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7: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世界史专题复习(三)
──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考点研习:
本专题由两个专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民族解放运动史组成。主要内容涉及──早期的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及工人运动、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史实构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同时按相应的历史时期及范围一并阐述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内容,其中涉及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战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时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民族解放运动史

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早期

早期工人运动以自发捣毁工厂机器为主要形式,工人运动尚处于自发状态。

早期民族解放运动在美洲兴起:

①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双重性质

②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以海地革命为序幕。主要领导人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19世纪上半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①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③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

④巴黎公社的斗争(1871年)是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⑤第二国际成立(1889.7.14)

⑥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

亚洲:①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印度反英运动(1905~1908)。

③伊朗资产阶级革命(1905~1911)

④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1908~1909)

非洲:①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②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拉丁美洲: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期间战后二十年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①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

中国的五四运动(1919年)


二战前的三十年代

①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制订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①中国抗日民族革命战争(1937~1945)

②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

③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二战期间90年代末

①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向东欧、亚洲扩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利用结盟关系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②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东欧着手改革,探索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道路,但多有错误;中国在经历十年动乱之后,70年代末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④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东欧改革出现重大失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①二战中,欧亚各国人民开展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直到胜利。②战后初期亚洲: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独立(1947)新中国成立(1949)③战后50~90年代亚非拉民解运动

1955年—亚非会议

1960年—非洲独立年

1961年—不结盟运动

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成立

1973年—越南抗美救国战争胜利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世界史专题复习(二)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考点研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特征

主要矛盾

结果

17世纪-19世纪早期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
19世纪晚期-一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

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一战后-二战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二战后

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
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

二战

原因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经过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南线
三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扩大: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
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
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战
性质

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影响

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产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力量削弱,第三世界兴起。
三、世界格局的变化
分期

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

1618世纪中期

①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②东方从属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开始形成
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70年代

①东方从属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开始受到美国冲击
③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关系紧张
19世纪晚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后起的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局进一步受到冲击
③欧洲列强的激烈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1919年,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该体系。
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局限:凡──华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也就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①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扩展到60万人。②1938年德吞并奥地利。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⑤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1991

美苏两极格局
建立: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发展历程: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随之终结。
1991

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②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还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下去。

四、重要的国际会议

时间

与会国

主要内容

影响

巴黎和会

1919.1.

27国,操纵国:英法美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

9国,操纵国:美英日

签订《四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九国公约》。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慕尼黑会议

1938.9

英法德意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开罗会议

1943

中美英

签署《开罗宣言》,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德黑兰会议

1943

苏美英

确定了对德作战方针,准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

苏美英

美英苏分区占领战败后的德国;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78

苏美英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亚非会议

1955

亚非国家


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的共同愿望。
五、重要的国际条约

时间

内容

影响

《凡尔赛和约》


1919.6.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莱茵河东岸地区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德国应进行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一系列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四国条约》


1921-1922

英法日美相约相互尊重在太平洋区域属地的权益。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1921-1922

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1922

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慕尼黑协定》


1938.9.

规定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开罗宣言》

1943年冬

宣告日侵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波茨坦公告》

1945年夏

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六、重要的国际组织

建立

主要活动

同盟国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核心是德国。

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地扩军备战,大搞军备竞赛,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协约国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核心是英国。

轴心国集团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为“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壮大了的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北约组织

1949

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华约组织

1955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

宗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

实质: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联合国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作用:初期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欧洲共同体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第三世界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
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7: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世界史专题复习(一)
──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
山东省桓台县实验中学 宗爱香 256400
考点研习:
世界历史的主干线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它在每一年的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纵观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五百年历史,它创造了以往任何人类社会都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残酷的暴力掠夺,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中曲折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

美国独立战争

(1775178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17891814

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国的殖民压迫严重阻碍北美经济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为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严重的财政危机。
经过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爆发: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内战:纳西比战役;

1649年建立共和国,处死查理一世;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

爆发:来克星顿枪声(1775.4)

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5)

建国:《独立宣言》(1776.7.4)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

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

独立:英承认美独立(1783)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的发表;普奥干涉法国革命;1792年推翻君主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处死路易十六;雅各宾派专政;1794年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法国革命高潮结束;拿破仑掌权;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颁布《法典》;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封建王朝复辟。
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比尔、拿破仑

文献

《权利法案》(1689年)──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宣告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独立。
1787年宪法──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总统。
《人权宣言》(1789年)──宣称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
《法典》──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意义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它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赢得了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美国内战、日俄改革、德意统一
美国

内战

背景

随着美国领土的扩张,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
经过

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战局;1865年北方胜利,内战结束。
文献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影响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商人、新兴地主、一些大名和武士要求改变现状。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影响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背景

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影响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

德意

志、意大利的统一

背景

国家的分裂状况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德意

志的

统一

日耳曼民族统一运动的旗帜,转到普鲁士的手里。

普鲁士国王任命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
俾斯麦发动三次对外战争: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871年,统一完成。
意大利的统一

撒丁王国是意大利惟一独立的国家。

首相加富尔联法对奥作战,完成北部意大利统一;加里波第的红杉军远征两西西里王国。

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1870年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三、三次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时期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主要成就

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汽船、火车
新能源(电力如电灯泡、有轨电车、石油)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创制;新通讯手段(有线电报、无线电报、有线电话)的发明。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
把人类带入的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影响

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对立和斗争日益尖锐。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①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平衡。②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②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④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竞争和挑战。⑤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
共同说明的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
时期

经济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6世纪)

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

①16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暴发户②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总趋势;亚洲主要封建国家闭关自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发展缓慢)③英国“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④1875年,改良型蒸汽机(瓦特发明)投入使用⑤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向西欧、北美扩展。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蒸汽时代②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为更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以及进步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七十年代1918

①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具体发明要识记)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19世纪晚期的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列宁)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美德后来居上,英法衰落,俄日崛起)④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19181939

①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也是大战的受益国②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1929年都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恢复发展时期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5年今)

①二战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使经济进一步相对稳定地高速发展,其中日本和西德发展尤为突出。③1967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④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滞胀,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出现多极化趋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⑤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⑥知识经济的初现。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3 07: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湖北兴山榛子中学 曾令红 443709



跨进新千年,站在世纪交替之巅,放眼世界,一个以数码、网络、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大潮正滚滚而来,知识经济向我们撩开神秘的面纱,展现了她诱人的芳容。当今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说到底是人才、科技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财富,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时呼唤着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培育、造就这些人才是兴国运、壮国威、福万民、泽后代之根本。

初中阶段是人才出现的最基础的阶段,也是人才培育的起步阶段,因而做好初中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这一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不是一门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依赖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只有多学科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任。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想通过我在多年的教学作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在历史教学中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青少年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秘密,自己的一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趣味的小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精力。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封闭的、禁锢的、狭窄的、高压的学校牢笼。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个性被抹平了,创造力就不易被激发出来。缺少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不可能有诸多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没有人才,在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就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要有一种宽松、自主、自由、丰富多采的教育氛围。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和主动精神,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永恒追求。创造性只能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涌现出来,近期历史教材的改编和中考会考的改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有利时机,尽管考试仍在进行,但难度大大降低,题型的变化,也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那种单纯凭记忆的模式,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历史教学中就一改过去的那种以讲为主、以记为辅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代之以讨论为主、并辅之于辩论、归纳,同时大胆删去一部分内容,每课进行一、两个重点标题的讨论。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自由辩论,教师作适当的引导,或帮助查找一部分资料。最初的几节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帮助他们寻找疑点,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和轻微“惩罚”措施。(如:唱支歌,讲个故事,朗诵一首诗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较特别的问题进行鼓励,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形成一种寻找疑点和进行答疑的基本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意识,也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志向和信心

“学林探路贵深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立志是创造成功的大门,信心是它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永葆积极的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才可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人物都具备这种特性,因而我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挖掘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必要时对部分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这样给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榜样,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如在讲述伽利略、爱迪生等科学家时,对其基本经历作简要介绍,特别是他们从小立志于科学、立志于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才智。伽利略十六岁发现了钟摆原理,爱迪生二十一岁取得第一项发明专利。他们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从小立志于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畏艰险,排除万难而取得的。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大展才华的时代,作为中学生,首先应具有独创的理想和信心,这样以后才能成为经济大潮的弄潮儿。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方法

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因此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中学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历史的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对同一事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重性,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其次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创造人才从事创造性活动并取得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导引和诱因。浓厚的兴趣引起创造人才的高度的创造热情和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执着的爱好,并进而引起对感兴趣和爱好的事物和现象的要求。

再次就是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幻想。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纯依靠历史的创新教学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必须多学科全面启动,同时进行全社会的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

江泽民同志说得好:“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只有创新,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路。没有教育的勃兴,就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不可能有“人”的真正自由的发展,这已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如何订正试卷

──关于历史复习课的反思

河北省唐山49中 周彩秀 063021



考试是一次总结,而不是终结。通过考试更多地去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选择最佳方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考试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的设计理念是习题与专题相结合,通过试卷更好地复习课本,形成习题与课本之间的互动。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路。

首先确定了两个专题:A,列强侵华战争,B,中国人民的反抗。用试卷第30题“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的原因”把两个专题结合在一起。然后找出两个专题的相关史实。接下来请同学们来为每个题找自己的“家”,看一下它属于哪一个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框架,对知识点耳熟能详。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有一个学生很快发现1-5题同属于一个知识点,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说,不断深入。订正习题的答案,由学生说答案并说明理由。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最后一个环节是质疑。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比如,11班的王子兴和10班的郝英男都认为13题不选第三项“洋务运动”。认为时间不符合要求,我发动大家把课本打开,找到洋务运动时间,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这节课,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答案,另一方面又深入地分析了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这次毕竟是我讲试卷的新尝试,还不能说很得心应手。既然已经开始探索,我就要走下去。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把课上得更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运用比较法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凤翔中学 林庆明 362804



关键词:历史学习   比较法

内容提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尤为重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和方法,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着重对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论述,体现比较法对于教与学所产生的良好效应。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巧妙地运用比较法,精心设计比较内容,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捷径。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可以做比较。通过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如19世纪中后期,亚洲封建国家中国、日本、朝鲜、印度,同样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这是共性。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各国做出了不同的反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相应就出现不同的结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朝鲜和印度分别沦为日本和英国的殖民地。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其结果是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情不同而决定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既集中了学生对发生在同一阶段历史事件的看法,又体现了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深刻融入学生记忆,达到方便掌握的效果。

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如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斗争,实行了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大力支持,开辟出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不仅不抵抗,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的口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屡屡失地、节节败退。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共双方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所持的态度截然相反,结果也就不同,这是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通过以一事件为中心,对事件的不同看法展开比较,求同存异、分明泾渭,掌握特征,领会主题,可以获得根本。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才能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历史地图,比较法兰西第一帝国强盛时期的欧洲和1815年欧洲,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法国疆域和势力范围不同,呈现了法国这个时期在欧洲所处的地位。通过这两个时期欧洲政治版图的变化也反映了欧洲历史的演进发展。再如1815年欧洲形势图和德意志、意大利统一后形势图中,德意志、意大利政治版图的变化对比,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德意统一前后的历史,更能突出德意志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背景:戊戌变法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依然深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发生的。阶级:戊戌变法以资产阶级上层为主要基础,辛亥革命则以资产阶级中下层为主要基础。纲领:戊戌变法以变法为自强立国之策,辛亥革命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发生: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式:戊戌变法是保清变法,自上而下改革,辛亥革命是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功绩:戊戌变法唤起人们救亡图存和政治革新,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相同。经验教训: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反动派袁世凯所窃取,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先后代表近代社会进步潮流的两次资产阶级运动,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强和政治革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都有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造成这种相同结局的原因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客观上的敌强我弱,主观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软弱性。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条件,中国人民的唯一选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这些比项中的重中之重则应是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达到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目的,都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不同之处则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意思是说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反映了邪片战争以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人物,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种思想,旨在启迪人们放眼看世界;而洋务派的主张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近代企业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拿“师夷长技”方面而论,我们可以看到洋务派比林则徐、魏源向前迈进了一步。通过重点类比、分清主次,就容易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否则,失去重心,对事物的评价,就会走向片面,失去科学性和准确性。

四、时代性原则

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发展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地使用比较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扎实透切地掌握知识,把比较法深刻渗透到学生思维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力求学以致用。

〔作者简介〕林庆明,男,1969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历史一级教师,从事十几年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现任福建泉州市泉港区凤翔中学总务处主任,支部委员,区校际组历史教研组长,区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历史科指导组长、区理论研究员。撰写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等刊物上获奖并发表。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0: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