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说声“对不起”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0: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说声“对不起”(北师大版三年级)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 ,他们能自主阅读,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中讲述的故事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课文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14个生字及认识多音字“挨”;会写11个生字。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懂得知错就改、主动道歉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用具:

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8个字,并掌握每个字的笔顺规则。

    2.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教学重点:

1.书写“桌、陈、管、束、固、执、歉、敢”8个字。

  2.抄写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文《说声“对不起”》。

2.出示6个生字,学生认读。(开火车)

挨  铅  厉    秒 凑 谅

3.出示生词,男、女同学接读。

二、新课:

1.出示要写生字,学生认读。

桌、陈、管、束、固、执、歉、敢

2.分析字形,互相交流。

3.书写生字。

(1)学生自由书写生字。

(2)指名上台书写,并指名评价。

(3)书写生字,每字3遍。

(4)完成“语文天地”中“抄一抄”

*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原谅  道歉  犹豫  故意  原谅 责怪 不知所措

*抄写词语。

(5)合作学习:

*小组中,选出写最快、最好的作业,评选出来。

*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书写的。

三、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每字3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6个,会写8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朗读课文,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四、布置作业:

你在生活中说过“对不起”吗?将你的经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0:55:13 | 只看该作者
小学语文说声“对不起”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识字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正确运用音序和部首等查字法,查字典认字。
  能根据汉字的特点集中成批地识字,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有笔画笔顺等方面的基础、间架结构的意识、初步能自己去探究,体会、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课生字较多,预习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来读准字音,识字教学可以分类进行教学。如:
  陆陈眶秒——可联系实际理解字义;
  挨超窘措谅犹豫——在学习课文时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在阅读方面,基本能做到独立阅读,初步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知道朗读时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能做到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听话说话时能努力做到耐心倾听,听懂别人的讲话内容;说话时态度比较大方,能用普通话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基于这一阅读基础,分析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小作者的神态、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从语言到情感,体会人物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说声“对不起”》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和我”中编排的第三篇主体课文。学习本单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去关注集体,关心他人,克服缺点,不断进步。教材选取了《说声“对不起”》这篇课文,是经常发生在学生们中间的一件平凡的小事。“我”不小心,手中的铅笔把同学陆叶的下巴划破了,老师让我向他道歉,可我说不出口,最后,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大声向同学说了声“对不起”。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小学生应有的好品质。从课文中,咱们不难看出小作者是一个自尊心很强,比较内向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他一些鼓励,尽力给他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来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别人,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认识15个生字,区分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12个生字。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找出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紧张、害怕、矛盾的心情。
   3、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并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教学本课,可以分几个版块。
  第一版块:生活入手加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课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文明用语,并说说这些文明语言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也可以播放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录像,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版块: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课件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示:课文讲述了“我”不小心,——————,老师让我——————,可我————,最后————。通过这样一个主要内容的提示,来帮助学生来了解课文,抓住文章的主干;同时也逐步渗透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第三版块:激发讨论,体现个性理解。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在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让学生抓住小作者的神态及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的心情。也可以抓住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怎样?组织讨论: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通过讨论,让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第四版块:自由选择片断朗读,进一步体会和感受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课文的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得细致入微,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朗读,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朗读比赛的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感悟。
  第五版块:由课文延伸,进行写话训练。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句子练习,怎样使句子变得生动具体。
  本课的心理描写很有代表性,可以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2 10:55:29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后记:

  这一课“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很生动,我将它作为指导学生描写心理活动的范例来讲,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看作者是怎样讲心理活动写活的,另外强调将这些句子读好,读出作者当时的心理,学生再这样的练习中能很好地领悟到怎样写好心理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6-29 14: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