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5: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反思: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设计学生课后自己实践,把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单位制作统计图,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5: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长度单位复习课

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 陆醴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
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二、复习基础
今天我们就要来复习长度单位。除了厘米还有别的长度单位吗?你可以从大到小的排起来吗?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这些长度单位还有一个英语名字你知道吗?谁能来说说?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板书: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在这些进率里哪些进率是最特别?除了千米和厘米之间是1000进制,其它相邻单位的都是10进制。那如果隔一个单位呢?除了米和厘米,还有哪些?
三、温故知新
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优秀,相信这些题目一定也难不倒你们。(课件出示)
10厘米=(  )分米    4米=(  )厘米
请你来说说第一小题你是怎么做的?

第二小题呢?

我们一起来口答下列题目:
80dm=(  )m           1分米=(  )毫米
3500米=(  )千米(  )米    4km80m=(  )m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的五指表示法。
我们不仅用手可以知道表示长度单位的进率,而且还可以用手势来判断题目。请看下列各题(用手势来表示“√”“×”)。
1.1枝铅笔长15千米。    (  )
2.80km<8000m。       (  )
3.一本书长15米。      (  )
4.操场的旗杆高10米。    (  )
5.5千米30米=5030米。   (  )
6.1根粉笔长约1cm。     (  )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千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千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厘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到离家500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厘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mm的练习本看起来。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明家的地图。

想一想:
1.李红到学校有几千米?你是怎么算的?
2.朱明到学校要用10分钟,李红到学校大约要用几分钟?你是怎么想的?(不理解没有关系,下一学期我们也将学到。)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叫“火眼金晴”的游戏。根据老师手中的物品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长度。
这是第一样商品: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量的吗?(从0刻度开始)请同学上来演示。
这是第二样商品:数学课本。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数学课本有多长?
课后可以同桌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四、深化小结
经过今天的复习,我们知道量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直尺,量长一点的物体我们用米尺,如果我要量腰围可以用米尺吗?我们要用卷尺。如果量走廊呢?所以我们不同的物体要用不同的尺去度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5: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 朱飞



教学目标:

1.低层目标:让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一条对称轴。

2.高层目标: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对称图形找出不同的对称轴,并会设计制作对称图形。

3.发展目标: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准确判断对称图形,会找对称轴。

教学准备:课件、对称图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刚才大家已经看了这么多的图片,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同学认为它们很美,有些认为它们色彩漂亮,还有的同学发现了它们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就来着重地研究一下,这些图形是不是象**同学所说得那样,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边说边演示课件,让学生感知左右或上下一样)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用肉眼观察到这几个图形的左右两面和上下两面都是一样的,象这样的学习方法我们通常把它叫做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师:那么,除了观察法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来证明它们两边肯定一样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测量法)当学生提出对折时,就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图片:你看老师就准备了一片树叶,你准备怎样对折?(请学生上来对折)对折后,你们发现怎么了?(重叠了)数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那么完全重合了,也意味着它们左右两边完全一样。通过对折证明了树叶的左右两边一样,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折法。(板书:对折法)

下面我们就用对折法来看看剩下的图形是不是如我们观察到的两边一模一样。(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这些图形我们通过观察法和对折法都发现了它们两边左右两边或上下两面一样,用对折法发现它们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2.认识对称轴。

师:朱老师也剪了几个图形,想让你们猜一猜我剪的是什么,并判断一下它是对称图形吗。(出示一半的:青蛙、飞机、爱心、衣服)

以上图形一个一个出示,当出现衣服时,问学生为什么这个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师:那我们就来看这3个对称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图中都有一条折痕,你们看这条折痕刚好把这个图形怎么样了?(分成了两边一样的部分)这条折痕是一条什么线?你能给这条重要的线取个名字吗?(学生说)我们数学上把这条折痕称为“对称轴”,人们一般用虚线来画对称轴。(选一个图形画出对称轴),那么象这个图形,它不是对称图形,它能画出对称轴吗?为什么?

三、应用

书上也有一些图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68页,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

学生做,教师巡视,请学生上来汇报。(当学生对五角星争议时,拿出做好的五角星,让学生上来折一折,教师画出对称轴。)

小结:说明有些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它可以是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或斜着对称。其它题目要指出画对称轴要画准,两边要一样,这可利用同桌检查的方法。

师:刚才大家都认为“1”不是对称图形,这是为什么呢?0~9这10个数字里你觉得哪几个数字是对称的?(0、8、3)

四、找一找: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一些吗?(学生举例)

是啊,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真是太多了。

五、巩固深化

你看,朱老师我也带来了一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是对称图形吗?能找出对称轴吗?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三个图形来个比赛,比赛的题目是“比比谁的眼力准”,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先看练习的第一题(教师介绍:我们先猜想正方形的对称轴有几条,把数字填进去,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是否正确,得出准确的条数,如果你的验证与猜想一致,你就在评价栏中涂上一颗红星,如果比较接近则涂上一颗黄星,如果都错了就不涂,明白了吗?)

师:下面,请每位同学到四人小组组长地方拿一个正方形,先请你看着正方形猜想一下它的对称轴有几条,然后把猜好的数填在表格中,现在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看看它到底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折完后,请一生上来展示,得出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然后涂五角星进行评价。(折长方形、圆方法同上)

得出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结:通过刚才我们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我们知道原来不同的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也不同,有的只有1条,有的有两条,有的甚至有无数条。

六、创造对称图形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知道了对称轴,也体会了生活中对称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动手来创造一些对称图形呢?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彩色纸请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剪,剪出的肯定是对称图形。(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指出:大家剪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向其他同学请教。剪完后,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学生剪,并在黑板上贴出)

七、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为什么?

2.如果用笑脸来评价自己的话,你认为今天你可以得到几张笑脸?为什么?

3.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对大家这节课表现的评价?我认为今天大家表现都很棒,所以老师送给你们5张笑脸。(出示课件)

4.你们再仔细瞧瞧,其实这5张笑脸组成的一个图形也是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在哪呢?(学生争论后课件出示对称轴)那如果有10张笑脸呢?(学生课后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柏树镇大桥小学 冯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4.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5.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具准备:条幅、flash课件、题卡、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作引,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32+7=     30+23=     21+7=
40+35=    28+60=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一)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lash动画。内容是刚开学不久,值周老师到一年级教室清点人数。老师问班长王明:“班上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王明说:“有23个男同学,25个女同学。”老师问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时动画暂停,老师提问,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师说:“让我们看看王明是不是这样做呢?继续播放动画。老师板书题目和算式。用写好的纸条贴上去。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从而引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师问:“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自由计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等学生有80%完成后,抽生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23+20=43   43+5=48或者20+25=45   45+3=48   20+20=40   5+3=8   40+8=48。
生2:摆小棒法。先摆2捆零3根再摆2捆零5根。最后合计4捆零8根。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3:先在计数器上的十位拔2个珠子,个位上拔3个珠子。然后在十位上加2个珠子即4个珠子,个位上加5个珠子即8个珠子合起来是48。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4……
学生在说算法时老师适时板书,用纸条写好。十位和捆数用一种颜色,个位和根数用一种颜色。然后再出示多媒体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三种算法。注意课件制作时在相同数位对齐时重点闪烁。
(三)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我们以前所学的算式是横着放的是横式,还有一种是竖着放的叫竖式,又叫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一种新的算法。
1.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6 8         7 8 5         3 5
    +4 2        -1 5       -1 4 2       ×  3
      7 7          5 3         6 4 3       1 0 5

2.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出示小黑板出现探究问题
a、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的方法列出竖式。
b、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理由。
c、在列竖式中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学生合作,老师巡视,适时点拔。
3.小组汇报 合成新知。
通过小组收集可能有以下几种列式方式。
  2 3         2 3             2 3         2 5
    +2 5       +  2 5       +2 5         +2 3
      4 8         2 5 5         2 7 3         4 8

师问:“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你赞成那种为什么?(根据前面所做,中等以上学生都很容易看出1.4是对的。2.3是错误的。)赞成的说明理由,不赞成的也说明原因,在部分学生的发言中接受新知。学生说不完整时,老师适时补充,(算理是个位是3个一加上5个一;十位是2个十加上2个十;只有相同数位上的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相加)每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在说明注意什么时,学生能归纳出相同数位对齐,在对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有些迷惑。老师首先肯定两种都可以,同时说明在实际生活中要注意算法的优化。并列举从个位加比十位加方便快捷。从而顺得成章地得出结论。同时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让学生读理解重点词语。自己写一写同桌互相检查看谁写得更好,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35+23=         43+26=
抽生板演,教师重点指导学困生。然后集体订正。
2.当医生诊断。
  3 5         4 7         1 7            8
    +4         +1 2       +  2 2       + 1 1
      7 5         5 8         1 9 2          9 1

3.把横式与竖式连接起来。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填空1.    3  5             3  7           2( )
             +4( )       +( )2       +( )3  
               7  8             8  9           5  6
    2.      1    2
             +  2  ( )
               ( )( )
             +  1    1  
               ( )  6
             +( )( )
                 8    9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中心校一、一班有男同学23人,女同学25人,一共有多少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以美寓真,互动生成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赵芳燕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8。
教材、学生分析:
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人类创建的文明史中,具有多种变换形式。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但并不要求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名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会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等能力。
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生活数学”理念。
3.将数学欣赏融入教学中,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轴对称图形。
设计流程:
一、理解感知“对称”
1.首次探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图形王国中的一种现象──“对称”。你听说过对称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对称。
2.再次探底:出示组图(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这些图形你觉得哪些是对称的?跟同桌说说为什么。
3.交流反馈:你是怎样想的,说说你的理由?(预设①:多数学生能判断正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预设②:少数学生能判断正确──展开生生交流,可分成正反两方争辩,陈述理由)
4.引出验证:你能想个办法来证明蝴蝶、狮子脸、枫叶的两边一样,只有椰树的两边不一样吗?(预设:学生代表上台分别折一折蝴蝶、狮子脸、椰树、枫叶)
5.师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板书)刚才同学们把图形对折后留下的这条折痕,我们把它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黑板上用点划线范画对称轴)你能找出剩下图形的对称轴吗?你觉得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6.即时生成资源并共享:在教室里找找有没有对称图形,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7.欣赏生活中的这些物体的形状,指指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
(意图:教学伊始,开门见山地结合课题进行探底,把握学生认知起点,以四幅色彩鲜艳的图片为纽带,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以“动手折一折”为依托,引出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并及时拓展到生活中去寻觅与欣赏,以学生现场找到的对称图形为资源,利用这些生成资源进行对称概念和对称轴概念的巩固。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资源和数学实践无处不在。细想之下,整个教学过程不就是一个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数学原型”的过程吗?而这样的过程又是在师生民主平等的对话和学生多样化活动中进行的。)
二、实践深化“对称”
1.讨论:刚才我们找出了很多对称图形,也欣赏了很多对称图形,老师也想来动手制作一个对称图形,你觉得我可以制作一个什么图形?……
2.探究方法:师从学生回答中采纳一条意见,“大家能指挥老师做一做吗?”……(预设①:多数同学会──集体指挥教师后请学生小结方法;预设②:个别同学会──请同学上来演示,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3.你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吗?学生个体独立活动,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制作的对称图形最有创意、最漂亮。
4.展示生成资源: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让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全部展开贴在黑板上,指指它们的对称轴(生生互动交流、评价)。
(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借助给老师出主意、动手做一做、互动评评议议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不着痕迹地得出了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主张通过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这里将教学的重点圈定于学生自主探求制作方法、创造对称图形之中,并对这些生成资源加以利用,感悟数学的应用性和数学美。)
三、练习内化“对称”。
1.出示常见图案。判断,如果是对称图形的,画出对称轴。(独立完成,反馈)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折出对称轴(动手之前先进行猜想:你觉得他们可能有几条对称轴?动手实践验证)。
(意图:这里主要借助于画一画的方法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如此,不但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的意识,而且有助于“猜测、验证”及感受“无限”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学了对称图形后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对称还有很多种类型,以后我们将继续去学习。
2.数学百花园:欣赏中国的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进一步感受对称美。
(意图:课已接近尾声,这里的两个环节目的在于梳理数学知识、升华数学知识,催生学生对生活中对称艺术的赞美,实现从轴对称图形──生活中其它对称现象的跨越,学生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又一次经历了灿烂文化的熏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06: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


执教: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何子宏
评析:湖北省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李和平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4-1-9 19:43:07 | 只看该作者
1111111111111111111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7: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