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挑战自我,迎接“一战”



河北省唐山市49中 周彩秀 063021



战争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也是每个历史老师都要直接面对的话题。我要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了,以前每次都想让这节课上得轰轰烈烈,可实际上每次都是匆匆而过,每次都留下深深的遗憾,这次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向自己发出了挑战。

第一步:上网查找资料

借鉴、学习杨俊老师备课的模式,找到了三个图文并茂的详细备课教案和10余幅图片。

第二步: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制作幻灯片

我试着往幻灯片里插入图片时,连续两次都失败了。正在着急之时,11班的陈伟航突然站到我的面前,有如天助,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她还给了我一张软盘,里面是她找的“一战”的资料并且进行了整理。着实给了我一份惊喜,在这种热情鼓舞下,我一共做了20张幻灯片。

第三步:用于实践,接受检验

上课时只有两个班的电脑可以用,让我有些扫兴。但因为我准备充分,没电脑的班也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讲解,只是多了一项板书的内容。上完后,普遍反映良好。

上课的环节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张幻灯片显示“战争”两个字。由学生介绍学习战争的内容要抓住哪些规律性的知识,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然后通过幻灯片逐年介绍每一年战场的战况及特点,注意课外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巧妙衔接。比如:1914年──走向深渊,为什么呢?运用详实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片,对重点难点各个突破。在其中,我利用我多年积累的课外知识,穿插讲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笑声不断,同学们热情很高,在笑声中同学们也学到了许多知识。最后一张幻灯片是全世界人民手拉手,四个角有四个笑脸,图片上有两句话:我们热爱和平,但要用实力维护和平。

希望世界多一些微笑,少一些战争。这两句话我是让全班同学一起读的。读完之后,教室里想起了掌声。我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努力,同学们是看得见的。相信我的努力也会带动他们努力的学习,去实现他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步:作业──课堂的延伸

我布置了一个小论文──《战争之我见》,谈谈自己的个人见解。大家对这次作业的热情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有写两页、三页的。标题也是五花八门。有《让世界走向和平》《止战之殇》《战争的一生》《给和平鸽强大的翅膀》等等。作业怎样处理呢?我首次尝试与语文老师合作,请李冬梅老师和梁毓霜老师从每班论文中挑出10份佳作,然后我又把这40份佳作请李军梅校长进行评判,优中选优,现在已经评出最后的优胜者12名。与这几位老师的合作非常成功,再次向她们表示感谢。

反思

这节课的特点:①内容丰富、翔实,图片真实,再现了战争的场面,很有震撼力,②按时间顺序,抓住每一年的特征,层次清晰。比如:1914年──走向深渊,1915年──东方巨人的恶梦,1916年──陆海巨战,③最后一张幻灯片的作用是对本课的一个高度升华。写有这样两句话:热爱和平,更要用实力维护和平;希望世界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冲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④作业布置有创新。写一篇小论文──《战争之我见》。作业处理方式也有创新,我请梁毓霜、李冬梅、李军梅老师帮忙,初选40份佳作,复选又选出12份佳作。李军梅校长还提供了奖品。李军梅校长写的评语:所选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在给学生发奖时,段智超同学说了一句话:让世界永远和平!为这次活动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不足之处:①学生活动的机会不多;②时间分配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没来得及看。时间分配是我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正如李爱婷所说,前松后紧是我的一大弊端。学生也提到:一节好课既要有漂亮的开头,也要有一个精彩的结尾。而我往往是结尾时害怕压堂匆匆忙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发现问题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是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备课时,要备清知识点及其衔接,还要适当取舍,最大限度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感悟

这次迎接“一战”,我觉得初战告捷,至少我挑战了自己并超越了自己。培根说:“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在人生旅途中,要特别注意发现机遇,珍惜机遇;有了好机遇,就要及时抓住它。好机遇,也要靠自己去创造。抓住生命中的一个个转机,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一生。挑战自己,勇者胜!让我们用机会改变自我,用奋斗成就人生吧!

(本文曾获全国十五课题“学与教策略”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实践是创新之源



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 马韬 441200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我们积极开展了历史实践课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将之分为:课堂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两种类型。

历史课堂实践,是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创新。

首先,历史课堂实践活动离不开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谐的课堂环境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前提。

其次,历史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特别强调课堂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师生互动、成果共享。

历史课堂实践活动形式各异,内容多样。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也可以穿插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内容上,可临摹作品、朗诵诗歌、讲解地图、问题辩论、角色模拟、游戏竞猜等。

根据内容的不同,历史课堂实践活动可分为:主题性活动和常规教学活动。

主题性活动的教学设计较为简略,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主题,在内容上加以拓展。对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组织,充分安排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分组分类收集资料信息。如:

A.《家乡的名胜古迹》

B.《家乡的变迁》

C.《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D.《我的家庭历史》

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和创新,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

常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从课程实际情况出发,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和发展。设计历史常规教学活动应遵循如下原则:

A.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直指教学目标,有启发性,切入主题。

B.活动的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适合课堂的类型。

【案例1】“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

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

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教师出示(板书)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皇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守)、县(令)



众学生(大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平身,可有本奏?

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

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教师出示(板书)

巩固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小篆,统一度量衡

学生(秦始皇):就以爱卿所奏,诏告天下,即日实施。

学生(李斯):遵旨。

学生(淳于越)吾皇万岁,臣也有本奏。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论功讲德,皇上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正是吾皇效法旧制,分封诸王之时。

学生(李斯):臣有不同意见。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李斯):儒生淳于越借古非今,实有藐视吾皇权威之意。效古分封势必造成天下动荡,惑乱百姓,纯属毁我大秦之基业。身为儒生,本应以天下为己任,歌功颂德以传扬天下。此人用心不良,罪不该敕。

臣建议发布“书焚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人都要判处死刑;对那些谣言惑众之徒抓捕活埋以效天下。

学生(秦始皇):依卿所奏,此事由你全权处理。

学生(李斯):遵旨。先拿下淳于越。

教师出示:(板书和相关图)“焚书坑儒”

学生(蒙恬):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然北方匈奴仍不断侵扰,防不胜防,百姓苦不堪言。南方愚蛮也是祸事连连,也应早早提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学生(秦始皇):北方匈奴乃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尔可先主动出击,夺取河套;再从内地移民到此屯田;后筑边防,北方之危可解矣。南方愚蛮,爱卿尽管放心,朕择日另派他人。对此愚蛮只要恩威并施,传达文明,兴修水利,后患可绝。

众卿凯旋之时,就是我大秦强盛之日。

学生(礼仪官):庆典仪式结束,退朝。

教师出示:(板书、秦朝疆域图、长城和灵渠相关图)

教师:让我们再次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21世纪。

【评定】:师生共同演绎秦国开国大典的历史情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同时,也使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注重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历史的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通过学生的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从而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生活,增加现实气息。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历史档案室。一方面受历史学科独特性质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需。建立历史档案室就是为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一个平台。制作一些仿制文物,收集社区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搜集网络信息,参观历史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开展专题讲座。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当前的形势,联系历史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报告。

【案例二】讲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联系世界历史相关内容,得出霸权主义是它的一惯性。

【案例三】讲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时,联系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维新派的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旧三民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

【案例四】讲述三次科技革命时,联系每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影响,得出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实施科教强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3.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时期长,知识相互渗透。通过知识竞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归纳、理解、综合、构建能力,加强学生的竞赛意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4.以人为本,开展历史国情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互相激荡,政治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我们结合重大的节日,利用板报、“校园之声”,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国情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我们以历史简报《史海撷浪》为平台,展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研究动态,从中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形成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5.参观调查进社会。

枣阳,历史悠久,“光武故里,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突出,南北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资源。利用独特的物化资源,使历史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与风景名胜遗址相结合。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市博物馆、白水寺风景区,考察了雕龙碑遗址、九连墩战国遗址等。

【案例五】

走进战国九连墩,找寻古楚的辉煌

活动过程:

①参观战国九连墩战国遗址;

②观看多媒体片断《尘封下的辉煌》;

③聆听编钟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满江红》千古绝响;

④交流、畅谈感想(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⑤撰写参观后记。

【评定】这次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相关学科知识,教会了学生一般探究方法,让学生回归自然,走进社会,接触实际,陶冶情操,了解自然和社会,养成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乐于探究历史奥秘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化,达到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要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明确的目的性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目的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确定内容、选择形式,把课程标准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协调不好,就会互相冲突,彼此影响。

2.广阔的知识性和丰富的趣味性。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才能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地投入和倾注,如果对一切都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域就不会拓展,也就不能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活动的趣味性与活动的形式有联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形式,才能更好地适合更多学生的要求,以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自愿选择的需要。

3.自主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组织的建立、活动的开展、活动成果的汇报,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力、创新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践活动具有普及性,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活动的成果,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与实践活动相配合。

开展实践活动,既要从学校自身出发,又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物化资源。相反,如果脱离当地条件和需要,一味追求高层次的活动,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实践活动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1.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历史课堂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思考、探究和实践,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的状态中。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关系。

2.创设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引发了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直觉,达成认知冲突。

3.促使学生展开高层次的思维。有条理地、有根据地、批判地、反省地、彻底地思考问题。

4.以学生学习的真实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学生的想法之间产生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重新构建。

5.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重视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学生的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质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历史实践活动这一载体,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构建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意义。没有比较丰富、深刻的体验来积淀形成一定的经验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产生。

“以活动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正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对这一古训最好的笔注和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中学 徐祥连 222064



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 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教学中合作式学习的尝试与探索



河北省唐山市49中 周彩秀 063021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孩子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孩子享受合作。

我的尝试与探索是以9(12)班为试点展开的。

选择12班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 二是12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

小组的产生──自愿结组

首先向学生公布我的决定,征求他们的意见。获得一致通过。接下来以毛遂自荐的方式产生了7位小组长。这样做,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我的要求有三个:①大家课下以7位小组长为核心自愿结成7个学习小组,明确告诉学生,每一个人都有所长也会有所短,只要自己虚心好学,那么和不同于自己的人在一起学习也一定有所收获。②由组长负责召集大家给本组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含义③由组长上交一份小组成员名单。

在小组产生的过程中,科代表和小组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首先与科代表协商,达成了共识,便于活动的展开,她也就成了我的得力助手。小组长的积极参与,又为这项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想,首先有了我与科代表、小组长的合作才有了后来的一切。自信与热情是我也是科代表与小组长的共同之处。

7个小组的名称分别是:殖民者(后改为征服者)、求知、A组(后改为破碎银河)、百分百(后改为狂野history)、最后的战役(后改为我的地盘)、超人组合、king(后改为魔鬼终结者)。组长分别是赵海超、郑瑶、乔帅林、曹娟娟、周国、冯袁辉、么立明。

活动的开展──齐心协力

要进行小组活动,我就要单独为12班备课,所以我的工作量自然增加了一倍。既然是尝试与探索,就是要通过辛勤的努力获得一定的成果。付出总会有回报的。我始终坚信这一点。

我准备了8套选择题,分别写在8张纸上,每套题有8道。第一节课是由7位小组长来抽题,各小组合作把答案写在自备的纸上并要写上本组的名字。时间为10分钟。从第二节课开始由我派发,原因是再抽有可能会做重题,这8套题每组都会轮到一次,最后是以总分取胜。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在小组活动时,同学们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组是大家齐心合力,大家共做一道题,有的组是把题承包到更小的小组,提高做题速度。在第一节课上,king小组只做了4道题时间就到了。其他小组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思考,问题永远是阻碍你前进的绊脚石。现实迫使大家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股内驱力,为了自己,为了小组的利益,每一个小组都全力以赴。

8套题做完后,我在课上对大家的努力成果进行了总结与表彰,再次鼓舞大家的士气。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我要求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分数,以此作为基础,到第二次考试时,对有进步的小组予以表彰。让大家的热情与积极性保持下来,让历史课成为大家的加油站。

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

7个小组第一次做选择题时的平均分是50分。从第二次到第七次的平均分依次为:63、64、60、64、60、67分。小组最高分第一次是70分,只有一个小组,后面有三次最高分是满分──80分。有一次是5个组都是70分。小组最低分第一次是30分,第二次和第五次是40分,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都是50分。

期中考试的成绩,12班虽然还是位居第八,但是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我发现,这次考试12班的平均分比上一次提高了20分,而我教的其他班提高的分数都在10来分左右。班里同学也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长了20多分。题目难易程度固然是一方面,但我觉得更多的原因还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实力。为了巩固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进步较大的小组和同学进行了表彰和奖励。有一名同学没有得奖,问了我一个问题,能不能给他一个鼓励奖,经过与同学们协商,我告诉他还是用自己的实力去争取得奖。

经过这一系列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同学们对历史课逐渐产生了兴趣,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因为课堂上,同学们分小组坐在一起,做题有竞争,回答问题也有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大家的水平都有所提高。在小组内部,大家在彼此合作,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也在较量。尤其是在大家的答案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到底听谁的?这就要看谁的话最有道理、最有分量。这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合作的过程就是唤醒自信的过程、提高自己实力的过程。我的意见大家为什么不采纳?我应该如何完善提高自己?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触动着每一个同学。谁都想得到大家的尊重,谁都想为本组贡献力量,谁都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一个字──学。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给你一个惊喜。

遇到的问题──几点思考

1.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个别同学的自制力差,影响整个小组的纪律和效率。比如在开展小组学习的第一节课上,12班就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在一起说话,通过观察就可以判断在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是让我头疼的第一个问题。

中午我分别找了两个小组的成员,让他们自己评价自己的课上表现。他们都勇敢地进行了自我批评。我尤其强调了组长的作用,既然敢于站起来承担这份责任,就要把责任落实到实处,动脑筋做好组长的工作。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个锻炼。

在北京的研讨会上我曾经向专家请教这个问题,专家是这样答复的:小组合作过程,只是在上课时进行,但老师在课前课后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同样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学生对合作式教学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这样,上课才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一方面,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和各种类型的人和谐相处、共同工作,另一方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不只是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是当今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要用尊重学生的方式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只有在受尊重的情景中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尊重,进而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曾经一度中断,大家似乎失去了开始的热情,我找了两个小组的同学谈话。其中一些成绩不错的同学提出想恢复到最初的上课方式,他们认为在同伴那里学不到更多的东西,还不如让老师多讲。对我来说,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头疼的问题,真有些措手不及。当时我手里也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学习借鉴。无可奈何,只好暂停下来。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识到合作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要增强小组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向学生布置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它有助于学生从切身体会中认识到,学习的成功需要同学的帮助,在和小组同伴的共同学习中自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如果有些学生仍然坚持不喜欢小组学习,教师可以有条件地决定让其单独学习。在独自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仍要让其参与小组活动。

3.当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教师的作用将由学生取代吗?这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我是可有可无的吗?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一节课谁都可以上呢?

在《合作学习》一书中提到,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角色还包括如下方面:

◆教师是合作精神的典范。

◆描述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围绕合作做准备。

◆为学科内容的学习提供前后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和辨明学习任务。

◆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或者检查他们是否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资料。

◆观察学生间相互影响的情况。

◆为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提供帮助。

◆规定讨论时间。

◆把在活动中学到的东西和未来学习综合起来。

教师的角色任务使我们明白,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讲授知识、管理学生,还应给学生提供从失败中学习和与同伴相互学习的机会,这不但能使教师自己不再是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而且能使学生更加善于学习、更加热爱学习。

4.教师有必要合作学习吗?怎样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呢?其实只有教师首先有了合作的成功体验,才能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享受到这种快乐。己所欲,施于人。

综合以上几点思考,我觉得合作式学习是否真正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素质。是否有勇气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索,是否有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心态与自身实力。另外,每一位教师还要从自己的学科特点出发,探索本学科合作式教学之路,真正让合作式教学走进我们的课堂。如同合作学习专家约翰逊所指出的那样: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却是值得我们去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合作式教学”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唐山49中 高媛 063021



摘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已经深入人心。而在初一历史教学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已经打破原有的打压式教学模式突显出它的效力,在中国古代史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使枯燥、乏味、理论性强的历史知识浅显化,同时能深度挖掘历史的外延,并应用于实际,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合作式教学 初一历史 教与学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形成了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其根源除了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因此,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及陈述、讨论、辩论等。

教学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在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

初一历史新教材把中国古代历史划分成了9个主题,以中华文明起源为基本原则和线索,增强了形象性,强调了历史延续性,强调了人性化(以人为中心,以有利于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了整体性,具有综合特征,强调贴近生活,以生活为出发点去感受古代生活,增加了感性认识;以中国古代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内容;以宪法和国家现行法律为主导。其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三者之间的联系;其次要能读懂历史事件图,正确使用历史记年方法,了解中国古代的基本内容;第三,在情感态度上,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与老教材相比知识的连续性就相对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有一些很好的例证:比如初一历史上册书的第一课《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有一道动脑筋题: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合作式教学就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由于问题有它的特殊性,可以自由发挥,这就为小组内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班的七八个小组发言很踊跃,有按时间来说的、有按历史情景来说的,发言内容丰富且有灵感。

在下册书第二课《贞观之治》当中我让学生变成了导演,让他们设计一位千古名帝──唐太宗。根据就是对现在的关于武则天的影视作品,先让学生对现在的历史影视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根据课本中的有关信息及平日积累的课外知识组织内容。小组中的编剧、导演、演员及其他成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塑造他们的唐太宗。然后小组之间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引导。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唐太宗就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趣,学生也成了学习真正的主人。

合作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整个教育界,传统的历史教学也在随之改变。这种教育模式需要每一位教育者不断地去摸索、去丰富、去改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河北省丰润县沙流河第二中学 黄桂玲 064006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他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启发并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中学生在学科中的思维特点明显表现为形式思维逐步发展并趋向成熟的同时,辩证思维开始形成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的,但却难于维护稳定。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加入历史故事,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2.指导阅读

针对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进行概括的实际,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的内容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产生。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有位教师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是杀、是关、还是放?”初中生对这样的提问十分感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最后统一了认识,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4.纵横联系与分析综合并存

为使学生打开思路,学会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分析问题,把握本质,教学中需注意纵横联系。这有两种办法,一是以一国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讲抗日战争时期“八·一三”事变时,可联系“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二是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教学中,只有对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再综合起来把握其整体,才能深入历史现象的本质,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5.课堂讨论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表达了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了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做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 、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重视传授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教会学生思维,即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授予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学生只有按照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思维的品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思维的一些具体方法,诸如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 、概括法、分类法等,结合有关知识的讲授教给学生。

第三,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更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问题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还应切实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适时适度

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器官。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课堂上 只有当学生出现“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时机,对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此外,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的思维活动。

2.因人循序

教师培养思维能力,应注意每个学生(或每类学生)的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每类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等方面是各不相同的,必须因人而导(因类而异)。

3.反馈强化

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时,教师要注意接受学生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在课堂上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和发问,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教师应作出评价,以强化学生思维操作,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6 06: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也谈对教材“人文初祖”一目的处理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研室 袁向阳 644000



人教社七年级课改教材第三课《华夏之祖》一课中,有这样一目──《黄帝──“人文初祖”》。在使用过程中,有教师反应,“人文初祖”这个概念很难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似乎单从教材编写内容来看,还不足以说明。有不少学生也反问,单凭神话传说,又不是真的?怎么相信呢?(学生们的看法是:因为没有证据啊?或说是他的属下,又不是黄帝本人?)我们觉得,这段内容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甚至对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兴趣和认同。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觉得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些内容的本身是一段远古传说,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远古历史的认识。没有学生心目中那种严格的“证据”;二是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抽象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必要的高度,求知欲强而对神话传说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甚至在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育。产生以上的疑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第三可能也因为教材编写的原因。从教材对黄帝事迹的文字叙述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能是因为篇幅制约,或考虑到初中生接受能力以及知识点不宜过多等问题吧,有些给人一种不太确定的感觉。加之“动脑筋”中有关问题的设置,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历史方法性方向思考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引导或者不作处理,学生会因为认定它“不科学”,而妄自菲薄的。

通过新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我们觉得,历史教师在讲解这段内容的时候,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本课主题,突出黄帝是“中华之祖”的一个代表

本课一开始就涉及到三个人物:炎帝、黄帝、蚩尤。然而学生在这里容易产生误解,有的以为黄帝是“华夏之祖”,就是唯一的祖先;或者认为既然是“华夏之祖”,就是汉族的祖先了。教师应当在讲解“炎黄战蚩尤”的时候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的老师在这里作了些看似“加负”的补充: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帝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联合炎帝部落,平定了蚩尤的扰乱,统一了远古三大部落,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一个人,一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祖先,我们中华民族将黄帝作为代表,作为华夏始祖,是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但是,一般人把黄帝仅仅看作汉族人的祖先,这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但不是全部。今天的汉族实际上包含了华夏、蛮、夷等中国境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血统和文化,是一个有别于任何部族的庞大融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仅炎帝和黄帝是汉族的祖先之一,蛮、夷诸部族的祖先也应是汉族祖先之一。同样,后代那些分别源于蛮、夷等原始部族的少数民族,也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另外,亦有少数华夏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迁徙到边远地区而成为少数民族,直接或间接承认炎帝或黄帝为他们的祖先。

我们今天这个大家庭,包括汉族在内的国内56个兄弟民族都是在汉、唐、宋甚至更晚的时期形成的,距离炎黄时代有三四千年之遥。由于迁徙、杂居、通婚等原因,子孙繁衍,支系无谱,很难在血统方面准确判别几千年前的某部族首领是某民族的祖先。与其把炎帝、黄帝或其它某个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看作是某族的祖先,不如把他们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更科学、更符合历史实际。

通过以上老师介绍,可以消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误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民族问题的历史内容做铺垫。

二、引入时代观念,从三个文明理解“人文初祖”

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是就文化创造、文明初创说的。什么是文化或文明,真正定义起很难。我们查阅了有关传说中黄帝的“事迹”内容,发现从分类角度进行归纳,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今天,我们讲“三个文明”,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我们引导学生也通过今天对文明的内涵的认识,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找找看,传说中黄帝及其周围的人有哪些贡献?学生们非常踊跃。

然而,教材在对传说故事的取舍上,没有选入政治(制度)文明方面的。我们觉得这是个遗憾。于是,我们给学生补充讲解了一些查阅的资料,说明黄帝还创立了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

从这个教学环节,我们感觉到:学生动手,活跃了课堂氛围;资料充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归纳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利用教材小字,体会“传说”与“史实”

《黄帝──“人文初祖”》这一目小字内容很重要。我们认为,正是它联系着正文和“动脑筋”,成为引导学生体会“传说”与“史实”区别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学生阅读过这段小字后,教师可问:为什么我们远古的历史会留下许许多多的传说?传说会是真的吗?我们怎么才能证实传说是否可信呢?

学生的答案是非常多的,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不管是请学生发言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他们的思考,介绍怎样区别“传说”与“史实”这一方法性问题。如有的教师是这样总结的:

“传说”与“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物证据,比如小字中的考古发现,就有力地证明在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了这些文明成就。结合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还能够互为印证。这样,“传说”尽管不会每个细节都令人信服,也能从“史实”的角度确定当时人们已经能够这么做了。

我们对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也要科学地、辨证地理解。我们说,所谓黄帝的发明创造其实是黄帝时代我们的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转化中取得的成就。这些文明成就,决不可能是黄帝一人一时的发明创造,而是许多人许多代集体的智慧和长期的积累。而从考古中能够证实一些成就,当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作为教研探索,我们对课标与教材的理解和落实还很不充分。但我们是多么希望能通过研讨、总结和广征意见,来提高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在此,更感谢人教社为我们提供这个获取信息和交流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4: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