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1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上册语文《在家里》教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级上册语文《在家里》教案、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晚、上、送、果、笑、也”等14个生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生宇;认识偏旁“日、辶、竹、习、氵、扌、火、日”和笔画“丶”。
  2、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以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队)
  2、绘制一幅女孩头像;
  3、要求学生在家里做一件事,体验自己的心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猜谜语,找朋友:
   ⑴ 课件出示谜语。
   ⑵ 学生猜谜底,老师相机出示谜底。
   ⑶ 连一连,找朋友: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⑷ 这些谜底你认识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践谈识字。)
  2、揭题:
    刚才大家猜的谜底都是平时见到的事物的名称。
    大家看(投影出示文中插图),这幅图中也有许多事物等我们去认识呢。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在家里
    齐读课题。
  良好的开始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课之初,抓住小朋友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引入新课,激起兴趣,然后让学生认读不带拼音的谜底,并说说是怎样认识的,注重了课内外的沟通,激起了生活中识字的兴趣。

二、看图读文,学习字词
  1、仔细看图,说说“敏敏”(插图中小女孩的名字)
    家里有哪些事物?
    教师随机出示书上八个不注音词语贴在黑板上。
   ⑴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⑵ 说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词语的?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让学生初步了解识字方法,可以借助拼音,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⑶ 借助拼音认读书上的八个词语。
     (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学情况。)
   ⑷ 认读不注音的词语:
     指名读。
     齐读。
   ⑸ 认读词语中的生字(生字用红色标出,可将这几个生字打乱顺序):
    ① 同桌互该互查:听听哪个字音没读准,你能当“小老师”帮助同桌吗?
    ② 指名读,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
    ③ 开火车读。
  2、再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
    师:作者是怎样把图画内容写成短文的呢?大家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⑴ 自由读短文,标划生字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习,认该生字。
   ⑶ 检查自学情况:
    ① 请小老师带读,提示难读的字音,如“了”的轻声,“上”是翘舌音,“送”是平舌音。
    ② 开火车读生字卡。
  3、巧识字形,妙趣横生: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从读的生字)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这些字的字形吗?
   ⑴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鼓励学生结合字形和字义巧识巧记)
   ⑵ 找一个学习伙伴,把你记住的字该给同伴听。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⑶ 汇报交流识记方法:
     师: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可以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也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老师”,提出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识字方法去记。例如: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识记。
     范例:“报”的右半部分在“服”中见过,“服”左边的“月”变成“扌”就是“报纸”的“报”。
     想一想:“台”可以怎样记?
   ⑷ 认识8个偏旁,引导理解部分偏旁的含义:
     例“沙发”的“沙”,让学生认识“氵”旁;与水有关,在“河、洗”中见过,河边有沙土,“氵”加上“少”就是“沙土、沙发”的“沙”。
     再如:“笑”字的“竹”字头,可借用李阳冰的“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的含义,给学生讲笑话,允许学生尽情开怀大笑,想怎么笑就怎么笑,来体会“笑得像竹子一样摇摇摆摆”、“笑得直不起腰来”的感觉,理解“竹”字头含义,也加深了记忆。
  4、巩固生字:
   ⑴ “抓特务”游戏:在黑板上挂出大幅简笔画,上有丛林、山岩等,将所学生字字形、拼音密布于其中,让学生去搜索。
   ⑵ 找朋友(拼合体字:晚、笑、果、灯等)
 
三、生活识字展示、交流
  1、把自己在生活中认识的带“日、氵、辶”的字说给同学听。
  2、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认识更多的字。
  在认读环节中,之所以要让学生互听互查,是因为儿童不易发觉自己的错误,却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巧识字形,初步感知汉字字形的规律,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汇报识字时,让学生做“小老师”邀请小朋友读,并给予评价,甚至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小老师”提问题,为学生的口语交际创设了情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增成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出示女孩“敏敏”头像贴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图上的小女孩“敏敏”来到了我们教室,大家欢迎吗?

  3、课件演示,重现书中插图,配以动态展示:

    师:“敏敏”不仅在学校是个爱学习的好学生,在家也是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你们看,“敏敏”在做什么?

  合理的情境,动感的画面,能很快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动情朗读,文中寻起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短文。

  2、说说读了短文后知道了什么?

   ⑴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⑵ 汇报、评议:

     (知道图中的小女孩是个尊敬长辈、会做事的好孩子等。)

  3、品读体会人物感情:

   ⑴ 课件演示书中插图,再现情境。

   ⑵ 看图想一想:“我”送水果给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我”又为什么笑了?

     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现出来。

    ① 自由读。

    ② 指名读;评议。

    ③ 四人小组读读课文,想想老师提的问题。

    ④ 范读,学生评议:

      重点读好“爸爸、妈妈笑了,我也笑了。”这句话。

    ⑤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做家务时受到爸、妈夸奖时的心情,再读—读课文。

    ⑥ 指名读,引导体会爸、妈高兴,“我”自豪、快乐的心情。

    ⑦ 配乐齐读。

   ⑶ 说说你喜欢图中的小女孩吗?为什么?

   ⑷ 带着快乐的心情把短文读给好朋友听。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想象奠定了理解的基础,在想象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内心,这是本教学环节中最突出的特点。通过读书和图文直观感知短文,不需教师讲,学生自己感悟,自己读懂,读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自由读书感悟的主动性,并通过反复朗读进行体会,促进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
 

三、课中操

  师生一起拍手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在学生开始感到疲劳时,播放歌曲,唱一唱,演一演,既让学生得到一次美的旋律的熏陶,又创设了宽松的课堂氛围。

 
四、拓展练马树新实践

  1、说一说:

   ⑴ 出示课后练习插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⑵ 的说说这些事你做过吗?

  2、编一编:

   ⑴ 你还做过哪些事情?

   ⑵ 你可以列举说,可以具体地说,可以模仿课文编成短文,也可编成小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一名学生编的短文如下:课堂上,老师在讲课,我看见老师流汗了,我给老师送上一包餐巾纸,老师笑了,我也笑了。

  3、演一演:

    小伙伴自由组合,分角色扮演短文中的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情感。

  一演胜千言,学生仿课文编短文,自编自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表演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编短文中进行企糙性思维训练。学生在说与做的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指导写字,体验成功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认读。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3、仔细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好看。

  4、指导书写,教师范写个别的字:

    重点指导“下、个”两个字。下:认识笔画“丶”,写点起笔轻,落笔重,居横中线上。个:竖居中,不与“人”相连。

  5、学生练写:

   ⑴ 在书上描红

   ⑵ 在四字格中抄写7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抄写的遍数。

  6、作品展示、评议。

  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弹性.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差异的发展,老师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待练写后,把学生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向同学、老师展示,使学生体验到识字、写字的乐趣。

 
六、课外延伸,积累识字

  1、收集一下生港中哪些地方有今天学习的生字。

  2、你家里还有哪些陈设,请你帮它们贴上标签(贴词语)。

  这一环节既巩固了识字、又增强了生活与识字的紧密联系,做到识用结合。


【教后小记】

  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的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与写字的积极性。这节课,教师努力体现了这几点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找规律识记字形,引导学生发现识记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习惯。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在自主基础上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由于学习氛围民主,老师又采用多种形式创没情境,学生始终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读、说、演二编,师生、生生互动,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36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

  2、认识一种笔画“、”和八个偏旁三点水、提手旁、绞丝旁、火字旁、示字旁、日子旁、走之儿、竹子头。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学做尊敬长辈、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


【教学难点】

  认记八个带新偏旁的生字。


【用具准备】

  课件、卡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设想】

  本组的教研课题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个家的氛围,让学生在家中通过家中的物品自主识字。并且给学生创设多种环境让学生自主识字。如:找朋友、猜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识字。对于后面的短文,可让学生通过多读,来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兰兰邀请我们大家到她家里去做客,你想去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板书课题:3、在家里)

  2、看一看、说一说: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是什么时候?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二、图文对照、认读词语

  1、请你说说兰兰家里都有哪些家具和物品?(随学生回答,相应出示家具或物品的名称,请学生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认读词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哪些你没找到?

  3、指名说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随学生回答,随机学习部首:

    沙──部首三点水 报──部首提手旁
    灯──部首火字旁 视──部首示字旁
    纸──部首绞丝旁

  4、游戏中巩固生字:

   ⑴ 我的朋友在哪里:

     如:师说生字:我的朋友在哪里“沙”。

     生选卡片:你的朋友在这里“沙沙沙”。

   ⑵ 对号入座:把相应的卡片贴到相应的生字下边。

     请小老师教读;同桌读;齐读;开火车读。

   ⑶ 摘苹果的游戏。

  5、扩展练习:

    说说你家里还有哪些家具?回家做个小标签贴到家具上。


三、学写生字“上、下”

  1、请学生仔细观察生字“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师范、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摹。

  5、学习“下”的写法同上。(提示学生点的写法)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3、在家里

  沙发  茶几  报纸  书架
  台灯  挂钟  电视  电话

  上 下


〖教学后记〗

  认字方面多给学生留一些时间,在检查中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如:“视”字后面的“见”上边一部分像电视,下边一部分是放电视的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4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组词夺冠:说一个字,与“上下”都能组成词。

  3、做反义词的游戏。

  4、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 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 每日作文 点灯
    老三 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 送来光明 电话


二、看图练习说话

  1、说一说兰兰和她爸爸妈妈在家里干什么?

    同桌说、指名说。

  2、学生借助拼音读短文,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请同学起来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读。

  4、学习短文中的生字:

   ⑴ 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文中的生字。

   ⑵ 说说你是怎么识记的?

   ⑶ 同桌互读、互相检查。

   ⑷ 全班齐读、指名读去掉拼音读。

    (随机学习部首走之儿、竹子头)

  5、朗读短文,看看生字朋友你还认识吗?

  6、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7、小组合作学习:你觉得小红在家里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8、集体交流:体会: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

  9、说说你在家里做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生字“土、个”

  1、观察“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土”字的笔顺。

  2、学习先描一描。

  3、谁能上台来写一写?评一评他写的好吗?

  4、学生练写。

  5、学习“个”字的写法。


四、开展写字比赛

  1、在田字格中写五个自己人认为写得最棒的字。

  2、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3、在家里

    土 个


〖教学后记〗

  在书写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下,让学生来说一说,学生可说出好多,如:胖──瘦、高──矮、黑──白等。在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由此可见,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才能对教材更了解,同时使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5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紧密地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和5个偏旁。

  2、培养认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字。

  教学难点是认记8个带新偏旁的生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熟悉并认识家里客厅中的陈设、用品。

  2、画一画家里的客厅或在父母的帮助下拍一张客厅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都有一个个幸福的家,能让大家认识一下你的家吗?(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画或照片介绍自己的家。)

  出示放大的课文中的情境图: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同学的家,她家的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一)”的第三课《在家里》。


二、学习词语中的生字

  1、认准字音:

   ⑴ 自读词语,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

   ⑵ 指名尝试认读。(其余小朋友认真听,你能听出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你当小老师帮他指出来。)

   ⑶ 同桌互练。(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交换角色练习。)

   ⑷ 教师用卡片练习,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2、学习词语,练习说话:

   ⑴ 女生读第一行词:

     小朋友,对这四种物品(沙发、茶几、报纸、书架),你有哪些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随机出示图词对照卡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交流:

     如:沙发是用什么做的?你见过哪些沙发?

       茶几上经常放些什么?

       你知道有哪些报纸?

       你有书架吗?放在哪儿?架上放着哪些书?

   ⑵ 男生读第二行词:

     这四种物品(台灯、挂钟、电视、电话),你知道些什么?(交流说话)

  3、认记生字:

   ⑴ 认读8个生字:沙、发、报、纸、台、灯、电、视。

   ⑵ 找一找,生字中哪些字的半边你见过?(用熟字换一换、部件拼一拼认识生字。)

   ⑶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介绍好办法,增强识字的自信心。)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偏旁、部件,让学生将能组成字的两部分合起来,在认读。(把各偏旁、部件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中合作拼、读)

  2、游戏:看图选词卡。

  3、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天天演戏 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 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 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 电话


四、课外延伸

  1、说出自己认识的带“三点水、走之儿”的字。

  2、你家里还有哪些物品是书上所没有的?请你在父母的帮助下写成词卡,自己注上拼音,举办一次“家庭用品识字展览”,评出“识字大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8:5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一)中的第3课。它由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组成,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用品。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在本课的前一个课时教学中,学生已认识了课文的8个生字,能基本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本课时教学为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为在阅读中巩固生字,练习说话,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45,全部都接受过学前教育,识字能力较强且有过关于家庭题材的学习经验,部分同学在学前班时还参加过“我爱我的家”的朗诵比赛,为本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图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已有经验上建立新知;以主题学习的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将认字、阅读、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学得活泼、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巩固已学生字词,拓展阅读面。

  营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识字阅读歌唱交际等实践活动中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

  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合作中大胆地交流,愉快地学习。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文娱委员领唱本学期所学歌曲《扮家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家里》,这节课我们就以《家》为主题来进行学习吧!(教师板书:家)


二、巩固学习(主题一:“我的家”)

  过渡: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能以“我的家”为题向大家介绍你家里的情况吗?(教师板书:我的家)

  (一)学生说话,教师相机出示词语卡:

  1、介绍家里的人员的卡片:爸爸、妈妈、我、爷爷、奶奶、哥哥。

  2、介绍家庭陈设的卡片:电话、电视、台灯、茶几、报纸、水果。

  (二)认读卡片上的词语。


三、拓展阅读(主题二:“我爱家”)

  过渡:这些生字娃娃跑到别的课文中藏起来了,你们还能认识吗?请读阅读材料《爱爸爸妈妈》。

  (一)小组学习:

  集体讨论读书方法:同桌两人,但只有一张课文,怎么办呢?

  (要注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倾听和评价。)

  (二)小组阅读:

  圈出本课生字读一读。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以组为单位汇报阅读,同学们评点。

  齐读课文。教师注意正音。

  (三)小结:

  我爱家(板书:我爱家)

  (四)拓展训练:

  过渡: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家的热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0:59:05 | 只看该作者
 1、经验重现:

    谁还知道有关家的歌曲或文章?请唱或读给大家听。

    学生会,则学生展示,如没想起,可放录音提示学生。

    自由上台展示。

    请同学上台朗诵学前大班儿歌《家》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

  2、拓展创新:

    过渡:我们来帮白云和没有家的小精灵们找一个家吧!

    出示小黑板上内容,让孩子帮它们找家,允许有不同答案。

                  家(二)

             ____________,是白云的家。

             ____________,是小鸟的家,

             ____________,是鱼儿的家,

             ____________,是种子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____________,就是我们的家。

    学生背诵自己所填的诗歌《家》


四、想想说说(主题三:“我在家里长大”)

  提示:有个温暖的家多么幸福!那我们在家里快乐长大了,该为家做些什么呢?(教师板书:“我在家里长大”)

  组内练说。

  指名说,同学评点。


五、总结

  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呈现的学习状态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和鼓励性评价。


六、课后作业

  观察一天中的家人活动,同学间相互交流。


【附】

  1、阅读材料一《爱爸爸妈妈》

    早上,妈妈在扫地,田方拿起抹布擦桌,妈妈笑了,田方也笑了。

    晚上,爸爸在看电视,田方给爸爸送上一杯热茶,爸爸笑了,田方也笑了。

    (注:带点的字为本课所学生字)

  2、阅读材料中汉字都有注音:

            背诵材料《家》

         爱唱歌的鸟儿,在树上有个舒服的家,

         蓝色的小河里,住着游来游去的鱼虾,

         可怜的风,没有家,

         东跑西跑,东跑西跑,也找不到地方休息一下,

         漂流的云,也无家可回,

         天一阴,就急得掉眼泪。

         我们最幸福,一生下来,

         爸爸妈妈就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让我们平平安安地在家里长大。

  (注:此为学前大班教材内容)


【设计评析】

  综观《在家里》教学设计,不难发现,它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处处都有闪烁着新理念的火花。首(学前大班教材)先,设计者十分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其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看,它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一体”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及和谐统一;最后,设计者对课程资源的合时开发和利用,体现出学习内容的统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1: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