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英语教学随笔选登:任务型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8 07:4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最终结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经过本次网络研修,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反思,我整理了一些经验和感想,愿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如何设置任务

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如何设置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在设计任务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任务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即所设置的任务要有一个主题。所有的任务都应与这一主题有关,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多层次的探讨,多方面的拓展。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首先对单元的主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设计主题明确的任务。如我们为 “What color is it?”单元设计的任务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绘制不同国家的国旗,并且在课堂上以Guessing的形式交流。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颜色的词,又能拓展知识面;再如,我们为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单元设计了一个Survey 的任务,让学生调查父母朋友的作息时间,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任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源自生活的真实任务有时可能与课堂教学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能直接选用真实生活任务,而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的、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并有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的任务。在设计“I’d like a large pizza”单元的课堂教学时,我把教室设计成一个“Pizza House”。开始时,我既扮演顾客又扮演店员,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活动中必需的句型“I’d like a pizza.”“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然后让学生参与活动。真实的道具,活跃的气氛,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了语言,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试想,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家西方的比萨饼店,大方自然地点一份自己想要的比萨饼,我们的语言教学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3.任务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为“Where is the post office?”一单元设计任务时,首先我们分析了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如何问路,如何指路,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些外国友人来我市旅游,分别想到不同的地点(风景点、公园、服装城、超市、书店……),请你为他们作向导。学生在这个假设的情境中进行实践,感受到用英语做事情的乐趣。这个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兴趣,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

4、任务活动中应渗透德育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强调:“各门课程渗透德育,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把德育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之中。如我们为本学期第一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活动:

同学们,当你们在父母长辈和亲朋好友的关爱祝福中享受生日蛋糕的时候,是否想过自己的父母什么时候过生日呢?不妨让我们做个小调查吧,既巩固了我们学过的知识,又培养了大家的孝心,何乐而不为呢?

前期调查准备和后期交流准备:

⑴、如何问对方的年龄? How old           ?

⑵、如何问对方的出生年份? What year       ?

⑶、如何问对方的出生日期? When is          ?

准备好了吗?Let’s go!

SURVEY

Name

Age

Father

Mother

不具有挑战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互相询问,尽可能多地使用句型;还可以让他们统计相同年龄或相同生日的人,既可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达到了在做中学,不光学知识,还要学做人。

5、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任务链的原则。每个任务应建立在之前的任务的基础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是下一个任务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孤立没联系的。仍然以上面提到的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为例,我们是这样设计一系列任务的。因为序数词的教学是本单元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所以我们设计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自编序数词记忆口诀。检查的时候,提供给学生标准样本,让学生进行对照修改。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序数词记忆口诀:一二三特殊记,th 要从四加起,八减t ,九去e ,ve 要用f 替,ty 结尾变ie,若是遇到两位数只变个位就可以 。(摘自《英语周报》) 第一个任务完成之后,我们设计的第二个任务是Making a schedule 。学生用所掌握的序数词,对某个月份的活动进行安排,然后比比看谁的活动丰富多彩,时间安排比较合理。第三个活动是Guessing。学生之间互相猜测对方的生日,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句型When is your/his/her birthday? My/His/Her birthday is…。我们设计的第四个活动即是上文所提到的Survey活动,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同时实施品德教育。

二、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首先要引导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教师设计了教学任务之后,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应该把任务交给学生。因为对学生来说,任务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识,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通常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任务型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学中应在新学的知识、技能与运用之间建立直接关联,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形成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要完成上文所提到的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单元中所设计的任务,学生就必须要掌握问路的句型:Excuse me, where is the…? 和Excuse me ,is there a …near here? 以及与指路有关的短语和句型:go straight ,go along, turn left/right ,on the left/right. Go along the bank street until you see….  It’s down bridge street on the right.

其次,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或学生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例如收集足够的信息资源。任务的实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或应用信息的过程。输入的信息资料既可以是语言性的,如一系列指令或读物,也可以是非语言性的,如一个图表或一张图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可以加入到活动之中充当学生的伙伴。总之,要引导学生通过Pairwork Groupwork 等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 

三、如何对任务的完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往往会忽略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和利用。任务型学习活动的结果应使学生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对任务的完成进行恰当的展示和评价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所采取的评价方式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如学生在完成“小向导”的任务后,选择了表演的展示方式;在完成“绘国旗”的任务后,选择了墙壁张贴的方式,这本身就是对他们作品的一种鼓励性评价;在完成“我的小屋”的作文后,可以由老师或同学来朗读他们的优秀作品,这比他们自己读更自豪。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愿望,让他们从学习中享受到乐趣。此外,我们还采取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成长记录袋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学生有权决定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和努力。

总之,经过摸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感受到任务型教学法给英语教学注入的活力,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注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地备教材,备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好的任务活动,使任务型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 2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