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2、自学中的思考


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自学更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思考。自学中的思考首先是归纳性思考,即把学得的知识按知识间固有的逻辑线索,整理归纳,分清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准确地把握知识的联系,进行联系性思考,考虑每个概念、定理间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如学生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后,就可以自己绘制如出下的“知识树”(如图3),通过知识结构框架图,把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同化到方程的知识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自学中表现得比较突出的是逻辑性思考。在自学中,既要弄清每个概念的定义,还要读懂每个定理、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准确地把握这个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及其如何运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自学者严密细致的思考。


在自学中学生还要学会迁移。学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对新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知识,乃至以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手段,采用对比、类比、归纳、实验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从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比如,学生在初二学会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在学生学完一元二次方程后,就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自学来求解可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三、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


把知识系统化,是正确识记,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地将新获取的零碎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存储和应用,所以,系统化地整理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1、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数学知识由于其自身的系统性,所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息息相关,掌握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


首先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反复思考领会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的展开顺序,把这一顺序画出,用“→”表示知识的展开顺序图。如四边形和各种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



       


在整理知识的展开顺序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概念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把它与其相邻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知识系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2、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数学学科不仅具有逻辑上的严密性,系统的完整性等特点,而且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也是相互渗透,横向联系十分紧密。因此,数学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要根据需要或可能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知识和方法的系统整理。整理的方法一般是以某一专题为线索展开,把分散在每个章节中的知识串起来,理出数学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而且可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二次根式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把a2、|a|、(a≥0)等有关非负数知识串联成一串,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了圆幂定理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相交弦定理及切割线定理等结合起来,总结出分析证明成比例线段的一般思路,使学生在证明比例线段时知道从何入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探索



学会总结就是要学会做单元总结、全章总结、学期总结、专题总结,把已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条理化、系统化,并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学会探索就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为基础,在阅读新内容前,抓住课题,按照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内在逻辑的发展趋势,进行创造性探索,并对探索成果进行系统概括,然后,再通过阅读课文,交流讨论,进行补充和深化。



学生只有通过总结,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情况、熟练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把知识掌握得更全面、更圆满。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进行积极地创造性思维,大胆地猜测,进一步探索,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对探索结果进行补充深化,自己发现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五、指导学生把自学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提倡和强调。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探索,积极尝试、试验,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自学和探索、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倾听、质疑、说服、推广直至豁然开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就会终生难忘,一生受益。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有顽强的效力,较强的内驱力,还要认真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科学地安排时间,课程内容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等。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认真思考,积极学习,坚持长期自学,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才能逐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为自己能在社会中广泛涉猎、立足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08: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人教版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究2的改进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教研室 贺红军
  去年我观摩了市区青年教师大奖赛数学学科复赛阶段的参赛课,发现在三十多名选手中有五人选择了人教版课标教科书“13.2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个课题,但他们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基本上都与教师用书上的案例相同,即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得到“边边边公理”的。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为他们完全是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去完成任务,没有课堂生成的东西,因此是不精彩的,细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学生在画已知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时,感到困难,教师处理都是领着学生画,出现喧宾夺主。

2.探究“满足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时,分类及举反例验证过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重心偏移。


为了克服这些不足,针对本节的重点内容探究2,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三种颜色的小木棒,长度分别为5cm6cm,7cm;胶带。


片断:……


师:刚才我们探究得到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时不一定全等,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当两个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时,它们是否全等。请拿出你们手里的红、黄、蓝三种小棒,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汇报:5cm,6cm,7cm


师:把它们首尾顺次相接,能组成三角形吗?


生:能


师:把它们用胶带固定为一个三角形。(学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所做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三边都分别是5cm,6cm,7cm。


师:那么你们所做的任意两个三角形之间就满足了三条边对应相等,先思考一下它们是否全等,然后同桌比较,验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对比后汇报:全等。


师: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出这种现象吗?


生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5cm,6cm,7cm,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生2:三条边对应相等的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第二个学生由一个特例猜想“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想将它作正确的命题,也就是定理,只靠猜想是不行的,还得进进一步地验证。怎么验证呢?


思考一下:大家是如何将三根木棒连成三角形的?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


学生用教师的教具演示:首先选择一根木棒(图中为BC),然后用另外两根木棒的一端分别与第一根木棒的两个端点相接,如图1所示。

    

















然后将b、c绕着相接的B、C两点旋转,使另一端重合(图上为A),最后固定。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是先固定了边a,然后旋转边b、c,从而得到三角形,那么在旋转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b、ca夹的角度变了,而b、c的长度没变。


师:哦,是c、b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另一个端点到固定点B、C的距离没变。是不是相当于c、b的另一个端点在作“以B、C为圆心,以c、b为半径”的圆弧运动?……


我们的作图工具中哪一种工具可以完成这项任务?


学生:圆规。


师:不摆木棒,你可以画出长度分别为5cm、6cm、7cm的三角形吗?


生:可以,用圆规和直尺。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直尺和圆规把它做出来。


学生作图并组内交流,尝试叙述作法步骤。


师:如果将三根木棒换成三条线段,可以画出以它们为边的三角形吗?


生:可以,把它们当成木棒,也就是用圆规的两脚比出它们的长度。


师:我这里有一个三角形,同学们知道它的三条边是哪三条线段吗?能不能画出和它的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小组内合作作图,已知三角形可以自己任意画出,对照书上P95作法,规范几何语言,教师巡视辅导)。


师:把画出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原三角形对比,看是否全等。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这次是由特例得出的吗?


生:不是,因为我们所画的三角形都不一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


这样做,学生通过动手分操作散了难点,并在操作过程中理解了做法的依据,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以后学生独立获得课本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福建省晋江市南湾中学 林文权





  内容摘要: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几方面阐述“分层次教学”教学法的概况。



  关 键 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分层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自古以来,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递进教学”是一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另外,对于农村初中,以中考升学(一级达标高中)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优劣的观念至今未打破,甚至越来越严重。而且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首先,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下列原则的使用:



①水平相近原则: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②差别模糊原则: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③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应使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苹果为宜,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④零整分合原则:教学内容的合与分,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⑤调节控制原则: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做好分类指导;



⑥积极激励原则: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及时表扬激励,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A层、2B层、1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辅导、交流、提高、竞赛,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注意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一般是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次),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方法,培养基本的能力。



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能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熟练运用它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它去解决一些稍为复杂点的问题;


C层: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记住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如在“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后,分别设计了下面的作业:

①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②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③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④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求△AOB斜边上的高。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

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

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两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6、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设计: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在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觉到了诸多的不足,如: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不能实现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分层,虽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课后辅导、作业等方面,我们注意到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但对考试的最终评价上没有太大的改变,老师的心目中还是主要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方式对C组的同学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打击较大,因为他们总是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方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河北邢台市桥西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卫然





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课堂教学,在于学科教育。而其前提是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数学教育中就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新数学课程的课程特点,全面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一、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新数学课程的实施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心课程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新数学课程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把“教学最优化”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技能操作素教育。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4.美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随处可见,一类是数学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等。另一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等,再者就是数学问题的美。这些数学图形,数学式子,数学问题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本身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走进课堂那笑容可掬的面孔,潇洒大方的举止,口齿灵利的言语,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之妙用的电教辅助,无不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5.心理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抓好。成功者不骄傲,失败者不气馁,上课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



1、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3、加强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



总之,创造性地教育教学既是新数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新数学课程本身的要求,只要广大教师深刻领会理解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把握素质教育的精髓,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2: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