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选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教学实录】


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
生: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名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生: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名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还有晏殊的《浣溪沙》,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师:看来大家对词的了解还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位作家不同风格的词,来与这些作家作一次心灵的对话,请大家先自己诵读这五首词,注意停顿与节奏。然后请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
师:好了,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
    ……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节奏与读音还比较准确,但其中有一些地方应注意:《望江南》中第二句的停顿应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渔家傲》最后一句应读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里“千骑”中的骑应读成“ji(第四声)。《破阵子》中第二句应读为“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塞外声。”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基本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预习谈谈对五首的理解
生:《望江南》读后总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之意。
师:说得很对,大家能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来吗?
生:一个“独”字,点出主人公很孤独。
生:文中“皆不是”有一种失望的心情。
生:“肠断”就是忧愁最好的表现。
师:大家说得不错,从这道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种无言的忧愁。其它几首呢?
生:《渔家傲》是通过对塞风景的描写来表现将士对自己家乡的思念的词。
生:《江城子》是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生:《武陵春》也是一首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着浓郁的忧愁。
生:《破阵子》是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对青年后生的深切希望。
师:看来,在上课之前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解了许多内容,对理解五首词有很好的益处。不过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与好语,在品味中体会词的精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品析这五首词中精彩的语句。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
”一句写得好。
师:好在哪?
生:好在能将人的忧愁以形象化的景物来 展现,用夕阳的余晖,用水流的悠长,来寄托忧愁的影子。
师:用“忧愁的影子”来评价,形象又贴切,看来你是花了不少功夫来欣赏这首词的。
生:我觉得词中的“肠断白蘋洲”一句用得也很好,将对别人的那种思念比喻成“肠断”更有一种独特的效果。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上的独特之处。
生:《渔家傲》这首词写得有意思,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怀。
师:上半部分写景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我想是一个“异”字,写边关的景色重在写与内地景色的不同之处,大雁南飞,边关号角此起彼伏,长烟、落日下的孤城等都寓示着边关的与众不同。
师:分析得好,那下半抒怀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
:就用文中的“泪”来概括吧,主要写将士们的思念之泪,通过“浊酒”“归无计”“霜满地”“人不寐”“白发”等情与景的描写,将边关将士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就要善于从归纳与概括中找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生:我觉得《江城子》是带有自传性的叙事词。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词一开始作者就以“老夫”自称,接着就详述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并在文中不断展示作者那种为精忠报国的豪迈之情。下半部分,则更是借古喻今,对比自己,那种胸中豪气在文中自然流露。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说的内容?
生:“聊发少年狂”是一种老当益壮的心态。而“亲射虎”“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都是体现作者的一种豪迈的英雄形象。
师:除表现作者豪迈与报国之志外,词还有没有别的表现意义?
生:有,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来,作者希望能有当年冯唐一样的人来让他重新报效国家。
师:对,壮志难酬是许多词人笔下的抒写的内容之一。
生:《武陵春》中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好在哪里?
生:第一句能用“物是人非”来暗示人生境地变化,而“欲语泪先流”更是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忧伤之情,自然流露。
生:第二句是用一个比拟的手法,将人的忧愁形象化,如果用船来盛载,还不能装下,那是多大的忧愁的?可见,“载不动”包含了多少忧伤与痛苦。
师:赏析令人耳目一新。
生:《破阵子》表现的内容好像与《江城子》有点相近。我觉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等句子写得好。
师:你能说好在哪儿吗?
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醉字,一个梦字,把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而“沙场秋点兵”则将杀敌报国的战场写得极富气势。“可怜白发生”是一句总结性的话,所有壮志与报国胸怀都只可能无法实现了,白发就是遗憾的见证,作者怎不能感慨万千。
师:评价有水平,从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深意。其实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明确了,读词就要品味词的语言,玩味词的写法,体验作者真情实感。这是读词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读词还要善于除所读词之外有所联想,通过联想来生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针对这五首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体验。
生:《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使我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二者表现手法几乎一致。
师:从词想到曲,思路很好。
生:《望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所表现的失望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充满希望刚好相反。
师:嗯,反相取意,能举一反三。
生:《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所表现的景象与名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我觉得《江城子》与《破阵子》两首词有许多相似之处。
师:能比较阅读,精神可嘉,你能具体说说哪些相似之处吗?
生:写作时的境遇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想报国却无门的遭遇;写作表现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是在豪迈之中带着深深的遗憾;描写场景的风格都是一样的。
师:比较实际上就是在更大范围中再次阅读。
生:《武陵春》中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非常相近,而且用语都十分贴切生动。
师:说得很好,对名句理解与联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家在不断积累诗词素养,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当然读诗的联想不仅仅在于名句间的联想,还可以是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时代间的生活经验的联想。大家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想想。
生:读完五首诗,我觉得这些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感伤的,二是壮志未酬的。前者是《望江南》《武陵春》,后者是《江城子》《破阵子》。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主题目内容基本相似。
师:那你有什么感想呢?
: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两类人的照:一类人整天围在自己个人狭小的圈子里,为自己而活着。一类人时刻忧国忧民,不忘别人的苦与乐。就社会来讲我们希望后者的人多一些,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师:很好,有感悟,也有希望。
生: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发言,难道个人不重要吗?如果个人的情感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与表达,对个人对社会来讲都可能是悲剧。
师:对,有不同意见,又有言之有据,希望大家像他们一样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如果文学都去关注,词的内容都去表现,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见证吗?
师:观点中肯,观点越来越全面了。
:我们读词并不是来评价词作者的生活与表现态度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词去了解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作者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阅读就成功了。
师:发言精彩,思路严密,想象丰富,确实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想法。
师:读完这五首词,我们想必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释,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对这五首词的理解进行反思,通过小组成员间共同讨论,力求有更大的收获。
   ……
生:我觉得古词中的典故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因为一个典故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曾经的生存习惯。
师:很好,你的建议我希望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因为典故背后的语言文化现象,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
生: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而有的却仅只有词牌名?
生:写词不像写诗,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格式,写词有许多词牌名,所以有时不必取名。
师: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弄清这事,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己找找资料,彻底解决问题。
    ……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读词的基本步骤,请大家说说看。
生:是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
师:对,基本过程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基本程序,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新的诗词。今天的作业就是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去学习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要求必须符合各个部分的要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见!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关联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铺垫。




说名句,实际上是在让学生在重温如何读诗。







诵读是读词的第一步,也是欣赏词的开始,所以以此为学习的起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需求。







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词的主题及意境的作用。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及情感,是读词的第二步,也是读词中对内容的具体的理解部分。


《望江南》紧扣“忧愁”来理解,有的放矢地理解全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渔家傲》则紧扣写景抒情来展开。

《江城子》从场景表现来展示主题。

《武陵春》则从个人体验上作了详尽表现。



《破阵子》则是将现实与梦想结合来表现个人的壮志。



品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读词中最富欣赏意义的内容,也最能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





名句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在品味中有不同的体现。































联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最富想象力的学习环节,在联想中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横贯往来,经纬古今的形式,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读词的联想首先是名句间意思的联想,这是学生最易做到也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









读词的联想其次是将词的内容与主题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让学生关注的切入点,通过切入点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读词的最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解上的反思活动,进一步来深入探讨五首词的内容。




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反复强调阅读的基本方法,教会学习拓展的阅读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 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名著导读:小说的珍品,英雄的赞歌

──《水浒》导读教案

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语文组 阳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学生分析

十四五岁的初二学生,对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小说之一的《水浒》应该不会陌生。他们在此之前的学习或生活当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必须引导他们阅读和欣赏。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

《水浒》这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是课程标准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但在学生平时的阅读中,他们大多只关注故事情节,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因此,我决定带领学生通过对重点段落章节的阅读、探究,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地了解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但它是一部长篇小说,要完全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两堂课上,只是简单介绍这部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价值,了解它的艺术魅力,并通过片段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水浒》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分析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水浒》及其他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水浒》这部名著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3.通过片段的学习,掌握小说阅读赏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

师:同学们听完之后是否有热血沸腾,畅快淋漓之感?那高亢激越的气势,让我们想到了那些“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侠之士。那么,你们知道这部连续剧是取材于我国的哪部古典名著吗?你们想到了其中的哪些豪侠之士?(要点提示:取材于《水浒》;可能想到的豪侠之士:逼上梁山的林冲、醉打猛虎的武松、勇猛憨直的李逵、行侠仗义的鲁智深等。)

师:众多的水浒英雄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景阳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等,可以说我们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著作,去感受那些侠义之士的精神气概吧!

(设计意图:开头激趣相当重要,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水浒》主题歌,引入《水浒》,并以行侠仗义的豪侠之士触动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初步感受梁山英雄的侠义精神,再顺势导入主题。)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水浒》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一般认为是长篇小说《水浒》最早的创作者。关于其生平,至今尚无确切的资料,据说他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原名耳,又名子安,祖籍苏州。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一带做过几年官,其余时间一直以教书为业,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即为他的门生。又传他曾参加张士诚军。

《水浒》又名《忠义水浒传》,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是我国描写古代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描写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并写出了农民起义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作品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起义英雄的生动形象,歌颂了他们敢于反抗的叛逆精神。全书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七十一回,写鲁智深、林冲、杨志、宋江、吴用、武松、李逵、石秀、杨雄、卢俊义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是梁山好汉的个人英雄传奇故事;第二部分从第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梁山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的过程,是梁山事业发展壮大的写照和梁山好汉的集体传奇故事;第三部分从八十三回至一百回(一百二十回至一百二十回)写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征方腊(一百二十回本包括征田虎、王庆的内容)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是梁山起义的最终悲剧结局。

3.写作背景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水浒》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在位皇帝徽宗只知吃喝玩乐,终日不理朝政。蔡京、高俅、童贯、杨戬等奸臣把持朝政,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狼狈为奸,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再加上地主恶霸与豪强劣绅的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迫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因此,整个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小说中描写的宋江、方腊等起义,就是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依据的。

4.自主阅读教材229页《名著导读:<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进一步了解《水浒传》相关知识,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水浒传》故事原形及发生年代。

(2)《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及现实意义。

(3)《水浒传》成书的有关过程及艺术成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全面的了解这部伟大的小说,从而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社会环境,为后面人物的解读打下基础。)

三、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 小结语:略。

2.作业:搜集你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故事,并要求能简要地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你说我说大家说:水浒人物故事大比拼。要求简明扼要的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故事,然后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限时1分钟。(整体时间控制在5分钟。)

师:刚才我们大家交流了自己喜欢的人物故事,说得都非常的好。事实上《水浒》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有很多,仅梁山就有108好汉。这些好汉当然会赢得我们的喜爱。在这些好汉中,有一位人物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疾恶如仇、敢于反抗的花和尚鲁智深,相信大家也是很喜欢他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重点学习他的一段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二、片段赏析,掌握方法

1.快速阅读教材231页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片段的大概情节。

2.简介鲁提辖:鲁提辖,名鲁达,提辖是他所任的官职名。他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不由得燃起怒火。为了搭救落难的金氏父女,见义勇为,三拳打死镇关西,因而丢了官职,被迫去作了和尚;真纯豪爽,蔑视一切清规戒律,大闹了五台山,只好到相国寺去看苹果园;又为搭救林冲,大闹了野猪林,连和尚也作不成,只得到二龙山落了草,最终被逼上了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他的第一次亮相。

3.结构梳理,感知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以情节的发展来梳理全篇,帮助学生理清结构,让学生了解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

4.品评人物,感受侠义之举: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鲁达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请找出相应的文字加以剖析。(学生快速看课文,在书上注出鲁达的性格特点,并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交流归纳,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并予以适时点评。)

要点提示:疾恶如仇、莽撞粗鲁、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5.精读三拳,细品侠义之举:

(1)观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的视频片段,然后阅读16-18段。

(2)“三拳”分别打在什么部位?“三拳”各自从什么角度写的?每一拳下去,郑屠各有什么反应?鲁达又是如何对待的?

(3)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写三拳?

要点提示:(2)三拳分别打在鼻子上、眼角上、太阳穴上,从次要部位到要害部位。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角度来写。第一拳下去,郑屠叫“打得好”,鲁达斥骂“还敢应口”;第二拳下去,郑屠讨饶,鲁达“偏不饶你”;第三拳下去,郑屠“挺在地上,动弹不得”。(3)详写三拳,更能突出鲁达疾恶如仇的性格,突出作恶者狼狈的下场,更符合被压迫的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愿望。

(设计意图: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关键段落进行阅读探究,让学生掌握分析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性格的方法。)

6.各抒己见,辨析“侠义”之举:鲁达为什么不去官府状告郑屠而去亲手惩治他?联系我们现实生活,小组合作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侠义行为呢?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说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让他们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并理解主题、人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看待文中的侠义之举。)

7.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要点提示:(1)首先要理清故事情节。(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即主题思想)。

三、拓展延伸,运用方法

快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前印发),运用今天掌握的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林冲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要点提示:林冲是《水浒》里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被逼上梁山的典型。其性格的最大特征就是“忍”。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正是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当然,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从文中情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林冲的在这里思想性格的变化可以简单概括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设计意图:主要是检验学生阅读欣赏小说方法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四、阅读激趣,课堂总结

1.水浒人物纵横谈:举例说说你所知道的108好汉的绰号,并试谈谈绰号的由来或人物个性之间的联系。

要点提示: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2.除了《水浒》,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你了解其内容吗?你喜欢吗?渴望看到它们吗?(自由发言)

3.名著对对碰:请你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上联,用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节对出下联。

4.结束语:同学们,浩瀚的文学海洋,有无数的宝贝等着同学们去采撷,让我们以对生活的热爱为舟,与勤奋作伴,以科学的阅读方法为桨,在知识领域走的更远,更远……

五、课外延伸,作业布置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并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自己的研究,可以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也可以就小说中的精彩情节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写3-4篇读书笔记。参考题目《我眼中的×××》、《我最喜爱的文学形象──×××》等。

编辑短评:名著导读课似乎很容易,让学生读小说而已;名著导读课似乎又很难,学生对这名著不感兴趣,或者读了也不觉其“名”在何处。所以,不要轻视了名著导读课,导好了,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名著宝藏的大门;导不好,让学生对名著敬而远之。本篇导读的妙处在于以学生熟悉的、有感染力的歌曲引入,以精彩片段的精读带动整部小说的阅读,注重阅读方法的传授。如果能更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鼓励学生结合其他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并以此在学生中引发辩论和思考,或许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张华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聂鸿飞



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先秦时期开始,史传文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至西汉纪传体的《史记》把中国古代史传文学推向了高峰。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入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

基于上述考虑,这个单元编选了四篇文言文。下面我们将从文章本身入手对这几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些具体解析。

《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约占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它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作者着重表现了陈胜洞察时局的能力。陈胜对吴广说的那一番话,实际上就是一段很精彩的形势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太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会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的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他的这个策略的效果很快就得到了证明:起义军到达陈的时候,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庞大队伍了;在张楚政权建立的同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在危机时刻,陈胜的清醒与果断是难能可贵的。

对陈胜的组织领导才干,作者也描写得极为生动。首先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陈胜、吴广从卜者“然足下卜之鬼乎”的建议中,得到了借鬼神“威众”的启示,先以鱼腹中书树立陈胜的形象,然后“狐鸣”而呼,把陈胜的形象跟楚国的复兴联系在一起,顺应士兵的愿望,从而进一步巩固了陈胜在士卒们心目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动起义。关键是既要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这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这一席话令人信服地说明,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它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这支队伍的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者善于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这场震撼王座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由于这篇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文章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这就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接着就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即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成就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教学时可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文章脉络。

《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练。在这篇文章中,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另外,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诸葛亮策略的内容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以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文章开始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即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中间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一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体现。

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综合以上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词的常见题材和风格,提高审美品位。温庭筠的《望江南》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在不到30个字的词作中,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清新、明快,是温庭筠的代表作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他在西北宫中的感怀之作。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的上片重在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熙宁七年,1074)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词的上片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抒发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在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李清照的《武陵春》是绍兴五年(1135)她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的。当时她已经52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沧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无法承载的。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只这一处便胜出前人许多。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词中描述了作者往日的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这首词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它与本单元的阅读课文相呼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风流”,树立正确的偶像观、英雄观,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评价风流人物,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可以通过对各种丰功伟业进行分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将尝试运用“调查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活动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分组和任务分工,建议分为调查组、演讲组、朗诵组、辩论组和评价组一共5组,每组学生都要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三项活动。例如演讲组,既要查阅所讲人物的资料(如传记、逸闻、史册),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又要写出演讲稿,最后做以“丰功伟绩到处传扬”为主题的演讲(当然也可以从其他立意入手)。

作为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仍然应当秉承以往的方针和观念,以诵读为主要学习手段,以理解大意为基本学习任务,在精当、好懂的前提下学习文言常识和文言词汇,在词句篇章的积累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初三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强调文言词汇和文言常识的积累,不必陷入烦琐的文言语法结构的讲解、梳理中。

愿通过老师的引导,这个单元的名文佳作可以真正带领学生走入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浏览众多历史人物的风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