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复制链接]
9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索

关键词:更新观念   坚持改革  改进方式

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起来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有多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真正彻底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我们老师只有观念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行为方式才必然会发生变革。因此,我们教师应首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切实确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着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学生的主体行为必须始终处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我们教师的一切活动必须为学生服务。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学生辨明方向,寻找答案。我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明确自己需要获得什么,已经获得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并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我们教师转。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作为了教学中心,担心学生学不会,于是就产生了包办代替。按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设备的整体互动过程。因此,我们教师要把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要从注重传授知识和以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中,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代教育教学的实践上来。

2、树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我发展的主宰。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师只能作为指导者而存在,发挥引导、帮助的作用。从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经过老师培养教育的人很多很多,但未必都能成才;能真正成才的毕竟只有少数,在某些环境和发展时期,一些脱离教师的指导而自学成才者却大有人在。这就说明,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学习实践,学习技能,更要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并不好,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会学习。而我们有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让学生“学什么”上,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学”研究得并不多。这是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老师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

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人的素质和潜能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其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素质和潜能,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发展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

我们应该引导并帮助学生去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取决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积累。而创造性思维又必须在长时间的创造性学习的实践中逐渐形成。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照抄照传、循规蹈矩的人,绝对不会有创造性。

学习的实质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一能力是学生把已有知识再加工、再创造、再组合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靠自己理解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教条式的掌握。我们应该认真探讨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要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动力,动力源于动机;学习需要兴趣,兴趣源于心理需求。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要把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并常抓不懈。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就应该实践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也是当代教师的神圣职责。

3、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建立平等的全新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角色转换,特别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往,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知心朋友,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建立师生平等关系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尊重、关爱、激励学生。我们教师要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有缺点错误,也应给予充分关爱和尊重。对于学生的不足乃至缺点错误,我们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不能操之过急或是讽刺挖苦,应该以取得最佳工作效果为目的。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4、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念。教材就是教学时使用的材料,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参考、提示的性能出现,它将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多样式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内容。实施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的主要功能也只能是课堂教与学的工具、桥梁。

二、坚持课堂教学改革

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考试成绩。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进行考试是不现实的,但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各种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就必须适应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服从考试的发展变化。

1、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三个坚持”,并要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

(1)、要坚持夯实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重心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牢固记忆并深刻理解基础知识,通过反复强化练习,使学生逐步建立本学科知识的完整结构,最终达到整体把握。

(2)、要坚持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必须通过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能力。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十分重要的,但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在练习中自己形成的。

(3)、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教师既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又不要拘泥于新课程标准,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科学、恰当的解决问题上。

2、实施因材施教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需要自主的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着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1)、课堂教学分层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强化目标意识,做到课前揭示各层次的学习目标,课终检验是否达标。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点、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巩固练习时,检查差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并注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对策。

(2)、教学方法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层适时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对优秀生,以“放”为主,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中有“扶”,“扶”在引导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对中等生,实则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或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指导。并注意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并注意做到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整理,通过自己实践来掌握知识。对学困生,以“扶”为主,“扶”在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

(3)、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布置要做到将学生的能力与学生的作业难度与作业量之间得到协调与统一。学困生的作业的要求是掌握类似练习的作业,一般要求是部分习题的A组题。中等生要求是掌握类似习题的作业,必要是还可要求完成B组题的部分内容。优秀生要求是完全掌握课本A、B组的所有题目的类型必要时应增加类似竞赛方面的习题。

练习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对于上层生尽可能用提示的方式,对于下层生则给出解题的过程,让学生检查纠正,对于错的较多的练习要仔细讲解。

作业由浅入深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争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学困生”——放缓题 + 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等生”——基础题 + 提高题,全部批改;“优秀生”——基础题 + 拨尖题,只批改1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4)、考核分层考核评估分层实施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我们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 “学困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学困生”选做;“优等生”和“中等生”必做;拔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等生”选做, “优等生”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降组的学生,不要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检测是一段教学的小结,它有达标检测、矫正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利用的好学生学习有信心,特别是困难生,因此,在考试中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如试题设100分的试卷,将100分的前面的80分左右为基础题,后20分做三个层次进行命题;或者设120分的试卷,将试卷前面的100分为基础题,再加20分的加深题,加深题中主要分两个层次,要求优等生必做,中等生选做几题,学困生可做可不做,对于能做到的学困生则大力表扬,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考试的心理压力,同时又可以提高优等生的上进心,充分地发挥考试的功能。

三、注重教学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1、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真备课。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在“如何讲”这方面大做文章,要认真、深刻的去思考,对课堂教学做出最科学、最优化的设计。教案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案”。备课不认真,甚至无教案上课,这是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表现。备课时注意不但顾及“讲什么”并要重视“如何讲”,备课注意认真考虑学生实际,并做到要有针对性。

2、认真上课。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具有效果意识,不能只顾自己去讲,而不顾学生如何去学。因为如果只顾自己讲,忽视学生的学,这样尽管我们教师不厌其烦,但这样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教师在讲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把学生的学习作为重点并落到实处,尽一切努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状态。

3、坚持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杜绝“满堂灌”,要坚持启发式教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去认真思考,主动学习, 而不是只流于形式的简单问答。让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的学习,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目前,还有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缺乏认识,“满堂灌”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启发式,

4、坚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练为主,把教学落到实处。在讲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习题,强化学生的练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可以避免讲课的随意性和“满堂灌”。这样,才能够切实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讲课时,我们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底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讲究语言技巧,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激励学生。要让学生多参与,多活动,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的能力,方式方法要切合学生实际,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的控制课堂教学的秩序、节奏和气氛,做到放的开,收的拢,严而不死,活而有序。

课堂教学与教师的素质、风格、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应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钦佩,应把激活学生的潜力,树立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作为重要工作,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教会学生会学,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那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8: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新课标下如何有效地选择数学学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理念日益更新的课改实践中,如何在数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具、学具,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的学习情境。

一、学具的选择要有生活性

教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同学们有的用口香糖,有的用润喉片(整板的),有的用糖葫芦……,通过观察发现“每排有几个乘几排,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算法就是乘法”,甚至有几个同学还不小心有一串糖葫芦掉了一个或嘴馋吃了一颗口香糖,也知道求前面相同加数个数用乘法再加上不同的那一排的个数。

学生们从身边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通过具体操作,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寻找出运算技巧及运算规律。

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由于学生没有实际生活经验,对这类应用题的理解很难想象,我通过调查发现班上80%的孩子都有或玩过四驱赛车,我就让他们把四驱赛车拿来当学具,同桌演示同时相向行驶的运动背景,和以往不同的是教师不再反复讲解,强调再强调,学生们对相遇问题的题目结构运动要素,数量关系都有了较深的了认识,找出了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学具,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进而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学具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在低年级《物体的认识》教学中,同学们用乒乓球、魔方、长方体、正方体盒子、麻将牌,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不断认识了这些物体,而且还发现曲面的物体容易滚动,还能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励学生创新学习。

教学《10的认识》,我把“0—9”十个数学设计成拟人的“数学小朋友”,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抽象的数学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笑的小精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具的选择要有提倡开放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教师把同学分成几组,每组都布置一个简易商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像皮5角,一只铅笑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各组同学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有买3样的,有买4样的,有买两样的,竟然还有同这通过讨价买了5样商品。

量身高时学生们准备的学具也是各种各样,皮尺、卷尺……还有只准备一根绳子。

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四、学具的选择要有创造性

在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没有让他们拿已有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体,而是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整堂课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具进行适当的开放性,创造性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它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最有效的学科之一。知识构建的主体是学生,创新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要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有观的学具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去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这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掌握有用的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的适度,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炼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无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他们对所学习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使他们想学习。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1.会听。  

课堂上,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教师讲,特别是自己搞得不太懂的地方。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特别是与自己思路不同处。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进行了如下的练习:  

(1)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2)教学口述应用题,学生直接写出算式。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2.会看。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  

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去“激励”、“促动”,促使学生去动脑想问题,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4.会说。  

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鼓励学生说,哪怕学生说的是错误的,让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他们说的机会,说的自由。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走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误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形成了许多具有教学特色的优质课堂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发现其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忽视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不会灵活运用概念,形成了教学上的第一个误区。(一)忽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那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个概念所涉及的范围。对于概念的内涵,为突出本质属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浅出的分析,要突出关键词在本质属性中的地位。对于外延,必须将它的每一项都讲到,又必须强调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等地位的独立的。(二)忽视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恰当地把握好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体现概念教学的阶段性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初中一年级讲“绝对值”这个概念时,只要使学生清楚知道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待学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设计如下练习:1.字母a表示有理数则|a|=?2.字母m、n是有理数,则|m+n|=?从讨论的结果中加深学生对代数式和绝对值概念认识。(三)忽视定义的可逆性如,有理数的内涵是能写成mn形式的数,(m、n为整数n≠0),反过来,凡有理数,则一定能写成mn的形式,这样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实际上,定义的可逆性,是认识概念的两个方面,切莫忽视。

二、数学中的“巧解”掩盖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现在,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会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巧妙构思,以期产生教学上的捷径,其实这是教学上的第二大误区。(一)“巧解”往往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和窄小,换一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题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导性,要想从根本解决问题,理应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方法的渗透。(三)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上看,当他们对于一道题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个巧解后,就对较为复杂的基本方法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巧解与基本思想方法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基本思路出发,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在基本方法已熟练的基础上再向学生适当介绍巧解的特殊思路,这样才能避开这一误区。

三、忽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第三大误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这样就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想少出错,教学中就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错误和失败,备课时可适当从错误思路去构思,课堂上应加强对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忽视甚至放弃三个过程的同步三个过程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过程。这一大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08-7-1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实例论文集

开卷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2: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