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厚积薄发,追求真实个性

──注重生活和语言积累,促进个性化习作的有效尝试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习作,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造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自由表达的能力,教师必须有效地指导,让学生练就两个基本功,即积累的基本功和表达的基本功。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想方设法使学生的习作兴趣长久保持,是练就这两个基本功的保证,也是教师要花费心事、经常的、重要的工作。



一、生活积累──巨木之本,活水之源



崔峦老师说过,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不宜大讲写法。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真实的话,真实的内容就是生活,生活的积累,是习作的巨木之本,活水之源。



如何指导学生生活的积累呢?



(一)引导──观察生活中现有的素材



叶老十分强调观察对于写好习作的重要性,他说:“初学者,尤其不能不下苦功的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不断变化着的事物,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大千世界,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才能不断丰富生活储备。谁的观察能力强,谁善于发现,谁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材料。



在学生的习作中,对生活的真实的观察和细腻的体验不时出现,有片断,有句子,教师善于及时捕捉这些鲜活的有个性的文字,积极评价,典型激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能力,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二)预设──生活中特定的素材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开展活动,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景,使本来没有的或者比较弱化的生活材料更加鲜明。在黄山召开的全国小语会成立25周年活动中,上海特级教师徐鹄执教四年级习作《写回信》。之前,在他的倡导下,上海宝山和安徽黄山的两所学校真正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在两所小学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为习作预设了生活,预设了情感。



再如在指导四年级习作《我最喜爱的小动物》时,老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与小动物亲密相处,建立友情。为了观察,有的孩子甚至买来小动物亲自喂养……



它们睡着了,我偷偷把手伸进去,抚摸它们,肚皮软软的,像细丝般柔滑,而且有一种油油的感觉……



我抱着这两只毛茸茸的小东西回家,放在一个装酸奶的纸盒里,可是这两个小东西却扑着翅膀一边向外跳,一边还叽叽地叫着,好像在说:“一二三,跳,一二三,跳……”



正是通过生活的预设,孩子们有了亲身实践,零距离体验小动物的生活,习作才精彩纷呈,所获得的感受是闭门造车所不能相比的。



(三)再现──生活中曾有的素材



就是教师创设情境,通过实物、语言、声像等形式,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再现,或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逼真片断,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在指导习作《感受父母的爱》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图片、小物件,目的是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再现。再如,摄下春游时同学们欢乐嬉戏的情景,拍下在烈士墓前祭扫烈士的场面,录下夏夜百虫不同的叫声等,在习作课上展示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生活再现激发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重点观察,帮助学生完成头脑表象的多次积累,为学生的再次情感体验创设条件。



二、语言积累──销铜之炉,铸器之模



只有生活的积累是不够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有生活经历,也有真情实感,可就是无法表达,正如“茶壶里的饺子──有货倒不出”。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之妙令人叫绝,花沾露珠鸟啼鸣本是大自然中常见到的现象,而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更是让人心灵受到震撼。



我国古代文人曾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之说,并这样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读书如销铜,聚铜火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只有“劳于读书”,方能“逸于作文”。如果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有了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一)课堂阅读教学──语言积累的“主阵地”



立足课堂,重视课本的阅读教学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材选文具有经典性、可读性,是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凭借课文这一个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既不断熟练阅读的技巧,又不断从读中悟得习作的技巧。课本必须教好学好,这是勿庸置疑的。



(二)课外阅读延伸──语言积累的“百宝箱”



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言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叶圣陶先生在50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



如何有效指导课外阅读呢?



“读书贵在少年时”,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推选优秀阅读书目



一人有好书,大家共分享。发动学生提供自己阅读过的好书充实班级书库,并且有选择地介绍这些好书的优点,拟成精彩的广告语,举行“好书推荐会”。推选出最受欢迎的书,它的主人也最先享有借阅的机会,他所选择的书的主人将是第二位优先借阅的读者,依此类推。此举激发学生纷纷提供最优秀的书目,并且不断更新。同时教师提供并引导推荐传统经典诗文,中外名著。三年来,本班书库里的书已有三百四十多本,好书比比皆是。



(2)明确具体阅读任务



师生通过民主讨论,对课外阅读任务确定了“1111计划”要求,即:每天阅读1000字左右的内容,记录100字左右的精彩片断,积累10个好词、新词,写1段简短的阅读体会(一整本读完后写一篇读后感)。以上要求全凭自愿遵守,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3)感受阅读反馈乐趣



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指名学生汇报上一周的阅读书目、主要内容,精彩片断,板书交流积累的好词、新词,师生共同理解并尝试运用。这是阅读收获的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尤其讲述阅读内容时,语言表现力极强。投入的阅读态度强化了无意记忆,加上师生的激励,潜移默化的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一环节也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循序引导阅读深度



课外阅读初始阶段,教师充分任由学生兴趣选择,浅显的拼音读本,童话、笑话故事,甚至文字较少的漫画读物等皆可。通过交流阅读反馈环节,不断激励、引导学生体会在阅读中“跳一跳,摘桃子”、“熏锅底”、“煮书”的道理和乐趣。如在交流《声律启蒙》时,有一句“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教师适时板书,请学生自由谈谈从这一句中读出的收获。学生从最初的都是七个字,都是写春天景物的,到数字、地点、时间、景物、色彩,一个一个词的意思的工整相对,教师加以渗透平仄音律的知识,学生对对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还意犹未尽,发现到“岸”是直的,“园”是曲的;“晓”是一天的开始,“春”是一年的开始;“烟”的方向是向上的,“雨”的方向是向下的……在不断发现中体会到文字之妙,阅读的乐趣也尽在不言中。



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一些古文写得很好,可就是读起来不太好懂,一天只看了四五行字。”教师鼓励引导:“别看只有四五行,收获却比一两本拼音读物大得多!”于是,她坚定了信心。以此经验推广到全班,比读好书、读中外名著,比积累,比毅力的阅读氛围空前高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5)围绕专题拓展阅读



结合课文专题阅读  根据课本的专题组织单元的编排特点,如人教实验版教材三年级的名人故事,中华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保护环境,感受父母的爱,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可爱的小动物,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热爱生命,乡下人家,五年级的我爱读书,月是故乡明,生活的启示,六年级的祖国在我心中,初识鲁迅等等这些专题,教师适时安排拓展阅读,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精选美文感情诵读  诵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而文质兼美的文章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利用晨读时间,展示美文诵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安排学生精心挑选美文,充分做好诵读准备。美文加声情并茂的朗诵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每次听读的只有两三篇美文,带来的影响,扩大的阅读量又何止这两三篇呢?



三、习作表达──积累之内化,个性之张扬



从阅读积累中,学生增强了自信。有学生曾郑重面对笔者:“老师,我向您提个意见。您在教我们学习课文时,总是让我们学习文章的优点,却从来不让我们找文章的缺点。”笔者惊讶之余更是激动和欣慰!其实,再回头反思我们课本的选文,即便出自名家大家,又焉能说没有瑕疵和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呢?



还有学生也在他的《读书论》中写道:



读书不是件痛苦的事。



若要是论读懂一本书,莫过于能找出书中的一些纰漏了。字词标点只适于积少成多,个把不成气候,若能洋洋洒洒找出它意思的一些小疵,那可就算是“出师”了。



大诗人杜甫写李白:“天子叫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倘若改“臣”为“爷”。那神气劲儿、那醉意,全写出来了──为何他不写作“爷”呢?总觉得他不及李白浪漫、神气,对皇帝有一种臣服感,故而他的诗有较高的政治倾向──也许正因为这,他才排在李白后头?真是断送了半世英名!……



正是由于广博而深入的阅读,才有如此自信的习作表达。



由积累到表达,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是思维的内在转变的过程,消极的语言已转化为积极的语言,形成了良好的语感。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内在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习作表达中窥视这一内化的过程。



在五年级习作中《二十年后回故乡》中,有学生写出“我的思乡之情如促织恋家”一语,问其创作原因,她在同学们面前侃侃而谈:“促织”是自己从古文中学到的词,它就是蛐蛐,也就是蟋蟀,而我们在课文《蟋蟀的住宅》已经深深感受到它对自己住宅的呵护和依恋,这样写不是正好表达久居外地的我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六年级上学期,笔者班级里开始掀起了一股小说创作的热潮。到现在已经完稿和“待续”的有近三十篇,有校园小说、童话小说、科幻小说、军事小说甚至恐怖小说,这些小说,大多是以连载的形式创作的,多部作品接近或超过一万字,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虽然尚显稚嫩,但各有特色。除了小说,在学生的周记和随笔中,散文、诗歌、杂文甚至文言文创作也层出不穷。



泰戈尔说过,“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一个学生在她的《习作集》中说,“我读过那么多书,它让我受益匪浅。当我提笔写到什么地方,好词语自然就蹦出来了。”学生的习作呈现出来的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阅读积累的语言内化无不包含其中。



厚积才能薄发。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关注生活细节,丰富生活积累,又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在读中悟写,体现读写结合,同时重视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眼界,增加文化和语言积累,必能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表现学生的真实个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小学习作教学必须准确定位,切实降低要求



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志远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的定位和小学作文教学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是小学作文教学种种问题的一个症结。



我们来看看近40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怎么定位和要求的。



1978年和1986年的两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定位都是“作文”。这两部大纲都说:“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都提出“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的要求。1978年大纲同时要求小学生作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1986年过渡大纲还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详略得当”,要求更高了。这些要求的脱离了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影响很大,一直影响到今天。当年陈国雄、崔峦二位先生就曾说:“现行大纲作文要求偏高。是造成小学生作文难的一个原因。”(陈国雄、崔峦《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说明》)



1992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定位是:“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的要求要求降低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陈国雄、崔峦二位先生说:“这样的修改,更加明确了小学生作文属于习作、练笔的性质。”(同上)刘秀英先生也说:这部大纲“区分了作文与小学生作文的不同层次,明确提出小学生作文属于练习的性质。”(刘秀英《〈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作文”部分的说明》)



尽管专家们这样解读,但是大纲里白字黑字明明白白写的是“作文”。毕竟与习作、练笔的提法不同啊。这部大纲还把前两个大纲提出的“用文字表达出来”提高为“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究竟“恰当”到什么程度?这部大纲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看来这个“恰当”就是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这些对小学生仍然太高。这么一来,教学实际中自然是定位于“作文”──让学生“作文章”,并不是什么“习作”“练习”,与先前没有多大的区别。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是还原作文的本来面目。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作文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这三点就是作文的本来面目。过去的作文教学的定位恰恰是在这三点上出了问题。



与这些理念相一致,2000年修订版大纲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小学生作文是“习作”。这个定位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几十年作文教学的根底,力图使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从空中楼阁回到了大地之上。



从学生心智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出发是教育的重要规律。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是儿童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尽管母语环境已经给了他们一定的潜移默化教育,口语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他们学习书面语言表达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学习写作对于小学生是一个高大的台阶。小学生只能是“习作”。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改革必须吸取近40年的经验教训,抓住小学生作文的定位这个关键,切实把对小学生习作的要求降下来。



习作就是习作,是学生自己学习写作、练习写作,决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小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作文书(杂志)选的是优秀作文、尖子作文,决不能作为普遍评价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要多做纵向比较,肯定学生的努力,习作的进步,使我们的学生“需之切”“乐其业”(叶圣陶语,见《语文教学二十韵》)。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课程目标是保底的要求,决不能因为上不封顶就拔高课程目标。



从表达方式来说,鼓励自由表达,写自己想说的话。中年级学生习作不拘文体,甚至不必成文,高年级则要求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从语言表达来说,小学生习作首先要做到语句通顺。小学生必须学习一些表达技巧,但是语句通顺却是首要的、最基本的要求。



  从内容表达上来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在内容上规定是:“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7~9年级)写记叙文要求“做到内容具体”



小学阶段呢?《语文课程表准》对小学阶段对内容要求的是:1~2年级“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3~4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5~6年级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各年段都提出了“写什么”的要求,但是1~2.3~4两个学段都没有提出“怎么样写出”的要求,到了5~6年级就一下子提出了“内容具体”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不是有些高了?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首先要“内容清楚明白”,然后才能做到“内容具体”,这是一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1978年、1986年、1992年三个大纲都要求从三年级起做到“内容具体”,没有“内容清楚明白”这个阶段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内容清楚明白”的阶段要求。



内容具体究竟具体到什么程度?这只能从表达的需要来定。现在的问题是,延续过去的要求,中年级习作也要内容具体。不少小学生作文一味追求所谓的“内容具体”,有些都具体得发胖臃肿了。



小学和初中的要求一定要有区别。



1~2年级写话重在“有兴趣”,可以做到“有内容”。3~4年级重在“乐于书面表达”,可以提出“内容清楚明白”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5~6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首先要“学习把内容写具体”,到了初中再进一步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是在“内容清楚明白”的基础上“学习把内容写具体”,而不是一下子就做到“内容具体”,更不是一味追求写具体。这样,就形成了从小学到高中“有内容──内容清楚明白──学习把内容写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充实”这样有层次的不同阶段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课程目标保底的基本要求。



在修订课程标准之际,我建议降低小学阶段习作的要求,把“内容具体”降为“学习把内容写具体”,以真正落实小学生作文是习作的定位。



这里我记起了叶圣陶先生在1919年《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说过的话:“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功,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按文字大别,不出抒情论叙二类。故但言抒情及说理。)” “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我的理解就是清楚明白,语句通顺。这样,才能像叶老说的那样,做到“小学作文之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



小学习作教学当然还存在其他问题,不过准确定位、切实降低要求却是从课程标准的规定来解决小学生作文难的一个根本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超越范文

──谈如何把范文教“活”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何久煌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都爱读一些范文,希望学生在范文的学习中有所启发,并写出安全可靠(不偏题、不离题)的文章。但是,结果总不尽人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虽然“安全可靠”,但往往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我不是否认范文的作用,教科书里的文章,就是一篇篇优秀的范文,从范文中,的确可以学到很多写作的技巧。但是,如果教不好范文,学生就只能绕着范文转圈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要求张扬个性,写个性化的作文,看来,要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教师必须超越范文,把范文教“活”。



  最近,我上了一节作文课,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再次尝试了范文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附范文一篇,谈谈如何超越范文,把范文教“活”。



“学写作文啰”



瞧!同学们正在兴兴致勃勃认真地观看《学写作文》专题墙报上的摄影素描作品。你一言,我一语,指点着,议论着……



前些日子,学校举办了摄影素描作文比赛,全校一至六年级的同学都积极参与,我们班同学理所当然也积极响应,纷纷投稿,这样好的学习作文的机会怎能放过呢!现在,不少同学的作文获了奖,上了墙报,大家可高兴啦!这些同学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大家的称赞,是他们认真学习的结果。



看着同学们的摄影素描,我真羡慕啊!我相信:只要多看、多想、多写、多改、虚心向别人学习,作文一定能越写越好,说不定,下一次作文比赛,我能获奖呢!



一、在命题上进行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我们应该把命题权交给学生,改变老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做法。



上面选登的那篇范文(下称范文),文章的题目“学写作文啰”是引用文中讲到的墙报上的小标题,墙报上的小标题还有很多,例如“摄影素描专辑”、“怎样观察景物”、“我也要学写作文”、“精彩的一瞬间”等等。在学生了解范文之后,我鼓励学生给范文换一个自己认为更贴切的题目,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把题目换成“一次摄影素描展”,因为范文内容像一篇报道,用这个题更贴切;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题目改为“摄影素描展给我的启示”,因为看完范文后最大的收获是教了我们如何写作。学生纷纷发言,都说出了各自换题目的理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通过给范文换题目的练习,加上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了下面几点:第一,文章的题目并不是唯一的,还可能有更贴切的题目;第二,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命题,可以引用别人的话做题目,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去提取,还可以从文章对人的启迪去考虑等;第三,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范文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我们不能迷信范文;第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求要简洁、生动,且能反映文章的内容。



二、在选材上进行超越



习作在定题立意以后,接下来就看选材了。作文素材要求真实、典型、新颖,作文素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程度。



在学习《“学写作文啰”》这篇范文时,我假设范文的题目和主题已定,要求学生围绕着主题给范文换一个更好的素材,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为了更好地突出‘学写作文’,我打算写参加作文培训班代替摄影素描作品展。”有的学生说:“为了学到更多写作的技巧,我认为写精彩的作文评讲课会更好。”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我都给予肯定。最后引导小结:范文的素材也是可变的,要想获得真实、典型、新颖的素材,我们必须多留意身边的事物。



三、在布局谋篇上进行超越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是成功的关键。可见,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尤其重要。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都要求简洁、自然、新颖。既然要新颖,就可以打破常用的“总分总”、“前后照应”、“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开头”等作文模式。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在小学作文教学方面颇有建树,他把培育创造力作为作文训练的灵魂,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在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力求创新。因此,范文的开头和结尾,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起码在不同学生的眼中,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指导学生学习范文时,我要求学生给范文的开头和结尾作出评价,如果认为不好,可以换一个开头或结尾。学生踊跃发言:



“范文以场面描写开头,我认为很有新意。”



“我认为通过描写一幅精彩的摄影素描做开头会更有创意。”



“我认为范文的最后一段还不是结尾,为了与第一段照应,应该在文后再加一个自然段,描写同学的心情或收获作为结尾。”



学生勇于批判范文,精神可佳!范文的结构层次经过学生的重新布局,显得更加合理,更有新意。



四、在语言的运用上进行超越



结构层次是文章的框架,语言表达是文章的血肉。文章要写得有血有肉,必须精心锤炼语言。



学习范文时,倘若不在范文的语言上进行超越,学生往往照抄范文的词句,生搬硬套,甚至不知其所以然。



在指导学生学习《“学写作文啰”》这篇范文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优美词句加以欣赏,同时,还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不满意的词句,并作出修改。有一位学生认为第二自然段中的“理所当然”是多余的,应该删去。有一位学生认为范文开头的那句话是病句,应改为“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站在墙报下,认真地观看《学写作文》专题墙报上的摄影素描作品”。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范文修改得更生动、更流畅。



五、在文章的体裁上进行超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在文章的体裁上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在指导学生学习范文时,同样可以把范文改为其它体裁的文章。例如《“学写作文啰”》这篇小报道,可以改为记叙文,也可以改为简单的诗歌。



范文,在师生的眼中,都不是最好的文章,范文仅供参考。学习范文,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范文的评点,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学习范文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当学生觉得原来的范文已不再是什么“范文”的时候,说明学生已超越范文。集全班同学智慧修改过的范文,才是学生当时心目中的范文,此时的范文,是充满个性的范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关于当前作文教学的思考



深圳市罗湖区新秀小学 马尚平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巩固并提高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的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理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改进作文教学,落实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理念,还作文教学以本来面貌,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两个作文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习作《我的妈妈》,教师说,本文要反映出伟大的母爱。学生抓耳饶思,苦思冥想,老半天后,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从小失去了妈妈,怎么写?”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的妈妈很小气,能写吗?”还有的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写爱唠叨的妈妈,爱打麻将的妈妈呢?”老师说:“不行!”顿时,学生都傻了眼,只得埋头“编造”。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同样教学习作《我的妈妈》,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拟题,一会儿,黑板上出现了许多好题目,如《爱管“闲事”的妈妈》、《能干的妈妈》、《爱打扮的妈妈》、《妈妈的小秘密》、《我是妈妈的“粉丝”》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真实的妈妈,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的锅,同学们互相介绍自己的妈妈,选择适合的题目,几十分钟后,50多位真实的、活生生的、各具特性的妈妈出现在学生和老师面前。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



以上两个作文教学的案例,很显然,后者是我们的推崇的。童言无忌,写妈妈,既可以写妈妈的伟大无私,也可以写妈妈平常与贪心。让学生选自己想写的材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想、去创造,从而发挥他们头脑的真正作用,这才是作文的本来面貌。但是,当前作文教学很多都像案例一一样,滑入了一种程式化和模式化的范式,束缚学生的头脑,从而使作文教学走入低效甚至于无效的死胡同。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拘于教材



许多教师完全依托教材,教学中缺乏对单元文本作相应的补充──很少作延伸性配套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即使有配套阅读教材,也很少利用,就课文教课文,教师自己无味,学生哪还有盎然情趣?缺少了审美体验,自然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作文时更是如此,教师布置作文,根据内容命一个题目或叫学生自拟题目,就叫学生写,学生心中无底,胸是无谱,胡编滥造,作文交上来以后,教师蜻蜓点水似的写个评语,或“中心不突出”或“材料不详实”、或“语言欠生动”或“文题不相符”,等等,没有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只是过多的指斥与批评。这种作法,学生得益定少,必也难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脱离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作文来自于生活,作文表达与生活紧密关联,然而目前学生远离作文源头──生活,学生困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又压缩了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或者沉迷于网络与游戏、视听世界,很少走入生活,观察周围的缤纷世界,更缺少参与社会活动,难以体验细致入微的芸芸众生的社会生活。总之,学生隔离了无限丰富鲜活的生活,造成作文素材的缺失,视野的盲区,写起作文来无病呻吟,呆板空洞,缺少真情趣味,缺乏鲜活的时代感。



3.缺乏阅读



现在的学生因影视和网络的影响,书读得太少,甚至许多学生已完全失却对读书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民族文学作品的认识不足,对外国文学作品更是了解不够,对文学作品里细腻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从感受,精心塑造的技法无从体会,描绘景色的渲染效果无从把握,精粹的语言美感也无从感受。即使学生虽知故事梗概,但也很难进入艺术情境中,不能够同人物共悲喜,从而无法体验语言的魅力,无法产生对语文的兴趣,无法得到由丰富的文本阅读所带来的思想积累、语言积累和审美积累,而提高作文水平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忽视情趣



很多的作文教学只重视作文的形式,而忽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像前面所讲的案例一,强调统一的中心思想,而忽略学生现实生活的差异。在对范文的引导赏析中,教师也忽视对范文描述情境的创设体验而过分强调范文的“文字”本身,不创设情境、用真实或仿真实的氛围去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而条分缕析地解剖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作文形式,把本来富有情趣的、丰富多彩的作文支解成作文知识解读课。又如命题作文中,既不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也不组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当然面对题目抓耳搔腮,瞎编乱造,长久必使学生仅有的灵感火花熄灭,情趣消失。



三、作文教学的改进



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失,改进作文教学,落实《新课标》,还作文以本真面目,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联系生活



学生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要与无限丰富的生活相联系。首先,教师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把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的写作素材来自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叙写生活的真实。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能自主地描述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写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想写啥就写啥,爱写啥就写啥,写出来后再进行启发与引导。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好“立意”与“生活”的关系。我们要摒弃“预先立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身边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所要表达的中心,然后从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对照生活,并对生活素材进行详略、取舍的加工,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2.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作文的“有趣”,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劲去学。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如配合节日举行庆祝活动、游艺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写组织过的参观、郊游,对人类艺术文化、艺术品的欣赏,还可以通过采访活动、调查活动等去了解人类的艺术。学生通过丰富而有趣的各种活动,当学生回顾活动、介绍事件或人物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关注家庭、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作文教学的前期准备早已经水到渠成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成功中提高对写作的兴趣。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学会寻找欣赏他们文中的亮点:一段话,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以作为大加肯定。要重视每一次作文讲评,大面积地肯定学生的作文,让每一次作文,都成为学生尝试成功的机会。把作文评讲课变成学生接受成功喜悦的鼓励会,是写好作文的加油站。这样,必定强化学生写作的欲望,通过不断的内化,让学生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就会有新的突破。



3.培养“人文性”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1)追求人性美。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2)展示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套话、假话。(3)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性写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作文的定位,切实改变观念,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课外积累,丰富人文涵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作文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及对策



广东省中山市开发区第一小学 陈丽



关键词:地域性方言 小学生作文 影响 改进措施



内容提要:本文就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以及对小学生作文影响的因素,从地域性方言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商榷。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笔者今天就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以供各位同行的参考和商榷。



一、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在广东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刚上学的低年级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都存在用“广东白话”(以下简称“白话”)写句子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还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条:



1.教师语言的不规范对学生写作的直接影响



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但在珠三角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本土老师在讲课时,讲着讲着居然嘴里突然冒出一句“白话”来,因为用普通话他不会表达意思了,这是长期生活的语言环境使然,也是明显的地域性方言影响的结果。我所在的学校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基本上是用白话,尽管学校要求用普通话授课,但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上多半是用白话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家里就是讲白话的语言环境,在学校本应是普通话的世界,但由于老师语言的不规范,使学生在学校里仍然有很多用白话的机会,白话占据了学生日常对话的主体,作文中也就顺理成章地掺和进了“白话”。教师语言的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



2.地域性方言影响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地域性方言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和形成,这也是造成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白话”的原因之一、



3.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具体影响及分析



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写话”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句子:“爸爸今天来车我,你走先。”(爸爸今天开车来接我,你先走。);“寒假作业我没做完,好采老师没有查出来。”(“好采”是白话,普通话是“幸亏”的意思。)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这就是学生生活语言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具体反应。因为平时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是方言,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这一端倪的出现,为我们在教学中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亮起了红灯。



我们在第二学段学生的作文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1)三年级的学生在看图写文中这样写道:“太阳快下山了,小熊问:‘你去什么地方?’”小猴说:“我去什么地方不告诉你听。”(2)在看图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有同学这样写:“从前,有位养羊人,很辛苦才把养羊屋搞好。”(3)……你用木板把有窟窿的地方钉好,那这只狼就进不到羊圈了。(4)星期天,风和日丽,小熊和小猴一起去公园玩,进了去小猴就在石头上东跳西跳。(5)四(1)班的同学陈毅峰在2006.12.26的周记中这样写到:“我的同桌是马健威,他今年十岁,他1996年出生的,他大过我。”(6)该班黄天成同学在2006.11.1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为什么听不到我的名字呢?我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我上课经常开小差,而令到我的分数减少跟不上别人?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开把劲,让我用行动和成绩来证明自己。”(7)“我们在看春节晚会的电视,爸爸和妈妈有点担心我,所以带我去黄医生那里探一下热度,去了那里,医生拿出探热针,在肩下部探了20秒左右,拔出来一看,是38度。”不难看出,例(1)──例(5)都属于地域性方言的习惯用语,而例(6)(7)就明显是方言的语言表达形式了。第二学段的学生在作文习作中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语言积累不够、运用语言的能力缺乏训练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语感的问题。规范我们祖国民族共同语的任务至关重要。学生的语言模式一旦形成习惯,将成为一种定势,进而成为我们方言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规范民族共同语培养学生正确语感的任务刻不容缓。



在高年级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很少发现有 “白话”出现在句子里的情形了,但也不是一点也没有,例如,在六年级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就看到了如下句子:“只要你坐在车里面,像是进了游乐场。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让你玩个不停,要是车上的设备不合人们的心水,只要在车上按一个键,就可以自动调节(“心水”是白话,普通话的意思是“意愿”)。这只是个别学生在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找不到普通话中恰当的词语来表述,所以就用“白话”中的词语来代替了。这种个别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的阅读量和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并不能满足他们写作的需求,他们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来完成这个语言转化的过程。



二、形成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



(一)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1)比邻港澳受地域方言的长期影响。广东属粤方言区,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白话”,有些甚至到了上学才接触到普通话,许多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已经内化为他们语言的一种模式了。(2)教师本身的语言不规范,直到现在还有的教师不用标准的普通话上课,下课后的日常用语仍然是“白话”。(3)语言环境长期没有改变,使学生浸泡于历史语言的环境中,不能突破自己的语言环境。鉴于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学,让学生早日摆脱地域性方言的束缚,学习及正确运用我们民族共同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的措施



1.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



a、不拘于课内教学,不拘于课本知识,注重向外拓展。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从他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百分之三十是得自课内,百分之七十得自课外。”可见课外的学习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大量的阅读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容量,更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b、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有人说“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量的阅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语感,好的作品还将对学生的人生、思想、和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可加强以下几项训练:(1)加强说话训练。要求学生在学校内,无论课内课外都坚持用标准普通话交谈,打好语言基础。利用口语课,规范说话要求,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规范的书面语言逐步影响学生的口头语言。从思维中改变学生的语言习惯。(3)加强背诵训练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多背诵经典的文章片段或全文、以及古诗文等,增大学生语言素材的储备量,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语言的年龄时段优势,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从书面表达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按要求加强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习作训练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就为教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便利,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用“写话”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和想象,不要对学生进行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句子通顺地写出来就行了。而在第二、三学段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第一学段中的“写话”提升到了“习作”。其具体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学与用相结合,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而第三学段除了要求积累习作素材之外,还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这样我们必须在第二学段习作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完成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时一定要内容具体,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要学会文章的基本结构,会分段进行描写。只有思路清晰了,操作才不会紊乱。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上述阶梯式的训练既让学生有个过度的过程,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习作,从心理上来说还让学生对习作不产生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对习作的兴趣。



当然,写作训练仅仅限于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习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日记,记读书笔记,写简单的影视观后感等多种训练形式,以此来达到我们加强写作训练的目的。



3.采用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受益



a、课堂现场批改作文



这种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有错误的同学及时认识到习作中的错误,还能警示其他同学避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形式直观简便,操作简单易行。



b、学生自批自改或互相批改作文



在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最崇拜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如果自己能当老师为别人改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十分乐意并热切向往的事情。利用这种心态让学生自己批改习作或为别人批改习作能充分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分辨正误,仔细阅读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习作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意义。而且批改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互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看似不经意的问题都能在他们的自批自改或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完成,这一运作不单只是改习作那么简单还能让学生的阅读、分辨、观察等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我们批改习作时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可行而又十分显效的方法。



c、读作文



在批改作文时我很少听到老师们用“读作文”这种方法。其实“读作文”这种批改方法也是一种简单易行但却颇显成效的一种方法。笔者就曾经试过让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观察到学生在读到自己写的不通顺的句子的时候停了下来,顷而,将自己写的不通顺的地方口头改正了。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里许多零星、散乱的记忆和生活体验,自己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平日的语感所唤醒,进而让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读作文”不但能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也便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听”出好的词语句段,“听”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方法尤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习作的学习和修改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变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笔者权且抛砖引玉,与同行做一个探讨商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关于习作课的一点思考



河南省宏力学校 郭德勇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作文课应该怎样上?成了众多语文教师致力解决而又悬不能决的羁绊。于是大家把希望寄托在借鉴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上。的确,报刊杂志上许多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都颇有可取之处,但是真正结合教材使广大教师有本可依的范例却并不多见。原因有三:



1.打擦边球,在作文外围扎营寨。



见诸于报端的作文类指导,往往在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和奠定文学基础上下功夫:如何取一个作文的好题目,精批精改,激励学生;如何多读书、多背诵、多摘录,丰富语言积累;如何坚持写日记,勤于写随笔,磨练学生……然而,外围上的扎营寨,只围不打,作文究竟怎样写?习作指导课究竟该怎样上?学生不明白,教师也不得法。



2.避开雷区,另辟新径。



教材中的习作要求,在教师眼里,如同雷场。欲抓又不敢抓,想教又不知如何教。所以,报刊上的课堂实录也好,摸索的经验做法也好,往往是避开教材中每单元的习作要求,另辟新径,选择一个与教材沾边,但又联系不大的内容,另开炉灶,所取得的效果倒也可圈可点。然而,其他教师在教学单元习作训练时,想借鉴却又不能借鉴,剩下的只有望文兴叹的份了。即便借鉴,学生作文也是课外的比课内的好,随笔类的比单元训练类的好。



3.就课写课,习作教学模式化。



发表的许多所谓成功课例,往往是教师自己确定习作内容,设计习作要求,安排教学过程。一节课,经常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术,举行游戏、活动、表演,插科打趣,一点一点引,一句一句掰,这儿应该怎么说,那儿应该怎么想,可以说课堂绝对是活泼的,而且,一般是到了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把这节课的内容记述下来,或变一个方式写的仍是这节课。这种就课写课的教学模式,做为作文课堂教学的佐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增强,习作水平的提高确实有一定帮助。但是,真正到了单元作文的时候,教师仍不明白怎么教,学生也无兴趣可言,习作水平可想而知。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这三种情况的效果,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没有抓住每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具体的摸索出一种可以使广大教师有法可依的习作指导的方法,可以使人借鉴推广,举一反三。所以,多数教师只能够还是老生常谈,根据单元的习作要求,在具体指导学生习作的内容上下功夫,从而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怎样改变习作教学现存的呆板模式,使学生写出个性的文章也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习作教学的摸索中,我们进行了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上针对学生本次习作中的薄弱环节,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体会作文的乐趣,感悟作文的方法,进而一课一得,指导学生习作实践的有益尝试:



例如: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七册《积累·运用五》的习作,要求学生从1.铅笔、橡皮、转笔刀;2.小溪、河流、大海;3.眼睛、耳朵、鼻子、嘴。三组事物中选择一组,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编一个故事。从习作要求上不难看出,这次作文要求通过事物的对话反映它们的品质,揭露某种现象或说明一定的道理。若从内容上指导,只会导致学生互相模仿、照搬,习作内容千人一面。针对于这篇习作,根据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把指导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写法上,教给学生人物语言的三种写法要点:



1.语言规范化:告诉学生作文中在写到人物的语言时,要做到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和没有提示语四种格式穿插运用;人物对话做到分行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及辅助内容写完后,在换到另一个人物说话时要另起一行;还让学生知道文章中用到“说”字时,要考虑到和“说”的意思一样的词有很多,譬如:喊、吼、吆喝、回答、呵斥……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用词。



2.语言生动化。通过(××说:“你过来。”)和(老师几步走到他跟前,把作业本重重的扔到桌子上,严肃的目光足足盯了他一分钟,然后,深深叹了口气说:“你过来。”看来老师真的生气了。)这两句话的对比,使学生明白要想使人物的语言生动起来,就必须注重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当然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3.语言个性化。通过例子,让学生知道语言只有注重到时代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以及说话的场合……才能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在这些技术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局部练笔,这样就把困难降低了坡度,简化处理,也避开内容指导可能引起的雷同现象。学生有了局部练习成功的喜悦与激情,作文不难写出佳作来

又如:人教版小语六年制教材第十一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学生从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以及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中选择一个人物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遇到这类题目学生的选材不外乎是妈妈送自己上医院,爸爸帮自己补功课,叔叔热心助人之类老生常谈的材料,既无新意,也没有真情实感。其实,最能体现人物品质和特点的往往是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说是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新颖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文章主人公的敬意是本次作文的关键。这些,教师心里是明白的,但教师如果只一味的跟学生强调要选小事,抓细节。学生没有感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究竟选什么样的小事,抓什么样的细节不理解,恐怕是难以在选材上有所突破的。



为达到使学生自己感悟到此次作文应注重到“选小事,抓细节”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这里缩小范围,以“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的选材方向为例,引导学生突破本次作文选小事、抓细节的难点。结合我校诵读古诗文活动,我引入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通过吟诵理解,使学生明白这是一首赞颂母爱的千古佳作。作者孟郊一生穷困潦倒,与母亲相依为命。母爱对于孟郊这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离别时的痛苦时刻。这首诗描写的是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普通场景,然而表现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歌颂的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语句朴实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一片母爱的纯情却从普通的场景中冲溢而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通过诵读,学生一脸肃穆,很容易的领悟了本次作文选材应做到“小处落笔,大处着眼。”也选出了精彩鲜活的材料:母亲为了接送自己上学在风雪中成了一个雪人的感人一幕;因自己晕船,不能进船舱睡觉,母亲不顾带病的身体抱着自己在甲板上坐了一宿的动人画面;父亲因孩子考试不好,生气而失手打了孩子,后悔得泪流满面的神情;由于自己的顽皮,不安生,将脚伸入了自行车辐条被绞伤,而父亲却一个劲自责,怪自己不小心的话语等等。在后来汇报材料时,许多学生因激动,叙述时流下了幸福、感激的泪水。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无关系的。接着,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外延,告诉学生本次习作选择好人物之后,就可以仿照“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方法选择人物身上发生的小事,出现的细节进行描述。



其实,单元习作训练,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也就是本次习作的难点。作文课上避开内容指导,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学生就会一课一得,切实提高作文水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作文教学整合实践的反思



安徽巢湖城东小学 陈维道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要实现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教师作文素质有待提高, 亟待改变学生作文的文风,教材编排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应该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教育教学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政策不能制约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整合反思



二十多年的作文教学整合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遇到许多的困惑。一直在困惑中不断地探索。这种困惑,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依然存在着。为此,有必要对作文教学整合实践进行反思,以便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作文教学整合,实现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1.作文教学,教师的作文素养有待提高。众所周知,作文的评价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受教师的写作水平、个人素养、思想观念等的影响。为什么同一篇作文,不同的教师会给不同的评价,而且评价的差距很大?这很大程度受语文教师的语文素质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作文兴趣,容易造成错误的或者是朦胧的作文行为导向。今年,辅导学生参加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举办的“新童谣、儿童诗歌”征集活动。学生写了大量的作品。在学校里,教师们对这些作品的评价都不一、而得到老师们好的评价的作品竟然没有在这次比赛中获奖,被遗忘的作品《青蛙歌》竟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等到比赛获奖消息传来,教师们才如梦方醒,对《青蛙歌》仔细的分析,才感觉到这首歌确有许多优秀的地方。这说明,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偏差的。这种评价的偏差不仅存在于重大的作文赛事中,特别普遍存在于平时的成绩测试中。常在期中和期终考试阅卷中出现好的作文得低分,而抄袭、生硬模仿的作文得高分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了损害学生的利益,也为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和障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与老师的作文素养有直接的关系,与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教风和文风也不无关系,与应试教育“分分分是命根的”管理影响分不开。基于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写作水平,端正中小学教师文风、作文教学的教风便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如若在这一方面进行实践操作性的研究,并在政策等方面支撑,作文教学整合的路将会更加的宽广。



2.亟待改变学生作文的文风。二十年前我在一所乡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当时学生想抄作文根本没途径,因为没有可抄写的作文选供他们抄。他们所写的作文大都是自我发现,自我心灵的抒发……时至今日,学生的作文抄袭之风盛行,大有无法遏制之势。每次接任新的班级(一般从三年级接任语文教学),总是发现学生作文抄袭现象,而总是下大精力对这种抄袭行为进行纠正,总是收效甚微。细细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小学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作文基本常识也几乎是零。对于仍处于应试教育管理环境中的他们来说,抄袭无遗将减轻他们的精神压力。其次,大量的作文选为学生抄袭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这些作文选有的不泛为学生作文中的精品,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生作文基础上教师的再加工。加工过的学生作文几乎失去了童真,语言也趋于成人化了。这些作文一旦被处于作文最低级阶段,渴盼考高分的小学生们阅读,加上作文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家长们的趋分不良心态以及没有制止和控制这抄袭行为的有效措施,作文选必将成为他们抄袭或模仿的范本,且有蔓延的趋势,至今仍表现出很强的势头。因此,切实转变小学生作文观念和扭转不良文风迫在眉睫。



3.教材编排和教学时间的安排应该为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教材编排应该充分地考虑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以儿童生活为主要素材,即便是历史性的或是儿童陌生的,也应该以儿童的特点为圈改编,使其适合少年儿童接受。教材编排还应该预留足够的时间,让教师教学有时间的保障。作文教学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完成的,往往要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参观、游览、动手制作等相配合。如果教材编排内容多,时间短,一不利于教师教学,使作文教学就像夹生饭一样,半生不熟;二不利于学生的作文,对于处于作文低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其作文经历必将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且又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初次作文的夹生将让他们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厌作文的情绪自然而生,将是一个无法改变的顽症。反之有时间的保证,学生作文将更加的宽松,兴趣将会更浓。本人在95年开展的直钩钓鱼作文全程教学(见案例),就用了四课时的时间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的那种激情,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至今天令我难忘。可是把此教学的方案送去评选时却遭遇了冷落。原因是课时不符合大纲两课时的要求。而要是按照两课时来教学,是无法达到如此效果的。



4.教育教学管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水平还很落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中小学的管理现状令人痛心而无耐。主要表现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低,前几年,中小学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大部分中小学校长一心为钱而忙,忽视教育教学管理,对教育教学研究只搞形式,这对作文教学的研究自然也是有一定影响的;管理的制度不合理,有的学校对教师的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不仅予肯定,反而想方设法打击,如: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正规的征文比赛,在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热情,有利于作文教学的开展,可是获得的成绩如在报刊发表等,学校不认可,在职称评定和学校评先进中也不算数。这些管理的行为已经与新课标的有关理念和有关政策相悖,是作文教学整合的一块绊脚石。因些,加强中小学校校长的选拔工作十分重要,应该将那些教育教学行家提拔到中小学校的管理队伍中来,让中小学真的的姓教。这样的管理环境中,作文教学整合才会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5.政策不能制约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发展。教育政策是为了为了保障教育有序和更好的发展,对维护师生利益,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国家未来的富强都是有必要的。但是政策的制定不能限制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发展,对教育政策的理解也不能过于片面化。这将直接导致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僵化甚至被禁锢,走上应试教育老路。举几个现实例子来说一说。



教师没有权力组织学生订阅报刊,只有上级主管部门才能向学校向学生推荐。往往推荐的是主管部门主办的报刊,又是班级人手一册,组织订阅了也不组织使用为教育教学服务。这就不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1)少儿报刊不是教材,没必要人手一册,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2)少儿、课外阅读应该广泛,单一的阅读势必造成课外知识的单一;(3)少年儿童思想活跃,爱好不一,他们有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自由;(4)教师教学的风格也不一,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有利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行为的默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5)教育教学是需要大量素材来支撑的。信息时代的来临,教师教学不能再坐井观天式,必须搜集和使用大量的材料来辅助教学,而这些材料的来源一大部分要来自适全少年儿童阅读的报刊中。当然,有的教师向学生推荐报刊书目是为了挣点外块,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教师还是从教育教学需要出发而为之的。关键是我们的政策和管理。做为一名教师,连最起码的教育教学份内的事儿都不能为之,还需要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约定束成,可想而之,教育教学的自由空间会有多大。为此呼吁:给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空间。

编辑短评: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针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材编制、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反思,所言中肯,具有普遍意义,建议广大教师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1: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