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wangl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复制链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教后心得
界首市第四中学 张贺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知识点的延伸,同时又是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的基础。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是教学关键,学会尺规等分已知线段也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直接给出定理内容及证明方法,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机械的步骤和静止的图形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感觉,并且只能向学生展示知识的结论,不便于揭示问题探索的过程。这样使学生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学生知识的认知结构中出现断层,不利于能力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过程,正确理解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结合这节教材的具体内容,我利用《几何画板》和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功能,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知识引入阶段,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功能,引导学生观察练习簿上相邻横线的距离、任意直线被横格截得的线段的长度,发现:每相邻两条横线的距离都相等,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如图1)。这样可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引入奠定基础。
在定理的提高阶段,当AB=2BC时,也可利用画板测算验证A1B1=2B1C1(向学生说明结论是正确,但仍需进行证明),为今后学习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加以铺垫。
二、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图形,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索
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根据《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图形在变化过程中保持其几何关系不变),引导学生观察被截直线的特殊位置及解决方法,探索一般位置的处理思路,寻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平移、构造全等三角形)(如图2)。从而体现出“由特殊到一般,化一般为特殊”的数学思想。
又如在等分已知线段的作图中,可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在射线上所截相等线段的任意性(即所截五条线段只要求相等,它们的长度可任意选取)。
三、 利用《几何画板》的隐藏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定理证明之后,让学生观察定理的基本图形,寻找其中包含的特殊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然后利用《几何画板》的隐藏功能展示给学生,从而得出定理的两个推论(如图3)。这样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分析、猜想,最后加以验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几何画板》的隐藏功能,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图形中发现基本图形(如图4),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加强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
四、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件的制作中,我采用PowerPoint软件与《几何画板》的交互使用,充分利用PPt的显示功能和《几何画板》的动态功能。在PPt中采用适当的颜色搭配,插入部分框图和图片,以新颖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画板的动态,变抽象为直观,化静止为运动,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加强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巩固,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为加大课堂容量提供机会。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课本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吉林省白山市第二十一中学 远玉杰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数学教学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 创设合理的情境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二、 合理强化训练
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一)加强基础性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
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 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
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二)加强图形训练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 ”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
1、 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 ⊥AB,b:BE ⊥AC c:AE=AC
d:∠ABE=30度,e:CD=BE
(1) 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 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 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这是一道再现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题,它从等边三角形及其两条高中写出5个论断,然后加以组合来研究新命题,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编拟几何题,从解题到命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独特的作用。
2、 精心编制新颖创造例题
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三、 注重非智力因素
在目前的学习压力下,普遍的心理捆扰有:学习竞争激烈,课业压力过重,各方面的期望过高,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造成厌学情绪加重。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战胜困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自信心的确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以及和谐气氛下学习成长。
总之,我们教育对象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实行新课程标准,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最好资源

河北省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 黄瑞山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任何复习资料都代替不了教材。教材能为创设数学问题、有效地考评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试题以知识为基础,贴近教材,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对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可以保证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是一种导向──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事实上,数学概念、定义及其性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的,课本中重要的例题和习题,或者提供重要的结论,或者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或者是更高层次的数学命题的具体形式,它的延伸、转化和扩展,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所以,教材丰富的内涵也是编拟中考数学试题的源泉。本文以人教课标教材一例做一说明,旨在抛砖引玉。
【教材内容】下图是3世纪我国汉代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人们称它为“赵爽弦图”。赵爽根据此图指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红色)可以如图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空的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黄色)。
赵爽利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的基本思路如下,如图(1),把边长为的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它的面积是,另一方面,这个图形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红色)和一个正方形(黄色)组成。把图(1)中左、右两个三角形移到图(2)中所示的位置,就会形成一个以为边长的正方形(图3)。因为图(1)与图(3)都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红色)和一个正方形(黄色)组成,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因此,
            
(图1)            (图2)            (图3)
【命题拓展】基础试题:例1、(2006年烟台)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如图所示,它是由四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长直角边为,较短直角边为,则的值为( )
A.35      B.43       C.89       D.97
解析:本题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性质结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方法1:根据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求解。
根据题意得: 解得: 所以, =43,故选B。
方法2:根据阴影面积和直角三角形边与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求解。
根据题意得: 解得: 所以, =43,故选B。
拓展试题:例2、(2006年北京市中考题)请阅读下列材料:
问题:现有5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1,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接成一个新的正方形。
要求:画出分割线并在正方形网格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中用实线画出拼接成的新正方形。
小东的做法是:设新正方形的边长为 。依题意,割补前后图形的面积相等,有,解得。由此可知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矩形对角线的长。于是,画出如图2所示的分割线,拼成如图3所示的新正方形。
请你参考小东同学的做法,解决如下问题:
现有10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排列形式如图4,请把它们分割后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
要求:在图4中画出分割线,并在图5的正方形网格图(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中用实线画出拼接成的新正方形。
评析:本题是一道设计精良的拼图题,把面积的计算、合情的推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命题者的铺路搭桥、思路的引导,考生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探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考生的思维过程。
答案:所画图形如图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



河北廊坊二中 刘秀丽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要求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对于数学课的要求是:使数学课堂教学从传统的集中于数学的内容方面,转变到数学的过程方面,其核心是给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需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适合于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数学的几种教学模式。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 自学指导型教学模式

所谓自学指导即: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自学内容和方法要求使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地完成自学任务的过程。

具体模式如下:揭示目标----出示提纲----自学交流----定时训练----反馈矫正。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前部分是概念,法则等,后部分是运用前面的概念解决问题的例题,

它确保了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课时”主要不是“教时”而是“学时”,教师精讲,讲在点子上,力求有鲜明的针对性,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是在互相交流,探究的方式下主动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节的概念课,

⑴目标是体会“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并给出时间,看书范围。

⑵给出提纲,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带着问题看书,宜动口则动口,宜动手则动手。因为本章是在学生对一次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讨论的,学生很容易过渡。

⑶自学交流,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巡视,指导和鼓励。学生小组交流汇报知识点,得到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概念,并估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⑷定时训练,当堂巩固,此时教师注意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自学暴露出来的疑难问题进行迅速,认真,准确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

二、探究发现型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发现型即: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技能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教学过程。

这种模型适用于新加入课本的各种《课题学习》课型。

模式如下:⑴创设情境,引入课题;⑵动手实践,揭示概念;⑶建构模型,探究规律;⑷运用新知,解决问题;⑸拓展探究,思维发散。

例如:第七章第四节:课题学习《镶嵌》,采用了上述模式。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学生收集到的各种实际生活中的镶嵌图片,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并引出课题,通过小组动手实验操作,形成猜想,提出假说,进而进行理论说明得出只用一种正多边形做镶嵌的数学表达式,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探索到了解决途径,这其中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验证了所得结论。

这种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实现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相互转化,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解决模式

即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自身活动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方法与途径。

这种模式适用于联系实际生活的实际探究应用问题课。

模式如下: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应用、拓展

⑴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⑵建构数学模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学生学习数学,就应当从小培养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然后进行交流。

⑶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都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组开展讨论、交流,然后由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这样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层面。

⑷应用和拓展数学问题;

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章的学习中,学生经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实践活动,能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制作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初步从统计图中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不少学生投入了极大热情和智慧。如:我们在讲4。3节调查“你怎样处理废电池?”时,先亲自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调查问卷,分组实施调查 ,调查者将设计好的问卷发给被调查者,然后小组抽取样本统计汇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用所学知识简要论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对所得结论进行解释的过程。通过这个“课题学习”也使学生对废电池的回收,废电池的危害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一个定量的认识,增强 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科学回收废电池的宣传和行动中来。

四、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模式如下:知识归类,整体深化----典型示例,点拨归纳----对应训练,反馈矫正----达标检测,强化定势。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关系密切,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得到提高。以上只是简单的归纳,以后会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摸索适合于新理念的新的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管理初探



湖北当阳市教研室 刘汉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显现出蓬勃生机,为推进素质教育总结和积累了经验。如何稳定和发展这来之不易可喜局面,巩固和发展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深化与发展。探索并建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使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提升,阶段性的成果得到物化和发展,将成功的经验及成果纳入教学常规,势在必行。经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我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一、 基本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对象,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数学教学应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的人,这种主动性能够使人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标准》要求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和激发学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地发展空间。《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最充分地发展。

(二)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的数学经验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提供的数学学习素材(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给学生以充分时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组织者,有效引导者与真诚合作者。教师的成功组织必须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者,多途径激发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究,启迪数学思维,点拨数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人生。同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真诚合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数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式的交流,合作式的参与学习,参与中促进教学相长。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避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数学教学评价要在价值取向上坚持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全面性,在评价对象上既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在评价的主体上体现多元性,在评价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

(六)校本研究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水平和能力的有效形式。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以及专业研究人员构成校本研究的核心。教师个人的反思是校本研究的基础;教师同伴或集体的互助是校本研究的重点;教研组、备课组研究功能发挥的程度影响着新课程实施的水平。专业人员的引领对校本研究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发挥学校研究功能,才能促进教师的整体提高,才能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二、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及规范

(一) 专业学习

教师对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推进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数学教师应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了解大众数学、建构主义课堂、新的教学论等基本理论原理;了解当今数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学科改革的方向;学习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钻研并熟悉新课标下的本学段全套数学教材;参与各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课标、教材、教法等);参与或主持学校数学课程培训和研究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数学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 学科备课

1.教学计划与要求

(1)制定两种教学计划。一是学期教学计划,分学期制定;二是学年(或毕业)复习教学计划。

(2)要做到“两个了解”:一是了解国家、上级部门有关学科教学规范及精神(包括课程计划);二是了解学校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规划与要求。“三个熟悉”:一是熟悉义教《数学课程标准》;二是熟悉任教学段的数学教材;三是熟悉任教学生的基本情况。

(3)学期计划的主要内容。①教材分析及学期数学教学目标分析;②学生情况分析(包括数学学习基础及相关情况);③落实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④教学进度及教学活动安排;

(4)复习计划的主要内容。①复习教学目标;②阶段教学回顾与现状分析;③主要措施与复习安排。

2.备课要求

(1)数学备课主体分两级备课,即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要求进行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

(2)理解并把握《数学课程标准》关于7-9年级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及内容标准;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收集、整理、精选相关的数学学习素材(观察、视听、操作、阅读等背景材料),选择、配置相应辅助教学手段(教具、媒体)。

(4)单元备课要求:分章进行,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再进行部分调整。

(5)课时备课的具体要求:①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学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②超前备课1~2课时;③课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数学活动过程设计(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形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

3.备课要素

(1)单元备课要素:①单元学习目标;②单元教材及学情分析;③相关内容教学回顾;④单元教学课时计划及活动安排。

(2)课时备课要素:①背景分析;②学习目标;③教学过程;④教学反思。

(三) 教课

1.课堂教学要求

(1)教学目标的实施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的心理基础、特征与认知水平,体现全面性和发展性。

(2)提供丰富、恰当的学习资源、素材,运用的教学媒体有助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

(3)有序的学习组织.建构明晰的“数学化”过程和学习认知过程。

(4)合理有效的学习指导。合理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恰如其分地启发、点拨,唤起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与方法;因势利导的引发、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与拓展。

(5)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调控。多途径、多方式、多主体、有针对性地实施过程评价;机智地化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学习活动时空调控适度。

(6)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参与面广。探究过程中,思维活动有一定深度。课堂气氛活跃、宽松、融洽,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7)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类指导,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数学学科语言准确、简练、富有逻辑;板书简明、合理;正确有效使用教学媒体。

2.课堂教学方式

(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式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应结合数学具体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结合教学实际,可选用或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

(2)课题学习课和实践活动课应更多地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把数学与社会生活或其它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采用“明确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考虑决策”等步骤组织学生的学习探索。

(四) 批辅

1.作业布置紧扣《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精选习题,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作业避免单一解答题型,关注观察、操作、收集、调查等实践性方面的数学问题及开放、探索性数学问题的探讨。体现弹性要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

3.“批、查、评、补”有机结合。凡统一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可尝试教师指导下的部分学生的作业或作业中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批改或互批,从批改中查找教学薄弱环节,并作好记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和矫正,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补习与个别辅导。

4.批改正确,批符、批语规范、准确;富有激励性,体现人文关怀。

5.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6.拟定学科辅导计划,多途径辅导学困生,建立学生之间的帮辅小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协作与交流。

7.教师在参与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有余力或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的指导。

8.有计划组织数学实践与兴趣活动,建立兴趣活动组,通过讲座、办刊、竞赛、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数学学习辅导。

(五) 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要求

(1)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中数学思考、问题解决、综合应用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数学兴趣和信心)。终结评价应分别从数学学业水平与数学综合素质两方面定量和定性评价。

(2)探索多形式和多途径的评价方式。避免单一分数分等的评价模式,对学生数学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的评价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需要实施定量评价,又更多地实施定性评价。①过程评价可采用观察、访谈、问答、作业、论文、报告、口试、笔试、问卷、自我反思、成长袋等多种方式进行。②阶段学业水平评价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法,实施等级评价的方法评定。评定为A、B、C、D、E、F六个等次。③阶段教学对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方法,评定A、B、C、D四个等次。

(3)建构多元的评价主体。学生数学学习评价主体应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模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评价、学习过程中学习水平的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评、学习小组成员或同伴的互评、家长评的多元评价作用,教师在综合他评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4)注重命题与考试评价。①数学试题编制应突出考查数学的核心内容(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与方法、数学基本能力),注重联系实际,关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在考查双基的同时,考查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创新意识、数学应用能力。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合理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学校应建立考核、命题、审题的管理制度。②平时测试应根据教学进度随堂进行,不得停课考试。③学期考评可进行期中、期末两次集中性测试(可采用口试、笔试等不同的方式),学业成绩确定可以推迟测试或补测的结果记载。

2.数学学习评价量表

(1)7-9年级数学学习过程评价表(略)

(2)7-9年级数学学习综合素质评价表(略)

(六) 教学研究

1.研究条件与环境

(1)稳定的研究机构。建立数学教研组,在学校教导室的管理、指导下,开展数学教研组工作。在教研组管理下,设立年级数学备课组和课题研究组。

(2)明确的工作职责。教研组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承担并完成本学科教科研工作任务;主持校本学科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培养、评选、推荐学科骨干教师;组织校际间学科研究和交流活动。

(3)基本的研究条件。学校数学教研组应有固定的研究活动室;有必备的数学专业及理论书籍、学研资料(要求有一份集体订阅的数学杂志,3-5份教师个人订阅的刊物及有关资料);有规范的教学研究制度,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规范。

2.研究的内容与要求

(1)教学研究计划。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确定的研究内容,有效的研究措施,具体的研究活动安排。

(2)备教研究。①教材研究。通过参与培训、集体研讨,个人学习研究,明确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思想,熟悉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体例,把握教材提供的学习方法与途径。②集体备课研究。以备课组为主体,间周进行一次(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应有确定的内容,有明确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情况记载。③备课管理与研究。加强教师集体和同伴备课的互助与交流,教研组一学期有计划组织2-3次备课检查交流。重视教师教后的自我反思,有针对性的作反思记载。④三类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是学科研究的重点。认真探讨研究三类课程的课堂组织的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的策略与方法,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⑤课堂教学研究的途径与管理。建立三课(汇报课、研究课、公开课)研究制度,每位教师一学期上一次汇报课或研究课,教研组一学期组织2-3次研究课或公开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集体研究的互促、互帮、互进作用。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次(每月听课不少于2节次)。在进行同伴切磋的同时,进行自我反思,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案例研究,强化研究的深刻性,推进教学研究的深化。

(3)课题实验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实际,每位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或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进行研究,注重总结研究经验与成果,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经验材料或论文。教研组应有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研究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重视研究过程管理,抓好经验总结交流,注重成果推广,完善档案建设,接受评估鉴定。

(4)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需要,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①努力把蕴藏在教师中的特长和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②鼓励学生进行参观、测量、设计、制作、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并将活动的相关内容编辑成校本课程。③调查数学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④创设、开发数学课题学习及数学活动课程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3.说课评价量表(略)

4.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对农村中学数学新课改的一点思考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梅铺中学 王泽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中学也责无旁贷地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来。但农村中学大多远离都市,地处偏远山乡,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配备不齐,学生的基本素养比城市学生差得很远。所有的这些都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改带来了很大困难,行动起来举步维艰。我校自2000年实行新课改以来,教师们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落实课改精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有不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没有把新课改精神落到实处。在这几年,我根据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农村中学数学新课改作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

思考之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当今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不在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等物质资料,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劳动者,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方法,而忽视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培养的是“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劳动者。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如果我们对新课改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改变,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理解课改精神,看清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自身不能对农村的学校和学生产生歧视心理,对于学生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较低的事实,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自己能看懂、学会的教材内容,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布置练习或作业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地探索解题思路,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考之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教师一直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改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发掘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变师长为学生的朋友,指导学生自立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1、变管理者为组织者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而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例如,教学“利息”这一课时,上课时老师从新年的压岁钱入手,使学生在讨论、交流和整理等活动中,明确把压岁钱存入银行的意义,既轻松掌握“利息、本金、利率”等抽象概念,又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整节课以小组讨论形式,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发表见解,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多年以来,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求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其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以产生新问题而终结。“你能提出和××不一样的问题吗?”“你有更巧、更妙的想法吗?”等提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更是新教材显著的特点,教师更要鼓励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深度、开发性的问题。

3、变传授者为合作者

新课改将改变传统局面,变“师者”为“交流者、合作者”。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与学生同忧同悲、同喜同乐。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每一次热情的参与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对学生的每一个错误和失败,都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和帮助。

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尊重是成功交流的关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相信学生的能力,提倡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并做学生的顾问与参谋。

思考之三:教材的灵活处理与运用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的,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实际活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份。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中以台球桌面为实例引入新课,由于农村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见过台球桌,更别说了解台球桌面了。教材以此例引入其目的是由学生身边的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的话,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教材的意图,不符合课改精神。教师要从农村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比如光的反射、折纸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思考之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整天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老师塞给的知识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本次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变“重知识学习”为“重学习过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给出知识结论,然后运用这些结论去解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跟着老师用所学结论解题,学生的思维跟着老师转,他们的创造思维和个性根本得不到发展。在新课改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既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思考之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在充分利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和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电教手段的同时,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多媒体CAI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农村中学经济条件差,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多媒体教学手段非常落后,所以在教学中,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调互补,促进教学效益、教学效率的提高。

新课改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活动。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所以,在活动中有些偏颇,也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加强认识,及时反省,总结教改工作中的得与失,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努力落实新课改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数学教学获奖论文精选

重视新教材例题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一堂教研课的启示

江苏如皋初级中学 冒建中
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的教学也倍受关注。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学校要求:各备课组要集体备课,而且,每周要有一人上组内的教研课,全体组员都要参加。听好课后还要及时进行评课。所以,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前天,我们听了陈晓燕老师的一堂七年级数学教研课,很收启发。尤其是对新教材例题的教学方面,要充分挖掘课本例题,发挥例题教学的作用。通过例题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堂课的课题是人教实验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 78 页7.2.1三角形的内角.下面重点介绍P79例题的教学。
例题: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解法一(课本解法):∠CAB = ∠BAD-∠CAD = 80°-50°=30°.
由AD∥BE,可得 
∠BAD+∠ABE=180°.
所以∠ABE=180°-∠BAD = 180°-80°=100°,
∠ABC=∠ABE-∠EBC=100°-40°=60°.
在△ABC中,
∠ACB=180°-∠ABC-∠CAB
=180°-60°-30°=9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评点:由于本例题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后,用来巩固定理的。为了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题目中还加了个条件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学生自然会想到运用刚学的定理。其实,没有这个条件,也是好做的。本例题,课本上还用了个“云形标注”,说明本例题有多种解法。
在课堂上,陈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结果出人意外,学生想出了好几种方法:
解法二: 过点C作MN∥AD
∴∠DAC=∠ACN
∵∠DAC=50°
∴∠ACN=50°
∵BE∥AD
∴MN∥BE
∴∠BCN=∠CBE=40°
∠ACB=∠ACN+∠BCN=50°+40°=9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评点:解法二学生通过作平行线把∠ACB分为∠ACN+∠BCN,再把∠CAN转化为∠DAC, 把∠BCN转化为∠CBE。这种方法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平行线实现了角的转化,方法比课本的解法还要简单。
解法三:过点C作MN∥AB交AD于M,交BE于N。
∴∠CAB=∠ACM,∠ABC=∠CBN
∵∠CAB = ∠BAD-∠CAD = 80°-50°=30°.
由AD∥BE,可得 
∠BAD+∠ABE=180°.
所以∠ABE=180°-∠BAD = 180°-80°=100°,
∠ABC=∠ABE-∠EBC=100°-40°=60°.
∠ACB=180°-∠ACM-∠BCN
=180°-60°-30°=9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90°
评点:学生受到解法二的启发,想出了解法三。老师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解法虽然也可以,但是比解法二要麻烦一些。当然,同时也肯定了学生上课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老师继续问: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解法四:过点C作MN⊥AD。
∵∠DAC=50°,MN⊥AD
∴∠ACM=40°
由AD∥BE,可得
MN⊥BE
∵∠CBE=40°
∴∠BCN=50°
∴∠ACB=180°- ∠ACM -∠BCN
=180°-40°-50°
=90°
评点:想出解法四的学生真是聪明啊,对于才学几何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想到作垂直线可是不简单啊。自然,解法四的方法简单,思路清晰。
四种解法,都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学生每想出一种方法,陈老师都有相应的图形链接出来,对照进行讲解。可见,在集体备课时,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在课堂上,陈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就在老师准备结束例题的讲解时,一位学生又有了新解法。
解法五:延长AC交BE于F。
∵ AD∥BE
∴∠DAF=∠AFB=50°
∵∠CBE=40°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F=90°
∴∠ACB=180-90°=90°
评点:学生的这种解法,非常简单。由于老师的课件里没有准备这种解法,陈老师只能够利用原图进行评讲。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为这位学生精彩的解法叫好。这出乎意外的解法,为本堂教研课增添了一个精彩的亮点。在评课时,老师们都提到了这一点,抓教学的罗俊校长也对本节课的例题教学以充分的肯定.
反思:
1. 与传统的例题教学相比,本堂课老师没有机械的“照本宣科”,整堂课符合新课程、新理念,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让学生唱主角,避免老师一言堂,为学生构建真诚,自由,和谐的交流环境.
3. 加强集体备课,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不可忽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一个云形标注,就引出了一堂精彩的课.
4. 多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多向别人学习.取人之长,克己之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3: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