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园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链接生活 让孩子敞开心扉

──习作指导课例举略

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习作指导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软肋。因循守旧、缺少创新的指导模式导致习作教学高耗低效,令学生苦不堪言。课标中明确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教学时,应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换言之,习作即是,把学生在生活中目之所及、心之所感,轻松愉快地诉诸笔端,让那情与景、人与事,自然界的草木鸟兽、季节轮回,心灵的感受与畅想,涓涓流淌于字里行间,与人分享。整个过程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共鸣的心理需求。笔者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有效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生活的通道,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再现生活,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实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下面,笔者想以几个习作教学片段为例,谈谈怎样实现有效的习作指导。



一、 创设情境 开启思维



A教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想象作文──编童话故事。因为是借班上课,这位教师先和孩子们畅谈读过的童话故事,交流自己对主人公的真实感受。敞开心扉的师生交谈,一下拉近了彼此距离,孩子们迫切地想把自己感兴趣的童话人物介绍给老师,话匣子被轻松地打开了!



接着,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诗意的话题──《树叶上的童话》,谈话是这样开始的:“昨天,老师正在桌前看书,突然飞来一只可爱的小燕子,它嘴里还衔着一片精美的树叶,它把树叶轻轻地放在我的书桌上,转身离去,不一会儿,又衔来一片。就这样飞来飞去,我的书桌上就落了满满一层树叶。” 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期待着要发生的神奇的事情。老师继续说道,“这时,小燕子开口说话了,它说,自己每年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就把他们记在了树叶上,现在它马上要飞往南方去了,托我保管这些树叶。我仔细一看,树叶上果然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故事。”



谈话进行到这里,小脑瓜中满是童趣与幻想的孩子们,个个都对老师的讲述信以为真。当教师问到“你们想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吗?”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希望能够亲自一睹树叶上的童话故事。于是,猜故事主人公、猜故事情节、猜森林趣事……“树叶上的童话”就这样开始讲述了。



以上的教学片段,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创编童话故事的热情,并未在课始提出教学任务,令学生望而生畏。而是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童话情境。教师的讲述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小燕子南来北往见多识广,小燕子衔来树叶托我收藏”这些情景非常真实地在孩子脑中浮现。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情景:衔树枝和草根的春燕在屋檐下忙碌做窝;秋雨过后,燕子充满留恋地列队南迁……这样的现实场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又赋予了新的意义──树叶上的童话,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于是,孩子们开始迫不及待地猜测树叶上都有哪些主人公,都记载了哪些有趣的事。我们说,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所讲述的故事,也许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其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以上童话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因为其植根于生活,在孩子心中有了可想象的场,再加上孩子宝贵的创造,树叶上的童话就变得鲜活、真实了。显然,孩子在情境创设中,自觉地进入了习作编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了写的需求问题。  



二、 植根生活 开启思维



B教师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记实作文《我学会了……》。常规的习作指导方法是,教师先放手让孩子说“自己学会了什么”,然后练说经过,接着选择两到三篇习作做“靶心”,在品评中,引导学生要把事件经过介绍具体,要加入自己的所感所想,最后动笔练写。而B教师的指导则更为细致得法,她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学会了……后,把学生交流的素材进行疏理归纳,例,书法、舞蹈、吹笛……教师引导归为艺术类;骑车、洗碗、收拾屋子、做饭……归为生活技能类,还有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体育运动等类别。然后给孩子以引导,“其实,大家刚才归类的这些内容,每位同学都可能经历过好多,由 “学”到“会”的过程中也肯定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己学习某一样技能时,给你感受最深、最难以忘怀的经历……”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从众多的素材中认真筛选,进行二次选材。



以上教学片段,很好地解决了开启思维、精心选材的问题。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会” 和“感受”的事情太多了,最初交流时,他们可能是随意的,并未经过细致地思考与筛选。教师这一步所进行的材料分类,会帮助他们梳理出在不同类别中自己经历过的更多的生活素材,会调动他的生活体验及内心感受,提醒他选择自认为最有趣、最难忘、最值得记下来的材料。结果正如我们如料,先选“学会弹琴”的孩子,又忆起了自己“学会吃药的事”,先选“学会骑车”的孩子,又忆起了自己“学会给打点滴的妈妈拔针头的事”,还有孩子围绕“生活技能”谈到了自己在乡村的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喂鸡、捉蛇” ……孩子尽力在众多素材中筛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镜头,个个畅所欲言,尽情而忘我的展现个性。这的确应归功于教师对材料的有意疏理与巧妙归类,学生的思维被真正开启,生活体验被有效调动,习作的素材源源而来。



三、提供话题 开启思维



笔者还听过另一节三年级上册的编童话故事习作指导,教师大胆放手让孩子去编故事,结果发现,孩子不是受读过的童话内容局限,所编故事情节雷同,就是想象漫无边际,不合情理。而执教《树叶上的童话》的A教师深谙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了让孩子避免凭空联想,不着边际,她为孩子提供了有趣的想象话题,例如:①“树叶上的童话可有趣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明明是猫和老鼠,名字却叫‘一对好朋友’,你们能猜猜是怎么回事吗?” 再如:②“另一个故事更有趣,主人公是狐狸和小熊,名字却叫《神奇的泡泡糖》,你们能猜出泡泡糖神奇在哪里吗?” 同样是提供话题,拓展思路,二者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话题①是在主人公关系的矛盾处引发思考,在题目中就暗含了情节的起伏,主人公关系的转变;而话题②却把重点放在泡泡糖的“神奇”上,从思维难度上来说,前者发生的事件可能只在主人公之间进行,而后者是被一块神奇的泡泡糖联系起来的,更增加了想象要合理的要求,可以说孩子接受的每一次挑战,无论是语言还是思维难度,都是螺旋上升的。



A教师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续编故事的训练:“动物王国有一片美丽的森林,那儿树木茂盛,空气清新,开阔的草地上,鲜花盛开,动物们快乐的玩耍。一天,第一家森林商店“小猴多多”商店开业了,给美丽的森林增添了热闹的气氛,可是好景不长……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可以发挥想象,大胆地续编下去。“这一次给出的话题留有一定的悬念,其中的“好景不长”可以引发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是货物被盗,还是小店的生意出了问题?是森林的环境状况需要警示呢,还是……



以上教学,A教师抛出的是一个个非常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话题,减缓了编写坡度,让孩子有据可依。但虽说是话题,却既无语言,又无情节,只为孩子提供可想象的凭借,可称作想象情节的一个生长点。孩子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触童话故事,胸中不知珍藏着多少个有趣、难忘的童话。以此为基础,以老师提供的话题为灵感,插上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童话王国之中,于是,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讲述的童话故事都让人大饱耳福。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有趣的话题,疏理繁杂的生活素材……为孩子语言、思维、想象的契合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笔者相信,有了教师的有效指导,有了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扎实的语言积累,他们定会像小鹰张开双翅,翱翔于习作的蓝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新课程理念下三年级习作教学设计



胜利镇小学校 杨桂容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三年级则要求:“开始练习习作时,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主要是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强调如实表达,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再现生活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基于上述要求,我们三年级语文组教师结合我校的市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小学教学设计》,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三年级习作教学设计》子课题研究,现就我们研究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呈现给大家。



一、习作教学设计中要把“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作为前提



习作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要产生情感,那必须得要有兴趣,兴趣是习作的前提。



1.在阅读中激发习作兴趣。教师要发掘教材本身的语言因素,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表象,与作者产生共鸣,并真正领略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产生一种想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体验,表达出来的愿望,进而产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



2.在写作中培养习作兴趣。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时时留意,处处观察,心有灵感,提笔写来。



(1)在习作指导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学生无意注意的心理特点,寓习作指导于观察和活动之中。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观察和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一篇习作。让学生感受到习作是件愉快、高兴的事。



(2)在习作批改的时候,要坚持多就少改、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表达;不要轻易地或大段地删改他们的习作。批改和评讲学生的习作,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并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



(3)在班级和学校里定期开展优秀习作展览等活动。开展好各种有益活动,给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平台:每天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欣赏,每月推荐好的习作上中队刊、大队刊展示,每期组织一次习作竞赛,每期推荐些习作在儿童读物上发表……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加乐于表达,不断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二、习作教学设计中要把“引导学生搜集习作素材”作为根本任务



(一)积极引导学生搜集生活素材──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习作时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中明确地指出:要“留心周围事物”。我们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处处要做有心人,随时随地都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倡学生写日记,培养他们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1.要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不仅要在学校中注意观察,而且要在家庭中注意观察,还要注意观察社会现象。不仅要观察周围的人、周围的景,而且要观察周围的事。新奇的事物要观察,那些别人不注意的事物也要注意观察;好事要观察,做得不正确的事更要细心观察。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秀美山川、河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田野的瓜果蔬菜……只有引导学生勤于留心身边的一切,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才能写下真实的见闻、感受、想像,习作才能有内容可写。



2.要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观察不仅仅是看,还包括听、问。观察一个事物,首先要选准观察点。观察点,选得是否准确,十分重要。观察点选好后,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带学生去观察秋天的田野时,要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或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观察。其次观察要有耐心。因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我们要把那个事物发展的过程观察清楚。如观察花生的生长过程时,要指导学生观察花生是在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



3.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在过去一些学生的习作中,对人的描写,往往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没有抓住人物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习作《记一个熟悉的人》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上台,然后让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同学的不同之处,再把他们的外貌口头描述出来。还有一种情形:在记一次活动的时候,部分学生只能粗略地写几句话,其原因也是在活动中没有进行细致观察的结果。在观察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发现事物新颖的东西,或从事物中悟得一个道理,那么他就会对那个事物产生感情。一旦对那个事物产生了感情,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就会有写作的积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收集好词佳句



习作要写得优美生动,跟平时积累优美词句分不开的。我们三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的每一篇范文都很优美,每一篇课文里都有很多好词佳句,教师要鼓励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把好词佳句用一个本子摘录下来,每天背一个优美词语、一个优美句子。还要鼓励学生课余多看课外书,把课外书上的好词佳句也积累下来。要学会应用,鼓励学生每天用一个优美词语说一句话,每次在习作时,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



三、习作教学设计中要把“体验习作是生活的再现”作为突破口



(一)                  (一)在阅读教学中,再现生活,体验文本源于生活的过程

(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我们所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来源于生活的。如在《金色的草地》的第一自然段是作者的所见、所感;第二自然段:“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贡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我们学的这些优美的词、句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亲身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所学文本,布置学生仿写一段话,也可布置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片断,让他们去领悟文本源于生活。



(三)                     (二)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尝试把生活转化为文本

(四)                                                      

三年级的学生习作时,常常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以及事件发生的环境不能进行细致的描述、前因后果弄不清,有时即使写出来了也觉得别扭,缺乏条理性,让人读来头痛。在指导学生写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课余生活》时,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结合第3课《爬天都峰》一课的综合性学习提示,提前一周让学生观察、搜集自己一周的课余生活,要记下自己一周的活动内容、收获和感受;然后在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余生活都做了些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互相评一评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并说一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最后在习作中,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最喜欢的课余生活是什么?想一想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难过的事等,然后把自己最喜欢的课余生活、或事在小组里给同学表演一下,选些表演得好的同学在全班示范,边表演边口头描述出来,并请同学们评一评,自己改一改再说,最后再叫学生们把自己刚才说的写下来。让学生在“回忆──表演──描述──再描述──才写下来”过程中,体会到原来习作就这么简单,习作就在我们身边。



  总之,在设计三年级学生习作时,一定要在培养习作兴趣、收集习作素材、渗透和树立“语文学习的习作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上下功夫,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张扬个性、充满活力的开放的习作大课堂”。只有让学生不怕写、爱写、会写、善写,才能写出有时代气息、有灵性的习作来,才能写出他们真实的生活,写出他们独特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巧用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



山东省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小学 乔化亮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笔者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庸,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课前储存写作材料



培养作文能力“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运用录音美化阅读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运用电教软件辅助阅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笔者尝试将阅读课搬到网络教室,首先将网络教室里每台计算机安装上“科利华语文快速阅读”软件,这套软件上存有大量的阅读材料及相应的问题,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学生的阅读兴趣陡增,文章看得快,回答问题准确,由于软件上所设置的问题辅助功能,学生答对了会立刻受到表扬,而答不对也会得到相应鼓励,一节课下来的学习效率要比在普通教室里的提高三四倍。



二、课堂指导写作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评改写作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有鉴于此,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如果在作文前使用了录像(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过观察写作材料的作文,还可在成文后的作文评改中将电教多媒体协同使用,用录像展示观察内容、写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学习习作,指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评议、修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构思作文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诵古诗,学作文”

──作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河南宏力学校 郭德勇



 多少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大难题之一,尽管许多教师在作文中进行了大量的摸索与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长期训练下去,却终究未跳出为写作文而教作文的圈子。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经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之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于它的存在。”现行的作文教学研究大多是摸索作文的途径,方法和规律,这其实是在激活已存贮在大脑中的那些与作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上下功夫。一旦激活,学生的作文当然会有一定的提高,但往往时间一长,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又会裹足不前。这是因为研究忽视了学生大脑中存贮的相似块。试想,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那些与某次作文相匹配的相似块,你的方法再好又去激活什么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想要长期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处理好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与积累存贮相似块的关系,也就是既要探索作文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又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尝试着进行了“诵古诗,学作文”的作文教学实践,以期在作文教学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诵古诗,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结合当前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着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古诗文作为材料提供给学生做作文练笔的材料;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作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新大纲中明确的指出的:“语言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意我想也在于此。

  在“诵古诗,学作文”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提供材料,进行练笔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内容精粹,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练笔。



1.拓展外延,多角度练写全文。



有些古诗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这就可以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难忘的一节课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入诗境,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如:我在教给学生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时,学生了解了诗的由来后,仿照当时正在上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写出了《戏说贾岛产》一文。文中叙述了贾岛是一个颇负文采的小和尚,在受到了一个云游四方号称算卦铁嘴的游说之后,蓄发还俗,进京谋求功名。但是却屡试不中,又没有了回家的盘缠。他听说当时的京兆尹韩愈礼贤下士,广交天下文人,认为这是一个发达的机会,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天,趁韩愈外出的时候,故意以思考诗作为名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被军兵抓住押到韩愈面前。贾岛连忙解释是因为自己沉溺于诗作,不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究竟是“敲”好,还是“推”好。正沉思的时候无意冲撞了大人,还望大人原谅。韩愈听了这些不但没有责怪贾岛,还为贾岛的好学深受感动。欣然邀请贾岛入府中长谈。并力保贾岛做官。从此贾岛开始飞黄腾达。文中一个聪明有心计又爱耍点小计谋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虽然写得有失偏 颇,但小作者精巧的构思,大胆地想象,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骨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啊,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岑参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文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只要悉心指导,许多古诗文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2.根据需要,有目的练习片断。



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这里所说的写作训练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片断训练。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燕语莺声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进行写景片断训练。再如:《小儿垂钓》要求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头发蓬乱,手持钓竿,掩映在河边草丛中,行人问路,急忙摇手,但却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自由自在,憨态可掬的可爱情态。古诗文中可以作为片断训练的诗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教师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片断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感不断加强,词汇不断丰富,句子更加通顺,条理更加清晰,最终达到熟能生巧,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目的。



3.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古诗文中有许多作品,作者只精炼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到关键处嘎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或者地作品的叙述中,与人物交流时,只截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其余的语言干脆隐去不提。当然这是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进行的“技术”处理。但这却为我们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留下了很好的用武之地。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画了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雨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 闻犬吠,风雨夜归人”前两句,地承接中又有跳跃,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之间有一段时间,应有一些可以描述的事物的。如:主人的询问,投宿者的应答,主人要尽的地主之意,与投宿者的感激礼宾司,作者都略去了。那么在此教师就可以创设情景,安排一次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揣摩人物可能进行的对话。又如:《寻隐者不遇》作者在诗中只写几句典型的语言,其它的都隐去不提,在这我就曾经安排了一次口语交际的训练。通过吟诵,学生完全理解诗意之后,我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诗人与童子,进行演练。在后来进行的练笔中学生写道:诗人气喘吁吁,边擦汗边来到隐者门前,举手扣门。“谁呀?”伴着一声清脆的童音,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位关挽双髻的童子,门内走出来,“请问公子有事吗?”诗人连忙拱了拱手:“这位小哥,敝人这边有礼了。”“还礼,还礼。”童子连忙也拱了拱手:“啊,小哥,麻烦你通报一声,就说贾岛前来拜访。”诗人恭敬地说到。童子一听,一脸歉意:“哎呀,真对不起,我师傅今天一早上山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这么大的山,我也不知道师傅在什么地方。”“这……”诗人失望极了。“要不公子明天再来,明天师傅在家中磨药,不会出门的。”童子说。“那也好。”诗人又一次拱了拱手,“隐士回来之后,还请小哥通禀一声,就说贾岛曾来拜访。多谢,多谢。”“不客气,我一定会把话带到的。” 童子爽快地答道。“那就拜托了我先告辞了,明日再会。”“恕不远送,公子走好。”贾岛转身向山下走去。一段谈话,想象合理,活灵活现,学生甚至将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古人说话的方式,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训练长期开展,怎么会不使学生语言有所提高呢?



二、归纳方法,指导作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范文。诗作中诗人所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可以说现在写文章所运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诗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认真摸索古诗文的写作运用规律,归纳古诗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限于本人的阅历有限,还未见过相关内容的文章,加之古诗文的内涵的博大精深,不敢妄言,只能罗列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古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被历代无数读者所称赞,说是千古绝唱。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图,意在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但诗中并未直白的叙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处处景物却在气氛上刻画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意境。旅者那种思乡的愁绪,旅途的孤寂跃然纸上。从诗作中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的是通过景物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我们将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一――景物衬托法。



2.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后两句“夜籁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来。“作者陆游在此并不像前两句那样直抒自己的爱国之情,而是将笔墨放到了自己做的一个梦上。梦中自己骑着身披铁甲的战马,踏着冰封的河面,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杀场。此时的陆游已有六十八岁,年老力衰,但在梦中还记得上前线立功杀敌,一腔爱国热情,从一个梦境中充溢而出。作者在这儿通过梦境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我们将这种写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二――梦境展示法。



3.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诗人在饱受战乱流离之后,突然听到胜利消息的狂喜情态。诗中作者通过“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动态的描述,使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听到平叛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我们把这种通过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归纳为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三――动作暗示法。



4.古诗《咏鹅》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绘了鹅的形体,从“曲颈”到“白毛”再到“红掌”,抓住了部位的鲜艳色彩“白毛”“红掌”,还有神态动作“歌”“浮”“拨”,把鹅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十分可爱,是一则描写小动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过诵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与规律是“按顺序,抓特点”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摸索中,我们还从古诗文中归纳总结出许许多多实用的写作方法。如:根据《早发白帝城》中诗句描述的长江水流之急,小船轻快的方法,归纳出可以进行外延的“无形事物有形衬”的写法;根据《鹿寨》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个描写空山深林幽静的句子,归纳出“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另外还有“言情就写情,字字句句都含情”,“言情不体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等根据古诗文归纳出来的方法。这些方法并没有针对整篇作文而提,而是针对于作文的细微之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地方,一法一诗,形成系列,进行训练。在从古诗文提炼方法时,教师必须注意重到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达到教学目的即可。这样长期训练,既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有使学生熟吟古诗文,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素养。



三、吟诵理解,促进感悟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注重到通过吟诵、理解、入诗境、悟诗情,促进学生对诗作意境的理解和写作方法的感悟,潜移默化



地指导学生作文。



如:人教版小语六年制教材第十单元的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夸夸自己的爸爸或妈妈,选择一两件能表现爸爸或妈妈关心和爱护自己,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来写。这类题材可以说是一个写了千百遍的老题材,遇到这类题目学生的选材不外乎是妈妈送自己上医院,爸爸帮自己补功课之类老生常谈的材料,既无新意,也没有真情实感。其实,最能体现父母之爱的往往是些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甚至说是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怎样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新颖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敬意是本次作文的关键。这些教师心里是明白和,但教师如果只一味的跟学生强调要选小事,找细节,学生没有感情,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对究竟选什么样的小事,找什么样的细节不理解,恐怕是难以在选材上有所突破的。为促进学生感悟,我在这儿引入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呤》一诗,通过吟诵理解,使学生明白这是一首赞颂母爱的千古佳作。作者孟郊一生穷困潦倒,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最爱历名山大川,母爱对于孟郊这位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离别时的痛苦时刻。这首诗描述正是这种时刻,母亲为游子缝衣的普通场景,然而表现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歌颂的是天底下最伟大的母爱。语句朴实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一片母爱的纯情却从普通的场景中冲溢而出,扣人心弦,催人泪下。通过诵读,学生一脸肃穆,很容易的领悟了本次作文选材应做到“小处落笔,大处着眼。”也选出了精彩鲜活的材料:父母为了接送自己上学在风雪中成了一个雪人的情景;因自己晕船,不能进船舱睡觉,母亲不顾带病的身体抱着自己在甲板上坐了一宿;父亲因孩子考试不好,失手打了孩子,后悔得泪流满面;由于自己的顽皮,不安生,将脚伸入了自行车辐条被绞伤,而父亲却一个劲自责,说是他的不小心等等。在后来材料时,许多学生因激动,在叙述时流下了幸福、感激的泪水,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与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是不无关系的。



“诵古诗,学作文”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体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商榷。只要我们去发掘其中的宝藏,踏实的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作文水平与语言素养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让农村孩子乐于作文



五峰县五峰镇中心小学 田晓霞



从教以来,本人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觉得农村作文教学,存在师生双难的问题;一是学生各自基础差异较大,加上农村信息闭塞,生活单一,教材中某些习作内容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一味地让学生按要求习作,无异于闭门造车;二是教师调动频繁,农村缺少优秀教师,作文指导往往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进行习作评价。总而言之,农村的作文课堂过于压抑,缺少乐趣。



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本人认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切实从农村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引导他们观察、发现,引导他们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作文的生活化。现撷取本人的的几个作文教学片段,浅谈一下新课改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一、欣赏学生的善意举动,保持一颗童心。



上课铃响,我大步流星地来到教师门前,未加思索就推开了虚掩的教师门,一步踏入室内。忽然,两把扫帚“从天而降”,砸在我头上,教师里顿时爆发出排山倒海的笑声。摸着头,我怒从心起,准备给以“颜色”,可看着那一张张兴奋的笑脸,我又有点疑惑:一向纯朴老实的学生为什么一反常态,敢打老师呢?脑海里一闪念,我记起今天是四月一日,联想到三月曾对学生提过这个有趣的节日,我不禁莞尔,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恶作剧,更始于他们发自内心的欢乐。于是,我让学生以此情境作文,可写人,也可叙事。



在这节课上,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让我放弃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成了学生可“戏弄”的朋友,师生关系的转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弃了照本宣科,抓住学生瞬间的情感焦点,急于与人交流的欲望,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文如泉涌的乐趣。



二、参与学生的创意活动,守护一份童真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教学时,针对学生所接触的事物有限,一直以来又鲜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实际,我借鉴了于永正老师的“鸡蛋跳楼”的实验,让习作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上课前一天,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学生议论纷纷,激发了学生急于了解真相的兴趣。第二天一上课,为了“鸡蛋从三楼扔下来而不碎”的问题,学生炸开了锅,由开始的不可思议到认真思考,再找合作伙伴动手实验起来。有的用报纸、抹布把鸡蛋重重包裹起来;有的用方便袋给鸡蛋装上“降落伞”;有的把鸡蛋固定在墨水盒里,再把它放入装满水的袋子里……



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亲身体验发现的过程,一个个奇思妙想,闪烁着学生的智慧。在动手操作、体验发现中,学生想叫就叫、想笑就笑、想跳就跳,原先使他们头疼的作文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三、开放学生的生活环境,拥有一种童趣



第二届宜昌市中小学生主题征文比赛以“家乡”为主题,为了引导四年级的学生参加写作,从平日觉得单调的家乡中发现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茶园,来到茶叶加工厂。学生们一边给爷爷奶奶泡茶,一边听与茶有关的故事。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指导他们确定写作主题,从茶园美景到采茶劳动,从茶叶制作到品茶留香,在浓郁的茶文化中体味家乡的美。



这一次习作,促使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中去发现以往不曾发现的,从而获得新鲜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将自己独特的见闻、真挚的情感一一道来,写出了《罐罐茶》、《水仙毛尖》等优秀作文。



“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语文,乐于习作,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努力。



1.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学生不再是白纸、容器,他们有思想,有尊严,对生活有着独特的看法。学生不再分三六九等,优与差只是人为的界定、鼓励。教师要及时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在学生面前蹲下来,平等交流,分享快乐。



2.教师应参与学生的“学”。



长久以来,教师一直站在“传授”的位置上,主导着整个教学的内容、进度,授课按所备教案一丝不苟,不敢有丝毫逾越。冷冰冰的“你教我学”,没有感情交流,没有思维碰撞。学生所看见的只是一幕独角戏,作为一个旁观者,他们可以无动于衷。教的本质是引导,我们的教学应变为师生共同的舞台。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而且是“合作学习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赶紧凑上前,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发现快乐。



3.教师应开发有活力的课程。



语文课程不单指教材,教材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它与我们的生活仅仅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要钻进去,创造性地融入自己的智慧,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习作课,创造快乐。



“我手写我心。”这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应积极追求的习作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小学“全程快乐”作文教学初探  



河南宏力学校 郭德勇



  
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现状无论如何也不能令人乐观。学生普遍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这也正是众多教师多年来想致力解决的一个难题。但因出发点不同,原因不一,也就形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百花齐放,莫衷一是的局面。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令许多教师手足无措,不知究竟该何去何从。其实,这只是一个作文理念的问题,有了一个正确的、先进的理念作支撑,许多东西都是可以“洋为中用”的。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教学理念才是先进的,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呢?在第一线工作的同行们应该都有这样的发现,学生当中总有个别学生并不惧怕作文,而是喜于作文,乐于作文。他们把下笔前的憧憬,行文时的冲动,成文后的喜悦当作了一种可以回味的精神享受的过程。当然,这只是部分学生的一种个性体验。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把这种部分学生的个体体验变为每个个体的体验,使所有学生都能“轻轻松松落笔,快快乐乐作文”,充分享受作文全程的快乐。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到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活”字上下功夫



这里的“活”,包括作文教学的内容,形式,课型三个方面。



内容活:就是说不可把作文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材之内,应大胆地跳出教材之外,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学生喜闻乐见的,抒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和学生眼中的生活瞬间。



形式活:作文教学的形式其实就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达到同样一个目的,教学的方式却是灵活多变的。譬如:教学的目的是耕田犁地,其方式可能是“刀耕火种”,也可能是“黄牛犁杖”,或许是机械化工作。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总之,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灵活的进行教学是学生喜欢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课型活:课型活是说作文教学应摒弃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改,学生看的呆板作文教学模式,变单一课型为多元课型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们摸索出了五种作文课型

1.作文活动课



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新鲜素材的课型。教师可以把活动带入课堂,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开展活动。包括观察课,材料积累课,自由活动课和创设情境作文课。



2.技法传授课



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阅读教训练项目进行写作指导,有计划的向学生传授作文常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课型。主要目的是降低作文教学坡度,使学生的表达多样化,情趣化。



3.批改指导课



是以传授批改作文方法为主的课型。这种课型,教师要首先教给学生评改一篇作文的方法。以后,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不同的习作要求的作文提出批改的侧重点和要求,使学生在互批互改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习作水平。



4.写作评点课。



这一课型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写作课,老师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导只为指路,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然后就是学生写作;第二步评点课,教师浏览全部作文后抓住作文中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示范评点,并出示评改要求,然后,学生进行互批互改。对批改有异议的可当堂反批。从而缩短作文教学的反馈时间。这种课型一般应安排在两课时内。



5.佳作欣赏课



就是对教材中,读物中,学生习作中的有助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文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结构的剖析,词句的欣赏,情感的体味,在欣赏阅读中渗透习作指导的课型。



在实际教学中,这五种课型穿插运用,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喜爱程度有很好的帮助。



二、题目上做文章



作文题目必须具有开拓学生思路的引发功能。记得一节作文课上,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为开阔学生思路,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作文题目《我》,然后问学生:“会吗?有内容可写吗?”全班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于是教师在“我”字后面又加了几个字,题目变成了《我这个人》,又问学生:“会了吗?有材料吗?”这一次,班上有四五个学生举手。紧接着,老师粉笔一挥,又添上了几个字。题目马上变成了《哈哈,我这个人》《嘿,我这个人》《唉,我这个人》《呜呜,我这个人》……这一下,不等老师询问,学生们纷纷举手,齐声嚷道:“有了!会了!”后来,学生写出的作文也精彩纷呈。由此可见,有一个好的题目,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学生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爱好、脾气、秉性也各有特色。对于同一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一次作文,题目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做到多样化,去迎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知条件,引发学生写作的激情。



三、“名”字上出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正在写一篇作文,若问他们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往往瞠目结舌,除了说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写会挨批评之外再无他言。至于为什么要写文章,写这篇文章对学生本人有什么意义,几乎无所考虑。于是,他们匆匆动手,从开头到结尾,只是以不挨老师批评为准则,过得去即可。这也正是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写作没有交际对象,表达不问交际双方的实际需要。试想,这样怎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怎样提高呢?俗话说得好“出师有名,方能有目的而为之。”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如:在《于老师印象记》的作文教学设计中,于老师在进行了必要的课堂的教学之后,让学生写好《于老师印象记》这篇作文寄给他在徐州的学生看,来说明于老师课讲得怎么样;在《劝戒烟》的教学设计中,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封信寄给自己吸烟的亲人,劝阻他们远离烟草;在《轧面机》的教学设计中,于老师要求学生为不会使用轧面机的老师傅写一则轧面机的的使用说明书。这种做法,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出师有名”的创作热情之中,怎能不写出有些的文章来呢?



四、勤批改挖潜在



学生写完一篇作文以后,往往会有一种成就感,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他们希望能够尽快的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这种激情一般能保持两到三天左右。如若在这期间,教师能评判出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并指导学生修改。学生的印象是最深的,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然而,一个语文教师往往要批改一个班级的作文,耗时却需一周至两周左右。等到教师批改完毕,学生的激情也丧失殆尽。拿到作文,只不过匆匆瞥上一眼分数和老师的评语而已。至于老师为什么这样批改,该怎样修改这篇文章,他们已无有心情去认真思考。教师的辛勤付出收效却甚微。因此,缩短教师的作文批改周期,在学生的兴奋期内评改结束,也是学生快乐作文的一个有力保证。要想做到这一点,前文谈到的写作评点课不失为一种妥善的解决办法。它即教给了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有使学生交流了习作,同时缩短了评改周期,升华了学生习作的激情,可谓一箭多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若想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作文的快乐,就必须想方设法满足其发表的欲望,肯定其成功,鼓励其改进。佳作欣赏课是合适的方法之一、至于恰当的评语,示范宣读,展览交流的方法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满足学生这种欲望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依实际情况而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悦对学生写作是有益无害的。



五、语言中树典范



德国教育家地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教育艺术,在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已不能再仅仅成为一种传业授道的工具,而应充分发挥其以下功能:



1.唤醒功能。



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寻找侧重点,用话语对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进行唤醒。例如:作文情景设计《退牙刷》,学生在第一次退牙刷因没有礼貌,不讲方法失败后,教师相机引导:“想想看,怎样说话才能让售货员心里觉得高兴,愉快的把牙刷退掉。”学生一听恍然大悟。接下来的表演中,不但用上了礼貌用语,并适时夸奖了售货员,分析了退与不退的利弊,最终退货成功。这其实就是教师语言唤醒功能的具体体现。



2.激趣功能。



也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风趣幽默,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因为语言的诙谐能够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有助于情感的交流,激活学生的灵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于老师印象记》教学设计中,于老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材怎么样时的话语:“再看看于老师身材怎么样,瞧瞧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当学生错误的用了“苗条”一词时,于老师一笑:“我有那么漂亮吗?我要是个女的,听了你说的那心里可美了。”在学生回答用上了“匀称”一词时,与老师又说道:“听了你的描述,我心里想吃了蜜似的。看来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这寥寥数语,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坦诚、和蔼,多么的诙谐、有趣。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排除了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自然会兴味盎然,畅所欲言的。



3.示范功能。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学生语言的可依之本,为学生提供可循之道。课堂上教师不妨之乎者也几句,不妨旁征博引几回,不妨多用几个句式,几种修辞。不要怕学生听不明白,就如同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词一样,听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也会用了。



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使学生作文的过程始终浸润在艺术性的语言唤醒、示范和愉悦之中,相信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体验会与日俱增的。



六、技术上多扶持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把一个题目或一定的写作材料交给学生,便要求学生写出我们理想中的作文。或是对学生进行所谓的作文指导:如何开头,怎样行文,如何结尾,甚至细致到了一句话的写法。然而结果却是学生要么茫茫然不知所措,要么按照老师的悉心指导,循规蹈矩,挤出一篇篇似曾相识的文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技术上的多加扶持是很有必要的。这里所说的技术是相对内容而言的。写作文的时候,有效地指导不可缺少,但这种指导不应放在内容上,而应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该如何操作的技术上下功夫。解决了技术问题,学生作文时无困难和障碍,自然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例如:作文《××与××的对话》,从题目上不难看出,这则作文要求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人物的品质,揭露某种现象或说明一定的道理。若从内容上指导,可能只会导致学生互相模仿、照搬。针对于这篇作文,根据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我把指导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写法上,教给学生人物语言的三种写法要点:



1.语言规范化:告诉学生作文中在写到人物的语言时,要做到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在中和没有提示语四种格式穿插运用;人物对话做到分行写,一个人物的语言及辅助内容写完后,在换到另一个人物说话时要另起一行;还让学生知道文章中用到“说”字时,要考虑到和“说”的意思一样的词有很多,譬如:喊、吼、吆喝、回答、呵斥……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用词。



2.语言生动化。通过(××说:“你过来。”)和(老师几步走到他跟前,把作业本重重的扔到桌子上,严肃的目光足足盯了他一分钟,然后,深深叹了口气说:“你过来。”看来老师真的生气了。)这两句话的对比,使学生明白要想使人物的语言生动起来,就必须注重到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行描述。当然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3.语言个性化。通过例子,让学生知道语言只有注重到人物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时代特点以及说话的场合,才能更好的刻画出人物的特点。



在这些技术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局部练笔,这样就把困难降低了坡度,简化处理。学生有了局部练习成功的喜悦与激情,作文不难写出佳作来。



其实,影响学生快乐作文的因素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用外在因素激活内在因素,用内在因素促进外在因素,一定会使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保持愉快的心态,真正做到轻轻松松落笔,快快乐乐作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找回童真、童心、童趣

──对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及教学对策

余杭镇太炎小学城南校区 胡敏



前言:



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次对话:



暑期一起学车的师弟(大学生):“师傅,学车是社会实践吧!”



师傅:“应该是吧!”



“学校叫我们写一篇社会实践,到时到网上去找一篇交差吧!”



“网上?!”师傅一脸迷芒,“怎么能这样学习呢?”



“叫我自个儿写三、四百字也写不出!……”



“我们小学生都要求写四百字呢?”我迫不及待地说。



“我儿子读初中,作文倒还会写,可读起来总觉得不够好。”



师弟笑笑。



感想:



一个大学生连作文也不会写,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么失败!俗话说:万幢高楼平地起。基础不打扎实,万幢高楼也只不过是个不平稳的空架子。这不禁使我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下几类问题:



  (一)起步较晚,造成习作坡度陡。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作文教学的训练,到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起步较晚。作文教学应当是由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长期以来,一二年级忽视说话以及写话训练,三年级开始就拼命搞命题作文,坡度太陡,学生望而生畏。



(二)注重模式,轻视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



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相当程度上,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压抑其独具匠心的棱角,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最后作起文章来却是中心不明、条理不清、语句不通、文法不顺。



  现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不得不归罪于小学时期作文模式化教学的恶果。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而并非简单的套用模式。纯粹的模式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失去了真我,没有了兴趣,而且弱化了学生的个性。



(三)注重课堂,轻视了学生多彩的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然而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离开了生活,缺乏了感受与体验,造成学生对生活中很多写作素材都不熟悉,有的也是一知半解。曾看到过一则关于学生作文的报道,想来令人心惊。某城市一小学中,老师让学生以“大米”为素材写作,城里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认识,根本不知道天天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于是闹出了“农民伯伯把大米从树上摘下来”的笑话。但是开怀之余,我们又不得不对此作一深思,一言蔽之,怎一个“惨”字了得?



(四)注重指导,轻视了对学生评价。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据调查表明,在来自小学的100份问卷中,能反映出老师按时进行作文讲评的只有61.6%,能有质量地组织讲评的仅37%,这个调查结果说明,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讲评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五)注重范文,轻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几年前,上海曾举行过一次师生作文与评改比赛,结果有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苏北有个县也做过类似测验,结果也出乎意料。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为一个以评析他人文章、指导青少年写作为终生职业的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文章,没有写作实践,还能指导学生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吗?



  现今,这种“重范文,轻下水”的倾向在小学语文中依然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对策:



(一)提前作文教学,培育童真、童心、童趣。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也许是前后不连贯,也许是标点符号乱用,也许是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流露出来的都是”童言无忌”,而且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培养习作个性,激活童真、童心、童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应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帮助学生寻找“快乐作文”的源泉,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很明显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因此,我们应该从“兴趣”出发去寻找一种与新课程标准相协调的快乐作文新思路,给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



1.拓展习作空间,触发习作灵感。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然后是自拟题目或老师提供一些诸如《这件事不该发生》、《误会》、《理解》、《收获》、《吃一堑,长一智》一类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



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尽情作文,我在实践中根据实际,大胆引入并尝试了几种作文训练的模式,效果较好。



(1)游戏作文。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游戏最能展现孩子们生命的活力。有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都是亮的,由此可见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最佳形式。在游戏活动过程中,他们要亲自动手动脑,要思索感受;会碰到困难、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体验。有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何愁学生写不出个性鲜明,童趣盎然的文章?另外如“吹鸡毛大赛”、“我的自画像”等,每次活动都搞的轰轰烈烈,每次作文都写精彩纷呈,使学生的生命之花得到怒放!



一次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带5至10枚一分、二分、五分面值的硬币。



课堂上,在简要说明游戏的时间、规则、过程后,比赛开始了。有的小组马上开始行动,企图速战速决,但天不遂人愿,硬币屡屡沉入水底;有的小组吸取了别人的教训,先讨论策略方法;有的小组甚至为了成果率“吵”了起来……一时间,课堂上如同炸开了锅!



六分钟后,比赛结果出来了,有的组脸盆里漂着满满的硬币,有的组只漂着少数几枚硬币。我让孩子们说说成功的秘诀和失败的缘由。很多组都不服气,要再比一次,我说可以,但要在课后,现在的任务是把刚才的情景、当时的想法写出来。



有的学生这样写:我们组的脸盆里漂着满满的硬币,银光闪闪的,就像一张张的笑脸,多漂亮啊!



也有的学生这样写:我们组的水面上只有一两枚硬币在孤军奋战,而水底躺着无数的牺牲者,显得格外悲壮。



(2)想象作文。



我深深地觉得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的脑子里有的是奇思妙想,而这些往往被压抑着,无法痛快淋漓地宣泄出来。如果一旦被激发出来,是很难遏制的。可以说,只要教师提供一个足以广大的空间,孩子们会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遨游纵横亿万里!



501班,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二十余篇、近万字的童话小说《乌里星球来的加米琪尔》,其中的三篇在《小学生世界》上发表。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还有很多学生开始尝试从未有过的挑战──想象连载小说:有《蜜蜂王国历险记》、《流落在火星上的孩子》、《南郭先生出逃后》、《来自乌拉星球的小魔女》、《“菲菲丸”魔幻剂》等等。



(3)实践作文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孩子社会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社会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等方面。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能力。



一年多来,我们组织了多次规模较大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古镇古迹探源”、“古井的调查与研究”等,这些活动趣味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再加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孩子们开展得热火朝天。而他们活动后的成果(总结性文章)更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他们不但真实地记载了活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而且还很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



2.编织七彩生活,开掘作文源泉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一直在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金矿”,别老嫌自己的生活单调,经历平凡,认真地想一想,一个平常的自然景象、一件细微的生活小事、一丝小小的微笑、一缕淡淡的心绪,都是我们作文的好题材!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的生活都是多彩的,只是更多时候没有倾心去体验而已。所以教师有必要,更有义务:借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洞察精彩的人生;借学生一双巧手,让他们编织七彩的生活。



此外,我就格外重视生活作文,并把它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载体:日记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一周两次的作文训练也是一次不落的。我建议学生专门拿出一个作文本,取名为“生活浪花”,记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高兴的、悲伤的、激动的、难忘的,做到“一草一木皆有情,凡人小事均入文”。



在这个专集里,可以看到很多精彩的习作:由讨厌吃八宝粥而引发的《艰苦的练习》;雨后看到一群小鸭在水凼里玩水而写成的《群鸭戏水》;看到一只残疾的蜜蜂不厌其烦地试飞而想到的《一只折了翅膀的小蜜蜂》;一个既调皮又可爱的《妹妹》……



例如“家”,这个极其一般的题材,也是很难激发写作灵感的话题。我对孩子们说,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尽管一些同学家的房子老了,旧了,但只要你带着热爱的情感去看她,你会发现你的家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你会越看越喜欢。从后来的作文上来看,效果是较好的。周梦婷同学的《我的家》是这样写的:



我家在郭家村。这是一间很不起眼的平房。



远看,白墙黑瓦,显得格外庄重。她静静地躺在青山怀抱之中,任由溪水调皮地从她脚下流过。



近看,灰白色的墙身上斑斑点点,那是灰尘的影子,也是风雨的痕迹。有人说很脏,但我觉得很美,那可是大自然的杰作啊!空闲时,我常坐在小板凳上,凝视着这些自然生成的山水画,会不由地浮想联翩。



……



(三)改进评改方法,深化童真、童心、童趣



  评改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多一点理解和欣赏,做孩子们的知音,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教师要转变习作教学的方法,力求在评价中指导。



1.充分赏识学生,营造宽松的习作环境。



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孩子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者的溢美之词,对这些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可贵呀,往往就在此时,在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孩子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被点燃。作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对作文的恐惧被消除。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我的做法是:



  (1)评语里充分肯定。在评语中充分肯定文章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然后再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同时实行优等次制。



 (2)课堂中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差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借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电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



2.蹲下来看孩子,发现孩子世界的合理性。



(1)“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我们能与学生靠得更近,能发觉孩子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才能感受到孩子因为丢失了妈妈买的橡皮而郁郁寡欢不是小题大作;和伙伴拌嘴有着维护尊严的意义……教师只有“蹲下”,看到学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阅读他们的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



(2)“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蹲下来”的教师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从而赞同“我的疑问和米袋里的米粒一样多。”是意蕴生动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出来,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了。



3.注重互动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我们在评改时要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据上海一所小学实验这种“互动批改”的作文教学改革表明,在调查的学生中普遍认为“互动”模式有益于作文教学的效果。



所以当今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行“互动”评改模式势在必行。其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其二,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佳作展示与推荐发表,在课室辟一“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校作文报或一些期刊的中学生园地发表,使同学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这样,既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又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训练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教师下水作文,透视期待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文汇报--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我尝试了一做法,效果不错;如悄悄记下学生所说的话,利用课前一两分钟,读一读;把对学生的表扬、提醒等写成信的形式,贴在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写日记,不同的是,教师把每天的日记写在教室前的一块小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记录下学生们自己的故事,以后读给学生们听。因为这些习作内容,写的都是学生自己或是身边的同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很乐意去听、去看、去评论、去尝试。



结语



作文教学首要的是启动--



启动学生的习作需要,回到情动而辞发的原点!



启动工作包括引导观察生活,积累体验,酝酿情感,点燃表达的热情!



作文教学中最忌讳的是技法为先的套路,这是把作文教学拖进死胡同的做法,揠苗助长,饮鸩止渴。



作文教学要找回学生的童真、童心、童趣,体现作文的“童话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1: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