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55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反思及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点评

三首诗都写出了自己对家乡深深地思念  发表于 2018-1-8 15:38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浓浓的乡情  发表于 2018-1-8 15:3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07: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