本上。收获要概括,不足之处要具体。

目的:使学生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不放过小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做小扫除,清理学习的障碍。

三、反思

第一节课上完后,我的心里有了底。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部分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在复习知识的同时,用老师的教法引导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感觉到压力。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要想更多地掌握,就必须及时做好预习和巩固。

而老师宏观调控的作用与预期的相比有很大差距。最主要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松后紧,造成两个后果:或是压堂,影响学生的休息时间;或是推到下节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自己的语言概括性不强,导致学生理解不到位。没有价值的一遍遍重复,耽误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这是我今后的复习课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

陈伟航同学给我的评语:思路非常清晰,非常有个性。板书有创新。这节课虽然很充实,但老师能知道有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老师不知道,那这节课算什么?

我的答复:其实这样的课,老师应该更有压力、更累。但是事实上我却很轻松,很少有同学找我问问题,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我心里很着急。再着急也要培养大家的自学能力。可能大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期待大家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多少学生会了这部分内容?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只有通过做题才能得出结果。我觉得一个人在学校关键不是看他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

安迪同学给我的评语:你只是将问题(第三环节)给了我们,可是到最后也没让我们知道答案,我们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呀。

我的答复:在学生看书、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进行了口头小结,要求学生课下进行整理。检验自己在课上是否听懂。课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一字一句地记在本上。我就是要引导大家上课认真听讲,听明白后就无须死记硬背了。要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

在上了四节复习课后,进行了单元测试。附带进行了复习的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哪个环节?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根据学生的反馈,我也更好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比如在这之后,我把第二个环节改为“走近题海”。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再去看书,这样就减少了看书的盲目性。我还把第三个环节改为回归知识点。老师对重点的知识和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进行概括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受到学生的好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四、评析

这是目前我认为最有效的复习方案,但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教师要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要将教学的最终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教学才能从教师的“要你学”变成学生的“我要学”。另外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有权威的评论者。我一定要甘当小学生,向他们求教,我想我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本文获得全国十五课题“学与教策略”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唤起主动突出主体

──历史课改浅谈

苏闩 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443300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部分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学生已知道汉武帝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如何正确认识这一举措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讨论深入不下去了,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用这个建议(从作用、历史背景来启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如:“官渡之战”中曹操胜了,而“赤壁之战”中曹操败了,这是为什么?通过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究,效果不错。

除了精心设疑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二、以论导之,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秦末农民战争,可以由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陈胜、吴广没遇到大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以动引之,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对于丝绸之路的变迁和给当今的启示探讨。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资料、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更容易理解我国现在的一些基本国策,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四、以点辅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例如:讲到“春秋五霸”时,因为新教材作了修改,只提到三个霸主,为了扩宽学生知识面,我给他们补充了另外两个霸主,让他们对“五霸”有个完整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课堂的巩固和延伸

──作业之我见

河北省唐山49中 周彩秀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作业的水平,既可以反映出一个老师的讲课水平,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和学习能力的高低。作业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智慧才有可能去点燃它。

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历史资料和新闻资料。

历史资料的搜集,这也属于课前预习的任务之一。寻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比如这学期我们讲一战和二战的时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有课外书上的文字资料,还有从网上下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九(11)班的陈伟航同学把找到的一战资料制成了幻灯片。对我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对她自己来说,也获益匪浅。

再比如我们曾进行了两次辩论会。一次是对鸦片战争作用的认识,一是对科技革命后果的认识。课前大家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实践证明,大家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地去准备资料,课上积极发言,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新闻资料的收集,一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说,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中考要考时事,还可以把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对于课文内容的领会会更深刻,做到学以致用。

这个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都得到了升华。

做题训练

上完一节历史课,我都要留一道综合性强的问答题,要求学生第二天完成。这样的题,在课本上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必须在听讲的基础上认真地看书、思考,才能总结出来。我给学生批作业时,采取打分制。把作业当作考试,每一道题的分值是10分,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酌情给分,并给予适当的评语。有表扬的,比如,你很有头脑;也有提建议的,比如,注意审题,要分清层次等等。

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同时,老师批改作业也是与学生的一次沟通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拟题训练

在学世界历史第二册时,我在11班和12班进行过一次尝试。由学生自己出材料题和问答题,正面写问题,反面写答案。然后把每个小组出的题装订在一起,封皮上写上小组的名字。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我认识到:每一个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这次的寒假作业之一就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规定出题范围、题型和数量。开学回来后由小组长组织装订。这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来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其实学生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这个作业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见题。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独立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学生的知识范围越广,学习起来就越容易。目的之二是体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复习日记

放假之前要留作业,怎样让学生学有所获呢?我的原则是不搞一刀切,经过绞尽脑汁的思考后我有了这个创意。既然是复习日记,就要有日期、范围、收获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学生也会非常珍视的。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打对号,而是负责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解决,对师生双方来说,都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如果问题多或有难度,就要找学生面批。实践证明:这个本是极有价值的,尤其是到第二学期时,这个本的作用就会更明显。

这个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特别是发现自己不会的知识,各个击破,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学会重点突出,重点有两个,一个是老师讲课的重要知识点,一个是自己不会的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排除一个前进的障碍。让学生在思想上有这样的认识,他们会更愿意去做这个作业。

写小论文

这学期我留过三次论文作业。

学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战争之我见》,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战争的认识,并进行评比。先由语文老师初评,选出每班的优秀作品10篇,再由李校长选出四个班的优胜者。李校长不仅给学生写了评语,还为这次活动准备了奖品。在发奖仪式上请获奖同学发表感言。段智超同学是这样说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可以说他的发言道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心声。把这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学完科技革命后,我让学生写了一篇《我与科技革命》,把学习知识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合二为一。通过看学生的文章,我觉得学生的思想真正受到了触动,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素质前进一小步,整个民族的素质就会前进一大步。

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我突发奇想,留了一篇作文《我的2005年畅想》。总结04年,展望05年。元旦回来之后,9班交的最多,而且每篇文章几乎都是05年中考的誓言书,让我颇受震动,我给每一位同学的作业写了评语。我还趁热打铁,在9班上了一节综合课,由学生自己主持,主要展示这次作业的成果,让学生的自信心更足。解金玲老师曾去听课,她说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体现出良好的个人素质。我也专门写了一篇反思──《一节不寻常的历史课》。这就是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典型事例。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个作业真正体现学以致用,还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做到适当引导,因材施教。

背书──读书

我选择了一篇文章要求学生背诵,题目是《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相信能感动我的文章,同样会感动别人。于是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每班的教室里。我不仅向学生推荐了这篇好文章,还要求每组背诵其中的一段。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学生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有越来越多的小组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集体努力的成果。看得出来,他们的确很喜欢这篇文章。去读、去背,慢慢地也会这样去做的。

其实,我主要以这种方式引导大家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人生的道路上应该有很多让自己轻松一刻的驿站。这主要靠自己去创设。

除此之外,我还想引导大家去读更多的好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读书、读书、再读书。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读书,会使人增添新的认识力量。为此,我给四个班的学生买了大量有关学习方法和提高自身修养的书,轮流借给他们去读,并要求他们说出或写出读后感。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的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我觉得读好书,才能做好人。

帮家长干活

元旦放假时,我把这项作业放在了第一位,回来后我进行了检查。让学生自己说在家怎样帮助父母干活,干了哪些活。以后还要坚持每天去做这件事。我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德育,从孝敬父母开始》。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是班主任的“专利”。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小事入手,从小事抓起。这样,一定会有大的起色。

这个作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懂得知恩必报,增强孩子对父母、家庭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起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达到历史课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的核心是想学,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无论哪一类的作业,我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有当老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老师才是真正合格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架个天梯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架出更好的天梯,还要及时地修补、加固,让每一个学生走得更稳、更高。

(本文曾获全国十五课题学与教策略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可

──历史教学的意义之新识

李国平 张芳 塔里木大学西域文化研究所 8433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历史的深层作用、以及历史教学在延续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进行了透析和解剖,从而说明历史、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阐明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之所在。

【关键词】历史认同  民族认可  历史教学  民族凝聚力

一、中国历史的特色

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许多特色,为今日许多号称文明先进的国家所没有。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举其特点有三:(一)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四千六百余年,自《竹书纪年》以来,约三千七百余年;(二)无间断,自周代共和行政以后,有年可考,自鲁史公元纪年以下,有月可查;(三)详密,就史书体裁而言,主要有三,一为编年,二为纪传,三为纪事本末,其他不胜枚举。

而且,就时间悠久且无间断而言,虽然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文明古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中国历史则数千年来,虽有朝代的变革,但前一朝代的历史为后一朝代所继承,所以历史和文化连续一贯,未曾间断。中间虽有少数民族和域外文化的进入,但都与主流文化融和而成为新血脉,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历史之悠久,远超过了文献的记载,例如西安半坡和河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远超过了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中国历史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史学发达,史籍丰富。远在殷商时代,就已经设置了史官,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近代甲骨文的出土,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信。殷商以后,历代以来除了史官负责记录当代的历史外,史学名家辈出,自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后,这种体例为班固《汉书》所沿用,成为此后专记一个朝代“断代史”通用的体例。其他史书的体裁还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也有专记典章制度的文化史,历代累积的史籍之多,可谓汗牛充栋,仅一部二十五史,就有令人“蔚为大观”之叹!中国史籍之丰富为今日各国所不及。梁启超曾说“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可见并非自夸之词。

二、历史的功用与历史认同

历史是否有用,在现代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受到了怀疑,但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功用是被肯定的,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历史具有“垂训鉴戒”的功用。例如,西汉贾谊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唐太宗的名言:“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旧唐书·魏征传》),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近代学者,则深知,历史具有发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的功用。“若一民族对其以往历史了无所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份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有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世之力量”。

除了上述以外,历史显然有保留“集体记忆”及逻辑思维的功用。古今中外学者对于历史的功用,所论甚多,有关这方面的名言名句根本无须赘述。我们需要注意的应是历史知识的性质,与其他学科有何不同。

现代许多人质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概源于对历史知识的性质和功能不够了解。笔者以为,就历史学的教学而言,它的性质至少具有以下三项特征。

1、它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学科。清人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出自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历史学科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关系,是毋须多言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论者颇多,但在实施上,我们必须从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奋斗的艰难历程以及文化上辉煌的成就,近代中国的忧患和挫折,以及当今应有的警示和努力。这样,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才能落到实处,我国的的历史教学宗旨即特别强调这一点。

2、历史是民族文化陶冶的学科。西方学者指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一个现代的国民,除了具备世界的眼光和胸怀以外,更要有中华文化的气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诸如忠恕仁爱之道、四维八德的精神,都需要透过学习历史加以陶冶,使历史知识和民族气质内化成人格的特质。

3、历史教学具有公民素质教育的性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应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我们常说教育乃百年大计,那么健全的公民教育不啻是实现此百年大计的总目标。各国的公民教育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公民教育不能从国外移植,它必须在本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生根,历史教学和公民教育的密切关系,也就可以想见了。

历史学科的性质既如此,那么各级学校实施历史教育,显然是属于国家的责任。这与数理或技艺科目相比,在性质上也就迥然不同。历史的认知是没有办法做到像数理或技能科目一般,超然于国家民族的界线之外的,也无法完全摆脱民族文化的传统而不顾。总而言之,它是有主观性、有特定立场的一门学科。因为历史不是技艺或实用的学科,我们如以“实用”要求它,质问历史有什么“用”(这里的“用”人们通常指的是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效用”),当然是错误的。据学者归纳,“历史”这一概念有如下三种说法:

(一)广义上,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二)狭义上,指人类社会史,只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述历史发展的过程,用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提高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水平。

(三)习惯上,对历史的记载和阐述也称历史。如正史、野史、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宗教史和文化史等。

就“历史的记载和阐述”而言,很显然,著者是避免不了主观立场的。例如以三国的历史来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魏为正统,对于诸葛亮北伐之事则记载为“诸葛亮寇边”。但是南宋朱子的《通鉴纲目》因以蜀汉为正统,所以对诸葛亮北伐这同一件事,则记载为“丞相讨贼”。同样的历史事件,出现完全不同的记载,并不是著者任意歪曲历史的真相,而是由于立场不同的缘故。历史的记载和阐述固然应力求客观,但同一史事,涉及两国之间的关系,则立即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便是由于有特定的立场之故。“历史认同”,实则以“集体记忆”或“共同记忆”为基础,一旦记忆消失,“历史认同”也就会随之改变,爱国情操、民族精神也就会随之消失或改变,清人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先去其史”(龚自珍:《古史钩沈论》),其道理就在于此。影响一个时代人群的政治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重要的经验和记忆,常发生在这时代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与青年早期(约当11-25岁之间),因此青少年(甚至年轻成人)的社会记忆成为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三、民族凝聚力与历史认同

“民族”一词的概念,学术界似乎还没有一致的共识,中文“民族”一词,乃梁启超在本世纪初年(1903)把欧洲政治理论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以后,“民族”一词才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欧洲政治理论认为民族有八种特征:1.同居一地;2.同一血统;3.同其肢体形状;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经济生活)。而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形成民族的五个因素: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孙先生对“民族”一词所提的概念,影响颇为广泛。

今日的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据芮逸夫先生在《中国民族》一文统计,中国民族可分七个宗支,七十五族,共56个民族,其中最大多数为汉族,其他为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最多。

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如同江河,河流越长,汇集的支流也就越多,中国民族的情形正是如此,它在悠久历史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地加入了新的成分,吸收了新的血液。例如春秋时代的“蛮夷戎狄”、魏晋时代的“五胡”、宋元时代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即是明显的例子。今日我们习用的“中华民族”一词,固然以汉族为骨干,但也已成为各族的共称。梁启超在其《历史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通常是指汉族,但也包括中国各民族。他说:“凡遇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见《饮冰室文集》第41页)

“历史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异常的作用。春秋时代的“诸夏意识”为先秦时代凝聚华夏民族的精神基础,但其时的历史认同并不十分强烈;战国秦汉时代,中国历史系统逐渐形成,这一系统的主干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夏、商、周。此后,凡是被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少数民族或边疆民族,他们除接受了汉式生活方式之外,便是在精神上认同了这个历史系统,而自认为这一历史系统是“我们的”历史,例如魏晋南北朝时代,胡族建国的国名有采用“夏”与“周”的,而北魏的拓拔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宇文氏则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而“鲜卑族”为黄帝少子“昌意”之后。今日的汉族,则大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四川北部的羌族,则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大禹的后代。这是一种从历史意识中所产生的历史认同之表现,实则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汉人变成少数民族的事例也并非一二。所以,历史认同应为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础。

四、结语

民族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基础和精神积淀,前者如体质、经济生活,后者如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像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其精神基础的深层结构应是“历史的认同”,关于这一点似乎被历来的中外学者所忽略。

中国自古以来有敬天尊祖的文化传统,中国人的宗教意识相对较淡薄,所以“历史认同”对于维系民族的凝聚力,其作用远大于以上所列诸要素。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体质相同、经济生活相同者,未必就能凝聚成一个民族而不分散,语言相同、生活习俗相同、宗教相同的民族,走上分裂之途者也不乏其例。“历史认同”的先决条件是保留“历史记忆”,一个失忆的民族,也就无从产生历史认同。所以保留历史记忆应是近代国家各级学校中设置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保留“历史记忆”必须通过一种历史意识,认为“这是我们的历史”或“这是他们的历史”,才能产生“历史认同”;有了“历史认同”才能产生“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所以中国古代学者有“国可亡、史不可亡”的警语。历史失忆必会产生“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结果而不自知,“历史认同”发生错乱,必然会产生对民族或国家的疏离感,逐渐地也就不认为是这个民族的一份子了,可见“历史认同”之于“民族认同”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几年前台湾当局在初中一年级实施“认识台湾”新课程,令人担心青少年的“历史认同”会发生错乱,最近几年,又在草拟九年一贯课程,欲以社会科“合科”的名义,将历史、地理等学科消失于国民教育之中,并于2001年付诸实施,如果其企图得以实现,则势将造成下一世纪台湾的青少年历史失忆。一旦“历史失忆”,自然就不会对中国历史认同,当然也就不会对中华民族认同了,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得不对它进行深刻的历史性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