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随笔:用心呵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07:1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育故事和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论述分为三大块: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及类型,二、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三、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四、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镜头:走进留守儿童陈建丽的家
11月12日
    “今天我觉得有点丢人。下午最后一堂课的时候,老师统计家长在家的人数。为什么那么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而我的爸爸妈妈总要去遥远的广州呢?我真想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可是我知道他们还是会说为了我更好的将来,为了多挣点钱。钱又是什么东西?他们总是说有了钱就能给我买更好的玩具,可我宁可不要!”

这是我班一小女生交上来的周记,难怪最近学习一路下降,性格也变得内向许多,和班上学生玩得也少了。那天还因为一同学说了她辫子没扎好而动了手。于是,我让她带着我一起到了她的家,这是一个不富裕的家庭:三间破平房,屋里是泥地,地上被老鼠啃得一个一个的坑。他们家共三个小孩,都住在爷爷家,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之后,在与她爷爷的长谈中,我逐渐能理解孩子近来的变化了.原来以前都是她妈妈帮她扎辫子,成了留守儿童之后。她却只能自己做这些事了。这孩子的日记不得不让我们去深思呀!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1.1定义:                        

1.1.1什么叫留守儿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很少。这些在成长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 年龄在十六岁以下,一般是由其他亲人照顾,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或“空巢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由于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1.1.2留守儿童的基本类型

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根据2006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外,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只有几封信或几个电话,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有被父母“遗弃”的感觉。                                    

2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在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各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在学校28个班级中抽取6个班级做了个抽样调查问卷,其中二年级2个班,四年级2个班,六年级2个班,就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等方面做个了解。具体问卷涉及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及心理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查看出,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性格孤僻,自卑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不易发觉,但影响深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较差: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

一方面, 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留守儿童中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厌学现象的较多。另一方面,由于隔代管教,当他们出现这一情况时,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从我校学生成绩来看,留守学生中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46.1%,成绩优良的只有9.6%。     

2.2性格缺陷

“长期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这样就极易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2.1柔弱无助

如不愿与人交流,教师找其谈话时易掉眼泪,性格内向,不开朗等。  

2.2.2寂寞空虚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  

2.2.3自卑闭琐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和母爱,有被遗弃之感,极度自卑。“他们害怕别人同情的目光,强烈渴望父母亲情,由于无法得到满足,长期助于被压抑的状态而自渐形秽,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2.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有些留守儿童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由此形成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的作风,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性格。一些留守儿童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

2.3亲情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体验最多的是孤独, 对父母充满怨恨 。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自卑、悲观、孤僻受委屈了无人安慰,有困难了无人指导,他们认为自己在父母心目中并不是最重要的。

2.4价值扭曲                                                                    

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部分留守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3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

3.1学校方面:

目前,许多农村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许多农村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心育。农村中小学教育现在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在教师的观念中,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学校领导、班主任、思想品德教师的事,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学校足够重视。以我所在的宿迁市宿城区为例,全区共有20多所实验小学、中心校,无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岗位。究其原因,不是学校没有此类专门教师,(通过自考,函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取得专本科文凭,具备心理健康辅导的教师很多)但由于学校资金缺乏,定岗定编安排人员,某些学校教师匮乏,教学任务繁重,种种原因导致不能单独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岗位。就是有,也如同虚设,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已。这都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和专业的帮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07:18:11 | 只看该作者
3.2学生方面

3.2.1学习动机不科学,学习后劲不足
    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因为喜欢学习而学习,这是较少的一部分留守子女的学习动机。为父母而学习并没有多少兴趣,而只是体会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想用好好读书取得较好成绩来报答父母。还有一部分留守子女是为走出家乡而学习。听了父母,对外而世界的描述,他们想通过认真学习考上大学而跨出“农门”,以实现跨入城市的愿望。不同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留守子女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后劲。
3.2.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通常情况下,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子女都是隔代抚养,因此,代沟影响较大。留守子女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在个性特征上,留守子女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朋友,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的现象。
3.2.3焦虑心理突出

留守子女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了农村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甚至是屈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把自己肩负的责任看得过重,认为自己不读好书就对不起在外辛苦打工的父母。这样,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焦虑。
3.2.4依赖心理较强

留守子女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3.3家庭因素

父母均外出,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加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因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个体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其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感觉的建立,保证了儿童成人后与人顺利交往。相反,早起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乏,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孤独、无助的性格。                        

4 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我们作为这些留守儿童的班主任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些轻松学习的氛围和有利于上进的条件,真正让他们快乐起来,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我们遇到一个就要努力地帮助一个。它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肯定要跟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社会进步是同步的,这样才能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4.1首先——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建立亲情电话,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4.2其次——学校尽责,实行“全员育人”。

全体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在有条件的地区、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4.3第三——社会尽力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如设立爱心电话;资助和扶持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加强广泛宣传,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充分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作用,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关注,积极推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4.4第四——政府决策。

首先是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使“留守儿童”能随父母在城市就近上学。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导向。农村“留守儿童”不是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改革举措,应当成为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

参考文献

[1] 肖丽.留守儿童心理特征[J].校长参考,2006,(5): 35.

[2]陆春燕,张威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郑哲.农村留守AS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56一57.

[4]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3(3): 192-194.

                                     陈集小学   卢秀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3: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