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7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2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 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⑵ 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⑶ 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⑴ 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 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 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提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 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课后小结〗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3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 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 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 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 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 学生模仿练习。

   ⑶ 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课后小结〗

  精心设计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39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47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18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 阁(  ) 漆(  ) 昆(  ) 殿(  ) 爽(  )
             
  提(  ) 各(  ) 膝(  ) 混(  ) 臀(  ) 大(  )
             
             
  栽(  ) 堂(  ) 廊(  )      
             
  裁(  ) 党(  ) 郎(  )      
             
  载(  ) 赏(  )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8:5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 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 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想。)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长)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谈:

   ⑴ 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⑵ 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⑶ 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⑷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⑴ 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⑵ 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⑶ 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近到远)

  4、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指导朗读。


七、朗读全文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全班交流)


九、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长廊──长

   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11:59:01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八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指导读书。

  6、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2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