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15 07:54:19
|
只看该作者
真实的利比亚
南都特派记者 郭继江
曾经觉得利比亚是一个遥远的故事,遥不可及,当自己确定要去经历这场战争时,才一门心思买书恶补。
飞机进入埃及,欺诈、敲诈成为埃及与利比亚交界处的噩梦,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下来,我开始固执地认为———这个长期被侵略、被奴役、在大沙漠艰难成长的游牧民族,在面对困难的选择时,诚信已经不被放在第一位,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为了生存可以放弃一切,一切都可以作为生意交换,哪怕面对自己的族群。作为这个庞大族群的带头人,卡扎菲的命运可想而知。其实,他本身的血液和42年执政生涯里,就无处不呈现生意和交换的成分。
当到达班加西,才发现看到的一切都是表象,埃及和利比亚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国度。在长达半月的采访中,无论是的黎波里、苏尔特还是米苏拉塔,600万利比亚人仍然流淌着不羁的血液。那些在教义管束下的年轻人可以在网络和电视上毫无保留地看到来自西方的潮流和思想,因此,卡扎菲竭尽所能也无法追赶他们思想的步伐,革命因此而爆发。我在想,在这样一个波涛汹涌的国度,下一个领导者,还有无可能是未来的卡扎菲?
利比亚的真实故事是,一个善变而激进的民族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举夺下暴君的政权,年轻的他们一举一动也完全承袭了当年卡扎菲“九月革命”的基因,历史总是在不断轮回,周而复始且惊人的相似。27岁夺取政权的卡扎菲怎么也没有想到42年之后自己的政权被一群平均年龄不满25周岁的青年夺取。这是一场充满激情的革命。追求自由与贫富无关,有中产者作为后台,一群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冲锋陷阵,北约空中协助,一场以自由之名的革命打响,独裁者自然不堪一击。这就是我见到的利比亚,一个实实在在的利比亚,当然,我用照片事无巨细地记录了这一切。
偶然的必然理由
南都特派记者 张东锋
过了埃及塞卢姆口岸,顺利进了利比亚。摄影同事说拍张照吧,这才反应过来,看了半年多的利比亚革命,一下子就在眼前。
出乎意料,从塞卢姆包车去班加西,大约五个小时,除了沿途镇村、城市会遇到哨卡外,一路上几乎毫无战争痕迹。
东线本来确实没啥战事,但即使到了班加西城内,除了解放广场、K atiba军事基地等革命爆发前后发生过大规模冲突的地点外,也很难让人联想到战争、革命,只有从一些建筑上的枪眼去分辨,你才能想象一下:哦,这里可能打过仗。
当然,到处悬挂的三色旗,还有大街小巷的标语、涂鸦,还是让人感受到一些别样气氛,暗示这里已“改天换地”了。
真正大规模激战的地方数都数得过来,布雷加、的黎波里、米苏拉塔……据说那边一些沿途的水泥电线杆都被机枪硬生生打断,但相对整个利比亚版图来说,这些重点城市也只能算得上“局部”。
在班加西,与当地人交流越多,你就会越发觉得革命太偶然了:就是一群人上街游游行,结果却被镇压,然后大家就愤怒了,拿起石头反抗了,哗啦啦革命就来了,再然后卡扎菲就跑了,联合国都升起三色旗了。
不能否认,如果在前线,如果去一些医院,或是参加一场葬礼,你都能感受到利比亚人在这场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但在很多城市,过渡是平静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原来自诩强大,垄断了几乎所有资源的这么一个“强人统治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坚不可摧啊。
众所周知,单就统计数据而言,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成绩单还是很显眼的,报道说其国民识字率达到了88%,人均家庭收入超过1 .3万美元,这些在整个非洲国家中都是很高的。
问题就来了:连医疗和教育都推行免费的了,利比亚人为啥还不满意?换句话说,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抛开卡扎菲家族的垄断统治、任人唯亲和官僚腐败,你会听到很多有关“卡扎菲思想怪异”的例子,比如进大学要先学“绿宝书”,比如突然不许学外语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有一天一名男子突然被卡扎菲的人带走了,原因是他每天虔诚礼拜,而卡扎菲认为,人们应该更信仰他。
为啥革命?政客们、部落头领们可能出于利益的考虑,也许还有各种各样历史的、现实的、宗教的、经济的等等因素,但从普通利比亚人的看法出发,我觉得可以这么概括一下:就是追求一种作为正常公民的自由、安全和幸福感。
几乎见到每个采访对象,我都会问他们对这个国家领导人和未来的期许,答案大同小异:要工资,要真正的教育。听起来多简单啊。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自由。据说,在义军中有很多富贾商人。至少我们就碰到过一个“富二代”,家里仅汽车就有7部,但他的兄弟还是去前线了。他说,自由比金钱重要。
这应该算是这场偶然革命的必然理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