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5 18:37:11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乘法》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由于现在选择上这个内容,所以只能在一年级进行教学,但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现状来看,学生基本都能接受这个内容。因此在一年级教学是可行的。
一、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
本节课因为是初次认识乘法,所以教材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我就根据学生喜爱的动物图片创设情境,去参观动物学校并请学生数一数和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2个算式的相同点,使学生在列出的加法算式中初步感知几个几。
在引导学生比较说出几个几时学生还是说的比较到位的。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会乘法
其实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乘法,有的同学甚至连所有的乘法口诀都已经会背了,但是他们对乘法的这个认识并不是真的对乘法的意义上的理解,只是死记硬背的。因此在教学时不能完全不顾学生的已有知识,一味的讲给学生听。而且教学的关键是真正的让学生了解乘法,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现状,我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和重组。本来在认识了几个几后是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几个几,然后说一说;第二个例题是通过电脑图教学乘法各部分的名称,但是我觉得试一试和第二个例题不够生动和认知冲突,于是就把教材中第一部分的试一试和第二个例题舍去了,同样是摆小棒,但是设计的是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先在课件中给学生示范一下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6根,即3+3=6,接着抛出问题“你能象这样再任意摆几个三角形吗?”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知道摆几个三角形就是摆了几个3,有的同学摆了4个3,有的摆了6个3,有的则摆了9个3,于是摆的三角形多地同学在交流时列加法算式,所有的同学都体会到摆的越多写出加法算式就越麻烦,形成认知上的冲突,用加法实在是太麻烦了,从而自觉地想到需要用个简便的算式来表示,于是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乘法。这是学生自己体会到的,而非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然后就直接在刚才写出的算式上和学生一起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的练习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几个几进行巩固练习。
但是在操作时觉得自己处理的还是不够灵活,内容不够充实。在学生说到6个三角形时,我就比较着急了,已经让学生要去体会它的麻烦了,其实当时学生举的例子还不够多,认知冲突不是特别深刻。如果能够让学生再多说几个,比如摆了15个三角形等等,那可能学生体验的就更深刻了。
三、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所以在课上认识完乘法后我就设计了各种练习让学生去解决,钢笔,小花,画圆,鸽子送信等不同形式的练习,始终让学生自觉地用几个几去沟通和乘法的练习,让学生不断练习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乘法问题。
特别是最后一个鸽子送信,体现了2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把几个几和相对应的乘法算式对应起来,第二个层次则是并不是所有的都有对应,出现了3+3+3+2和7×8这2个算式是找不到朋友的,在发现这个情况后让学生变一变,使他们都有自己的朋友,这个练习是对乘法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了。但是自己在操作时却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设计意图,处理得不够好,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无法预设的。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课前设计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不变的程序;而是随着课堂的推进,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规律,创设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开放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