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7 07:28:10
|
只看该作者
农村闲置校产未来何在
其实,由适龄人口下降及人口流动带来的生源萎缩在2008年就已显露端倪。那一年,红竹小学由200多人减至20多人,群力小学则由280多人减至30多人,这样的规模一直维持到今年9月两校撤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省开展“普六”、“普九”验收,要求学生就近入学,开阳县也掀起了村村办小学的热潮。如今,适龄人口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数的双下降,使得开阳县不再需要如此多的村级小学,加之国家于2001年开始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撤并大批村级小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目前,开阳县已确定在未来几年,把小学集中在乡镇一级,初中集中在县城,以此完成新一轮的教育布局调整。对开阳县的大多数乡镇来说,一个乡镇办一所中心小学将成为基本模式,除少数乡镇还有几所村小照顾学生上学方便外,过去的延伸办学点也大幅减少。经过大规模撤并后的开阳县,如今拥有完全小学100所、教学点15个、初中24所,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变化。
大量产权不明的闲置校产在等国家政策
121所学校的撤并还算顺利,但撤并后的学校该如何处理,却成了让开阳县教育部门头疼的大问题。
在开阳县教育局今年9月完成的一份全县121所闲置校舍统计表中,记者看到,除个别学校外,几乎所有学校在修建时都有村里提供土地、村民投入资金甚至直接投工投劳的记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学校的产权归属变得异常复杂。
聂文斌说:“当年建校,土地征拨一般由村委会协调,并无偿提供学校使用,现在如果要将土地改变用途,必然涉及土地、规划等部门,当初被无偿征用的土地也涉及农户补偿问题,这些都不是教育或财政部门可以解决的。”
据开阳县教育局统计,121所学校的总投入资金为901万元(按学校建设时投入算,未考虑价格上涨因素),涉及房屋966间、校舍总面积44641平方米。当121所学校成为闲置资产时,产权的模糊化使得相关主体都对此有了利益诉求。“对校舍房屋完好、利用价值大、交通便利的闲置学校,村委会和乡镇教育室都争着管理。反之,校舍破损严重、交通不便的闲置学校,谁都不愿接手。”财政部驻贵州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的调研报告中显示。
青坝小学就是谁都不愿接手的一类,而规模较大、设施尚未受损的群力小学,由于身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就算政府部门想把它租出去却找不到企业。“最悲观的情况就是,群力小学和青坝小学一样,最后‘烂’在那里。”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卢明说。
与之相反,早在1981年就被撤掉的高寨金山小学,由于地理位置较好,被一家企业长期承租。几年前,该企业曾想把地买下,然而村里和县里纷纷主张对此地块的所有权,最终此事不了了之,企业仍然只能租地。
其他一些得到利用的学校,也已跟教育没什么联系。2008年撤并的冯三镇牛角小学,现在是安坪村农民文化家园;2007年撤并的该镇中集小学,现在是新华村集中农村合作医疗点;2003年撤并的拐寨小学,校舍破烂不堪,现已租给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只能在年复一年的寂静中,承受着风吹雨淋。
为了使学校的固定资产免遭流失,县教育局也请了一些人看护,但如聂文斌所说:“这并非长久之计。闲置学校校舍产权无法明晰,教育部门和村委会权责不明,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只能搁置。”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尽管有将这些闲置资产盘活、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现有学校建设的愿望,但在国家没有更具操作性的产权分割规定之前,也只能暂时搁置。
然而,撤并的步伐并未因闲置校产产权争议而停止。按照开阳县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到2013年,仍保留的村小只有51所,这意味着还有近百所学校将完成历史使命,加入闲置学校队列。(记者 柯进 高毅哲)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6日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