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yw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7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五中 朱莉 萍徐敏



一、歌曲导入,调动情感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师:这首歌,大家很熟悉,它是──

生:(自然顺接)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师:没错。刚才大家听得都挺投入的,现在能否谈谈,从歌中,你们都听出了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这整首歌就似一封书信。

师:那你能说说,书信的格式你听出了哪些呢?

生:称呼、问候、正文、祝语、结尾还要署名,写上日期。

师:很好,哪位同学再来谈谈?

生:这首歌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中亲人的深深思念。这是怎样的一种亲情呀!“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作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孤单、寂寞之情自不必说,而此时格外惦记的是家中的父母、兄妹,想象着亲人的团聚。一首刘德华的《回家真好》已不知不觉又在我身边响起,是啊,回家感觉真好……

生:“爸爸每天都上班吗?”“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也该歇歇了。”“我给妈妈买了一件毛衣,别舍不得快穿上吧!”多么朴实的话语,虽然看似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在简单的问候中却让人看到了无价的孝心。毕淑敏曾写过“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所以我认为哪怕是一枚含有温情的硬币,哪怕是一句简单但只要发自内心的问候,都能透露出儿子对父母的爱,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话语,在我看来,比起美丽的夸夸其谈要强千百倍!

生:我想到了《常回家看看》,在外工作、生活的儿女,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交织成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愿心声。

生:感人至深的歌词,在我内心有所触动的同时,更引起了我的共鸣,心头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记得那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独自离家参加北京夏令营,望着身边陌生的营员和周围陌生的城市,心中充满了孤独与胆怯,当时不禁鼻子一酸,流下泪来,只好转过身,偷偷拭干泪水。晚上躺在床上,又思念起父母,久久不能入睡,忍不住又落下了眼泪,想起了家人相聚时的欢乐,想起了父亲幽默的话语,母亲温柔的鼓励……

生:的确,歌词中流露出很强的游子思乡思亲之情,但我想,在家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对儿子的思念,也绝不会比儿子对他们的思念少。不是有古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吗?

师:大家谈得都很不错,尤其是能从游子的思亲感受到父母的思子。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书信无疑成了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感受一下那份牵挂!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两封家书,看看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何作用?

(生自由阅读,思考后交流)

生:第一封家书。“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是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生:第二封家书,一看就知道是写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师:那作者是想借这封家书来表达他得知儿子成功时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啦!

生:我认为不完全是,因为文中在接下来明确指出:“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可见,傅雷是想借此成功之际,来告诉儿子要正确面对成功,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两封家书,一封写于儿子消沉时,劝慰儿子勇敢地坦然地面对感情的创伤;另一封则写于儿子成功时,又告诫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中,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生:勇敢、坚强的人。

三、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师:不错,正是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使这两封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家书具有了相同的内在精神,为这两封家书谱写出了一个主旋律。

生:老师,我有点不明白了,儿子消沉了,父亲告诉他要坚强,这可以理解,因为美国的朗费罗曾说过:“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真心英雄》歌词也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但为什么儿子成功了,傅雷还要告诉儿子需要坚强呢?这太让人费解了!

师:的确,消沉时要坚强,我们都易于理解,成功时要坚强,我们可能觉得不太理解。其他的同学呢,你们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文中傅雷已经说了,“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是坚强的最好证据”“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中就可以看出作为父亲的傅雷,他希望儿子不论何时都要坚强,特别是成功时要做到坚强,不能被掌声、鲜花所迷惑,这比失意时要坚强、振作更困难,还是鲁迅说得好:“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生:“坚强”包括两个方面,即“胜不骄,败不馁”。记得法国的巴尔扎克就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我想生活是丰富的,人生的路上不光只有荆棘坎坷,也有掌声鲜花,正如海面有时会掀起暴风,但也有洒满阳光的时刻,对于狂风暴雨来袭,我们往往谨慎有加,极度重视,而恰恰是阳光满照时,我们又容易放低警惕。所以我们应该时刻谨慎,时刻坚强。

师:看来,我们有些同学已经对“坚强”的含义领悟得比较透彻了,“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这也正是傅雷的伟大之处。而且他还认为,只有做到了坚强,就能永远不怕孤独,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那大家能否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看看作者认为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同桌交流)

生:应该是第二封家书中提到的“赤子之心”吧!

师:你们能否结合家书内容来谈谈什么样的心灵才称得上“赤子之心”呢?

生:我认为“赤子”应是指有一腔热情,满怀抱负的有识之士吧!那“赤子之心”应说的是极富热情和无限爱意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心灵才不会衰老,胸怀祖国。傅雷在家书的后面就流露出希望儿子将来能报效祖国,将中国的音乐带向世界,为我们中国人争光争气。

师:能说具体些吗?哪儿流露出了这种希望?

生:第三段:“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

师: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我认为“赤子之心”应是文中所说的“纯洁的心灵”。“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师:我觉得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那按刚才我们对“赤子之心”的分析,我想问一下你们,你们认为孤独的赤子会创造出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生:既然赤子之心是纯洁的,我想他创造出的也一定是个很纯洁,没有任何杂质的美好世界。

师:能具体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美好世界吗?

生:可能是没有勾心斗角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欺骗,人与人之间都是以诚相待,以礼相见吧!有点像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感觉。

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寻觅到其踪迹的。我想此时赤子既然是“孤独”的,而且又是“心灵的朋友”,那就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他或许缺少共同语言者,只不过他的身边虽然没有知音,但天下之大,能了解他的人肯定还是有的,说不定此人现在也正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在寻找他呢。这样一来,他们之间不就用心灵搭起了一座桥吗?文中也说:“永保赤子之心的人,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生:我也比较赞同这一观点,有些情感是相通而永存的,不会因为人不在一起而消失,像我们学过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不就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吗?朋友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但心心相映,彼此都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空间又岂能阻隔这份情意!而傅聪是学艺术的,天下精通艺术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我国古代不就有“高山流水”一说吗?

四、品味语句,体会感情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很开阔,既想到了名句,又想到了历史典故。我想对于傅聪而言,这种心灵的朋友中又岂会少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呢?你们说,这个人是谁?

生:(齐答)他的父亲──傅雷。

师:很正确。从这两封家书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傅雷总是用自己的爱心、关心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帮他排疑解难,助他顺利成长,成为儿子人生之路的坚强后盾。从两封家书中,你能看出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如何吗?

生:关系亲密,不但是父子,从交谈的语句中,还能感受到一种朋友的亲切。

师:哪些语句或词语体现得较明显呢?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勾划出这些语句,并以旁批的形式略加一点分析。

(四人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第一封家书的开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谁来安慰你呢?”几个反问句式中,足见一个关心儿子、开明的父亲形象,有如朋友般坦诚,令人信赖,丝毫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蛮横古板。

生:“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从“理会”、“同情”、“尽量”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体贴入微的善于理解儿子的父亲,正如一个亲密的朋友。

生:“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相信”一词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出了对儿子的鼓励,真是父子情深。

生:“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一个“倘若”,商量的语气表达出对儿子的尊敬,丝毫没有一般长辈那种不可抗拒的威严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更多的则是一种平等。

生:我们认为,除了父亲能在感情上理解儿子的痛苦,安慰他、鼓励他之外,父亲能就音乐与儿子交流,这件事本身就可见父子俩有着相同的志向,是最好的知音。

师:是啊,真正的朋友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的关心上,还应体现在志趣的相通上。那作为慈父、密友的傅雷在给儿子的家书中,不仅能使儿子获益匪浅,我想也定能使我们这些阅读者获益匪浅。你们能说说,从这两封家书中,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从中我知道了当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不要满足现状,而是要一如既往地向前奋进,做一个永不满足、永远向上的车轮。

生: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像皮球一样,别人轻轻拍一下,就蹦得老高,而是要知道,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迎接更大的挑战。

生:我想起了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不要慨叹生活的痛苦!──慨叹是弱者……”我们要坚强的面对挫折、坎坷,不要为一些令人苦恼的小事就轻易地转动人生的方向盘,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相信在晦暗的雨季后迎接我们的定是万里晴空!

师:不光是大家,我也有一点想法,想说出来与你们分享。我对书中最后一段感慨良深:“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的一天!”我曾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突发奇想,想去找到其余的伙伴,以重组原有镜子的面貌,就这样,它上路了。一路上,由于它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千辛万苦后,它终于找到了其他的伙伴,可它却发现,“破镜重圆”后,由于是一个整圆,滚得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一晃而过,它再也没有看见过那美丽的景致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完美,希望自己没有一点缺憾,但我们却忽视了,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美,才促成了我们每个人独有的个性,将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而真正有一天,我们若真得变得非常完美时,我们倒有可能会失去很多。所以,请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吧,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五、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师: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严格,总是这么挑剔?就像刚才我说的,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吧,不要失去才后悔莫及!其实,天下的每个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下,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

(生思考)

生:每次放学回到家,不管多晚,父亲总是等着我一起吃饭,满身的疲惫,在父亲关心的眼神中一扫而光。饭桌上父亲虽言语不多,但看着那一次次夹着菜伸向我碗中的筷子,令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动!

生:小时候我身体较弱,总爱生病,上了学也是如此。为了我的健康,父母开始让我喝牛奶。但我不喜欢牛奶,每次为了躲避,都满屋子跑,爸爸则端着牛奶杯在后面追我。没多久,他一把抓过我,任凭我怎么挣扎、抵抗,牛奶还是灌进了我的口中,我不禁大哭了起来,怒视着父亲,这才发现他冷峻的脸上起了一丝微妙的变化,是无奈,是难过。可当我停止了哭闹,自己顺从地将剩下的牛奶喝完时,竟发现父亲的嘴角浮起了一丝笑意……

生:父亲在我的印象中不如母亲深刻,在小的时候,母亲是我心中的维纳斯,而父亲却只是维纳斯的断臂。但直到有一次,我们一家人漫步于古物街中,牵头母亲的手,我觉得很温暖,一蹦一跳的。许久,一直没有说话的父亲突然走到我面前蹲下,低着头,细心的帮我把鞋带慢慢系好,我这才发现,不知何时,父亲竟有了白发。一时,眼泪竟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母亲忙把我抱在怀中,父亲则慢慢地站了起来,将那双粗糙的大手伸向了我细嫩的脸庞……

师:父爱是无言的,较之母爱,它更深沉,需要我们用心仔细去体会才能发现,相信只要大家认真感悟,都会感受到父亲同母亲一样,用自己的深情为我们搭建成长之桥,使我们的人生之路越来越广。尽管书信繁盛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现在的人们更多地选择用电话、QQ、Email等进行沟通,但总让人觉得少了一种实在、亲切,真怀念写信的日子。今天,下课之后,我们能否用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手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关心呢?

六、相关链接,扩展阅读

傅雷简介:

http://www.qingyun.com/column/zhuanti/fanyijia/fanyijia3.htm

傅聪简介:

http://www.stu.fudan.edu.cn/epap ... t.aspx?NewsID=24933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注意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尝试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教学中,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家书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教学,因为两则家书虽写作时期不同,内容不同,但贯穿的主旋律──教育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则是一致的,且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坚强”的含义,即消沉失意时要坚强,成功得意时更要坚强,这样对学生来说,所获得的启示更全面。

3.新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本文的学习,力图打开学生的一片精神空间。九年级学生虽然只有14、15岁,对生活的理解有限,社会经验尚少,但经过引导,是能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我在教学时,即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的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减少学生对久远时代的隔膜。而对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也不亦随便带过,而是把握好阐发的深度和分寸,以减少学生对此抽象思想的肤浅理解。

4.尤其让我感触较多的是,当我放下身子与学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我尝试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同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富有情感的情境,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去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真诚的爱。当学生头脑中出现了那么多感人的画面时,我真正体会到了理解的重要性。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也从《傅雷家书》中获得启示,利用多种方式与你的孩子交流,给他们以帮助和鼓励,成为他们的朋友。

5.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在此课的学习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积累的重要。课堂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内引外联,激活思维,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8 致女儿的信(一)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王丽红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目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栏,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注音:

  繁衍( )刹那间( )

  麦穗( )忐忑( )

  一抔( )伫立( )

  (2)拼音填汉字:

  bó()然大怒 迷huò()不解

  怒不可è( ) 无与lún()比

  仁立níng( )视 shǔ()光

  (3)解释词语: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

  怒不可遏__________________

  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_______》《学生的精神世界》《_______》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土,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检,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水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一篇文章。(可印发给学生)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识、相爱,手牵着手一道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丈夫感动得涌出了热泪,最后带着那永远的秘密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锅;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地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8 致女儿的信(二)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吕燕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况。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位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作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见下表)
开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土地、一把铲、一把谷粒
一年后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窝棚、一片成熟的谷物、一个婴儿
五十年后

老头和老太婆、圆木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三年后

老头、金黄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位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环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 王漫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一、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

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如四位作者的生平、成就概况);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

4.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5.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

6.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即议论的能力);

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锻炼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的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含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死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傅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了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言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意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言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放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爱情”的真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讲述爱情故事;组织大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就文章本身而言,关键是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让学生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等语句的丰富含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9 《故乡》教学设计

山东省成武县党集中学 高巧荣
《故乡》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考察故乡景物及人物之“变”,探究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目标
理解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重点:小说表现的主题
难点: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议论的哲理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
萧索:衰败;冷落
家景:家境,家中经济状况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如许:①多么,这么;②如此多,那样多
鄙夷:轻视;鄙薄
展转∶①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二、阅读探究
1.将描写故乡景物的词语或句子标出来,看看哪些是描写故乡的过去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现在的,哪些是描写故乡的未来的,并说说所描写的各个时期的景物特点。思考,故乡因何而变?
明确:
时间
景物特点
摘抄词句




过去(印象中)
五彩缤纷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美丽神异
月下捉猹图,寂静而富有动感
辽阔的世界
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鲜活的人和物
少年闰土、猹、獾猪、刺猬、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贝壳、圆月、西瓜……
现在
萧索,悲凉
严寒,深冬,阴晦,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将来(理想的)
美丽,充满生机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本文着重塑造人物有几个?分组讨论填写下表,将闰土和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作比较。
明确:
●闰土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健康,温饱: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憔悴,贫穷: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轻快,灵活:扫、支、撒、看、拉、罩,捏、刺
麻木,迟钝,木偶人
语言
能言,见多识广
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对“我”的态度
热情,友好: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
真诚,热情,友好,建立纯真的友谊。
毕恭毕敬
隔了一层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
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杨二嫂: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
终日坐着
冷笑、怪叫、贪婪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对“我”的态度

虚伪的吹捧,尖酸地嘲讽
贵人眼高

迅哥儿,你阔了

放了道台

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讨论: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说明了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
明确:
长桌、椅子、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器、碗碟……
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人们的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
3.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阅读课文,找出能说明这种变化原因的句子。
明确:
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②“老爷”,“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一副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
三、研读最后最后两段
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明确: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本文写于1921年1月,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愿望因而“茫远”了。
2.“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3.“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文末的景物描写是不是表现“我”对故乡的过去的留恋?
明确:此处的景物描写象征着“我”所向往的理想的美好生活。
四、请学生小结:
1.仿照下列句式说话:我认为,
是造成故乡景物衰败、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本文在人物刻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五.板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9 融“接受学习”于语文教学之中

──关于《故乡》一课的设计摭谈

江苏省通州市金北学校 狄袁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

2.增强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理念]

本课的“接受学习”以理解景物描写、肖像描写的作用,深刻把握小说的主题。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讲授、讨论、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师生共同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这里谈谈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接受学习”并非就是一言堂、满堂灌。从生命课堂的角度讲,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任何技术和手段不能代替的。教师首先是设计师,教案是他的脚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担负着组织学生、导引方向、明确观点、提升认识的任务。教师还是一个“捧哏”的演员,负责填补课堂空白、渲染课堂气氛,烘托某一时段的主要发言人。

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在组织学习中能够放得开、收得拢,善于寻找插话的时机,善于借题发挥,善于发现学生在谈话过程中的闪光点,善于推波助澜掀起高潮,善于掌控局面、把握讨论流向,善于调节讨论气氛,善于处理意料之外的甚至可能让教师很尴尬的小插曲。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对知识性问题的处理

1.轻描淡写

当学生讨论《故乡》一课的景物描写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刚才他们说的都是环境描写的内容,我想说说语言描写的内容。”这时我及时插话:“语言主要包括叙述语言和任务对话,你要说哪一个方面?”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却能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教师如果不说,放过知识学习和巩固的机会;如果提问小说语言的种类,则脱离了本节课的重点,冲淡了课堂气氛,这种旁逸斜出的方式将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无法圆满的完成。所以我“轻描淡写”地插入一句,既提醒全体同学把握发言同学的思路,又强化了这一知识点,使知识的学习巩固不着痕迹,浑然天成。

2.浓墨重彩

我们很重视词语教学。在学生说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前后的变化以及杨二嫂前后生活境况的遭遇时,我把话题引到小说主题──针砭旧社会的弊病上来,给出了“病入膏肓”这个成语,通过语境理解、造句强化、教师示例、教师定义四个过程,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重视了词语的理解教学,却忽视了词语的运用教学,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普遍问题。

二、教师的引导作用

1.重视文本的导向

我在教学中很重视文本,一贯反对脱离教材,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发言作风。当学生说道“怎么怎么样”的时候,我坚持要他们说出究竟怎么样,要达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效果。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接必须多读课文,读懂文本。

2.善于导入主题

如,在一位同学说到小说的写作背景时,我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描写故乡衰败的文字。我认为这段话对加深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如,当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我”对将来希望时,他们说出了诸如“努力”、“奋斗”等词语,我抓住实际,让学生重点讨论“联系作品内容,‘我‘如何去奋斗?阅读后,你们怎样对待自己的将来?”的问题,来点拨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更深层次地把握小说主题。最后,我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指出创造新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将学生对作者在作品中要的理想进行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

三、教师的激励作用

1.避免激励语言的模式化

“很好”、“非常棒”之类的激励语言,对一个初三学生来说,已经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了,甚至有时会抑制他们的发言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发言内容,适时地、灵活地鼓励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去认可学生的发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评价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比如,一个同学说“景物可以是春暖花开、万紫千红的娇美,也可以是暮霭沉沉、落叶飘零的凄美。”学生能说出这样精彩的话语,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立即让学生大声重复这句话,以引起全班同学注意,这个举动无疑增强了他的自信心。然后,我又补上了一句:“你的话像名言呢!”在这种适时地、巧妙地激励语言的作用下,还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吗?

此外,像“英雄所见略同”、“我赞成”、“我认可”等随机的附和性语言,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激励效果。

2.避免一味喝彩叫好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都正确,遇上这些情况,有些同学会大声或小声质疑甚至纠正。如果不是严重问题,教师可以不予理会,但有时要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加以婉转否定,还有的影响到作品的理解的问题,就一定要加以分析,进一步明确是非。一句话,教师不能一味地喝彩叫好。

比如,在本节课中,很多同学不愿朗读作品中木讷的中年闰土的语言,在找到以为同学朗读以后,效果也并不理想。但他敢于读已经是不容易了,于是,我轻轻地说:“这不是木讷的那个。”这样,既否定了他的朗读方法,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更有助于纠正他的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了朗读的语气语调。

四、教师的智慧

1.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而民主是建立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火花。教师的安心是一剂催化剂,可用关注去催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是一把火炬,能用智慧去点燃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火焰。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表现在择机而动、因文而异、适时精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仅以本课而言,学生的在课堂上的微笑都是来自内心的,在学生的会心的笑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主题的把握。这种课堂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成效。

2.如何面对尴尬

课堂毕竟是动态的,学生也是鲜活的。所以。即使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也会出现尴尬。此时,教师一定要反应敏捷,迅速地转移学生的兴奋点,尽快地让他们回到教学内容上。如,在挑选同学朗读杨二嫂的语言的时候,下边有同学说“让狄老师读”,声音较大,立刻有学生附和。这时,我随即一句“这可不能反串啊”一带而过,为了说明理由,转移同学的兴奋点,我又补上一句:“我读迅哥儿的话。”并且交代了我读杨二嫂的话,身份不合适的理由,坚持了要学生朗读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机选择“小题大做”“装聋作哑”“悄然带过”等多种方法,把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化解在正常流畅的教学过程之中,达到当堂课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后记]

《故乡》是鲁迅的一篇代表作,体裁小说。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小说的鉴赏是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地学习这篇小说呢?我采用了按照小说的“三要素”逐一探讨分析,紧扣“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这两个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深刻主题。其中穿插大量的朗读、默读等教学手段,贯彻“学生为主题、教师起引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尽可能的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小说的鉴赏。

总的说来,在我的充分备课、学生的主动参与之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比较好。学生“接受学习”的效果非常明显。当然,从中还发现,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太主动,更有少数同学怕思考主观性很强的题目。这使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多关注这一群学生。

编辑短评:新课标出台之后,大家普遍在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最初的浮躁中,有人甚至错误的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抛弃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实际上课标也指出一定程度的接受性学习应该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辅相成,互相配合。本文就是这样一篇辩证思考二者关系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许多教学的细节,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雨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选


10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二)



重庆市朝阳中学 王成文 陈伏兰



  指导思想:

  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教师小结:抓住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心理的发展进行指导性总结。

  强调:故事情节就是作品中的生活事件,是杜小康离家随父野外放鸭的行程生活及定点生活所经历的艰辛与孤独的具体事件,是一段人物成长过程中生活艰辛、精神孤独的人生旅程。

  阅读小说,首先应该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学生思考:

  (1)课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

  ①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

  ②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③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3)杜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教师小结: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二、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

  (1)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

  a.自然景色的描写;

  b.鸭群活动情景的描写。

  (2)读景物描写句段,欣赏描写语言和描写技法。

  (3)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边自由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是物描写的作用。)

  (4)回忆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如鲁迅的《雪》、高尔基的《海燕》、纪伯伦的《组歌》等,区别本文景物描写与诗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异同,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教师总结:

  (1)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探讨课文的艺术特色,欣赏课文的写作技巧

  1.教师提示:文章的写作特点可以从文章的构思,文章的选材剪裁,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2.要求学生:

  (1)快速测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写作方面最欣赏的一两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要点,引导学生群体评价研讨。

  (2)老师补充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根据品味欣赏。

  3.教师小结:不同的同学,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欣赏角度不同,导致对课文某些问题的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就能共同发现一篇文章的闪光点。

  四、归纳全文,质疑问谁,切磋砥砺

  1.温故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切磋释疑。

  2.研讨课首提示和课后问题。

  3.教师概括总结。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想像思维能力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在班上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5: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