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谈厚积薄发的习作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4:1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厚积薄发的习作之路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中心小学 范清峰
内容摘要:作文难是众多师生的共同感慨。作文难是因为心太急,欲速则不达。要想作文好,必须走厚积薄发的习作之路。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乐于想象,做表象的创造者;勤于动笔,做表象的记录者。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积累表象,为作文储蓄素材;积累词汇,为作文储蓄“细胞”;积累技法,为作文储蓄“脉络”。只要遵循厚积薄发的思想,学生的作文水平终究是会日渐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必将是会与日俱增,学生的作文技法一定能够日趋成熟。



关键词:积累、表象、词汇、技法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共同感慨。作文为什么难?如何让作文不再难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文难是因为心太急,欲速则不达。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语)。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像孩子长身体似的,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这既是认知的规律,也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儿童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要想作文好,必须走厚积薄发的习作之路。



一、积累表象,为习作储蓄“素材”



学生写作,是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信息写下来。所写的对象往往不在眼前,而是大脑中的印迹。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时,首先要做的是唤醒大脑中的记忆。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上叫做表象。所谓表象,就是曾经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再现源客观事物的形象的过程。人们往往把在人的脑海中所浮现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也称作表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文章写得好,大脑中就必须有大量的、丰富的可唤醒的客观事物的印迹,也就是要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丰富的素材。如果把文章比作一座大厦的话,那么这些素材就是这座大厦的砖瓦。只有在人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写起文章来就会犹如探囊取物,信手拈来。那如何积累表象呢?



(一)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表象来源于生活。每天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无非就是物、人、事、景。生活中的物、人、事、景都会在人脑中留下印迹,只是有的印迹深一些,记得牢靠;有的印迹浅一些,过目即忘。要想积累丰富的表象,就得留心生活,让生活的印迹在自己大脑中深一些。大凡作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而且是主动到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去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的灵感。小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同样离不开生活,要善于截取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留心生活,就必须动用所有感官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观察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睛看,要动用人体的眼、耳、口、鼻、手五官进行全方位观察,全方位感知,观其形、听其声、尝其味、嗅其气、触其表。全方位感知生活中的物、人、事、景,留下的印迹自然深刻。



留心生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只有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人,才会关注生活中的物、人、事、景,形成感同身受的感觉。否则,就容易熟视无睹。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早上感受生活一分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人、事、景,然后在班级里交流,教师再予以点拨、完善、提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和勤于观察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乐于想象,做表象的创造者



想象是一种心理过程,对感受到的物、人、事、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想象是儿童特有的思维形式,也是儿童的个性特点,喜欢异想天开是儿童的专长。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详细的描述、表达,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让学生打开想象的阀门来加以创造,就会是另一番效果。低年级的孩子看到雨水会说那是妈妈的眼泪,会把一根木棍想象成一匹马骑在胯下“狂奔不止”;高年级的学生看到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朵,会把他们想象成各种各样的动物、人物、甚至故事情境。



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同样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有的教师在每天学生课前一分钟感知汇报时,总喜欢用“就像……”来启发学生想象,或者用之前感受到的事物来打比方,把所观察到的东西描述得更加生动、形象,很有效果。如,有一回,一位学生说他上学路上看到枇杷树上挂着的枇杷果子金黄金黄的,很好看。执教老师及时点拨:“就像……”学生恍然大悟,接下去说:“就像一个个娇羞的少女。”老师、同学疑惑不解:“如何娇?如何羞?”那学生接着补充道:“那枇杷果挂在树上,被叶子半遮掩着,就像害羞的少女。那枇杷是碰不得的,一碰果子就会受伤,很娇气。”这样,水到渠成,学生经过想象,其表象就由原来的“枇杷”丰富为“枇杷”+“娇羞的少女”,实现了表象再创造,表象自然就丰富、形象、有灵性。



(三)勤于动笔,做表象的记录者



勤动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表象,留下深刻印迹的重要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中感受比较深的物、人、事、景往往记得牢,许多不很突出的就容易忘记,这就需要孩子们把它们及时地记录下来,之后,经常拿出来翻翻、读读,不但温故而知新,而且适当地补充、完善,让材料更加丰满、更有灵性,为日后的写作时唤醒表象作铺垫。应该说,写作是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勤动笔正是实现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的训练。这种训练经常化,学生写作就如同平日里的训练,自然就不觉得难,作文的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23 14:16:44 | 只看该作者
二、积累词汇,为习作储蓄“细胞”



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具体材料,是文章的“细胞”。词汇不单单指词语、短语,还包括句子、句群。学生如果词汇贫乏那是写不好甚至写不出文章的,这是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较丰富的积累。”这里所说的积累的内涵就包括词汇。有了丰富的表象,加上丰富的词汇,写起文章就如同平日里说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一点都不会觉得难。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日积月累”、“词语盘点”等内容,其编排意图就是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丰富的词汇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课堂,二是课外阅读。课堂是小学生积累词汇的主阵地。摘录好词好句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词汇的主要措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的时候多收集好词好句也是很有益处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时看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时往往重“量”不重“质”,容易形式化,没有达到真正内化以致于重新构建自身语言体系的目的。积累的好词好句只有运用自如,用到恰如其分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彰显其价值,也就是说,好词要用好。小学生好词滥用是常见的毛病,所以,在引导小学生摘录好词时,教师通常可以运用两种方式以提高效益,一是汇报交流,一次汇报一、二个词,这个词要“有个性”,要尽可能“经典”,而且要做到“两会”,即会说出这个词的意思,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词说一句话;二是运用调查,调查学生摘录积累的好词、好短语运用到日记、习作中有多少?让学生定期对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反思性调查,以促进对积累的语言的内化。积累词汇一定不要贪多,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和负担。负担重了,孩子们就没有了兴趣,得不偿失。试想,一节语文课真正积累、内化一至二个词或短语,一周下来就会有五至十个甚至更多,一个月、一个学期下来那会是多少个呢?等到孩子们六年小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就会积累2000个左右的词汇。小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地、恰当地运用2000个“有个性”的词汇,作文水平是可想而知的。



积累词汇还有一个比较为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好主意,就是积累生活中幽默的、有趣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生活中幽默的、有趣的语言要及时记录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头,就会使文章趣味横生,文采飞扬,吸引读者的眼球。幽默的语言一般有歇后语、小笑话、典故等等。



三、积累技法,为习作储蓄“脉络”



写作文需要一定的技法,也就是要善于表达。表达是文章的生成,是把大脑中的一幅幅表象、一个个词汇通过一定的组合顺序“拼”在一起的过程,是运用“脉络”把词汇串联起来重新构建表象的过程。有话说不出是作文难的有一个原因,正如“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不会表达、不善于表达是学生写作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不会表达的学生写不出作文,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写的文章枯燥、单调、干巴巴。如何解决表达的问题呢?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自由表达,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心里怎么想,嘴上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然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使语句通顺。即“鼓励自由表达”(《课标》语)。经常进行“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练习,在语言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悟表达的方法,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不断习惯,掌握正确的不断方法。福建仙游的陈文干老师倡导“小练笔”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正逐步被广大语文教师接纳、推崇。“小练笔”贵在“小”,贵在常练,贵在常指导。小学生完成“小练笔”之后,教师随机抽取一篇予以点拨、评价、纠偏,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不断自然流畅。



二是模仿迁移。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作文素养是重中之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总喜欢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揣摩、学习,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一夜的工作》,学习作者对比的表达方法,通过小事来反衬人物的品格的方法。又如,《桂林山水》,通过排比的手法来描写景物的特征,《十六年前的回忆》,首尾呼应的写法。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从中悟得人家的表达方法之一二,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头,实现从模仿到迁移的过程,一篇一得。



作文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就是学生作文素养的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要遵循厚积薄发的思想,学生的作文水平终究是会日渐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必将是与日俱增,学生的作文技法一定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4: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