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读课文:走出两难境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05: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陈 鸯



【论文摘要】



在以往的旧版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往往也不列入考试的范畴;而今随着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找准略读课文的定位,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尝试实践整合贯通法、重点突破法、方法整合法、头脑风暴法、语言积累法、情感书写法、课外文本插入法等,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 略读课文 定位 教学策略



在以往的旧教材中,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往往也不列入考试的范畴,因此,我们并不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粗知大意也就过去了,往往把重心放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大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到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三学段五年级上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



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了。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一、直视:剖析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课程标准》对于略读课文的要求只是寥寥几笔:“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因此纵观如今的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几种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误区一:置之度外、任其自流



《现代汉语词典》将“略”解释为“简单、略微”,顾名思义,“略读”就是简单地读一读,略微知道大意即可。于是老师们便有了“忽略”的念头,将其视为“闲文”置于课外,任由学生自己去读。再加上略读课文中既不安排识字、学词、学句的任务;又没有需要思考的课后问题,仅仅是开篇前的一个小引言而已;更没有相应要完成的课堂作业,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痕迹,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有人就将其挤出了课堂。



误区二:轻描淡写、放手自读



人教版实验教材参考用书中曾指出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内容上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字斟句酌;方法上则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于是很多人就有了“马马虎虎”走过场的念头。课堂上,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反思,如“蜻蜓点水”般轻描淡写地了事。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似乎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其实学生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读到的东西也如过眼云烟,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无效结果。



误区三: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人教版实验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语言上看,篇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确属“阅读精品”,深受学生的喜欢,作为教师的我们也难以割舍。于是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面面俱到,精雕细琢。一课时的安排,变成了两课时、三课时,还觉余兴未了。精读与略读混为一谈,没有主次,没有差异,可谓是“并驾齐驱”,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



以上几种症状的出现,主要是我们对略读课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清楚,对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而引起的。那么如何走出这个教学的误区呢?



二、反思:找准略读课文教学的定位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略读教学的特点定位,有的放矢,择优而教。试析第二、三学段略读课文,笔者以为略读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性:



1.主题性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在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阶段性目标中也指出:“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根据以上的叙述,我们再观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它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有精读,也有略读,但这些文章体裁、内容、特色都相类似,且有着共同的学习要求与目标。而这个整体中,精读与略读这两类课文虽有一致的目标,可功能与分工却各不相同:精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因而我们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自成一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2.自主性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



相对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较为浅显些,这样正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阶梯,为他们创设了更好的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教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不过,应该强调的是教师绝不能放羊,特别是在难点的地方,教师若能善于点拨,那化解的过程将会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3.拓展性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根据人教版试验教材各个单元主题及课文的不同特点,略读课文的教学正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当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三、关注: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1.略读课文的类型



在不同的主题单元中,略读课文可以说是单元主题的一次有效地拓展,但因着主题的不同,它所拓展的侧重面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1)内容的拓展



在内容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丰富性。主题内容的丰富化,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多元。譬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编排上,就是紧紧围绕毛主席这一光辉形象展开的,其中的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涵盖了精读课文所未涉及到的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一位虽身居高位却不自傲,与乡亲们平等相处的有血有肉的伟人形象。这样对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毛主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思想的拓展



在思想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深刻性。第九册第六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两篇略读课文更是将母爱的不同境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样的慈母心肠,那样的冷漠之爱,无不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深刻表露。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将会对爱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会爱的深沉与丰厚。



(3)文体的拓展



在文体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应用性。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有古文《杨氏之子》和现代文《晏子使楚》,这两篇文章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也有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让学生接触了这两种生活意味浓厚的文学样式,初步了解剧本、相声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不同文本的学习,拓宽了学生写作的范围,提高了学生文体的应用能力。



(4)方法的拓展



在方法层面,略读课文侧重于单元主题拓展的多样性。不同单元主题中的略读课文,它都是本单元学习方法的一种输出。如第五册的《妈妈的帐单》,它就是通过彼得与妈妈两份帐单的鲜明对比来体会文章的情感;在第九册说明文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几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很好地掌握了说明方法,使同一篇文章在学习、拓展的反复中,学得更深、更全面。



2.略读课文教学中产生的变式



(1)整合贯通法



《七律》《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为的是让我们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伟大的领袖。怎么教呢?



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略读教学,采取两篇略读文章同时教。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研读文本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课堂上的拓展,是有联系、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引导好了,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如能延伸到课外,就更好了。



(2)重点突破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课时,我通过“保罗两次意想不到”,这一思维的冲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带领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我抓住几个词语进行重点解读,如“脚有残疾”的教学,通过一步步的预设,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男孩对于这样一个弟弟给予的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思考也一步步走向深入,从“男孩想给予弟弟一辆汽车”到“男孩给予弟弟的是快乐,是希望,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还通过“这一夜难忘的是什么?”的深度追问,再次带领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触及藏于心灵深处的东西。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与语言感悟上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方法整合法



略读课文是习得的学习方法有效输出的媒介。在教学《妈妈的账单》一课,让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第一次“两份账单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的对比,学生了解到他们都是在那里算帐,但不同的是儿子的账单是有价的,而妈妈的账单是无价的;接着通过第二次的对比,学生又发现彼得的账单里所列举的都是他做的一些具体的事情,而妈妈的账单中却没有具体的事情。从而去想象妈妈从中付出了什么?第三次通过两个人看账单时不同态度的对比,妈妈看完账单什么话也没有说,并把所要支付的钱放在了彼得的餐桌前,小彼得看完账单感到羞愧万分,把妈妈给的钱又塞回了妈妈的上衣口袋。通过这一次次的对比,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博大、母爱的无私、母爱是无价的。



在这样一次次的方法整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学习方法,更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头脑风暴法



一些略读课文,它的文章篇幅长,并且故事性也很强。略读课文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一课时左右。那么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此类略读课文,我们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也就是“放电影法”。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自主的学习。就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已经有初步的能力,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放电影”了。在放完电影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较为自主而深入的认识。



(5)语言积累法



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在读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图。并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读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处。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



(6)情感书写法



当然略读课文“光说不练”也是不行的,适当地进行写话的训练也是必须的,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正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笔者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边读边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我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把看到的画面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7)课外文本插入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和一些相关资料,这样能填补学生自主学习的许多“空白”。



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为了使母亲的形象更为凸显,我适时的插入课外文本,重点抓“褐色的口罩,疲惫的眼睛”,及时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画面中母亲的四个“立刻”的描写学习时,插入介绍“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每天为了生计不辞辛劳的,没日没夜的工作”的补充文本。在课外延深、升华情意阶段,再一次插入文本:讲述了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这三次文本的插入,为学生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显然,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不光能学到学文的技巧,而且掌握了自学的技能,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可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其实是快乐的心灵之旅──走出略读课文教学的两难境地,有效实施略读教学,造就“精神底气”的幸福之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6-27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略读课文:走出两难境地

教学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8-6-28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略读课文:走出两难境地

走出难地,还要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14: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