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林雪莲



  很快,又到了讲授习作《春天的发现》了。一直以来,班上的小朋友在习作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他们要不就是“脑中没材”,要不就是“心中没词”。写作难一直都是他们的心声。我知道,学生写不好文章,这跟我平常的引导是很有关系的。



这堂习作课怎样才能上好呢?我知道写景的文章,就靠凭空的想像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学校那一大片的操场,我怎么想不起来呢!干脆转移阵地,带学生下去,让他们身临其境,就地取材吧!第二天,我把这消息告诉他们是,他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且显得迫不及待了。我首先出示了观察要求: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接着我把他们引到了操场。学生三五成群的四散开去,我在周围观察他们的收获。有的学生就地坐在了跑道两旁举目四望,笔尖也同时在他手上快速的转动着;有的选择了升旗台,从高处观察;有的干脆躺在舒服的草地上与操场来了个“亲密接触”。总之,不管是谁,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不到二十分钟,就连平常写作写得最慢的同学,他手中的纪录也已经写了大半页纸了!



半小时后,我集中全体同学,坐在了操场中央,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这时候,“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高举起小手,争着要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交流的过程不时涌现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翩翩起舞、绿海洋、绿毯子、绿衣裳、魔术师、舞蹈家、伸懒腰、洗澡等等。一些平常很少见创意表达出现了:在泥土中沉睡已久的小草正在破土而出。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而小鸟就在旁边唱着动听的歌儿,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它在空中拍动着自己那雪白的翅膀,好象在为它们鼓掌呢……



我在一旁听得陶醉不已,惊讶于小朋友的观察能够如此仔细,表达能够如此的贴切和生动,同时对以往没有发现他们这一能力而感到非常惭愧。当我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时,同学们非常地激动,写作在这一刻中变得如此的顺理成章。后来孩子们交上来的佳作,再次印证了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教育家波莉亚说得没有错: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所发现,这是写作中积累材料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为后来的感悟做好铺垫。老师如果能在学生的发现中做进一步地引导,那么学生心中的感悟便会变成笔尖的文字,写起来就会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次户外写作的尝试,我自己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释放学生的个性,激活作文教学



湖南省古丈县高峰乡中心完小 李国军  



作文就是倾述,倾述是快乐的,作文本应也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起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而且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的作文训练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限制了学生写作欲望,远离学生了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释放学生个性,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增强学生习作自信。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如在教学生写作《我们的校园》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景物,教学效果就较以前大大不同。由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在教学生写建议书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给校长和教师提提建议,说说自己想说的话,一时间学生的兴趣高涨,大胆的提出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和改进的建议,连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也潇潇洒洒写了几页,效果颇佳。看来“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



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农村小学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定死,学生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习作评价适当得体,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



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学生的观察力是非常广的,他们的思维还处在未成型的阶段,在看待事物时他们往往是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去辨别事物的性质,而这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体现,是我们教师要尊重的。一个有名的实验是这样的:“0”是什么?拿着它去问大学生,大学生不敢回答,拿着它去问中学生,中学生回答是英语的“0”和数字“0”,当那着它问到小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是太阳,是鸡蛋,是花朵,是盘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教师反思,学生的观察力为什么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减少呢?原因虽多,但与我们教师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在教育中的评价往往是造成学生思维统一规范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习作评价中,教师要放开评价的标准,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总之,作文教学集中体现着对学生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活,释放学生个性,这样,语文的作文教学也才能被真正的激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让作文评语充满童趣



宜昌市隆中路小学 李萍











步入三年级的孩子们,开始进行习作的练习了。这次是他们的第一次单元习作,在我的细心辅导下,一篇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跃然纸上,深深地吸引了我。如何写好评语呢,我沉入了思考。如果像高学段那样写评语,如语句通顺,生动具体之类的话语,一则他们是很难理解的,二则生硬、缺乏人性化,我想让我的评语既达到“评”的目的,更能让他们在习作中找到快乐,从而喜欢习作。



袁婕睿的习作是《美丽的三峡人家》,经过我的点拨,是一篇非常美的习作,我“鼓励”她: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这次你让我看到了秀丽的“三峡人家”,我很高兴哦!



李锦一的《体验做菜》,把番茄炒鸡蛋炒黑了,他悟出来了“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我在评语中写出了我的感受:虽然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却让老师看到了快乐。



马易杰的《骑车看风景》,他光顾骑车,风景却没有写下来,我给他“留言”:大桥是美的,河边是美的,下次骑车去玩一定要把它们都记下来哦,还要注意安全!



赵梓君写的《炒鸡蛋饭》,香喷喷的,我写到:我知道了你的快乐,老师也想尝一尝哦!



李预的《第一次滑冰》,我觉得还可以写得更细致些,我给她的评语是:老师也想很学滑冰,下次把你的动作、技巧告诉我吧!



鲍锦秋的《下象棋》,写出了爸爸和他激烈地下象棋的过程,我给他的评语是:虽然老师没看见你们俩下象棋,可老师已经感觉到下象棋很有意思!



王嘉琪写的《风味小吃街》吸引了我:老师仿佛也到了小吃街,通过你的生动地介绍,我看到了,也尝到了,的确很好吃。



简游翰林写出了《课余生活的快乐》,我的评语是:游戏很有意思,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欢迎吗?



姚瑶把《煮面条》的过程写得很细致,我的评语是:真香!老师已经闻到了面条的香味。而张娅琦写得却过于简单,我帮助她:今天你回家再煮一次面条吧,把你所做的,所看到的,再写写,让不会煮面条的小朋友都学会。



此外,能在文章中用上好词好句的,我会对他“说”:你和许多漂亮的词语交上了朋友,继续交往下去,你会有很多收获的。对习作中错别字很多的,我会“提醒”:错别字想和你交朋友啦,你可要小心!宋秋石和雷杨把标点符号放在了格子外面,我对他们“说”:标点符号生气了,因为你们没把他们送到小屋子里面。



我认为教师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渴望教师的鼓励。好的评语就应该是一篇精彩的短文,让学生警醒,更让学生模仿,借鉴和欣赏。好教师还应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大朋友,能与学生娓娓而谈,更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学生满怀敬仰,又深觉知心。



作文评语不仅要写在作文本上,更要走进学生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浅谈课堂小练笔

浙江省奉化锦溪小学 叶静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课堂小练笔,能有效地打通阅读与作文的壁垒,通过激发兴趣,降低难度,化整为零,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训练,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书面语表达能力,因而深受语文教师的欢迎。



但是,就是这课堂小练笔,它虽为学生的习作练习开辟了另一阵地,为学生抒发情感提供了另一空间,为习作内容增添了无限精彩,但我们也时常能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现象一:没有合理挖掘教材因素,单纯强调每课必练,忽视多与少的统一、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讲到某个关键词或某个重点句式时,立即要求学生仿照造句,借以拓展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某个中心段后,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段的写法“如法炮制”。这样生硬的“课堂练笔”迫使学生无感却要抒发,无话却要述说,这样的练笔显然是高耗低效的。有学生甚至编了童谣:“练笔练笔,一天不练,老师生气”。



现象二:课堂练笔纯粹为写而写,无视恰当时机。曾听一位教师教学课文《鸬鹚》,在学完鸬鹚的外形后,教师出示了红腹锦鸡的标本,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且不说这样的课堂练笔对高年级学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单论先让学生闷头写上几分钟又细细交流后,老师再来引导学生学习下文,感悟作者是如何写鸬鹚灵巧捉鱼,此时学生的思想早已“跳离”了课文,教师还能牵得回来吗?老师势必要重新想方设法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再走进课文。这样的练笔,脱离课文语境,显得支离破碎,劳而无获。



现象三:练评脱离。由于课堂练笔的密度大,而且篇数较多,因而有的教师在学生完成练笔后,根本没有时间细致地批阅,只是淡而无味地评上个等级便给了学生。这样没有对学生练笔的优缺点进行及时表扬和指正,完全是为练而练,练评脱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创作激情。



由此看来,进行课堂练笔最怕的便是急功近利。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标的颤动”。我想,功利性太强的课堂练笔,是不是也患了这种“目标的颤动”症呢?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因文而异,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在练笔时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对于学生练笔,我们要积极开放地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情动而辞发,例如采取现场讲评,评优激励的方式;评文也评人,以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人文合一;进行“综合会诊”,以追求最佳的批改效果……



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撬起地球”。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注意根据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来确定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巧妙挖掘训练 “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下面,笔者就如何开发与利用文本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进行丰富、活泼的有效性练笔,谈几点做法:



1.整合时代背景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做”,去“玩”,让他们做得开心,“玩”得有味,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仅其过程生动活泼,而且这种“写”也会让学生成为一种享受。教材中的有一些课文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因而在预习时学生经常会收集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就是我们训练学生习作极好的素材。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详细地描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而对于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战争结果却只字未提。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整合、汇编,完成课文完整背景的补写。如:1950年,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难以挽回败局的情况下在板门店同中朝签订了停战协定。在这历时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志愿军缺水、缺氧、缺粮、缺弹,但他们仍顽强抗击侵略者,并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毛岸英等,而且有36万6千的中国将士血洒疆场。可以这么说,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用中国人民子弟兵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唇齿相依、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意。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返回祖国。朝鲜人民纷纷来到车站相送……这样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了解,更培养、提高了学生写作时的归纳、整合资料的能力。



2.扩充情节略写



课文中有许多内容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或是篇幅的限制,作者进行了略写。这里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内容,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的因素,让学生想、说、议、写,不但能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得到一次拓展,还能使创新的萌芽又一次破土而出。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略写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练笔的形式把这些“空白”补充出来,使它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血有肉。例如《车塘捕鱼》一文,最后一段中写道:“而我们这些孩子,等大人捉完鱼,也学着英雄的样子下了塘,去扫荡那些残存的小鱼、小虾、河蚌,间或也可抓到一两只呆头呆脑的乌龟、甲鱼。”教学时,就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想象,来描写“我”和一帮孩子们跳入塘内“扫荡”的情形。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塘里的水被水车抽干后,我就卷起裤角跳入塘中。“哦!”其他孩子也拎着篮子,铅桶、木盆一拥而下。我在塘中仔仔细细“摸索”着,生怕遗落了什么,咦?这是什么东西呢?我的手突然摸到了一个滑溜溜的东西,抓起来一看“啊!是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我按捺不住心里的兴奋大声地叫了出来!再看村头的阿三,他两手伸进泥里,使劲地掏啊掏,过了半天,终于掏到了一只呆头呆脑的甲鱼。红儿虽然才5岁,也专心致志寻找着。“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了一只小虾。”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村子里的胖胖,他为了抓一条小鱼,在泥坑里走几步,摔一跤,可真把他气坏了。眼看抓到了,可一不留神,那调皮的小鱼又从指缝间溜走了。只见胖胖脸气得通红,用劲九牛二虎之力,把手伸进泥坑。“哈哈,你这条调皮的小鱼终于被我抓住了吧!”他得意地笑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同时,不但读、思、想、写得到了的和谐的融合,还培养了他们根据中心谋篇布局、安排材料的能力。



3.填补列举空缺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语文课本中有的文本多处出现句式排列整齐、结构相似的句群,列举量虽少,却是练习填补、仿写的范例和素材。如《台湾蝴蝶甲天下》中的“拿‘兰屿黄裙凤蝶’来说,它产于台湾的兰屿岛,是凤蝶中最美丽的一种。它的后翅有大型金黄色花纹,由于鳞片的特殊构造,逆光看去,会发出灿烂夺目的珍珠般的光辉。这种色彩,在全世界的蝴蝶中是独一无二的。再如‘皇蛾明阳蝶’,它双翅的形状、色彩,不像普通的蝴蝶一样对称,大小也不一、据说,这种蝴蝶在一千万只中才能发现一只。至于‘蛇头蝶’,它翅膀的上端长着象蛇头一样的图案,两翅张开,足有洗脸盆那么大,是世界上最大的蝴蝶。”根据此句的结构和句式特点,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蝴蝶命名依据:即以这种蝴蝶最大的特点为名。随后启发学生根据这种写作方法,结合文中提到的另外三种蝴蝶的名字,猜测它们的特点,用上“拿……来说……再如……至于……”这种句式来完成列举再生。同学们兴趣昂然。有学生写道:拿“大红纹凤蝶”来说,翅膀上布满犹如血脉的大红色花纹,飞舞时真像是一团燃烧的火焰。再如“红边小灰蝶”,其特征就如其名,翅膀边缘是红颜色的,而翅膀中间是灰颜色的,是世界上最小的蝴蝶。至于“宽尾凤蝶”,它的后翅竟比前翅还要宽一倍,远远望去,你会以为这种蝴蝶是倒着飞行的,只有走近细细瞧,才能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此时,学生不但多形式多角度地表现了蝴蝶的特点,更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4.挖掘词语内涵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抓住“饱经风霜”来进行练笔:“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请你用几句话写出来。” 在习作实录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引导他们借具体情境挖掘“饱经风霜”的内涵,学生对其的理解不仅仅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类似词语还有很多,例如《李时珍》一课中的“山高路远、严寒酷暑”二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练笔:“李时珍在采药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像这样,让词语与学生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这样通过相似联系,有一个个生活画面亲身经历奠基,词的理解就不再是枯燥的意义,而是丰富的形象。这样,通过挖掘词语内涵,词语不仅仅是作者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的感受。学生不仅深切领悟了词语的涵义,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课文的情感。这样这个词就越有活性,其再生功能就越强。



5.拓展情境空间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拓宽,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的练笔:“同学们,战斗结束后,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悲痛但却又无比崇敬的心情,用挖战壕的铁锤和钢钎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如果让你们写,又会怎么写这句碑文呢?”当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时,我发现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完全是学生情感的真实写照。有的同学写到:“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有的同学写到:“邱少云,您是我心中一颗闪亮的明星。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您光辉一生将记录在共和国的英雄史册里,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还有的这样写到:“敬爱的邱少云,您安息吧!敌人已经投降了,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不难看出,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感受和想象写了出来。正是由于情境的巧妙设置,才使学生动情、动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学生真挚的情感。



以上只是教学中随机练笔的几种方法。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的小练笔,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绽放诗韵花朵,尽展童真童趣

──儿童诗写作教学初探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许立锋



【论文摘要】儿童诗是以诗歌的形式、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童真童趣,是一种艺术语言。在指导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中,教师应立足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情趣情感,努力去发现和思考孩子们语言中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循循善诱,激发他们表现欲望,从而去感受语言这门艺术。在这一过程中,朗读和欣赏是基础,感悟和发现是源泉,模仿和创作是途径。语言需要实践,更需要感悟,儿童诗为两者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儿童诗 写作教学 艺术 语言创作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深入,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视对儿童文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又强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由此出发,在小学阶段进行儿童诗教学便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的。所以,他们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表述不够准确和完整,但却充斥着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虽然渺小,但十足珍贵,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艺术魅力,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阅读它,欣赏它,感受它,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因此我认为:让孩子学写诗,比学写文更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



儿童诗以孩子独特的视角来表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和情感世界,是一种艺术语言。它将美丽纷呈的现实生活和大千世界一一描画、展示在不同读者面前,会使读者初悟到一些或浅显或较为深刻的生活哲理,使孩子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我经过近一年儿童诗写作教学的尝试,吸取了一些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去发现和思考孩子们语言中的闪光点,积极引导,循循善诱,激发他们表现欲望,从而去感受语言这门艺术。在指导儿童诗阅读和写作中,我认为朗读和欣赏是基础,感悟和发现是源泉,模仿和创作是途径。教师要让孩子努力在诗歌中去探索美、感悟美、创造美。我特别注重引导孩子抓住以下几个“闪动的灵感”,进行儿童诗的阅读与创作。





一、留住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瞬间



一位作家曾说过:“你可能不会作诗,却是个诗人。你虽然不会写诗,可你一定有诗人的感觉,诗人的灵感;你虽然不用诗句表达,却能在内心赞颂、吟唱。”其实写诗并不难。如果你能留住生活中令你动心的、令你难忘的、令你感触深的每一个瞬间,加上自己的理解,用诗的语言和形式记录下来,那就是诗。



诗是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捕捉。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肯定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眼睛。教师要洞察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失时机地将他们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描绘出来,这是一次加深印象,重组体验的过程。在指导孩子们读诗与写诗时,教师能有意地剪取生活中某一瞬间的情境,在情境中迸出诗的火花。例如我在教学中用语言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包汤圆,明明一家人也围坐在一起包汤圆。可是明明还不会包,于是他就学了起来。那他是怎么学的呢?”(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说说。)然后我一边出示小诗一边说:“有一位小诗人这样写到:元宵节到了,/我跟妈妈学包汤圆。/第一个汤圆──又黑又扁,/样子怪怪的。/第二个汤圆──又小又瘦,/不过已经换上了白衣裳。/第三个汤圆──又大又圆,/我高兴地大叫:/‘汤圆长胖喽!/汤圆长胖喽!’/”我让孩子们大声朗读这首诗,他们很乐意读,脸上还洋溢着纯真的笑容,有的还在比划动作,已经达到了阅读与欣赏的目的。于是,我就延续情境,让孩子们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难忘的、有趣的经历,然后让他们按照儿童诗的格式写一写。其中一个孩子以《给泥娃娃洗澡》写到“泥娃娃,/脏又脏,/我来给他洗个澡。/他不听,/到了水里就逃跑,/把我弄得脏又脏。/”一个泥娃娃在小作者的笔下就是一个跳动的精灵,让读者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天真与活泼。



二、感受心坎里每一份暖暖的真情



冰心曾经说过:“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群最善感的人群。”孩子需要呵护和关爱,就像花儿需要水份和阳光,而这种暖暖的情感一旦让孩子感动,便会根植于孩子心灵深处,并将这种体验和感受传递给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去关爱别人。只是有时,孩子不曾留意。



学写表达感情的儿童诗,需要引导儿童感受情境,在情境中找到最感动的细节,运用一些实物、情节间接地赞美、抒发心中美好的感情,让儿童诗成为“爱”的结晶,闪烁着“爱”的光辉。在儿童诗中,真挚的抒情,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让读者有着出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母爱,是儿童文学中讴歌的主题之一,在学写母爱这类儿童诗时,可先让孩子阅读、积累相关的诗歌。比如在指导写《冬天妈妈》这首诗之前,我先让孩子欣赏抒情诗《雪、妈妈、我》:“我们回家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风儿吹紫了您的脸蛋。/脚步在雪地里,/艰难地书写着爱。/妈妈,/那时冷吗?/您微笑着说:‘/有你在妈妈的身边,/你就是妈妈的太阳。’/”情境的创设营造了一个心理场,于是就有三年级的孩子这样写到“冬天到了,/外面黑压压的。/家里,/明亮的灯光下,/妈妈为我打着毛衣,/她用嘴烘着手。/我呀,/悄悄地钻进了妈妈的被窝,/‘妈妈,我要做你的小暖炉。’/”小诗语言虽然浅显,但折射出一种母子情深的“爱”,读后不得不令人感动。



真情的表达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和响亮的口号,只要感受到了,感动过了,自然会流露在朴实的语言当中。比如一位小诗人以《我的名字》为题,这样写到“我有许多名字,/早上起床,/我擦了一把脸,/爸爸叫我‘小猫咪’;/擦好脸,/我吃了满满一碗饭,/爷爷叫我‘小老虎’;/晚上,/我躺在床上‘呼呼呼’地睡觉,/妈妈叫我‘小小猪’。/家里人爱这样叫我,/是因为喜欢我,/我听了这些名字真高兴!”小诗人就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真切感受。阅读这些小诗,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体验,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情与情的沟通和传递。



三、体验与自然每一次亲密的接触



大自然本身就充满着诗情画意。如果你置身于美丽的公园,如果你漫步于绿油油的田间,看到的是那摇曳的绿草,娇嫩的鲜花,挺拔的大树,闻到的是淡淡的花香,清新的泥土味,偶然间传来悦耳的鸟叫声,这一切让你尽情地感受着大自然所赋予的洒脱与烂漫,怎能不让你在心中发出由衷的赞美?



指导写好涉及大自然的儿童诗,关键要让诗歌充满大自然的灵气,充满纯真、清澈、快乐的气息。孩子与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爱玩,流露出对自然界的无比好奇和渴望,这就为写好童诗奠定了情感基础。在指导过程中,我让孩子在校园里去找找季节的足迹,去发现大自然的每一种变化,小草、微风、阳光、雨滴等都成了孩子们心中感受的对象。春雨绵绵,赤日炎炎,薄雾缭绕,大雪纷飞等自然景观,都让学生细心观察,切身体验。一次次与自然亲密的接触,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感受,激发了探索与发现的欲望。一个孩子把“秋天”比作“秋姑娘”,写到“秋天到了,/秋风迎来了秋姑娘。/秋姑娘飞过草地,/小草点头微笑。/秋姑娘飞过树林,/叶儿跳起了舞蹈。/秋姑娘飞进花园,/花儿向她问好。/不知不觉,/秋姑娘已来到了我们的校园,/同学们尽情欢呼:‘秋天真好!’/秋姑娘慢慢地飞到别处去了,/她去告诉别的朋友们:/‘秋天到啦,/秋天到啦,’/”首先,小作者喜欢秋天,这是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善于抓住了秋天的景物──“秋风”,并将它人性化,流露了自己天真、活泼的性格。又如教材中有一首儿童诗《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后作业要求:“举例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在学生踊跃发言后,我问学生:“想不想做一回诗人,写首与课文一样好的小诗?”孩子们忙铺纸提笔:“树上飘落的叶儿,/那是黄色的蝴蝶。/大自然在空中写着:秋天已来人间……”这样的小诗便是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结果。



四、奏响生命中每一曲和谐的旋律



肖川博士曾说:“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在儿童诗写作教学中,让孩子去关注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是实施“完美教学”的有效途径。



生命,对于万事万物来说都是平等的,高贵的。可能孩子对于生命的价值理解不深,然而他们却能以自己的淳朴和天真感受着生命。就如在指导写关于“鸟”的童诗时,我事先就让学生去听听鸟叫,学学鸟叫,试着和鸟儿交个朋友,为小鸟安个家,同时仔细观察鸟的行动。写作课上,我再让他们议一议,画一画,最后,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写成诗。有一个孩子就这样写到“谁都怕冬天,/因为冬天冷。/小麻雀却说不,/在没有叶子的树枝上,/唱着歌。/谁都说冬天难看,/白茫茫的,/没有颜色,/小麻雀却立在枝头,/给光秃秃的树,/添上一片会飞的叶子。/”读完这首小诗,我们不得不赞叹小作者捕捉灵感的独特和充满人性美的想象。这只麻雀是作者选定的一个情感的使者。小诗营造的意境泛着淡淡的温馨,拨动了读者的心弦,这是两种涌动的生命所撞击出来的浪花,包裹着人性之美。又如在学习完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后,我让孩子们以“小草”为题材写一写它的生长特点,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到“小草,/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勇敢,/不怕风吹,/不怕雨打。/要是我能像你一样顽强,/一定会和你一样快乐。/”另一个孩子在他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小草,/你绿绿的,/是春天的色彩,/也是生命的色彩。/”为何这不起眼的小草能得到孩子们的赞美呢?原因就是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吸引了他们,感动了他们,这正是关注生命,感悟生命的开始。孩子们在创作诗的过程当中也体验了生命的价值。





五、张扬群体中每一种独特的个性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体现在自我的创造性、体验性和自主性。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生命;张扬个性,也就是发展生命。



在儿童诗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在融洽的群体氛围中,要提供表现个性的舞台。这样,孩子的创造空间会随之拓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孩子,让其敢说,敢想,敢写,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写一写“雨”,题目自拟。在动笔之前,我在黑板上画了几种不同的雨滴,形象比较模糊,然后让孩子们说一说这是什么?接着让他们在纸上画一画“雨”还有没有其它的形象,和伙伴表演一下下雨时的情景。在这一过程当中,孩子们对于“雨”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或可爱,或可恶,或轻柔,或有力。一个孩子以《雨姑娘》为题,这样写到“雨姑娘可真好!/给蓝天爸爸摧背,/给白云妈妈揉腰,/给小草弟弟洗脸,/给桃树姐姐、柳树妹妹穿上了花衣裳。/”另一个孩子以《雨点》为题,这样写到“老天爷,我问你,/怎么老是哭不停?害得我没有好心情,/放学路上走烂泥。/雨点呀雨点,/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你。/你何时回家去休息?/”还有一个孩子以《雨滴》为题,这样写到“雨滴到底有多轻?/落在桃树上,/为她涂了一点口红;/雨滴到底有多重?/落在大海里,/大海就波浪翻腾;/雨滴到底有多小?/落在土地上,/跟我们玩捉迷藏。/”不同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儿童情趣,它让儿童诗充满着独特的个性美。



儿童诗能让孩子受到美的熏陶和智的启迪,更能增加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儿童诗,是孩子语言和思维中冲击出来的浪花,它晶莹剔透,充满着无限的童真童趣。儿童诗,更是一种艺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美的情感,令人陶醉。愿诗韵的花朵在美的浇灌中竞相绽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日记──捕捉精彩写作素材的好途径



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第二小学 郭山平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没有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日记中。



1.循环日记,小组合作搜集精彩。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这一方式运用到“循环日记”的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三年级上学期,我在班级开展“循环日记”活动,要求各小组六个同学合作,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再自己写。老师每天及时批改,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评赏。每周评出优胜小组。这样,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等,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此间学生们也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同一个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他们的习作能力在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增强。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精彩镜头不断涌现,如丁颖的《亲子马拉松》,郭思敏的《吃相素描》,肖海的《有趣的科学实验》…



2.周记交流,互评互学创造精彩。周记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培养选择材料的能力。三个级下学期开始到四年级,学生进入周记形式。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周记交流。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四人小组中的其他三篇周记,对其中的一篇周记进行书面点评,要标出优美词句,并写出评语,注明点评者。四人组中的“最佳作品”和“进步最大”将发表在班级习作集《小作家》里,评语和点评者一起发表。这样一来,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就要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必然非常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懂得了欣赏的方法:如标出好词好句;发现与众不同的材料能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推荐;感受到同学文章中的创新思维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等。在相互阅读中发现和借鉴,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镜头,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也得到拓展。如在查找“中国传统文化”时,陈晨有了这样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无边无际的星空,古代建筑就像其中一颗灿烂的星星……万里长城无比雄伟、壮观,但每当我看到它时,一股痛楚的滋味便油然而生,因为修筑长城葬送了无数老百姓的性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富有价值的思考啊!吴蓉《种绿豆》时观察到“种子发育不好,胚芽没有发育健全,豆苗就长不出来了”……



日记本使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习作就是生活,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多了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尝试:作文评改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草地小学 张叶生 郭效青



一、 学生集体评改



本环节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互相进行评改。其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六人的评改小组,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进行修改,(尽量回避本组学生的习作)教师加强指导。鉴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评改中首先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错字、标点、不恰当的词和句上,尽量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急于发表修改意见,只给以口头上的提示,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自己去发现不足,改正问题。同时,教师讲授一些眉批、总批等作文批改方面的指示。待学生批完之后,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广泛交流个人的不同看法,然后由小组统一反馈,并有小组长代表进行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及时对每组写出不同的评改意见。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找出他人文章问题的所在,而且能从不同的好文章中汲取精华,达到引以为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之目的。


  二、 学生互批互改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他们对同伴的作文时时充满好奇,可有意去让他们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在此过程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自由找伴,互相交换作品,安排了学生同桌互该、优生互该、差生互该、优差生互该、一人读大家改的方式。在批改之前,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要点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修改。之后要抽样检查,防止学生走马观花。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给每个人一个辩论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主角地位意识。但也要注意不要喧宾夺主,偏离训练重点,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改中学习,改中有所提高。(本身能去正视别人的问题就是一种进步和创造)通过学生之间的改改画画,圈圈点点,并带有鼓励性的小评语,使学生潜移默化学到了他人的习作方法,提高了分析、判断和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气氛友好、平等、融洽,避免了教师的单项灌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他们习作的自信心,为以后自己修改做好了准备。


  三、学生自批自改



众所周知,学生能够独立的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通过互改,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正跃跃欲试,都想急于“露一手”,想亲自“摘个果子吃”,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极好时机,让学生进行自批自改。在这一过程,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作文写完后,先轻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的细读,边读边加批注,边读边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改好,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给与奖励。老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再打分评出甲乙丙等级。同时教育学生要细心、认真、说真话,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并养成自改自查的良好习惯。



四、师生互批互改



首先让学生试着改老师的作文。选择好题目,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写作,并从学生作品中选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范文,把老师的文章夹入其中让学生一同评阅。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再就是在互批中最关键的是关注好差生的具体表现,在活动中要采取相应措施,适度定标,放缓进度,做到起点低,反馈及时,多鼓励、勤表扬,善于去捕捉和呵护他们的闪光点,树立好写作的信心。我在转化差生中坚持做到了面批、全批、细批、勤批,对差生的成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是最深有感悟的。



总之,作文的批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导向性。学生评改作文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活动认识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淋漓的发挥,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生机与勃勃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20: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