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选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王润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

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故事,表达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入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

(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如: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坚强。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根据课文情节先后的顺序重新排列,或让学生据此复述课文。

A?想上学(我不去放鸭子了,我要上岸回家)。

B?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C?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哇哇大哭起来……

D?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F?望着异乡的天空……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G?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都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未知的。

H?最大的敌人……它就是孤独。

I?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J?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

K?惊喜地发现鸭子下蛋了。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感受要充分肯定,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适当给予点拨与提示。

五、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2 《心声》给教学的启示







重庆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家尧

重 庆 永 川 实 验 中 学  张良慧

《心声》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内容是写教李京京语文的程老师要上一节全区的公开课,讲课的内容是小说《万卡》。老师设计的课上有“表情朗读课文”,并且指定由班上的六名同学来朗读。李京京因为嗓子沙哑的厉害,没被老师选上,但京京很希望能朗读一段,因为他的经历与课文中万卡的经历太相似:在城里上学的他因为爸妈总吵架,妈妈总打他,他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九岁在外当学徒工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万卡有一个要好的女孩子“奥尔迦”,他也有一个好朋友妮儿。正因如此,京京对《万卡》有深刻的理解,在赵小桢奶声奶气地练习朗读时他叫道“不是这样的”,但倍受嘲笑,只好委屈地在小树林子里读。公开课的那一天,在赵小桢因为害怕不敢起来朗读的情况下,李京京举起了手。他声泪俱下的朗读征服了程老师,也征服了在座的听众。

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就引发了我的深思。在我的感受中,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我想借用文中主人公的三句表白,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当李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的时候,而得到的却是“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我们可以想像此时李京京的失落与悲伤。的确,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教学中实在太常见。

首先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中,学生只是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思想、兴趣、追求,渴望获得肯定、表扬,渴望成功的体验,而且因为生命的稚嫩,这人格正处于建构时期,一点微小的伤害就可能导致其一生的转变。文中写道:“噪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论教孩子做什么事,都要创造条件让他去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他就会倾注全部热情和聪明才智去争取新成功。” 假如李京京不是有了后面拾来的表现机会,我们真是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因为老师判定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而从此不再念了呢,从此自卑自贱了呢?反过来,因为这一次偶然得来的机会获得的成功,也许就将激发李京京去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因此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要求首先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创造生命的精彩。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不尊重,还体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每一个正如朱永新所说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透过这一现象,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扼杀。现代教育论认为:“应当重视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故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当代教育的主题,是正确作出教育价值取向、提高教育质量与人的素质的关键。” 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要求必须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要求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也就是说,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简言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当李京京提出“我能念一段吗?”时,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强烈的意识:我领悟了这篇课文,我能读好这篇课文,我应该争取读这篇课文。在面对课文与课堂这两个客体,李京京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能够支配与控制课文,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主体意识,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应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以一个“不行”加以扼杀。

二、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为什么“平常声音又脆又甜”的赵小桢念不好课文,而“嗓子沙哑得厉害”的李京京却能将课文读得声泪俱下?这其中给我们提示了朗读的哪些深层次的因素?

朗读不只是一种声音处理的技巧,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换成有声语言,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首先要求读者理解文章的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这种感情用特定的声音表达出来。在对朗读的处理上,用什么语气、语调,采用什么语速,哪些词语该读重音,没有一定之规,需要读者创造性的处理。不同的人读同样的文字,处理是不一样,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朗读催人泪下,有的朗读索然无味,这与读者的创造性活动分不开。朗读的效果固然与声音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却是由读者的创造能力决定。这种创造是建立在一定的语感、一定的朗读技巧、一定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基础之上的。

朗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情感的一种对话。朗读要入情,情从何来?它来自于读者与文本情感的对话、交流。“学生作为这样一个读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他所感受和理解的已经不是文本中的文字本身,而是这个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和感情是与这样的文本一体共存的,但却是经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方从文本中发现出来的。离开了他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与此同时,他不但感到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对作者和对作者的文本的思想和感情。” 领悟作者(文本)想表达的感情,就要对作者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有什么想法,内心有什么感受。读者要“移情性地体验”,即从心理上去体验、去经历那一情境,从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蚂蚁在松果落下时大呼“不好,炸弹来了!”一学生说读这一句时“要把自己当成蚂蚁来读,要读出蚂蚁的惊慌”,这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朗读的窍门。

但仅有此还不够,要实现与文本情感的对话,还依赖于读者的情感经历。“要读出蚂蚁的惊慌”,首先读者得有“惊慌”的经历。能够在朗读时以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察、去表达万卡的情感,为喜亦喜,为忧亦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在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因新信息的进入发生调整和改变”。 阅读也是如此,阅读是以读者的经历、经验去解读文本,从而建构起作品的意义的过程。这一意义是“读者的视界”与“作品视界”的融合。也就是说,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和作者共同构建而成的。意义的建构当然首先是文本情感与读者情感的交融。本文中的李京京为什么能创造性地再现《万卡》的情感,就是因为他与万卡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有相似的情感体验,与万卡之间能够很好地产生情感共鸣。这就给了我们朗读教学一个启示,要让学生真正深入体会文本的情感,首先应该丰富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积累,如果学生确实缺乏相关的情感体验,教师就应该通过一些故事、情景来增加学生情感的感性体验,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朗读不只是一种吸收,更是一种倾吐。一般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阅读尤其是朗读不仅是一种吸收,更是一种倾吐。在朗读中,要首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领悟文本表达的情志,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审美陶冶,这是吸收;但朗读通过声音把感情外化,创造性地再现情感,这感情就不只是文本的情感的简单还原,事实也不可能还原,其中也有读者的情感流露,有读者个性情感、情绪的成分,这就是倾吐。事实上不同的读者朗读同一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一致,除了对文本的理解有异外,还与读者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为什么李京京把《万卡》演绎得如泣如诉,原因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再现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同时还把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盼望,自己长久的情感积淀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在他朗读的过程中,眼前浮现出的是“爷爷的水烟袋”“妮儿的黑眼睛”,以及当他念到了“亲爱的爷爷,……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时“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他感觉到的不只是在朗读课文,更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渲泄。在生命朗读、生命情感的抒发中,他的朗读自然具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

三、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面对程老师的应对公开课的“安排”,李京京发出了“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其实,面对这类“做秀”的公开课,我们又作何感想呢?在最近举办的全市优质课竞赛中,笔者就看到了一些这样的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但学生在回答时,却是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在朗读时,久经训练的声情并茂的齐读;为了出新片面追求课堂的表演性,忘了语文课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脚踏实地的语文训练。这样的“表演”学生反感,对语文教学无益。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只有真的,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真的,才能让学生受益。作为公开课,应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应是一种课堂实践的引领;应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应该是高效优质的课堂。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们呼唤真实的、科学的、严谨的公开课。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改进教学,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2 《心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陈利英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请求,在公开课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文章?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文章?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出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心声”的内涵: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
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
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课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
(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
明确: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课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课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
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
(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课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编辑短评:设计的内容很丰富,还有教学反思,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篇小说的把握是到位的。“小说主题思想”这个环节可以取消,否则学生又可能把它当作标准答案给背下来,这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温立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2 《心声》教学设计

重庆市朝阳中学 王成 陈伏兰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编写。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日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二、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三、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似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五、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



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 夏文道



  一、指导思想

  1.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多侧面了解青春,进一步感受青春的滋力、青春的朝气、青春的奋斗,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2.全班进行关于“青春”的问卷调查,统计归纳出问卷结果;并依此设计出班级活动计划表和班级活动评价表;

  3.课外学习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课前学习任务。

  ①音像图片组:搜集关于“青春”的电影电视、歌曲音乐、图片资料;

  ②文学沙龙组:从网络、图书馆等处搜集关于“青春”的著名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③活动设计组:组内成员每人设计一份关于“青春随想”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流程表;

  ④学习评价组:按语文课标的要求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评价细则,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以求达成共识。

  4.推荐资料:

  电影电视:《青春之歌》《花季雨季》《青春万岁》《激情燃烧的岁月》;

  歌曲:《青春啊青春》《让我们荡起双桨》《青春舞曲》《青春进行曲》;

  书籍:《青春之歌》《花季雨季》(青春万岁》《无怨的青春》《年轻的思绪》《青春》《青春的梦幻》《青春的童话》。

  5.网址:http://www.shuku.net

  http://www.265.com

  http://doc.booker.com.cn

  三、教学步骤

  (一)引入

  以《青春进行曲》为背景音乐,由学生推选的男女主持人配乐朗诵散文诗:《青春随想》。

  (二)青春驿站

  主持人引入:我们是十五六岁的少年,我们正值人生的花季。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青春的脚步在延伸。驻足青春的驿站,我们回味昨天,畅想明天,青春的岁月如火如花!

  请跟我来,我们一起上青春的车,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春随想”第一站:感悟英雄的青春

  1.请介绍古今中外你最敬重崇拜的青年名人。

  合作小组通过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涉及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青年名人的课件,与大家一睹名人风采。

  2.电影电视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①:《英雄儿女》

  片段②:《大浪淘沙》

  片段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片段④:《歌唱你,叶欣》

  片段⑤:《激情燃烧的岁月》

  3.看完以上精彩感人的片段,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请把你的感悟凝练成一段文、一首诗或一幅画,奉献给你崇敬的人,好吗?

  4.活动小组通过互相交流,自主评价,选出最佳诗文和最优秀图画,选代表朗读和展示。

  “青春随想”第二站:歌颂火热的青春

  主持人引入: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热烈。青春,是我们人生交响曲中最灿烂辉煌的序章。青春让我们充满热情,充满朝气,充满希望!来吧!让我们诵诗、唱歌、舞蹈,自由奔放地歌颂青春吧!

  1.青春寄语(朗诵组):《无怨的青春》《十八岁宣言》《烈火青春》《年轻的思绪》《诉说青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青春放歌(合唱组):《青春啊青春》《共青团之歌》《花样年华》《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希望的田野上》

  3.青春节拍(舞蹈组):《青春舞曲》《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你好》《英雄儿女》

  4.各评价小组依据班级制定的朗诵评价、演唱评价、舞蹈评价细则自主评价打分。评选出优秀朗诵员、歌手、舞蹈家。

  “青春随想”第三站:谱写壮丽的青春

  主持人引入:飞扬的青春,飞扬的神采。青春就在那里,闪着光,向我们微笑。抓住她,跟随她的光芒,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奇迹。我们的足迹将化作一个个音符,我们要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1.青春写真集:(分活动小组展示青春真实的我们)

  青春时尚展 青春的校园

  青春论坛赛 青春大批拼

  2.春风采集:(分活动小组展示青春的风采)

  全国大赛获奖作品展

  深圳主持人大赛精彩片段

  全国小记者夏令营

  出国访问演出精彩回放

  3.青春的未来:(分活动小组演讲比赛)

  《青春的对话》《我的未来不是梦》《相会在明天》《青春座右铭》《奋斗青春成功》

  (三)学生自主评价综合性学习(分自评、互评)。

  四、拓展学习

  1.通过拓展阅读和学习,不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2.走入网络,走近荧屏,走进图书馆,走向生活,搜集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编排,装帧设计,制作成小组手抄报,进行比赛,评出优秀者。

  课后写作训练:(自定文体,自主立意,写出真情实感)

  题目:青春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晓非



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描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这里所说的写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独之旅》《心声》这样,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故乡》重在写故乡的人物变化,但是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段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但它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这一人间悲剧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阅读小说、分析小说,把握小说的主题。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在本单元练习的设计意图中。教师可以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完成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各课后有一定量的扩展练习,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开阔思路,提高思辩和创新等素质。教师可以自己设计练习形式,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议,发挥创新精神,灵活处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要求。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青春随想”,和单元课文的内容有较密切的联系,围绕青少年的生活开展的,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随想”意味着内容的松散性,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宜限制过死。

下面具体谈谈课文和综合性学习。

阅读

《故乡》写“我”眼中“故乡”与儿时“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闰土为什么前后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小说写闰土等人的变化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教学时多引导学生讨论,不要强加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观点。

这篇小说的主题,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以闰土为例:少年鲜活灵动,活泼刚健,质朴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性格天真活泼,无忧无虑;而中年闰土容颜衰败,动作畏缩,精神萎靡,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理解这样的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演变的原因:过去—→现在(推断变化的因)。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也许他们的后代,也会步他们的后尘,在这样的轮回中挣扎。因为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广大民众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过来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尽头(无数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发农民起义……历史不停地轮回着,民众的苦难也不停地轮回着)。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等人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闰土是小说成功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是儿时的“我”羡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他变得呆滞麻木,容貌苍老。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中国当时的社会会陷入这样苦难深重的境况?从这样的探讨中也可以了解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关于成长的主题我们以前已经接触过了。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长,在茁壮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阳光下成长……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同,推动成长的动力也不同。“孤独”也是一种成长的环境,是每个人或多或少要面对的问题。“旅途”是丰富多彩的,同样也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多了解别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态,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小说的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杜小康离开同学、学校,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龄人的互相帮助、支持、学习、借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仅如此,离开小伙伴,等于失去了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他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开了社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体之间的交流,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种折磨。杜小康和父亲一天一天地放鸭,倍感寂寞,而且连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看似一种默契的“省略”,其实是一种空虚、贫乏的生活的表现。在这样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种恐惧。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迟不能入睡”;二是对前途的恐惧,去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虽然人类的精神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异的。在分析外国小说人物和情节时,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异的细微之处,比如关于金钱问题,西方人有其自己的观念,我们不能完全套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来评价。

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以下看法。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了解、接触,教师可以做些引导。

1.课文的主题,对现在的教育有怎样的针对性?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在课文中,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像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往往在无意识中还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在课文中反映出教师的行为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这在像李京京这样比较敏感的学生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2.课文怎样体现少年的心理特征?

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生活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李京京和万卡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为万卡的不幸而感动、悲伤,他执著地要在课堂上朗读这篇小说,也许换了一篇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的小说,他就没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了。所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感觉,重视学生的个性,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地方。这篇小说所写的有李京京这样家庭遭遇的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生活中却是普遍存在的。

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学生的青春活力,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比较多,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展开活动。要注意不要和以前的“成长”主题活动重复。

活动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步入青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这是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应该热情鼓励;学生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时更需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不仅身体要得到良好的发育,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很多人都会有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们尽情地歌颂青春,赞美青春,建立自信心,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保持青春的活力与朝气。“随想”并不是随意,而是有着严谨的内涵。

青春是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动要让学生动起来,奔放起来;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完全由学生来主导,尽可能不加限制。指导和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语文能力。其中第一点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8-6-22 12: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表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