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hao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教学课例:角的初步认识



德阳市实验小学 张良先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4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中,感知角的基本特等特征。

2、利用角的特征来发现角、画角、创造角。

3、在小组合作中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口头发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从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和正确的画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在黑板上写上星级小组,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拿出一个五角星),喜欢这个吗?那怎样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五角星呢?今天我们要开展星级小组的评比,看看哪个小组能获得今天的星级小组,有信心吗?(生:有)同学们都有信心,每个组加上一个五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下面张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可要看仔细了。

课件播放引入。

师:屏幕上哪些图形我们已经学过了,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1:这些图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呢?(课件出示角)

生回答:这个图形是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它叫角,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师:看,我们的校园多么整洁、优美。新的一天开始,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了。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同桌活动,边听边说)谁来把你们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操场上有老师、老爷爷、小朋友。

师:你发现了角吗?哪些地方有角,谁来指一指?(课件演示)

生1:老师手中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老爷爷手中的剪刀上有角。

生3:钟面上有角、小朋友们做操时两手之间形成了角、球场上有角……

………

师:刚才第三组的同学发言特别积极,第一组和第四组的同学听得特别认识,给他们分别奖励一个一角星,现在是几星级了?还是一星级的不要灰心,因为还有机会。

师: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在许多物体上面都有角。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感知角。

师: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拿出三角板,看看上面有几个角?互相指一指,看谁指得好。

请一个学生拿三角板到前面指给同学们看。师:大家看好了,看他指的是否和大家的一样?(生指)

师:同意的给他鼓鼓掌。请同学们照样指一指角。

师:老师想再请一名同学,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轻轻地压压它的头,有什么感觉?再压压边,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直直的。(师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地方有角?

生1:黑板的周围有角。

生2: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

生3:教室的墙角边上有角。

…………

师:大家找得很好,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看谁能找出角,把它指出来?(课件出示剪刀图)

生1:指剪刀头。(同意吗?)生:不同意。谁来说说不同意的理由。

生2:有一条边是弯弯的,不能算。

师:回答得很好,给第二个小组加上一个五角星。

生3:指剪刀把上突出的部分。(这个是角吗?不是)

师:到底这个角藏在哪里呢?

生4:指剪刀张开的部分。(课件显示找正确了)

师:大家一起来做运动,描一描角。

师:这个角找得好辛苦呀!下面来看看这个。(课件显示插一根吸管的可乐罐)生指吸管上的角。

师:你也找对了,对的给自己鼓励一下。看看钟面上,出示第三幅图:一个钟面。生指分针和时针的夹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很好,我们一下子就找到了三个角。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来仔细看看。(课件显示三个角,逐渐隐去外形)

师:指第一个角,这个点叫什么?(生:起点。顶点、点)师板书(顶点)这两条呢?(生:边)师板书(边)

师:请同学们指出第二个角和第三个角的顶点和2条边,看你指的是否和大家的一样。

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一个顶点、2条边)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充分的观察、思考,认真地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握教师讲解和同学回答的重点,展开讨论,最后准确地表述出角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倾听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师: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庭的成员,瞧(课件出示)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请你用孙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逐个判断:1、两条边没有连上离得较远;2、正确的;3、一边是曲线的;4、两条边没连上;5、正确的。(学生逐个说明理由)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出色,每个小组再加一个五角星。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对方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质疑发问,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辩解的理由。加深了对角的特征的理解,增强了倾听的效果。]

3、折角、做角。

师:小朋友们找到了那么角,还帮助角爷爷判别了真正的客人,真厉害。这次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一张圆形纸)你能想办法折出一个角吗?

生活动:自己用圆片折角、摸角,说说它的顶点和边,选择个别学生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学得他们折的角怎么样?(同学们互相评价)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那么多角,那你能用这样的两根小纸片做个角吗?试试看,你好了再请你玩一玩。小组讨论: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大一些,怎样才能使你做的角小一些?

生活动:用小纸条做角、玩角,然后小组讨论、汇报。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看一段动画片吧。角的王国有一个红角和蓝角,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可是有一天它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呢?请看(课件出示红角和蓝角)从动画片中你知道了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最后又怎样了?

生:它们是为了谁大谁小而吵的,后来通过比较,它们都是一样大的,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跟角的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这个同学回答得非常好,给他们小组加一个五角星。谁能像他这样说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折角、做角、玩角以及小组讨论,巩固了角的特征,体验了成功。学生自信心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提高学生纠错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4、画角。

师:你们真厉害,解决了那么多问题,那你能不能把角画出来呢?

学生活动:画角,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画角的?

生:先画……,再画……。

…………

师小结:先画一个顶点,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三、归纳提高: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

生:我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你把它找出来,说给同桌听听。(练习八第2题。)

四、质疑交流:

师:除去老师刚才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质疑、交流。

…………

五、布置课外作业,下课。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等主动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同学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自由发言,认真地倾听,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给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学生注意力持久,培养了学生的倾听习惯,使倾听变成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周琳华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认识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出示学校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1、师:孩子们,刚才从屏幕上欣赏了咱们的校园,它美吗?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有的在……有的在……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也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角。(板书: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分析: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
二、新课
(一)在主题图中找角。
1、师指图: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2、(抽生说)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
[分析: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例1
1、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三个角从实物中移下来。)
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1:都是尖尖的。
2:都有两条直直的边。
2、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
1)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你们觉得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角的两条边都是……(生:直直的)。这个顶点和这两条边就组成了这一个角。
2)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抽两生)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分析: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并了解了角的各部分名称。此课之前,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非数学意义的。教师在学生找主题图的角的基础上设计了闭眼想、用手比划,观看课件动态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通过比较,实现了对角的正确认识。]
3、判断角。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客人,孩子们,想看看吗?有我们的新朋友角吗?用手势表示你们的判断。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4、再回到主题图中讲评学生前面判断角出现的错。

5、师:你们看,下面两个图形里也有角,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又有哪几个角?(书第42页第2题,指给同桌看看,再抽生上来指。)
6、找生活中的角

(1)师: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形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听清教师的要求,两个孩子一起,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活动,师参与。)


(2)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师:小小的教室里有这么多的角,那我们的生活中的角就……(更多了,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

[分析: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感知角——认识数学上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所谓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二)操作,认识角的大小
1、折角
1)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如果你有了答案,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还不知道的孩子轻轻地打开书P39,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折角的。
2)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3)展示最快的学生做的角。(让生拿上来)这是一个角吗?它的顶点和边都在哪儿?让折好的同学把你折的角指给同桌看看,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儿?
[分析:皮亚杰曾经指出:“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外化他们刚刚建立的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以多样表现单一,巩固了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认识。]
2、做活动角。
1)师拿出一个活动角:老师这儿有一个角,(师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想不想做一个我这样儿的活动角?用上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小棍。试试吧!(生做)
2)展示两生做成的角(大小明显的):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大,一个小。
师:对,角是有大小的。(再展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那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可以把这两个角重在一起。
师:你来试试。
生把两个角放到展示台上比:把它们叠在一起,把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这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
师:这个办法真好!同桌的孩子也像这样把活动角比一比,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看谁的大,谁的小,比出结果了吗?
[分析:角的大小比较,顺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所认识之后安排,以学生组装的活动角为学具,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群体互动与教师引导有效整合,并相机指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强化了对角的认识。]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师:咱们再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把你们的活动角拿在手上,(师也拿在手上)请变出一个比你们手上的角要大的角。再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请一生示范,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请全班做。咱们继续变,把你们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是怎么做的?(把边合拢一点。)
4)那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跟边的什么有关系?分四人小组讨论。
5)抽一组生说。
6)师小结: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分析: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教学例3: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怎样画角呢?(抽一生说)
2)师:我们来看看究竟该怎样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师:这是第一步,接着看第二步,角画好了。
3)师:应该怎样画角呢?抽生说说。同时师再演示一遍,并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分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拓展与延伸
(出示一个角)师:如果在这个角里添上一条线,这时变成几个角了?再添上一条线呢?

三、全课总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其实,角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一一学习的。
评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空间与图形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这两点要求在本课教学中均有体现:
首先,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本课中,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当学生初识角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其次,角的初步认识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要让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我按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我教“7的乘法口诀”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处理教材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长青分校 陈群华
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学也十分乏味。前不久在学校的一次教研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男老师是这样引入这一教学内容的。
[片段一]
引入:
一块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图形入手,
师:老师用1副七巧板拼出了1条漂亮的小鱼,这里一共有几块积木?
生:要7块板积木,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生:乘法算式1×7=7,7×1=7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生: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全会背了。
生:老师我也会背了。
(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我们都知道了7的口诀,教师置之不理,装作没听见似的,继续往下教)
师:这时又游来了一条鱼,现在有几块积木?(4条鱼)
生:二七十四,7×2=14,2×7=14……
接着教学完成7的乘法口诀。
[反思]
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现象。于是在课后,我访谈了他们班的学生,问了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课后是这样说的:
1:7的乘法口诀我已经会背诵了,老师不教我也会。
2:在老师没有教之前,我1-9的口诀都会背,而且我还会用口诀来做乘法算式题。
3:我觉得学习口诀好枯燥,因为在家里妈妈已经教过我口诀了。
4:我对口诀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几句口诀我还记不住,我想请老师教我记口诀的方法。
……
是的,学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教师却装作不知道,生怕破坏了自己的预设。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孰不知,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将会大打折扣。
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内容,是毋用置疑的。而且效果也一定不会很差。但是很多教师又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新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中只能按照老师的设计,当作不知道,一步一步从零开始学习。片段一中的教师其实在掌握学生起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直接让学生来介绍7的乘法口诀,以此展开教学。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同样选择了“7的乘法口诀”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之前,我对全班34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吗?请你写下来。
·你知道7×6的口诀是什么?
·你知道“四七二十八”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吗?(你可以画一画)
·请你计算。5×7=  7×3=  7×6=  7×7=
结果如下:

从预测表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基本上对7的乘法口诀已经有所了解,对有几句口诀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但同时发现学生对于口诀的含义的是不理解,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
我的目标定位是:

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记忆中练习口诀。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含义。
当我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不禁有些疑惑:“是否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口诀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孩子们会接受这样的学习吗?”带着疑问,我展开了教学。
[片段二]
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6的乘法口诀了,对于前面口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会背这些口诀。
生:我会用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生:我还会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们跃跃一试,都想表现自己)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哪7的口诀有哪几句吗?你能试着写下来吗?
(学生实践)
(汇报)
试写口诀。
生:7的口诀有:一七得七 二七十四 三七二十一 四七二十八 五七三十五……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的含义。请你选择其中的连续两句来研究?
(学生们纷纷开始研究)
师:你能说说你研究这两句口诀的意思吗
生:2表示有2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14表示一共需要14个三角形。
生:3表示有3条鱼,7表示一条鱼要用七个三角形,21表示一共需要21个三角形。

师:那谁来说说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
生:第一个7表示有7条鱼,第二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生:也可以说第一个7表示有7个三角形,第二个7表示有7条鱼,49表示一共需要49个三角形。

[反思]
短短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学生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中,久久回味着。我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我那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平静下来,师生间的默契,学生们一次一次地自主探索,乐于研究的精神给了听课老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为了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我对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进行了访谈: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收获吗?学生们回答:
1:我很高兴,因为我能熟练地背诵7的乘法口诀,我还会计算乘法题。
2:我能清楚的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意思。
3:我觉得自己能编口诀,并且能用画图来表示,我觉得自己很能干。
4:我的收获很大,我会编口诀,我还发现每一句口诀上下之间的关系。
5:我知道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乘法问题。比如:一个星期有7天,日历上都是按7天排的。古代的七言律诗,每一句都有7句。
……
的确,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大教育家奥苏伯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指出:假如必须把一切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适合他们的。所以,把准教学起点意义深远。

从两个教学片段的实践来看,反映了教师对学生起点的认识不同。实践一低估了学生的起点,忽视了学生原有对“乘法口诀”认知的事实,尽管教师精心创设了情境——七巧板来引入7的乘法口诀,但整个设计还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状态都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学生已经会把口诀全说出来,教师都置之不理,假装没听到。学生这样的被动学习,所经历的思维是低层次的。

实践二的教学是教师先做过预测,已经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背诵口诀,因此一开始教学,教师就开门见山,直接让孩子“编出7的乘法口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完整的板书7句口诀,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连续的两句进行探究,从口诀中引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如图1)这种从“编制口诀——>探究意义——>运用口诀”这三部曲来完成教学的,真正体现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的教学是在了解学生起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生成的意义。此外教师对学生先期知识进行预测,教师能在课堂上能根据预测做出选择与调整,以实现“以学定教”。以此设计弹性的教学目标。正是这些弹性的目标、空间和时间,才使课堂教学更关注和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教师灵活地捕捉课堂动态资源,让学生思绪飞扬,经历了有效的数学思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有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七中学小学部 王旭东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7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要求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只有把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等知识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教学对象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爱动,求知欲强,乐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现在的思维中具体形象思维成份比较多,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教学,并使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提高学习兴趣,理解掌握知识,建立空间观念,使所学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2)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1)对看到的物体相似的面形状的不同特征的认识和区分。(2)使学生明确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关键: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并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的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某一位置,会看到什么形状。
策略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中。
课前准备:课件 、投影,茶壶、玩具小汽车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照过相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张照片,想看看是什么吗?”(想)
教师用课件出示本校校园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
学生看了将会很快说出是我们的校园。
师:这些照片相同吗?(不相同)
师:拍摄的都是我们的校园,怎么看到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学生可能说出:(1)因为拍摄的地方不一样。(2)因为拍摄时站的地方不一样。(3)因为看校园的角度不一样。……
师小结并板书课题:对,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拍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师板书课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校园的照片,利用了学生好奇心理,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其生机盎然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样子不一样,并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观察实践,探究体验,理解掌握
1. 本位观察。
让各小组把茶壶放在课桌上,(茶壶的正面、侧面、背面分别对着前、后、左、右四面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这个茶壶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茶壶正面、侧面、背面图)
让学生全班交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哪幅图是一样的。”学生可能说出:
(1)我看到了正面的壶嘴,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看到了侧面,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3)我看到了背面,是壶把儿,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4)我也看到了侧面,不过和刚才那个同学看到的侧面不一样,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
师问:“刚才有同学说看到的两个侧面不一样,这两个侧面哪里不一样了。”
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可能说出:壶嘴和壶把儿的方向不一样,刚好相反。(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讨论交流,使他们注意观察到的容易混淆的两个侧面形状的不同,即壶嘴和壶把儿方向不同。这样就帮助学生克服了认知上的困难,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到茶壶正面的同学举手。看到这个侧面(指图)的举手,看到那个侧面(指图)的举手。没有举手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设计意图:在以上过程中,通过本位观察、表述看到的物体的样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物体的方法。
2、换位观察。
让学生按顺时针方向分别转动到另外三个位置进行观察,直到回到原位为止。说说每次看到的形状和刚才看到的是否一样?(分组交流)
教师适时让学生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说出:
(1)不一样,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侧面,现在看到了正面,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2)我刚才看到了茶壶的后面,现在看到了茶壶的侧面。
……
师:“为什么大家后来看到的和开始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出:(1)因为坐的位置不一样。(2)因为我们看的面跟开始时不同了。(3)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了,所以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同了。……
每个同学说完后,教师都要问问其他同学:“刚才同学说得对不对,好不好?”(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不单独是老师说了算,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达到激励学生创新进取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想法,说得不对也没有关系。(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这样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发表见解,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使学生明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观察,加深了学生自身的感受,使他们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辨析观察。
找观察位置。教师指着某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这一个面。并请坐在这个位置的同学站起来,说说是不是可以看到这个面。谁说对了,其他同学为他鼓掌。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确定看到某一形状所处的位置和角度。
4、观察要全面。
电脑显示笔记本电脑的背面,师说:“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
学生可能举手回答:
(1)洗衣机。(2)冰箱。(3)笔记本电脑。(4)化妆盒。
……
学生积极举手,充分发言后,师说:“这只是一个物体,可你们却猜了那么多,谁能想一个好方法,让我们知道它究竟是什么物体呢?”
学生思考后,可能和小组同学讨论,并说出:
(1)让我们看看它别的面。
(2)老师,你能把它转动一下吗?
师说:“好,就按同学们说的,把它转动一下。(电脑显示动画)现在请你说说这是什么物体?”
学生又可能说出:(1)镜子。(2)化妆盒。(9)笔记本电脑。
……
师:“意见还是不一致,怎么办?”
学生可能会说出:再转动一下。
电脑显示动画,转到正面时,有的学生可能就会很高兴地说:笔记本电脑。
师:“猜对的同学呀很高兴,没有猜对的也没关系,因为你们已经动脑去想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
(1)观察物体时要全面地看。
(2)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
(3)要仔细、认真地观察。
……
师:“同学刚才说的都很好,我们要正确、完全地了解一个物体的特征,就要从不同角度、认真、仔细地去观察。”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特点,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要全面”。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创新发展
1. 教科书第67页的例1
投影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是谁看到的就在下面标出谁的名字。之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 引导学生完成第67页的“做一做”。
这摞数学课本的侧面、正面、背面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让学生连一连。
意图: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基本练习,使学生提高练习兴趣,并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寓教于乐。
3、拓展练习。
师拿出一辆玩具小汽车,放在桌子上,问:“老师想看到你们看到的那一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可能说出:
(1)把小汽车转动一下就可以看到?
(2)老师,你到我们这边的位置就可以了。
(3)老师,你把头伸到这边不就可以了吗?
(4)看到你看到的面,想一想我们看到的面,因为它们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两个侧面的方向不一样。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好,可现在老师要看到你们那一面,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把小汽车转动一下这种方法就好。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可能没有)
师:那如果这是一辆真正的汽车,哪一种方法更好些?
学生可能说出:换个位置观察。
其余的同学可能都点头说同意。
师:那我们在生活中观察物体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观察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这里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情境,激活思维,既诱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4、作业:教科书练习十五的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教学设计中体现的主要的教学思想:
1.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巧妙设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 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采取观察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 设计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兴趣,拓展其思维,并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角的分类》教学设计



高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第一节(P38~4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通过结合生活实际的活动,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鼠标,课件演示生活中含有角的物体。

师:“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请你们再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这些物体,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这些物体中都含有角。

师:“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

点击,课件演示角的闪烁。

师:“果然如此!你观察得真仔细。奖给你一颗智慧星。”

“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通过以往的学习,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角的知识?同桌互相说一说。”

贴上课题“角”,学生交流后回答:略。

师:“仅仅知道这些,你们就满足了吗?”

“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学生回答:略。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虚心好学,老师真的是非常高兴。好吧,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学生在卡片上画角。

师:“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组长工作。

师:“下面我们要给这些角分分类。在分类之前,老师要说几点要求:1.每人先要认真的观察这些角。2.为了提高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分类前组长一定要带领大家展开充分的讨论,确定分法后再分。3.分好后,每组选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分类的情况。”

小组合作学习,给角分类。教师巡视,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

小组汇报,汇报时请其用三角尺验证。贴出直角。

师:“你们认为他们分的怎么样?”

学生评价并补充。

师:“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名字吗?”

学生起名。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贴上“锐角”。(钝角同上。)

师:“对于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

师:“通过对角的分类,我们知道了角可以分成直角、锐角和钝角等几种。”

贴上“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师:“请组长将这些角分还给大家。同学们可以在角的旁边写上角的名称。”

学生写角的名称。

师:“写好的人互相说一说你刚才都画了哪些角。”

学生互说,教师指名说。

师:“如果老师给你一些角,你能分辨出是哪种角吗?请大家拿出练习纸,按要求填空。”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写。集体订正。

师:“让我们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点击,回到生活中的物体。

师:“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这些角都是什么角吗?”

学生回答:略。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这些角?”

学生回答:略。

四、游戏。

师:“请看大屏幕。”

点击,出现长江大桥。

师:“这是什么?对,这是我们芜湖长江大桥。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回答:略。

师:“大桥中也蕴含着一些角,你能很快的说出这些角的名称吗?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快速抢答的游戏,准备好了吗?”

学生抢答。

师:“真棒!想去数学王国走一走吗?”

点击,出现数学王国。

师:“要想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必须要得到开启大门的钥匙。只有完成数学王国的五环任务,才能得到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

点击,依次出现任务。

师:“第五个任务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大家把三角尺凑在一起试着拼一拼。”

学生合作拼。

师:“能拼成什么角?你愿意上来拼一拼吗?”

学生在黑板上用学具拼。

师:“这个角是由几个什么角拼成的?还有其他的拼法吗?”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05: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

王剑
执教:张店区西六路小学 王剑
评析:张店区教研室 高思辉
教学内容:试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1~4的乘法口诀,理解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
2.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利用乘法口诀正确地、比较迅速地计算。
3.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掌握推导口诀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游戏的图片、学生准备小棍若干、录音机。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评析
一、创设情境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习知识时,看那位小朋友最肯动脑筋?小精灵还要给你发奖品呢!
二、新课
1.师:用3根小棒,看你能摆出一个什么汉字?可以小组商量。
生1:我摆了一个“工”
生2:我摆了一个“个”
生3:我摆了一个“干”
生4:我摆了一个“大”
师:不管你摆的是什么?都是用了3根,那么你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1×3
生2:3×1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一个字用了3根。
师:你能用口诀表示吗?
生:一三得三
师:有关三的乘法口诀,同学们能猜出有几句吗?
生:有3句,这三句是: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师:说得真好,奖励你一颗“智慧星”!
(智慧星图片)
能不能根据这些口诀写出乘法算式吗?
生1:2×3 3×2
生2:3×3
生3:1×3
生4:3×1
2.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3的乘法口诀,总结得很好,现在我们是不是分小组再来总结2和4的乘法口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好。
(几分钟过后)
反馈:小组1:2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两句,4的乘法口诀我们总结出了4句。
小组2:我们也是这样想的。2的口诀是一二得二、二二得四,4的口诀是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精灵非常欣赏你们成功的合作!
(给说的好的小组发放“合作奖”)
想一想在编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2: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的一句口诀两个数都一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精灵要送你一个大拇指!
(大拇指图片)
师: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问大家,1的乘法口诀怎么说?并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一得一 因为就一个一
师接话说:是啊!一个一当然就是一了。
三、练习反馈
刚才你们学得很好,小精灵很高兴,小精灵要带你们去玩一玩,上哪儿去了?注意听。(放音乐)
小精灵带你们来到小树林,小动物们都兴高采烈地参加动脑筋爷爷组织的有奖大赛,你们愿意参加吗?
(l)口算:(卡片出示15道题)
(2)投篮比赛:(说明:每人分一张卡片)
师:小白兔和小花鹿进行投篮比赛,看谁投得准,投得快。

(给做的快得同学发“优胜奖”)
(3)游戏:“捉鼠比赛”
说明:头饰上标有算式得数,卡片上有算式。
黑猫队,3人;白猫队,3人。(戴头饰)
师:看哪一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有的算式卡片。
(给获胜方发“合作奖” )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利用摆汉字的方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在设计上,有些环节设计的跨度比较大,能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在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游戏中巩固新知












整个课堂中注意到了有针对性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7 05: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排列与组合》教学设计

程冬梅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步骤

师生活动
修改意见

设计意图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易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二)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体现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两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

拓展应用
1、
数字2、3、4、5、出个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一)

组合
故事引入
师:下课了小狗、小熊、小猪做“找朋友”的游戏,好朋友见面之后要握握手,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猪一共握几次手?怎样握?

用同一条故事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探索新知
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并3人一组亲身实践一下。
汇报思考的过程。



比较
师:刚才我们帮森林学校的小动物们解决了用数字1、2、3能写几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个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的问题,森林学校的小动物们直夸同学们聪明呢!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用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导学生明确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个?

通过比较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1.

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

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购物花钱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乐于参与。
2.

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课堂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8: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