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习作教学论文:谈作文的起步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6:3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化市昭阳实验小学 王相俊
  
【内容摘要】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有的小学毕业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话套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以下一些尝试,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策略:激趣铺路引发写作、夯实基础促进写作、发展能力引导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起步



当前,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写作文就头疼。有的小学毕业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假话套话一大堆;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更无从谈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忽视了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更是我们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激趣铺路引发写作



对于初次接触写作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起步时有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降低难度,激发兴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情境能使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在写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情绪受感染,产生写作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



比如,开学后不久,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那就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班中一个同学的外貌,让老师猜猜描述的是哪个同学。这样既增加了师生间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介绍人物外貌要抓住他的特点并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介绍,为后面的学习写人打下基础。又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自画像》一文时,安排时间让学生先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学生的兴趣盎然,“畏写”情绪也就一扫而光了。



方法2: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作文起步教学应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冒进,要搀好扶好再放手,降低写作难度,假设写作梯度。可以为先指导学生写好重点段,再逐渐落实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要求。



比如《动物名片设计》一文的重点就在于指导学生写好“动物名片设计语”这一段落。而《秋天》一文则在于指导学生写好体现秋天特色的事物特点。在作文起步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还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如写《烧菜》一文,我先请同学回去请家长示范煎了一个荷包蛋,然后在课堂中交流家长是如何煎荷包蛋的,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出几大过程:开煤气灶——倒油——敲蛋——下锅——煎好一面——翻身再煎——放调料——盛起吃蛋。这样一来,原来不会写作的学生也能写出有模有样的作文了,他们写作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然后再请学生回去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烧一样菜,并把烧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写作的自由度一下子大了,“差一点的学生吃得饱了,好一点的学生则能做到吃得好了!”这样的方法,学生怎么会不爱上写作呢!



二、夯实基础促进写作



作文起步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笔头表达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只有夯实写作基本功德训练才能促进学生正确地写,有效地写,为今后写作立下坚固的基石。



措施1:从每一个标点符号抓起



在作文起步教学阶段,我发现学生的作文中标点用错现象较严重,特别是引号的运用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正确掌握。所以在学了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后,重点又复习了一下引号的运用,同时设计写话练习《我和秋天对话》,既增加了写作素材,同时又一次复习了标点的正确运用。又如《续写童话》的习作练习,我帮助学生把学过的一些知识融会在一起,编了一首儿歌,让学生诵读:“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提示语在后面,后面画个小圆圈;提示语在中间,画个逗点在后面。”让学生又从语文课文里找出三种不同的例句加以巩固,并应用于自身习作,用儿歌的方式教学既简化了教学的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习作来看,标点用错现象明显减少。此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在方格子里写作文时,标点符号占格的写作指导。



措施2:抓遣词造句



作文起步教学要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形式,要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教会学生一些比较简单实用的表现手法。如叠词和比喻、拟人的运用。比如在教《秋天来了》这篇作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能加上叠词使句子变生动吗?秋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树木吐出(   )嫩芽;秋天的小雨()地下;果园里()长大。而当学生说到“秋天来了”一句时,我又这样引导学生:“如果秋天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这句话可以怎么说?”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的说:“送走了夏婆婆,美丽的秋姑娘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秋姑娘的脚步近了。”学生的文字逐渐就丰富起来了。



措施3:抓篇章结构



作文起步教学训练的重点是段落,但并不是排斥教给学生“篇”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一些基本的知识渐渐渗透追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可以告知学生文章要分节写,而优秀的文章小节数通常在4到5节。又比如还可以告诉学生开门见上,首尾呼应,点明题意不失为习作的好办法等。



像在教《秋天来了》这篇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可以按地点写:“秋姑娘来到小溪边。秋姑娘来到田野里。秋姑娘来到果园中……”,也可以按颜色写:“秋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黄色的。秋天是粉色的…… ”还可以按按事物的几方面写:“写秋实;写秋花;写秋雨。”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各不相同。



三、发展能力引导写作



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拓展现有的各种资源,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写作水平,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1.课内多读、多背、多练



大量的诵读与背诵,可以增加字词的储备量,还有助于把所记忆的好词好段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材中要求记忆的内容较多,平时利用课前两分钟滚动背诵以加强记忆。同时,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中设计了许多说话写话练习,教师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加以运用。



比如《三袋麦子》一文后的续编故事,结合学校“手抄报”的评比让学生做一做手抄报,再用“先……再……最后”等连词写一段话。又比如《掌声》这篇文章写得很含蓄,文中有多处空白,特别是其中有两处很好的训练写好人物心理活动的训练素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的想法写具体,在这过程中加强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意识。这些随文练笔不一定非要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能写成一段清楚连贯的话即可,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负担,而写作的能力则在平时的训练中慢慢得到培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26 16:34:12 | 只看该作者
2.课外多看、多记、多写



课外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多读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帮助学生正确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又能帮助学生准确写作。



我引导学生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同时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推荐一些好的书籍让学生去购买一本然后拿到班级图书馆互相借阅,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家里原有的一些优秀的书籍拿来互相传阅,然后利用班会、午会进行阅读心得交流。如,我让学生每人备一本采蜜本,及时摘录好文章、好句子、谚语、俗语等。通过这个过程积累语言材料,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为写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平台多展示、多交流、多鼓励



学生的作文水平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劳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劳动的价值给予肯定与鼓励。因此每次习作后我都要安排一次习作评奖课。要求学生要挖掘出交流文章的闪光点,并适时引导学生给与掌声鼓励。我还把学生习作中的妙词佳句,或别具一格的构思,写在黑板报上,让其他同学记在随记本上。结合学校的“作文月月赛”活动让获奖同学把他们的文章请家长打印发好后到我的邮箱里,我帮助他们排版美化,再给每篇文章写上老师的话,然后编辑出版《班级作文小报》,随后每位学生发一份,写上“我的话”,“爸爸妈妈的话”,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我坚信辛勤的耕耘一定会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把作文起步教学重视起来,贴近生活,从实践中汲取素材,以说促写,博览群书、积累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就一定能使学生赢在作文的起点上,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作为教师,在作文起步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有更多思考,更多实践与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10-3 16:19:46 | 只看该作者
很受启发!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00: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