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513|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设法让学生愿意写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所以,习作教学在这个阶段显得格外重要。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为主向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能够凭借丰富的表象,认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那么,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引导学生习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习作的激情,而是让学生愿意写。
    第一次习作是“写课余生活”,我很细心地进行了指导:从“课余生活”的话题展开,到“最喜欢的课余生活”的典型指导,到“活动的心情”,以为自己的指导很到位了,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让我大失所望。一个班只有五六个学生能够把游戏的过程写出来,80%的学生只能概括地“回答问题”,还有几个学生根本不能动笔。
    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是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生活了,连这样的内容都写不好,以后的习作教学要怎么进行下去呢?尽管如此,考虑到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难点,我不想打击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我努力给每一篇习作找了一个优点,那怕只是用对了一个词语,或者只是字写得工整,包括那几个没有动笔的学生,在听了别人的文章后,写了几句话交上了本子,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是这样放低要求马上引来了家长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有的家长打电话直接告诉我“孩子的语文成绩在下降”;有的家长间接地问我孩子的作文应该怎么提高;还有一个家长在我给学生的肯定批语下面写了完全相反的批语:作文中心不突出,没有写出特点,作文水平很差,有待提高!
    我知道家长着急,但他们不知道我比他们更着急。那一段时间,我在《教师成长博客》读了不少关于习作教学的文章,其中,许锡良老师的一篇文章特别吸引我。文章的题目是《首先要设法让学生愿意写》,他认为:“一个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对学生的作文的精雕细刻上是事倍功半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多写。学生有错别字怎么办?不要紧。学生有错句怎么办?不要紧。学生谋篇布局不严谨怎么办?不要紧。学生废话连篇怎么办?不要紧。你只要想办法让他不断地写下去就可以了。这些毛病在不断地写的过程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就改掉了。你唯一需要的就是保护学生不断写的积极性。无论写什么,无论写得怎样,你都要作出真诚的赞美。”所以,学生愿意写与多写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愿意写呢?我的理解是要降低难度,教给方法。
    “写作基于阅读”,读写结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仿写。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时,我抓住写灰雀样子、声音、动作的段落,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后,我让学生用课文中“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四个方面写“我们的校园”。学生通过这样的仿写积累写作的方法,并用学到的方法写身边熟悉的事物,从而获得肯定后心灵上的满足,我也在学生的访写中看到了习作教学的希望。为此,我写了《仿写,为三年级习作点亮一盏灯》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习作从指导观察入手》,这是我在教学第四单元作文后得到的启发。四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中的发现”,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了保证观察的真实,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自己打算观察什么。学生说的兴高采烈,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家里养的宠物、花草等等。最后,我叮嘱:“一定要认真观察,明天和大家交流。”看到他们信心十足的样子,我放心了,但第二天的交流,还是令人失望。学生所谓的观察基本停留在对于事物的印象中,如,蚂蚁团结一心;北斗星像勺子;鱼睁着眼睛睡觉;含羞草一碰叶子就会合拢……这些经验性的印象,有些根本不是学生观察的结果。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带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观察,观察的对象是校园的爬山虎。
    观察指导很成功。首先是在观察中完成了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是学生第一次完全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口语交际,因为是实地观察,学生兴趣昂然,说得内容超出了我的想象。然后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习作任务。回到教室,简单地回顾观察过程后,马上开始作文。教室里很安静;第一次没有学生拿起笔就“仰望天花板”;第一次40分钟内全班作文全部收齐。我对这次作文的完成情况作了一个统计:最快的25分钟完成320字,最慢的40分钟写了180字,90%的同学在40分钟完成了260字以上……下课后,一个学生兴奋地对我说:“刘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不让妈妈帮忙,自己写的作文。”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习作状况有了明显的变化,现在95%的学生能在课堂40分钟内现场完成260以上的习作,每次习作,我都要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著名完成的时间和完成的字数,我们把这样的习作训练称作“快速作文”。虽然目前习作主要是写相同的材料,但学生已经愿意并且写出来了,这就是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不要无奈,因为生活很精彩

──与高年级同学谈如何写日记

怀远县常坟镇中心小学 孙 芸



从三年级起,小学生要写作文了。学习写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日记日记,日日要记。日记是自己一天中的见闻、行为、思想感情的片断记录,也是一种十分灵活而又实用可手的文体。一般能把当天所做、所为、所思、所感、所见、所闻有选择地、如实地记录下来,既作为一种练笔,又当作一种积累,能为日后写好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可是,有些同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日记变成了周记,又把周记变成了月记,到后来,干脆来了个“不记”。要问这是为什么,他们会很无奈地回答:天天写,哪有这么多事情可写呢?



是不是真的没啥好写呢?不,不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我们真要认真写,恐怕还写不过来呢?



这几年,我一直代高年级语文课,结合这几年来对学生写作的指导,特别是对学生写日记的指导,来谈几点意见,希望对同学们有点帮助。



一、写日记,思路要开阔,内容要丰富,题材要广泛,不要有框框



有些同学写日记,喜欢把内容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好象一写日记就非要检查一天的言行,总结一天的思想。当然,有的同学把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教育和希望写在日记上,经常检点、对照,既看到进步,又及时改正缺点和错误,这对自己的成长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把写日记限定在检查言行、总结思想这个小框框里,未免太狭窄、太单调了。难怪时间一长,会产生“没啥可写”的苦恼。因此,同学们的思想要活跃一些,思路要开阔一些,题材也要多样一些。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自己觉得有意思或生动有趣,都可以写;凡是自己做的、玩的、吃的,觉得值得一记,也可以写;有一些“秘密事”、“悄悄话”,不好意思和别人说,就和日记谈谈。有一位同学写的日记《力的平衡》,三言两语,把自己看到的事情鲜活地再现了出来:



10月2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上学途中,我看见几位叔叔挑着两筐水果在路边上走,他们两手插在口袋里,悠哉悠哉的,而肩上的担子却四平八稳,简直像在表演“杂技”似的,其实是力的平衡原理在帮他们的忙呢!



另一位同学写的日记《我们的教室》以状物为主,写得也不错:



2月22日 星期三  晴



我们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漆黑的黑板挂在墙上,擦得一干二净,粉笔静静地躺在粉笔槽里。国旗挂在黑板的上方。桌椅整齐地排放在教室中间。后面的墙报编写得有声有色,下课时总会吸引许多小读者。



我们的教室是我们的学习园地,校园是我们成长的大家庭。



还有一位同学写的是《赶走拦路虎》,读后,很令人深思:



5月24日 星期二  多云



体育,是我争取“三好”路上的拦路虎,对它,我是敬而畏之。老师理解了我的心事,让我天天写日记,找原因,于是我成了生活的有心人。一次,体育课上,推铅球,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不停地练,满头大汗,背心和汗衫都湿透了。正推着,我突然想到“力+角度”才能促使射程远的科学知识。试一下,果然,成功了!看来,努力学科学,用科学,探索未知该是多么重要啊。



上面三则日记,有写生活中的事情,有写身边的事物,有写学习上的感受,都写得自然真切,形象具体。这些材料,谁没有呢?



二、谁的生活丰富,谁的兴趣广泛,谁的求知欲强,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仔细,谁就有记不完的日记材料



每天都能写一、两件新鲜、有趣、有意义的事,有利启迪心智。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一旦提取,便可以畅快速写,如:“我爱五星红旗”、“十分钟故事会”等。把自己印象最深、记得最全的一点记录下来,有利增强美感,如:“体育课上的一项竞赛活动”、“有趣的工艺课”等。把感受、触动最深的生活内容写到日记里去,有利陶冶情操,如:“第一次×××”、“亲人来了”等。日记中还可以写有生命的植物、生活中的实用物品等,观察加上想象,再加上适当的描绘,把一种事物活灵活现地写下来,如:“小鸟”、“新电话”等。社会现象、自然景物、国家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面貌,都可以通过比较等各种手法写下自己的感想,培养勤思考、勤分析的好习惯,如“一座桥”、“商贸街”、“北京奥运”等。总之,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摄入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保存那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三、日记的形式要活泼多样,写的方法要不拘一格



有些同学写日记有个模式:先写见闻,再写感想,最后联系自己表决心。事实上,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谈感想、表决心的。因此,这种模式使不少好的生活内容不能写入日记,多么可惜!这也是造成一些同学认为日记没啥好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日记的写法上,要打破那一套模式,应当灵活、自由、多样,也不要受字数限制。比如描写一段心情,回忆一段往事,描写一种小动物,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写一种色香味,记一种现象,三言两语的思想火花,一则新闻的启示,有趣而实用的生活小常识,一个值得回味的梦境,一句话引起的联想,等等。把这些都写进日记,同学们,有这么多内容,还愁“没啥可写”吗?



春笋破土而出的力量,来自竹根的营养积累。要写好日记,全靠平时的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为此,我们一定要丰富课余生活,加强课外阅读,多写日记,多作读书笔记,还要多接触社会,广交朋友,参加各类适合自己的社会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储存库才会丰富,需要时就能随时取出运用。到那时,我们一定能用生花的妙笔描绘出最精彩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的探究

新乡市卫滨区教研室 范艳琴
               


新乡市卫滨区教研室 范艳琴

小学生习作准备策略的探究是教师在作文课前,通过不同方法方式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激发写作兴趣,提高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事物的能力之目的。我们根据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分析,从中得出,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主动性差,没有素材可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识事物能力不强,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这些说明了习作准备的重要性。如何进行习作准备呢?我们在教学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特别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人而宜,自定目标,帮助学生在语言、生活、感情方面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其产生乐写、想写、愿写的写作欲望,,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产生欲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写;学生乐于写,才“想”写,进而达到“会”写。激发兴趣要贯穿实验始终。
1.用爱心营造“乐写”氛围。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以满足学生作文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内部的习作动机和兴趣。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降低习作难度。许多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难于下笔,教师应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要适度,不能求之过严,求之过高,要分出层次性,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制定了习作准备的等第标准:等第是C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 B等,B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 A等,A等的学生经过努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备注
A等(高)
B等(中)
C等(低)
观察能力
自觉主动观察周围的事物,积极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老师指导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在平时被动观察,次序不够好。

积累材料
经常自觉主动阅读课内外书籍,并及时记录、整理、记忆。
在老师要求下去读去记,较好进行积累材料。
被动去做,有时能完成,有时做的不够好。

习作习惯
经常有写作欲望,自觉主动较好完成任务。
老师要求了就写,不要求不写,能较好完成学习任务。
被动完成学习任务,有应付现象。

效果检测
特别喜欢作文,做到乐写、想写、愿写,质量较高。
在老师指导下做到乐写、会写,较喜欢作文。
不很喜欢作文,被动地进行习作。


3.发挥激励作用,养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标志着学生进入了成熟、稳定的阶段,要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步入自能作文的轨道。习作前,要养成多读多记多感悟的积累习惯,从中吸取营养,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入激励机制,加大竞争评比力度,多鼓励、少批评,无论是哪个等级的学生,只要发现进步就肯定,调动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提供习作材料。学生习作的困难之一就是没内容可写,在每次习作前,老师要创设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习作情境,给学生提供习作材料,如六年制第十册教材中,让学生讨论“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根据要求设计了辩论赛,分正方反方像电视上那样,让学生充分准备后进行辩论。在这个活动中,全员参与,有参赛的、有当评委的,最后评出优秀辩论能手。学生热情高涨,很想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写了题为《辩论赛》的作文,不仅解决了内容不充实具体的问题,而且情感自然流露真实有效。
二、重视读书,注重语言积累
1.重视课文朗读,感受语言。读是训练学生眼看、口读、脑想等感官的综合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使学生接受语言信息,接触语言符号,人人有不同收获,从而愿意主动去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
2.注重背诵课文,记忆语言。每一篇课文都是训练写作的好范文,都要让学生积累一部分词语和句子,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归类整理,使其进入记忆库。背诵是积累语言知识的好方法。对于一些有特色的课文或精彩的段落,应要求学生背诵。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生的背诵要加大语言信息量。1、2、3、4年级背诵优秀课文50篇,5、6年级60篇,在教学中老师还要注意语言的转换、内化、迁移,学以致用。
3.加强课外阅读,积累语言。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知识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习作中的词语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它能使学生知识量成倍增长,有利于智力资源的开发,还能丰富学生情感积累。学生可以在自己爱读的书中接受感染和教育,提高认识能力,充实情感,对写作的选材,立意大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拓宽课外阅读渠道。
①建立语言编辑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性学习。我们根据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要求,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编辑本,学习做编辑。做到积累多方面的知识,并会排版,还要给这个本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学会制作封面,设计目录、序言、插图,使编辑本成为一个图文并茂的知识宝库,最后要定期进行评比展出,比比谁编辑得好。大家开动脑子给自己的本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全班共起名18个之多,如文学精品屋,知识宝库集、知识乐园、文汇经典,知识百宝箱,绿草地等,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分门别类地积累整理多方面的知识:古诗集锦、故事乐园、优美句段、人生格言、成语荟萃、谚语、歇后语等,大家把平时看到的,自己认为好的都摘抄在本子上,并根据文意插上图画,编辑本成了大家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②开设自由阅读课。小学生高年级的每册教材仅有课文25篇左右,平均每周学习课文大约1.5篇。这样的阅读量对处于在语言发展最佳期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博览群书是我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必须增加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学校规定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主要任务是阅读老师推荐或学生自选的课外书籍,欣赏名篇佳作,自觉运用阅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积累语言的方法,边读边做归类摘要。这样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
三、强化观察,注重生活积累
作文是遵循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的创作规律,将各种积累材料(信息)进行提取构思后再加工。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由“物”到“意”,再由“意”到“文”这两种飞跃。观察事物是创作的第一步。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大都是无目的观察,如果对生活不了解,头脑空空,思想混乱,就谈不上表达,更谈不上表达清楚。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培养观察能力,使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积累生活材料,为习作提供好的内容。
1.学会观察。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去获得一部分写作素材,解决学生写不具体的问题,还在于养成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①掌握观察方法。
定向观察:就是预先确定了范围或目标的一种观察。这种方法便于指导,使学生获得观察的基本要点。如根据季节变换,带领学生观察公园、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确定观察的重点和观察顺序。观察人物时,可从外貌、衣着、动作、神态等进行观察。
比较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为了发现事物的差异,抓住事物的特点,常常用到比较观察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积极的和消极的并存,美好的与丑恶的同在,因而要自觉运用横比、纵比的观察,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连续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像树木花草的生长过程,小动物的生长过程,需要连续观察,作好记录。为了取得观察效果,观察时应有目的,有重点,带有研究性质的,这样不断前后对照,修正自己的认识,掌握生长特点。
全面观察:养成全面观察的良好习惯,对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意义很大。因为生活本身是千变万化、复杂多端的,学生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有不同的感觉,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观察的不是事物的同一侧面,如果运用全面观察方法,对这些生活现象的认识就会深刻得多,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留心周围人、事、物。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要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为逐步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坚实基础。
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人、事、物都是观察的范围。在学校,有同学老师,有教室校园,有物品美化,有活动学习等;在家里,有父母亲人,有客厅卧室,有用品摆设,有喜怒哀乐等;在社会,有行人车辆,有花草树木,有街坊邻居,有高楼建筑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选择不同的观察对象,抓住特点,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不平凡的新事物,充实自己的生活。并及时记录,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2.学会思考。学会思考也就是学会分析事物,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要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训练。因为学生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所以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思考分析,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①思考方法一:想象联想。
在实践中,观察是常与想象、联想结合在一起的。把观察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当他们带着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联想和想象会情不自禁地发生的。如学生在观察春天的垂柳时,就能联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能把绿丝绦想象成姑娘美丽的头发,这种结合给人带来更新的认识。
②思考方法二:提出问题。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对象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进一步思考分析,对症下药,找到问题的答案。如一学生在观察校园垂柳时,发现一枝条上两头叶子大,中间叶子小的现象,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就来问老师,老师告诉他中间原来的叶子可能是被摘掉的,现在是新生出来的。他似懂非懂地问:柳叶是不是像壁虎的尾巴一样有再生功能呀?通过追根求源地发问,明白了柳树在发芽生长期,柳叶有再生功能。柳树不仅在秋天有落叶,在生长过程中也有落叶现象,在落叶处会抽出新的枝条,这叫新陈代谢。
学生在观察时,无论运用哪种思考方法,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推理,作出正确判断,认识事物就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思维就可得到科学的锻炼而逐渐走向深刻。掌握这些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调查研究和用事实说话的良好习惯,丰富生活积累的内容。
四、参与活动,注重情感积累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生活中到处充满美,关键是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情感的体会,发现不了美之所在。在一次整理房间时,我让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打扫她的房间。在打扫过程中,她感悟到:我觉得抹布很了不起,看起来很脏,抹出的桌子却很干净。真是脏了自己,干净了他人。打扫完后,她把抹布用肥皂洗干净挂了起来。我受到了启发,多让孩子参与,他才能有切身体会,写出的文章才能小中见大,中心得到升华。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需求,想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参与去感悟,多体会,积累情感。
竞赛活动是激发习作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这一学期的实验研究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竞赛活动:拔河比赛、成语对抗赛、古诗文对抗赛、手抄报评比、编辑本评比、辩论赛、作文素描活动、表演小品等,让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去,去得到有趣有快乐的内心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我们进行习作准备策略研究,始终贯穿于创设活动之中,寓教于乐。解决了学生习作没内容可写的源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注重积累,激发兴趣一系列策略,变原来的封闭式为开放式,指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学生一旦接触实际、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面前,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写作就有了源头活水。接触实际才有话可说,有了新认识,才有话想说,心中有话,又想说,才能乐写、想写、会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抓住文本聚集点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



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学 蒋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着力要攻克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课程教材中文本的聚焦点,将阅读教学与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就能一发双贯,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文本的聚集点?那就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看到的精彩之处、沉思之处和争议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实践证明,文本的聚焦点也正是应让学生反复玩味、酝酿感情、学习借鉴、感悟探讨的地方,具体包括文本的美点、趣点、难点、空白点等。若能抓住这些关键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穿插小练笔,必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从而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一、仿一仿文本“美点”

美文是百读不厌的,名家开始写作时,也都是被美文所打动,师承一家,模仿写作,后来再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一举成名。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文章的“美点”,熟读成诵,欣赏借鉴,然后再加以练笔。

课程改革以后,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生不仅爱读、乐读,也喜欢模仿写作。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有区别地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生动地展现了槐乡孩子纯真可爱、热情好客的特点。文中长短句的交错,叠词、拟声词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朗朗上口,字里行间充满着美感。

《荷花》一课中,作者紧扣荷花展开叙述、描写、抒情,由初闻花香,到再赏荷花,又幻化荷花,层层推进,脉络清晰。状物描摹中饱含深情,而“幻化荷花”这一部分则把作者的感情推向高潮,突出地抒发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写蜻蜓、小鱼跟荷花自由快乐地亲热交谈,把她们的快乐带给荷花,与荷花分享,这是作者以其生动优美的传神之笔给出我们展示的又一幅和谐美丽的大自然的“活的画”。作者用他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叙写荷池的常见之物,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练写紫藤花这一植物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描写紫藤的外形时,借鉴《槐乡五月》第一自然段中的内容“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而写赏花的感受时,则学习《荷花》中通感手法的运用,将人与花合二为一,尽情渲泄爱花的情感。就这样,一篇神形兼备的文章跃然纸上。

教材可以发掘的美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可以是美的景情结合、美的细节、美的修辞……只要是学生觉得美的,都可以作为模仿的最佳素材。

二、挖一挖文本的“趣点”

趣点往往是课文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正因为有了“趣点”,才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辉。

文本的“趣点”,有童心之趣、巧合之趣、诙谐之趣、形象之趣……凡此种种,学生的心被作者的笔牵引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趣点”本身对学生理解文章以及练笔提供了动力。例如,教学《赶海》,文中写了儿童赶海的趣闻,尤以童心描述海边拾趣最为醒目。借此趣点,我及时指导学生,挖一挖自己生活中的“趣点”,引幽发微,写一写对生活的热爱,大家兴致盎然地写了钓鱼、捉龙虾等题材相似的文章。并与原文对照,再次体会作者的匠心。

当然,对“趣点”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有趣”的层面,而应让学生从中学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教师可着重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作者的巧妙构思及写作方法加以思考,渐渐改变自己习作中内容苍白无力、语言平淡乏味的现状。

三、续一续文本“空白”

高手写文章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有余地。他们写到高潮处,可能会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给读者去想象。在的空白,结局可能是唯一的;有的空白,经过不同人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其结局也许会千人百面,不一而足。我们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开动脑筋,再次体会文章的背景内涵,来续一续文本的空白。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文章的结尾留有空白,没有介绍如果此时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故事叙编,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中心,不能以貌取人。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的“空白”实际上是一种“空白”的美,学生的续貂之作,看似多余,其实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着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即使同一个“空白”,学生笔下也会有千姿百态的结局,至于哪个更为合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原文为依据,进行比较、揣摩体会一番,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四、补一补文本的“难点”

有人曾经说:“上好一堂课,就像写文章一样,首先要中心明确,还要重点突出,有时需要浓墨重彩,有时需要轻描淡写。”在教学《日月潭的传说》第三自然时,教师可采用“浓墨重彩”这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千辛万苦”,进行片断练习。引导学生想象哥姐俩的心理活动,想象哥姐俩遇到的种种困难,并结合二年级学习的课文《沉香救母》中,沉香不畏艰险,历经坎坷的相关语句,让学生的发言更规范,更言之有物。正是有了想象,学生们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故事,真正地走进文本,品读了课文语言,从而深刻体会大尖哥和水社姐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精神,也使得本文的难点不攻自破。

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当孩子们的个性解读与文本相吻合时,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才会更加绚烂!

总之,课文的“聚集点”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素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善用这些素材,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由习作讲评课引发的思考



包头市东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晓枫



作文评改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成就感。近日,笔者就习作教学情况深入学校调研,重点听了部分习作讲评课。讲评突出的特点是注重佳作赏评、注重师生共改和自改,几乎每一节课都力求突出展示学生在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习作成果。尽管形式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大家都想在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上下功夫,其共性有三:

一、    以成功习作为例,在赏析的同时再次开启学生思维

欣赏佳作,尤其是欣赏同龄孩子的佳作,可以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调研时发现,几位教师很注重在讲评课上引导学生赏析身边孩子的成功习作。在赏读、聆听的过程中,使学生实现与小作者的沟通和对话。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小作者如何准确运用语言、怎样贴切地表达,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小作者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一种学习和借鉴,再加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小作者见解中的独到之处,进行点拨和评价,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启迪的过程。学生会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习作在这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达成度,会促使他急于再读和修改自己的习作,良好的修改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

二、     集体评改,学习修改方法

在教师初评习作时,总会发现本次习作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佳作欣赏时,教师会有意识地给以引导和点拨,以提示学生关注。佳作欣赏后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一篇“问题习作”和大家共同评改,谓之“病例门诊”。与先前欣赏的习作相比,此篇习作的问题显而易见。此时发挥集体的智慧,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共同评改,从用词上给以删换,从内容上给以予丰富,在表达方式上提出建议,使一篇成功习作跃然纸上。此时所有学生再次阅读修改后的习作,除了欣赏而外,更多的是修改“病文”后的成就感,是走出“病例门诊”自觉修改自己习作的使命感,而与此同时学生亦初步领悟到了简单的修改习作的方法与乐趣。

三、     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会品评

在学生共同体验了修改习作的愉悦并领悟了修改方法之后,几位教师都特别注意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欣赏了同龄孩子的佳作,此时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定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事物。一读使文通字顺,二读修改、充实内容……无论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习作共性的问题大都是表达欠具体、欠生动。如何丰富?回顾佳作欣赏时教师的点拨、运用赏评共改时习得的方法,再反复诵读、评改自己的习作,必要时和同学切磋,请老师指点,当又一篇习作在笔下诞生时,内心要比最初完成初稿时更加激动和愉悦,因为此时学生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修改习作,成就感不言而喻。

美国超级营地创始人爱立克·詹森曾说过,影响学习的两个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好的状态是指课堂最佳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最佳的策略是指教师的授课方式符合学习需求。以上习作讲评的特点充分说明教师特别关注到了这两个核心因素,教师所采用的激励、欣赏、引导、历练等一系列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趋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状态,也使习作评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应该是今后习作改评进一步继承和推广的宝贵经验。

当然在调研中,一些现象也引发了笔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一)习作指导切忌一路“引领”,以防习作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在讲评课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部分学生习作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充满了灵性,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的习作,除了言语表述稍有差异而外,篇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从他们的习作中无法感受到灵动的语言和鲜活、张扬的个性。

的确,目前的习作指导课上,许多教师仍采用一路引领的方法,自以为这是在引领学生扎扎实实从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所领悟,“求同”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和有所创新。殊不知这一路的搀扶使学生变得依赖,教师放了手他们就眼中无物,心中无情,无从下笔。笔者认为“扶”很有必要,但更需要适时适度。“扶”是一种方法的引导,是开启思路的过程,只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其由此及彼想开去,就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所想 ,如若此时还不敢放手,畏首畏尾,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表达内容雷同,出现‘老师引领我会写,老师放手我罢工’的局面。例如笔者调研时,一位教师对“记一次掰手腕比赛”的习作指导就出现了如上情况。该教师设计了两个学生进行现场比赛的环节,从赛前准备、比赛规则、三局赛事等都做了十分细致的指导,全班学生一同观察、描述,教师引导一步一步练说,状似鹦鹉学舌,没有一点空间。致使讲评时,学生习作内容惊人地相似,毫无个性可言。这正是教师一路牵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受到约束和局限所致。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放手,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笔者提倡在作中指导,切忌导法在先。首先要从内容入手,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蓄,以达到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这一目的。其次,教师可在作中根据问题和需要,或面对全班,或针对个人,在写法上、语言上作一点拨,以学定教,点到为止。例如“xx,我想对你说”这一习作,老师指导学生审题后,习作思路是清楚的: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引导时重点要解决什么情况下说、说什么的问题,倘若局限在某一点上,势必限制学生思路,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例如学生想到话题“中国女排,我想对你说”如果学生说的内容只停留在对女排大姐姐的羡慕和崇敬之中,`却不知该说什么、怎么说时,教师就应该给以引导:看到女排连连夺冠想到了什么?可以通过上网或者观看新闻报道搜集相关资料,以了解他们赛前苦练、克服伤痛、面对压力、顽强拼搏等事迹,以此来丰富习作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如学生想到话题“交警叔叔,我想对你说”,当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时,我们可以启用集体的智慧,建议众多学生为该生出主意,帮他多角度拓宽思路。可以从身边曾经发生交通事故的家庭说起,可以从电视上看到的相关交通事故的数据说起,可以从自己看到的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说起,还可以从交警叔叔不畏寒暑、坚守岗位说起等等。只有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才便于他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张开想象的翅膀,实现我手写我心、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的目的。

为了开拓学生习作思路,在练笔时,除了以上“补充命题”进行习作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训练。譬如可以结合命题采用同一题目表现多种主题、多种材料反映同一主题的练笔;还可以给出“一组题目”自选习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方式,主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奠定基础。

(二)习作讲评切忌事无巨细

学生的习作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讲评课切忌事无巨细,如果面面俱到,恐怕就会面面不到。记得一位教师在讲评时,细致罗列了六个问题一一加以强调,显然他对学生习作已进行了精批细改,这种精神固然难能可贵,然而在学生自改习作时,却发现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修改毫无章法,既丢了“西瓜”,也失去了“芝麻”,修改效果并不尽人意。

所以笔者认为,每次讲评时教师只就普遍存在的两三个典型问题,作重点剖析,不必全面过细进行评讲。这样既能够为学生提供评改的样板,又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在讲评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寻找病因,在日后的习作中不断的强化和巩固训练,逐渐形成习作能力,内化为习作素养。

(三)习作讲评的形式和内容同样重要

过去我们的讲评课侧重于内容和方法上的引导,忽略了讲评各环节的呈现方式。近日所听讲评课中,有一节课寓习作讲评于活动之中,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令笔者惊叹!同样的讲评内容,教学设计得富有情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反之则事不关己、无动于衷。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节二年级《我喜爱的小动物》习作讲评课活动板块设计,教师通过此板块,使学生始终置身于动态的习作评改活动中,兴致勃勃地参与习作评改,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评改的效度。具体事例如下:

板块一:“点播屋 ,赏一赏” 教师提前筛选出本次习作课学生的成功习作,将题目制作在课件上以备学生选择。课始,教师引导学生像进入自选商场一样进入习作点播屋,让学生自主点播喜欢的备选“节目”。已备好的不同习作题目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眼球,欣赏形式又是如此的耳目一新,欣赏者想听,展示者愿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在欣赏其他学生的成功习作后,教师还引导全班学生展开点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口才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文学鉴赏水平。

板块二:“诊疗室,帮一帮” 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能写会改。该板块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在大屏幕出示一篇问题习作,引导学生对病文诊疗,以解决本次习作出现的共性问题。

教师在初次评改习作《我喜爱的小动物》时,发现最突出问题是学生没有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叙述顺序较混乱,于是她从众多问题习作中选出一篇《我喜爱的小白兔》进行诊疗。①初读病文,根据内容猜测写的是什么小动物(因特点不突出,会得出不同答案);②分析为何会有众多答案,找出病因;③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小白兔的特点,同时强调叙述时要注意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有一定顺序;④悟得修改方法,师生下笔共改。至此,一篇病文在大家的合作修改下健康、快乐地走出了“病文门诊”,变成一篇文理通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该板块形式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不仅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不着痕迹的使学生分析和纠错能力得到了共同提高。

板块三:“自助餐,改一改” 该板块重在突出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走出“诊疗室”,学生习得了修改“病文”的成功经验,再来改一改自己的习作,然后把改后的习作放在小组内交流欣赏,准备参加优秀习作评选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此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千锤百炼、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习作习惯。

板块四:“展示台,露一手”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三学段习作要求中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上几个板块的设计──习作“点播屋”、自改后的组内交流、佳作“展示台”,可以说,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向别人展示习作的机会。而板块四更是搭建了一个展示学生习作成果的极好平台:把小组内选出的优秀习作在全班范围内展示,既有全篇的展示,又有精彩片断的展示。在“展示台”的赏析环节中,又重点就原文与改后文对照,突出评赏本次习作共性问题的解决情况,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习作修改得失时,悟得习作方法。

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重视交流和展示非常重要,也很有价值。借这一展示平台,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习作是自我表达和与别人交流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和赏析能力。

以上习作讲评的活动化设计,打破了过去习作讲评时师评生听、一段评语了事的模式,教师时时辅之以趣,在不同板块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欣赏借鉴、下水实践,使全体学生都热情参与,在有趣的活动中愉快、主动地作文,从而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率,此方式很值得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浅谈作文教学与临近学科的整合



江苏省滨海县界牌中心小学 张泉



很长一段时间,教师陷入作文难的困境。教师指导难,学生作文更难,还不时发出“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深情感叹。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我们在努力寻觅作文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与学生情感的“碰撞”点,越来越觉得“作文,想说爱你也不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习作开辟一条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绿色通道。而沟通课堂内外,加强学科整合,软化学科界限,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素材,还能彰显学生的灵性和个性。

一、写作教学与《品德与生活》的真情相拥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原来的《思想品德》改为《品德与生活》,融所渗透知识与日常生活于一体,做到内容源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以“生活理念”为基点,为学生建构可供品德熏陶、感染的沃土,必将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打通学生思维的源泉,使学生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感要发。

黑脸包公在民间广为传颂,学生或多或少对包公有所了解,有所仰慕。在学习《正直公道》时,包公那扶弱济贫、除暴安良、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正直公道的形象犹如一股清泉灌注每一学生的心田。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我为学生播放了影片《少年包青天》、《少年孙文》,很快,学生感情高低起伏、升腾跌宕。显然,学生情感的闸门、思维的潮水灌通了。只见他们诗兴大发,有的大胆评论,说古道今。有的还联想到了我们班级红领巾监督岗成员在创建“文明星级班级”中公平公正的光辉形象。结果,《咱班的“包公”》《六亲不认》《颂“包公”》《“傻”班长》等一篇篇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习作便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写作教学与《劳动与技术》的亲密接触

《劳动与技术》立足生活,其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养成学生劳动习惯,形成技术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体验创造乐趣、锻炼实践能力、追逐快乐童年、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里,学生将运用自己的手,开动自己的脑,调动起自己的眼、耳、鼻、嘴等多种感官,悉心观察、仔细聆听、慢慢品味,获取第一手资料。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淌。”

《劳动与技术》涵盖家政类的手缝、洗涤、烹饪、编织、家用电器、种植等内容;学习技术类的纸工、泥工以及其它多种材料制作等项目,操作起来简便快捷,学生善于动手,那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闻一嗅,一品尝一赞叹,无不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生活的热爱,内心的情思悄悄地流淌。如当完“小小采购员”之后,《第一次购物》《砍价的滋味真够爽》《受骗记》《精打细算》《一角钱的学问》等构思巧妙、立意鲜明的上乘佳作随之出炉了;“厨艺大比拼”后《桔子萝卜会》《“金鸡”独立》《“仙人”引路》《芳香四溢》《馋相》等一篇篇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习作也应运而生了。

三、写作教学与《音乐》的激情碰撞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是新《课标》赋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对象入手,为学生提供可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学生的思维定会驰骋四海、神游中外;三山五岳、湖光秋月、风霜雨雪、日月星辰也必将成为他们梦中的伊甸园;文人墨客、天骄伟人、英雄豪杰更会坐客园中,成为其笔下栩栩如生、灵动活现的瑰宝。

音乐以其特有的律动、神韵倍受学生的青睐。无论是激情澎湃、节奏鲜明的乐曲,还是舒缓低沉,婉转缠绵的旋律都能引起学生精神亢奋、联想翩翩、思绪飞扬。如一教师在《与音乐对话》的作文教学中,通过播放钢琴曲《命运》使学生心情舒畅地走进音乐殿堂的大门,继而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几首风格迥异的乐曲,引导学生说出从乐曲中听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进行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当学生渐醉于音乐的无穷魅力、沉湎其中时,学生们又情绪高昂地纷纷要求播放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自己最喜欢的乐曲,绘声绘色地讲述着由自己编织出的音乐王国的名山胜水、奇特景观、美妙际遇。如有的播放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将学生们带进了那战火纷飞、哀怨愤懑、如泣如诉的苦难社会。有的播放舒曼的《梦幻曲》向我们描绘着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生活世界。还有的播放《我爱米兰》由芳香四溢、默默装点祖国的米兰联想到辛勤耕耘、与书为伍、同粉笔为伴的老师,诉说着一个个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故事。

可见,只要我们触及学生的情感世界,调动起学生内隐的音乐形象,引起学生与歌曲演唱者、乐曲演奏者的情感共鸣,学生定会进入“情动而辞发”,欲罢不能,文思泉涌的喜人境界。

四、写作教学与《美术》的齐飞共舞

《美术》教材的很多内容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特点出发,注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像《鞋的联想》《我设计的鞋》《字的联想》《未来的桥》《我设计的未来建筑》这些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可创性,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写作的素材,可谓曲径通幽。为此,笔者试着把美术引进写作教学,将写作教学与美术教学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

在学习设计“漂亮的鞋”“鞋的联想” “我设计的鞋”这一单元时,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画出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功能的鞋。当学生“置身”于琳琅满目的鞋的世界时,我引导学生设计与众不同、独领风骚的新颖、别致的鞋。按理说,在学生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时,我们大可让学生以《×××的鞋》为题写一篇想象类的文章。但经验告诉我,此时的戛然而止,让他们写作,势必适得其反,兴味索然。因此,我打算再花一节课时间,举办“鞋子博览会”,学生一听说自己设计的鞋要展览,立刻来了兴致,跃跃欲试。我知道学生的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了。于是我话峰一转:“同学们,你们设计的鞋虽然独树一帜,但别人不一定了解,你们打算从几个方面来推销自己的新鞋,让顾客喜欢上你设计的鞋呢?”随即,教室一片寂静,随之而来传出了“沙沙”的写字声,看得出,他们已着力为自己的鞋做起了语言包装,准备抢占先机。就这样,学生的佳作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

“博览会”上学生们津津乐道,会场的气氛更是如火如荼。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学生还以“博览会”为视角,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小学生喜欢画画,寻常、质朴的点、线、面,编织出他们成长的梦幻。明快艳丽的色彩,勾起了他们无限遐想。就这些简单的线条、色彩的组合创生了孩子的梦幻世界,激荡着孩子思维的活水。使他们体验到了作文并不是什么苦差,而是件乐事。

当然,写作教学与《体育》、《自然》等学科和谐地整合,同样能为学生开辟一片通向成功写作的晴空、碧野。

作文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能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加大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力度,构建大语文作文教学平台,学生定会徜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里,感受到生活的真谛,作文的乐趣,实现作文的自由倾吐、能动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9: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优秀阅读教学论文选


摭谈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洛南小学 彭水源



  
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在“求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真”,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

生活是作文之本。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对于正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是首要的,让他们在心里真正地认为:习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记录下来。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之初,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刚开始每天观察一处,慢慢变成两处,再后来三处……并且教师适时的加以检查。如周一进行了升旗仪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学生交流升旗仪式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说出听到雄壮的国歌、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的感受;如春天来了,引导学生观察大地的变化,小草发芽了,记录下来;柳树发芽了,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观察日记。

观察不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对身边人、事、物和环境的留心、关注与热爱。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必然也是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的人。如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留心父母、同学及周边人的日常言行、表情、活动,去感受他们的热情、友善、正义与果敢等。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孩子们观察不同事物的不同方法、顺序。“情”在先,“法”随后,既解决了习作素材的问题,又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属于他们自己的童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鸟儿追逐的云彩,有随风起舞的花朵,有潜入蚁穴、畅游宇宙的快乐,有牛背上横吹短笛的童趣,等等。在这个童稚、真实、流动的世界里,孩子们可以去同小树进行交流,与燕子进行对话,可以研究奶奶为什么总是那么唠叨,结婚不久的阿姨的肚子为什么一天天大起来,可以体验妈妈的辛苦,残疾人的艰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官,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冷静观察、仔细回味,体会生动的情境,咀嚼细微之处的浓浓情怀,感受自身的情绪体验,采摘新鲜生动、带着生活露水的素材,让他们的心灵如春天的小鸟般自由飞翔在生命的绮丽王国里,获得真切的体验,为个性化的习作提供丰厚的原汁原味的第一手素材。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学生曾被某位老师撕了两次周记,第一次是因为写老师体罚学生的事,字里行间不客气地指责了老师的行为;第二次写了一篇题为《劳动可耻吗?》的周记,叙述了他被“罚扫地”的事,对教师的这一惩罚手段提出质疑。应该说这是学生信手从身边拈来的真实之事,是很宝贵的习作资源,只可惜这位教师放不下“师道尊严”,接受不了学生的指摘,做了本不应该做的事——撕了学生的劳动成果,犯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大忌。第二次习作被撕之后,这位学生再也没有写过类似的文章,他的周记内容日见空洞无物。这位老师用行动告诉孩子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的同时,也粗暴地封闭了孩子向老师敞开的心扉,伤害了孩子纯真的心灵。俗话说:“童言无忌”,无邪的童心是孩子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人格健康成长的心理基础,它一旦被破坏,势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种只见“作文”不见“做人”的作文批改,实际上是一种反教育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要从准备材料到形成文章,是习作中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思、剪裁。他们的大脑中没有那么多经验、规矩,这使得他们更善于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种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灵动天性,让学生自主安排习作材料,进行自由表达,以求得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学生的习作呈现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宁静、祥和的习作环境,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倾吐,要照顾习作困难学生,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比如,学生在写《二十年后的家》这一命题习作时,很多学生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细致地描写了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等是如何如何的现代化,却只字未提家里的主人是如何“文明”,这是典型的“见物不见人”。所谓 “现代化”,重要的不是二十年后物质现代化到了什么程度,而是人的文明程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然而我们的学生却“目中无人”。这种偏差现象凸显了当前写作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方面人文教育的缺失,必须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只有将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环保、卫生、人与人的关系等的人文教育与学科知识、科技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奠定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心灵、美好情操的坚实基础。

在倾注人文关怀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孩子当孩子看,要擅长“换位思考”,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精心预设习作流程,在积累材料、构思行文、习作评价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天真烂漫的特点,引领孩子们丰富个体的体验,享受数不清的梦幻与快乐,培养学生思接千载想落天外的浪漫情怀、悲天悯人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给孩子一个鲜活的世界和生命,为他们的精彩人生刷上一层亮丽的底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2: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