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础结构。”他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他说:“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指导学生会用“联系”的观点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地转化为认知结构。

一、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1)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2)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 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一种定势,即目前教什么内容就按这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的思维呢?我体会到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地回授。例如,在学完比例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用2吨黄豆可以榨油   吨。照这样计算,,吨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出来。此时,积极鼓励学生想一想,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不可以解答,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归一的方法解,列式是   ÷2×   =   (吨)。受此起发,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答。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想抓住题中数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样就有了下面的多种解法,列式:(1)  ×(   ÷ 2);(2)   ÷(2 ÷    )。这样的训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沟通了前后应用题的联系。

又如,学了整数的意义,问学生:“课本中‘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比0还小的数呢?”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必须指出整数不仅仅只是0和自然数,还有其他的数,以后再学。这样为以后要学的负整数提前孕伏。同时也对整数这个概念更加明确。

二、 与新旧知识的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现行教材在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每一节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了复习准备题。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注重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尽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知识;或是新知识进行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复习:在○里填上“>”、“<”、“=”。654○543和 8321○8436。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回顾,也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起跑点。再根据课本中的一句话:“整数的大小怎样比较的,小数大小又是怎样比较的呢?”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就会与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联系起来去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同的,也是从高位到低位逐位进行比较。同时也把整数和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统一在一起。

又如,第七册教材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教材在编排上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新知识。三位数乘的例题只出现了前两个部分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两位数乘的计算过程想: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得到的末位数该写在哪位上?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从第二个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中,类推出第三部分积的写法和算理。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会了新知识而感到高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三、 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若不能把新知识很好地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只能孤立的简单的应用。随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日益增多,最后只能形成杂乱无章的堆积,而且会造成知识混淆,错误百出。只靠简单的机械重复来记住学过的东西,会影响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网络,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概念有些是在旧概念的比较中提出来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也就是要充分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异同点,才能将不同的概念分离出来。如第八册“直线、线段、射线”可以用列表的形式加以对比:
   
      联   系       区  别直线  

都是直的 没有端点 不能度量
射线  
直线的一部分 有一个端点 不能度量线段 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有两个端点 可以度量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的章节学完后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如在教学“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进行数的搜集——回忆意义――分类整理——沟通联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争议、比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归纳知识网络图。  把分散学习的概念联系起来,串成一线联成一片,结成一网,理清脉搏,使概念的层次一目了然,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

四、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重视学生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如归一应用题教材中例题不够贴近学生中生活实际,可以把例题改编:“小明买了3只圆珠笔用去6元。照这样计算,买5支这样的圆珠笔要多少元?”要求5支圆珠笔多少元,必须先知道圆珠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解答这一问题时,显得容易多了。

数学问题的解决除了要有生活经验,有时还必须自己去亲身体验。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1千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是不能直观看见的。教学时让学生走出教室操场的跑道上走一走,数一数要走多少步,走多少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了“千米”这个长度的概念。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学已致用”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把激励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把激励教育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而不被学生喜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去学一种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厌学。因此掌握儿童的心理,用适当的手段来改变这种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到“激励教育”就是这样的良药。
一、以爱“激”学。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对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学生在他喜欢的老师面前不会因为“怕”而不得不学,而是更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就由“被动”的学而变为“主动”的学。这恰恰是老师的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那么,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呢?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要“见缝插针”,因为数学教师 一般都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更需要人为地创造一些机会,在生活等各个方面去关心学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能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起爱的氛围。
二、以趣“激”学。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针对儿童的特点,可以采用猜谜、讲故事、对口令、游戏、操作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只要恰到好处,都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7加几的加法”时,设计了一个猴子摘桃的游戏,让小朋友来扮演小猴子,每个小猴子拿着一个 “7加几”的算式,去摘写着这道题答案的桃子,谁摘对了桃子就归谁所有,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热情可高了,学生在游戏中深深地感受到“凑十法”的妙用,接着我又用趣味性的语言说:“猴王看到小猴子们又对又快地摘到了桃子,非常高兴,他又给小猴出了一道难题。”接着,我出示算式“6+7=”,结果,小朋友们在高涨的情绪下,一下子就想出了三种方法。这样,既复习了看7想3的凑十法,又顺带复习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知识;聪明的小朋友还类推出看6想4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6加几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疑“激”学
    学起于思源于疑,采用设难质疑的方式,激发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例如:我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开始,我拿出一个正方形的框,然后演示把一只球放在框的中间,球掉下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球为什么会掉下去?”进而再问:你能想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球不掉下去吗?,学生会想到在框的的中间加一片硬纸挡住球就不会掉下去了,从而引出了“面”,通过这样的置“疑”,使学生对“面”有了一个感性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激发了兴趣,使之乐于学。另外,在课结束前,出一道难易适当的思考题,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善于设“疑”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
四、以“信”激学。
    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每个学生不同的起点上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以不同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勇于战胜困难,才能不断进步。
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成功的体验,谁都知道,再也没有比失败和挫折所引起的精神负担更能使人丧失动力的了,因此,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中设计一组适合各种能力水平的练习题。上课时照顾一下差生,给他们提一些稍容易的问题,在他们回答出后,给予表扬,让他们也体会一下成功。同时,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快感后产生强烈的不满足感,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激励”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氛围,可以使他们更健康茁壮的成长。为了我们的明天,行动起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作了如下一些探讨。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   "笔算乘法 "中的例题:  "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  "  25× 674 =   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  "也可以这样列算式 :   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  "  674× 25 "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  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 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 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  "松绑 "。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  "走样 "。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    " 20以内数的认识 "指导书写 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 "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  "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 "学生说:  "十位上的  1斜一点就好看了。 "我说:  "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 "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 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   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 "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  1、  2、  3、  4、  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   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 (4、 5)   ;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  4+1=     5。我肯定学生的  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  "报数 "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  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 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 "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同时,运用多媒体练习巩固,可以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的过程,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这样增加训练密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学观念现代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优化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其实现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归根到底是要树立起  "终身学习 "的理念,教师要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和归纳。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一册中教学比的应用这一课时,在学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积与大豆面积的比为3:2后,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进一步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比,能联想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玉米的种植面积是大豆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玉米的 ;玉米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大豆的种植面积是总面积的 ……。在这过程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尝试,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使学生真正感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形成广阔的思维空间,提供灵活的思路选择余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在回答解题意味看什么时说:"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类比法。类比推理在科学实践中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在数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例如:在辅导学生解答后面一道题目时就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的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往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少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少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这道题目时,觉得很难思考,一时感到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行船问题,楼梯向上的运动像水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好像是逆水行,……。有了这一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此人从上往下的运动类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据从上到下用7.5分钟,求出自动技扶梯与人的速度差为电梯长度的17.5 ;反之类比成顺水而行,求出速度和为11.5 ,再用和差问题的方法求出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的时间为:" 分钟。"某人从底部走到顶部的时间:" 分钟"。 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机会,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习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的心理氛围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一年级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心理氛围。
  开学第一天,30张幼稚的脸映入了我的眼帘,从那一刻起我就着手了解这批孩子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通过半个月的观察、交流、学习,我把他们粗线条地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采取学生自愿建组与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照一个优秀、两个良好、二个较差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每组派送1名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领先的学生担任组长。6 人分三个方向围坐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内心不失轻松、愉悦感。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就根据实际,适当更换组长,让学生人人树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机会当组长"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例如,在教9加几时,我创设了小朋友感兴趣的小猴卖桃子的情境:10个一盒装的盒子里有9个桃子,盒外有4 个桃。要求小朋友帮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几个桃?借助这一情境,我分三个层次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第一层次:让学生借助桌上的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从盒外的4个桃子中拿出1 个桃子放进盒子,盒里的9 个桃添上1个凑成10个, 10个加盒外3 个得13个。第二层次:教师根据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思维图式:  ,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清楚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第三层次: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4就能说出计算过程和得数,那就是看9分4,把4 分成1和3,9和1凑成10, 10加3得13。一定的情境,直观的操作,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为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2、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学生说是以听为起点的。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特别是中差生会说,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1) 让学生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学中要让他们听清听懂老师的要求,就要善于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例如,教学"数一数"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主题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此时此刻,此材此图,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观察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数出图中人或各类物体的数量"听得既清楚又明了,于是他们就兴趣盎然地说开了、数开了:这是儿童乐园,有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于学生听清懂老师的要求。
(2) 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新的成功彼岸。例如,在教学数20以内的数时,我让学生各自数一数:桌上一共有几根小棒?当学生不约而同报出20根后,我又说你是怎样数的谁来说给大家听听?被我请到的第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根一根地数到了20根。我又问谁还有不同的数法吗?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充满自信的脸举出了稚嫩的手,他站起来,说出了触动大家心弦的数法:我是两根两根数到20根的。受他的启发,四根四根,五根五根等数法顿然而生。我不失时机地称赞道:"象××同学那样专心听他人的讲话,还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更好的方法,真棒!"作为教师,把握住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
  3、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一年级儿童同样如此。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说、听的习惯,还要努力培养学生评析的习惯,让学生在认真审视其它同学的思维过程中正确作出判断,并对照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他人之长处,修正自己与他人的错误、不足和遗留,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就几和第几的教学,我出了一道开放性题,看下面图形:△○□☆●▲,你认为☆排在第几个?第一位同学说:我认为☆排在第4个;第二位说:☆排在第3个。就这两种回答后,一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思维判断,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说法,也有一部分同学肯定了第二位同学的说法,其间也出现了两种都同意或都不同意的学生。究其原因,同出一处:听了他们的回答,我觉得应该这样说才好才对,从左往右数,☆排在第4 个,从右往左数,☆排在第3个。有根有据的思维,作出了正确的评析。
  良好的说、听、评析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会说、会听、会评析了,小组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也才能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群体合作指围绕明确的学习要求,共同探究,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目标的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小组整体目标,达到预期学习要求。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1、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
  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就十几减9 教学为例,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盒内10个桃,盒外3个桃),让学生先独立操作,自主探究,怎样从13 个桃中拿掉9个桃,要求边操作边轻声讲述拿桃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尽显各组。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减,1、2、3、……9,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先从一盒10个桃中拿掉9个,再把盒内剩下的1个和盒外3 个合起来得4个;有的说:我是先拿去了盒外的3个,再拿去盒内的6个,还剩4个;有的说:我是从盒内拿出1个和盒外3个合起来得4个;还有的说:我是想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共同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面对这些算式,我一一加以了肯定。随后,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题12-9=□,16-9=□,通过对学生所选算法的统计,得出大多数小朋友用做减想加的算法,达到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结合。
  2、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习惯,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例如,在教学十几减九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组际相互竞争的氛围:观察
  11-9=2      12-9=3      13-9=4      14-9=5   
  15-9=6      16-9=7      18-9=8      19-9=10
  这九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多秘密大?老师的话音刚落,情绪高涨的各组同学已围在一起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等到大组交流时,小组长们都争着第一个发言,有的组长说组里的小朋友们发现了三个秘密,有的组长说发现了四个秘密,还有一个组长说发现了五个秘密。于是我从发现秘密少的组开始汇报:我们组发现的第一个秘密是减号前面的数从上往下看,一个比一个大1;第二个秘密是减号后面都是9;第三个秘密是算出来的得数从上往下看也是一个比一个大1。接着我请发现四个秘密的小组补充:有的说,我们发现减号后面的数和等于号后面的数合起来正好是减号前面的数;有的说我们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是9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就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最后发现五个秘密的小组还补充道:我们发现把减号前面这个数的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几加起来,就是减去9的得数。交流结束,我先肯定了各组的积极思维,更突出表扬了发现当减号后面的数都 是9 时,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得数也越来越大,减号前面的数越来越小,得数也越来越小这一秘密的小组。竞争的诱惑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活力,通过合作探秘,同学们从中了解了有趣的规律,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和群体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尝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尝试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机械学习是一种形式上死记硬背的 学习,它只能使学生获得虚假的知识(假知)。假知没有“活性”,既不能迁移,更不能运用。有意义学习是 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真知)。这种知识是有心理意义的,它有 机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心理品质、自己的血肉,成为“我的知识”,学生记 得准确而又牢固,还能用得迅速而又合理。正因为如此,当代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都竭力主张有意义学习,反 对机械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 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应着 重强调抓好以下几点:(1)确立认知停靠点。认知基础是决定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内部因素。这 是因为,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角度来说,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换句话说,学生 对新知识的掌握总是借助旧知识而实现的。新知识好比一条船,旧知识好比锚桩,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好 比港湾。没有锚桩,船就无法停泊在港湾。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认知停靠点,为此,在新课导入中要引导学 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搞好铺垫,架起“认知桥梁”,做到温故知新。比如在学小数的除法时,就要先复习除  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和商不变性质;在教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简单的求平均 数的问题。因为没有前者,后者就失去了落脚点,学习便只能是机械地进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给学 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2)寻找情感激发点。在有意义学习中,学 生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就是教学中的情感动力,没有这种情感动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就不能积极发生。为 此新课导入设计一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列举典型、说明 意义、明确目的,使学生感到有学习和探求的需要。如在教比例尺一节时,教师通过阐明比例尺知识在设计图 纸和画地图等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自觉性;二是通过设 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如在教“通分”一节时,教师有 意让学生在比较3/4和5/6的大小时“卡壳”,制造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求知状态下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思维活动和心灵活动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授新课过程中还应着重强调抓好以下“两点” ,即思维展开点和心灵交流点。
    新旧知识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学生思维活动中才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有意义学 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为此教师在讲授活动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 充分的思维,“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那么教师应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呢?我们认为,教材 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有助于智能开发的知识点均是思维的展 开点。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概念所反映对象的范围、概念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概念定义中词语的严密性、概 念的语言表达方法、概念中的“特例”与“一般”、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应是思维展开点。教师只有引 导学生在这些地方展开充分的思维,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概念、掌握概念。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思维展开” 重视不够,表现有二:一是以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为理由,抹煞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走捷径,直接 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这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把应由学生 独立思考和解决的难点、疑点和关键点全部代替包办了。这种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是导致学生机 械学习的另一原因。我们感到,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之所以显得特别重要,乃是因为这一过程不仅是 学生主动获得真知的过程,而且也是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真正有效发展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过程是一个涉及教师在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 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上的交流 ,才能创设一种和谐、祥和、友爱和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 状态之中。实际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那 么,教师怎样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首先是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始终都要积极 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授时,眼睛不能只看书本和教案,而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连在角落处的学生 都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目光。请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友好地注视他。其次是激励。教 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学生的话 应常挂在教师嘴上,即使对于说错的学生,也决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随意责难,而是要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因 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时候再给机会,让他尝试获得成功的欢乐。
    心灵交流如同肥沃的土地,思维和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有意义学习因此也就在深层次上把知和 情有机地统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虽然不可能找到固定的模式,但是可以提出几项基本要求,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五个转变”和确立“四种教学观”。

“五个转变”是指:①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⑤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①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②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③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④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

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

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如下四个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 节课中只采用一种教法的极少,同时单一地运用某一教法,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

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课堂结构高效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六、基本训练序列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条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学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学质量就下降。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应注意如下问题:①首先应确定哪些是基本训练的内容,然后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要求,由浅入深地安排,形成一个符合小学数学特点和儿童特点的基本训练序列;②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③习题的编排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④应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选编习题。例如:为引人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题、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以上六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实施这六条基本要求,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提高数学记忆效果十法
许多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更要让学生记住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记忆数学知识的效果呢?下面介绍十种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就是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分类,以便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所有内容归纳为五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前四类包括公、市制和换算,第五类包括世纪、年、月、日、分、秒及其进率。这样归类,能够把纷纭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易于记忆。

(二)谐音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即是利用某些识记材料的谐音来进行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比较记忆法

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应用一些概念的对立关系,抓住概念中关键地方进行比较,便可帮助学生区别和记忆。

(四)歌诀记忆法

就是把要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歌谣、口诀或顺口溜,从而便于记忆。比如,识记分数乘、除法法则,就可编出这样四句歌诀:“分数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数除法不一样,除数颠倒再相乘。”采用这种方法来记忆,学生不仅容易记,而且记得牢。

(五)理解记忆法

理解是一种有效的最基本的记忆方法,丰富的数学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容易忘记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记牢。因此,对概念、性质的概括、法则的得出、公式的推导等过程都必须一清二楚。比如,各种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来。学生理解了推导的过程和关系,就容易记住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了。

(六)规律记忆法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忆。比如,识记公制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现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化法和聚法是互逆联系,即高级单位的数值 ×进率:低级单位的数值,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掌握了这两条规律,化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因而记忆牢固。

(七)列表记忆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识记材料列成表格,达到记忆之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要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帮助学生记忆。

(八)重点记忆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的数学知识也越来越多,学生要想全面记住,既浪费时间且记忆效果不佳。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记忆重点内容,学生在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这样去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提高了记忆的效率。

(九)联想记忆法

就是通过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与它有联系的另一件事物来进行记忆。比如,从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联想到小数加、减法的法则,由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联想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联想可以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十)实践记忆法

这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操作,得出结论来进行记忆。比如,学习了有关的面积、地积的知识后,可让学生自已动手去量一块地,算算亩产量;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让学生画一张自已所在班级身高、体重等情况的统计表或统计图。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验证,就会得到久而不忘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