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714|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长度单位 厘米”教学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淮小学 李志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密市东关小学 于欣
山东省高密市教科院  张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借助课本上的情景图引出计算问题,并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掌握计算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探算法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学校先安排哪几个班去参观?


(媒体出示课本第8页的主题图)


生:学校安排二(1)、二(2)、二(3)、二(4)班的同学去参观。


师:那么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2辆车,每辆车又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这可把老师给难住了,大家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能)好,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想好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1:我认为二(1)班和二(2)班的同学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3)班和二 (4)班的同学再合乘一辆车。


师:还有不同的乘车办法吗?


生::我认为二(1)班和二(4)班的同学也可以合乘一辆车。剩下的二(2)班和二 (3)班再合乘一辆车。


师:谁还能想出其他乘车办法?(学生观察后没有再举手)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乘车办法,这些办法行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好!)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生: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 70人。


师:好,下面我们先来对第一种乘车方案的第一个问题进行验证。请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结果来,当然了,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算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汇报一下验证的过程?


生2: 36+30我是用口算验证的,先算30+30=60,再算60+6=66,没有超过70,我想这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4:我是这样想的:40+30才等于70,36+30当然比70少了,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3:我是用小棒来帮忙的,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和起来是6捆6根,就是66,比70少,可以合坐一辆车。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个位6+0=6,在个位下面写6;十位上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也等于66。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验证的方法,究竟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讨论后反馈)


生1:我认为口算很简单。


生2:我认为摆小棒更简单。(很显然他不同意生1的说法)


生3:我觉得还是用竖式好,我妈妈在家教过我了。


师:大家各有道理,我们暂且保留大家的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对第一个乘车方案的第2个问题进行验证。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做得又对又快的是用竖式计算的,直到好多学生做好了,摆小棒的学生还没数好小棒,口算的学生是先算30+30=60,60+5+65后面的65+4=69还没有写完。另一位口算的学生是这么做的:5+4=9,30+30=60, 9+60=96,得数算错了。)


师:看来学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好的。那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刚才用竖式计算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请他到前面边写边介绍)


生1:首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再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生2:老师,我是从十位开始加的,也得69。


师:真不错,在验证第一种方案的过程中大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对第二种方案进行验证。


在验证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生1:我做的是36+34,我发现个位上的 6+4满十了,我就把十给了十位,十位就变成7了,36+34=70正好可以坐一辆车。


生2:我是用竖式验证的,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36+34=70正好可以乘一辆车。


生3:我验证的是第2个问题,30+35=65(个位相加没满十,不用进位。)65比70小可以乘坐一辆车。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呢?同桌相互提醒一下。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


说出□里可以填几, (四人小组每人一题)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2.独立练习。


任选一组题目,用竖式做做看(找两个学生板演)。



(1) 62+17=      36+24=


(2) 3+84=       43+17=


3.我帮你检查。 (小动物看到大家在学习,也做了一道题请同学们帮忙检查一下,看他们做得对吗?多媒体出示小动物做的题目。)





师:你能说出他们做错的原因吗?


生:小熊写竖式的时候,把20写成2了。


生:小白兔个位相加满十,忘了向十位进 1了。


生:小狗的竖式写对了,横式上忘了写得数了,小狗太可惜了。


生:小猴子横式上的得数算对了,竖式的个位上丢了0,小猴子太粗心了。


师:看了小动物做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写竖式的时候,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生: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满十,别忘了向十位进1。


生:别跟小狗似的横式上忘了写得数。


生:书写要认真,别像小猴似的丢三落四。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的问题看谁做得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多媒体出示课本13页第1题)


1.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他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去多少钱呢?你能帮小明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评价。)


2.比比谁聪明。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同学们可帮了老师的大忙了,不但想出了乘车的办法,还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笔算加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二(1)班和二(3)班的同学同乘一辆车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解决,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  张爱玲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六路小学 赵 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六)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七)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巩固拓展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面小红旗。



(伴随着音乐升起第一面小红旗)


2.师:哪组同学愿意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师:在这位同学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边随音乐说,边出现画面,最后停留在交叉的树木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研室  张爱玲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西六路小学 赵 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 (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


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


(指名一个学生演示)


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


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


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


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


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


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


生2:我用两只手将两根小棒往中间一摁,角就变小了。


生3:我把一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把另一根一压,角就变小了。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体验感悟,画角


师:你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一组学生画的角)


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电脑演示画角过程)


师:请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


(学生再次画角)


(六)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同学们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请这位同学过来,同学们知道她叫什么吗?她为咱们做出了榜样。这是她的什么?(手)这个呢?(鼻子)这个呢?(耳朵)


师:我们知道了她的名字,还知道了她身上各部分的名称,角这个图形的每一部分也有名称,想知道吗?(电脑边演示边出现名称)


师:现在同桌说说悄悄话,告诉对方角的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七)总结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三、巩固拓展


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个为什么不是角?


生: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们一面小红旗。



(伴随着音乐升起第一面小红旗)


2.师:哪组同学愿意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师:在这位同学带领下,我们顺利到达了山顶,登高远眺,一切尽收眼底。有蓝天、白云、远处的山水、近处高大的树木(边随音乐说,边出现画面,最后停留在交叉的树木上)。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也有角,只要你处处留心,一定会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黎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4.通过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从《西游记》动画片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这段动画片还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关呢。所以请你认真看、认真听。(课件演示动画片《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片段)


师:你找到了一句乘法口诀吗?它是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生:九九八十一。


师:对了,这是关于9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学生合作探讨,编出9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一条龙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提问: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9×1=10-1   9×6=□-□


9×2=20-2   9×7=□-□


9×3=30-□   9×8=□-□


9×4=□-□   9×9=□-□


9×5=□-□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有关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师:除了运用规律记口诀,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记忆口诀呢?


2.记忆方法二──你身上的计算器。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你试试。


3.记忆方法三──联想法。


今天我们看动画片《西游记》时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我们记住了“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这就是一种联想的记忆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记过一些口诀,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所以你要做个有心人。


检查记忆口诀: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四、练习


师:现在我们运用口诀解决一些问题。


1.
说出用哪句口诀计算。





2.填空:


( )×9=72    9×( )=27


7×( )=63    5×( )=45


( )×( )=36


( )×( )=18


3.小狗要环球旅行了,只有通过你的帮助它才能到达指定的旅游地点(图略)。


(1)搭乘飞机。


下面这些计算题构成了航行路线。请读算式并说出正确答案才能到达第一站──埃及。





(2)乘船。


小狗乘船旅行,预计9×6天到达美国。


(3)做火车。


遇到淘气的小恐龙挡住去路,它只管一个乘法算式,这个乘法算式中,乘数都相同,乘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猜猜乘法口诀。


(4)到达法国巴黎,改乘汽车,以下题目,只有判断对了,小狗才能得到汽车。


4×9=26(  );


9×7=62(  );


5×9=45(  );


8个9连加是17;


8×9=72。


(5)最后一站是中国。


○里填“+”还是“-”,为什么?


9×3=9×4○9;


9×6=9×5○9。


4.师:今天这么多同学都上了状元榜,可是你不觉得我们的这个状元榜太单调了吗?老师准备了一些装饰物,让我们一起把它装饰装饰(图略)。


如果状元榜的上、下两边各装饰9只彩灯?共需多少只呢?如果状元榜的四边都装饰彩灯,每边装9只,共需多少只呢?


学生猜测答案。


师:用你的小圆片假设成彩灯,亲自试试吧。通过实际操作,你们统一答案了吗?是多少?


现在就来装饰一下,那么你们算出的36只,在哪里出现问题了?四角的彩灯被重复计算了。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杨昕明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二、


1.师:“十一”长假刚刚过去,在国庆节期间,杨老师去了一趟天安门,在那里老师又一次看到了许多有名的建筑物,我把它们拍摄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


课件演示、依次呈现:





2.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人民大会堂你们却没有说出来呢?或: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的两张照片,你们却说的是同一个建筑物呢?


3.教师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我们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利用“十一”长假在天安门拍摄的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知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看到样子是不一样的。)


三、
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创设情趣,观察物体。


师:老师还有许多摄影作品,你们想看看吗?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课件演示、依次呈现:





出示实物:果真是一个沉甸甸的存钱罐儿。


提问:你们开始为什么会说它是“球”呢?


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


师: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


板书:不同方向


提问:我们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物体?


(通过猜测,让学生产生质疑,引起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总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联系实际,观察物体。


1)课件呈现不同角度的汽车照片:






2)提问:你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一面?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联系学生实际,观察物体。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同一物体的不同面,我们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3.亲身实践,观察物体。


1)说一说: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正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2)站一站: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侧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3)照一照:请你们为XX同学照一张侧面像,左右两位同学分别拍摄。


4)猜一猜:出示刚刚拍摄的两张照片,说一说分别是由谁来拍摄的?为什么?请大家站过来看一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5)找一找:有一位阿姨,她照了一张像,可是底版丢失了,请你找一找可能是哪一张?说说为什么。(这四张底版都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给这位阿姨拍摄的。)





(通过说一说、站一站、照一照、猜一猜、找一找等活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新知。)


4.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师:小亮、小明和小红他们也在观察物体,他们在看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本P67例一“恐龙图”


提问: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请大家说说理由。


(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亲身实践活动,所以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表中的三幅图分别是由谁看到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观察物体时,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呀?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四、
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1.画一画。


1)师:你们学的这么好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个小奖品,请小组成员一起观察。互相说一说,你坐在小奖品的哪一面,都看到些什么?


2)请你们把观察到的样子试着画一画。


3)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简单的线条把看到的物体描绘出来。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画是在什么位置观察并画出来的。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看“物”画图和看图找“物”两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2.游戏。


课件依次呈现一位老师不同角度的照片(后面——侧面——前面):请你们猜一猜他是谁?


师:平时照相为什么一般选择正面或侧面照?


(给学生设置猜一猜、认一认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再次领悟到认识物体的全貌要从多角度来观察。)


3.做一做。(课本P67“做一做”


师:请你们仔细辨认这三位同学观察到的画面各是哪幅图,用线连一连。


(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4.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发现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这一观察方法呢?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课后延伸。


师:老师还拍摄了几张我们校园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课件呈现一些校园设施的照片。我们的校园漂亮吗?请同学们在课下找一找这些照片是老师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拍摄的。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爱校园、爱学习,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二年级上册优秀数学教案选


“统计”教学设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滨河小学 张楠冰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芳芳 王宝霞 张文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使学生理解单元格的含义,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单元的含义;



2.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教具准备】



一套动物卡片(4张),每组一份统计表,每组两份统计图。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师:张老师的朋友准备开一间宠物店,想先进这么几种动物(贴出动物图:小猫、小狗、小兔和小乌龟),可是他却不知哪种动物多进一些,哪种动物少进一些,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



(指名学生回答)



生:可以进行调查。



师:调查是个好办法,怎样进行调查?



生:多调查一些人们喜欢的动物,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评析: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里创设了帮助朋友出谋划策开宠物店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同时渗透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二、体验统计过程



师:这个统计任务就交给你们,行吗?(行)那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在场的老师现场统计一下,好不好?(好)



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



2.当你走到每位老师面前,应当怎样?



3.不要重复地询问同一位老师。



4.每个小组统计在场的10位老师。



5.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



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评析:一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统计方法。这里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合作调查统计,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亲身经历了分工合作、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三、汇报统计结果,展示统计方法



师:哪个小组谈谈你们组是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并汇报统计结果。



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分两个小组分头调查,每组调查5人。1人询问,1人在记录单上打“○”。



第二组:我们组3个人问,1个人记录,在记录单上画“正”字。……



师:这么多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数起来方便,又不容易落掉?



学生对各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师:只有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行吗?(不行)那怎么办?



生:算出总人数。



分组计算喜欢每种动物的总人数,汇报,教师在统计表中记录结果。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由合作、小组交流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愉悦。同时,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初步体会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加准确、直观。]



四、制作统计图



师:我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统计人数,还可以用什么来统计?(统计图)每个小组桌子上放着2份统计图,选择其中的一份,4人合作完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小组合作涂色,教师参与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哪个小组的统计图和这幅不一样?



选择用1格表示2个人的统计图的小组上台展示。



师:你们组为什么是第一个涂完的?



生:我们选用的统计图一个方格表示两个人。这样涂的格子少,而且速度快。



(指着这幅统计图,让全班学生仔细观察)



师:他说的对吗?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的这幅图左边写着0、1、2、3、…小的这幅图左边写着0、2、4、6、…



生:大的这幅图1格表示一个人,小的这幅图1格表示两个人。



……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常在人数较多时,1个小方格可以表示2个人,如果人数更多时,比如要统计1000个人喜欢的小动物,1个小方格还可以表示10个人,100个人……小方格表示的人数越多,我们涂色的格子就越少,涂色的速度就越快。



[评析: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统计图的权利与机会。涂色前要观察选择,涂色后观察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五、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一份统计图)



师:看这份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



(指名回答)



师:根据你们的统计情况,你想对我那位开宠物店的朋友说点什么?



(让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一定会转告,同时代他谢谢你们!



[评析: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多角度地、灵活地观察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建议。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统计知识的生活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3 1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