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1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并且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突出“远、近、高、低、横、侧”几个字的展示的画面。
  通过“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纯普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并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庐山的挂图。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指导学习第二组课文的单元导读,单元主题是: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的观察先锋队,在宋代诗人苏轼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的庐山参观。
认识苏轼,擅长写祖国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学诗文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苏轼最爱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苏轼游览了庐山,他很认真的观察了庐山,发现庐山险峻和柔丽,它的雄奇秀险令苏轼感触很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题西林壁》。
  (解诗题)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请个别同学朗读诗歌。自有朗读,理解诗句中的字词。
  学生对字词质疑,学习小伙伴互相解决,或者由老师解决。
  (抓字眼)
  出示庐山图。请观察庐山,你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我站在远处看,庐山    ;
  我站在近处看,庐山    ;
  我站在高处看,庐山    ;
  我站在低处看,庐山    。
  (怎么看都看不清庐山的真面)。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交流对这句诗句的看法。
  反复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节奏,和快慢。
 
三、回忆总结刚才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四、作业
  默写全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悟诗情,多诵读。
 

二、按步骤学习《游山西村》

  1、解诗题,知作者:

    作者当时罢官闲居,住在浙江的三山乡。文中指的“山西村”指的就是三山乡的村落,这里的风俗很有意思。

  2、抓字眼,明诗意:

    学生朗读,注意节奏的处理。

    质疑,理解这首诗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莫:不要。腊酒:腊月酿的酒。豚:猪。疑:以为。)

    朗读两句诗,理解,诗人和朋友一起来到了三山村,受到了很热情的接待。淳朴的村民,用什么来招待他们?

    (酒、猪、鸡)

    诗人和他的朋友,对这样的招待,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
还想到了什么?(来的路上……)

    教师边译,屏幕右边依次显示“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3、悟诗情,多诵读: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练习说话。

    (做作业、弹琴等)

  4、指导学生诵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含义。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请学生回忆过去的古诗积累,检查古诗背诵。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的这么多古诗,有的是写朋友送别,有的是写春日胜景,有的是感叹时光易逝我们理当珍惜今朝,内容丰富,包容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师: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一幅幅图画,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山行》—杜牧,《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贺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生诵完后师说: “这真是画中有诗呀!”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学词学句,读懂诗句,想象意境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3、再读这首诗,联系课后注释,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⑴ 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谁再把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

     若学生说: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老师在学生说时插问: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岭和峰画出来吗?(请学生上台板画。)你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吗?

     若学生说: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庐山的景象不同,教师引导:你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吗?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播放(或幻灯片显示)庐山不同角度的有关图片。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带着赞美之情再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⑶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热爱:把对庐山的热爱读出来。)(感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更好了。

     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思考,换一个方法去做事。


三、整体诵读,品悟诗情,背诵积累

  师:这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赞叹,令人敬佩。我们把它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背诵,抄写,默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题西林壁》


二、诵读诗句,讨论诗意

  1、指导诵读诗句:

   ⑴ 确定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节奏,迁移确定《游山西村》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学生个体独立朗诵。

   ⑶ 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

    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我们热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也可让学生先说3、4两句,再讲农家们的热情招待,因为本首诗本身就是以倒置的写法来表达的。


三、想象诗境,编写故事

  1、介绍陆游,写诗背景,及山西村的位置。

  2、图片展示绍兴水乡景观,以及鉴湖的有关景致。

    (山西村在鉴湖旁)

  3、想象交流:

    诗人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及诗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农家热情待客的所作所为,神态语言,主宾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农人的豪爽、淳朴。

  5、想象古诗意境,编写故事。交流朗读故事。


四、对比参读,提升认识

  1、对比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两首诗的共同点。

    (借景抒情)

  2、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小结】

  其实,在古诗文中,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诵读古诗文,多积累,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2: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

  两课时。
 

【教具】

  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⑴ 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底。

   ⑵ 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⑶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 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 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 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 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 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5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 生卒年代;

   ⑵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 著名作品;

   ⑷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22: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