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4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1:0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一、教材分析: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五、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会想到影视中所见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战斗场面,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深入领悟国歌催人奋进的力量和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从而感悟其内涵。
       教师相机板书:催人奋进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教师相机板书:战斗号角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②齐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
       “警钟长鸣”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了吗?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教师板书:警钟长鸣
  (二)领悟聂耳及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的感情
   1.你喜欢国歌吗?为什么?
   2.文中的人物对国歌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聂耳谱曲过程的句子,抓住四个“一会儿”体会聂耳谱曲时的心情及曲子中包含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这是谱出了他的“心”曲。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认识周总理、徐悲鸿、梁思成等对国歌的深厚感情,通过谈周围的人对国歌的感情,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三)整合信息,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老师讲关于国歌被传唱、定为国歌的故事,学生讲有关资料。
   3.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4.当你高唱着国歌时,想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领悟国歌的现实意义。
  (四)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2.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3.背一背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陋、催、荐”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
  (七)作业安排:

   1.把你搜集的与本课有关的其他资料和同学交流交流。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1:07:4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国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但学生并不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对于刚上四年级的他们而言,由于阅历有限要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深奥、深沉的民族情感更是不容易。为了让学生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我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感体验,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全体起立,抬头挺胸,我们共同唱了一遍国歌,再让学生谈谈国歌带给你的感受。学生说,唱这首歌是感到很庄严、很严肃,也很有气势,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2、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课堂中,学生有自由读、个人读、配乐读、师生配读等不同的形式进行朗读。学生的个性体验得到充分发挥。
    3、合理、恰当的补充资料,更能和文章产生共鸣。如:讲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是因为日本侵占了东北三省,引起了中国的人民的愤怒而奋起反抗时,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补充了八国联军中国土地上肆意抢夺、破坏的行径,中国人以前被称为“东亚病夫”,等内容,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通过了解了国外帝国主义刻意鼓动的疆独、藏独,奥运火炬的艰难传递……一幕幕令中国人愤慨的场景刺激着孩子们的爱国神经。学生认为国歌中“最危险”的三个字不能改。因为它可以使我们警钟长鸣!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  

整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理解,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起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1:07:5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材分析:课文详细继续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出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围绕“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互相指读生字,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开火车读课文,评议朗读情况。
(2)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讨论未解决的问题。
(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诞生传唱定为国歌


第 二 课 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研讨
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1)从国歌的诞生中体会。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并感情朗读。
②齐唱国歌的最后一句。从这铿锵有力的旋律中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学生可能会想到影视中所见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战斗场面,引导学生谈感受体会,深入领悟国歌催人奋进的力量和反映出的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从而感悟其内涵。
教师相机板书:催人奋进
(2)从国歌的传唱中体会
①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里可以体会出国歌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重点结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来理解。
什么叫“战斗号角”?为什么说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②还能从哪些句子里看出这首歌的“战斗号角”作用?
教师相机板书:战斗号角
(3)从定为国歌中体会
①默读第六自然段,思考:当有人对国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提出异议时,周总理是怎么说的?你有什么看法?
②齐读周总理的话,谈自己对这句歌词的看法。
“警钟长鸣”是什么意思?事实证明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了吗?
③引读最后一段,指导学生认识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
教师板书:警钟长鸣
(二)领悟聂耳及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的感情
1.你喜欢国歌吗?为什么?
2.文中的人物对国歌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①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聂耳谱曲过程的句子,抓住四个“一会儿”体会聂耳谱曲时的心情及曲子中包含的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这是谱出了他的“心”曲。
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认识周总理、徐悲鸿、梁思成等对国歌的深厚感情,通过谈周围的人对国歌的感情,感悟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个中国人对国歌所特有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国歌、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感情。
(三)整合信息,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介绍田汉、聂耳的相关资料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2.老师讲关于国歌被传唱、定为国歌的故事,学生讲有关资料。
3.了解了这么多资料,你对《义勇军进行曲》有什么新的认识?
4.当你高唱着国歌时,想到了什么?齐读最后一段,领悟国歌的现实意义。
(四)品味赏读,背诵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2.和小组内的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
3.背一背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陋、催、荐”的写法)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全体起立,配乐齐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中华民族最强音

  《义勇军进行曲》

  高昂激越 催人奋进

警钟长鸣 居安思危

课后反思:生对“抗日战争”这个概念不明晰,上好这一刻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抗战”这段历史,有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进而理解“最强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22: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