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特级教师刘志春《将相和》精彩课堂实录


【主题概述】

本节《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构成,教学本文,应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内容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文中任务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课设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尽可能大的阅读空间内,自主感知阅读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学生有更多自主权利,学生、教师、广义教材之间可以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一)交流搜集的相关信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读、思、查的方法,获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信息,课堂交流后,有助于进一步的阅读。(二)课堂自悟感知。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深入领会。不强求领悟所呈现的全部语言材料,也不强求对部分语言材料达到一致的领悟深度。这一环节中学生阅读的方法大致有:朗读体味、默读揣摩、点线勾线、文字笔记、图画再现等。(三)课堂讨论。讨论性阅读是自主、开放式阅读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学生经过准备性阅读和自悟性阅读两个阶段,积累了一定的阅读体会,他们急于把自己的阅读所得呈现出来,一方面检验自己所得是否正确,一方面又要提出疑问求得解决,这时,教师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及时引导学生进入讨论状态。本堂课先是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或读或说,人人发言;接着小组间交流,每组组长可自己总结发言,也可指定其他同学总结发言,对某一问题哪位学生见解深刻,再请那位学生阐述;最后是自由发言,哪位学生还有独到的见解,再在全班交流。讨论中学生有补充,有纠正,有争论,真正体现阅读课堂的自主开放。



《将相和》

【精彩课堂实录】

一、交流资料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将相和》。大家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有突出的表现。先请大家把收集到的有关本课的资料交流一下。

生:我从《历史简明》上查到了关于蔺相如的资料:蔺相如,赵惠文王名臣,奉命带和氏璧入秦,当庭力争,使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使赵王未受辱,因功位上卿,位在廉颇之上,颇出言不逊,扬言必辱之。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处处忍让,终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随成至交。

师:你的这段材料选自《历史简明》,含有文言文的内容,我们把文章学完以后,你再来把这段材料介绍给大家,会让我们感受到汉语的魅力━━这么长的课文,用你这几句话就概括了。

生:我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上收集到关于和氏璧的简历: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采到的,所以被人们称为“和氏璧”,此璧几经坎坷才被发现是一块世上无双的无价之宝。玉璧到了惠文王手里更是被万分珍爱。

师:你读了课文想了解和氏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不是?

生:我从《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查到和氏璧颜色光泽、纯洁无瑕,夜间生光,冬季温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炉;夏季凉爽,百步之内不近蚊蝇。

师:哎呦,很长时间以来,我只知道和氏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还不知道这块璧有这么奇妙的特点!你今天找到相关材料了。正因为刚才三位同学说的,和氏璧这么好,还含着这样一个故事,所以文中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它,哪个词?

生:无价之宝!

师:还可以用书上没有的哪一个成语来形容?

生:还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师:从课文中什么内容可以看出来?

生:我从“秦王写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块璧”看出来的。

生:我收集到一些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资料,由于比较长,我就不读了,下课的时候大家可以找我来了解一下。

(学生还搜集了时代背景、文章出处、和氏璧如何到赵王手里等资料,可见课前学生检索了大量的资料信息。)

二、初读了解课文

师:下面进行第二项,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生:三个故事可以分别用三个小标题概括。第一个小故事可以用“完璧归赵”概括;第二个故事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故事用“负荆请罪”概括。

师:怎么概括出来的?说说看。

生:请大家把书翻到64页第十自然段,看“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是“完璧归赵”。(师:从文中概括性的句子看出来的。)“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渑池是这次会见的地点,所以可将第二个故事概括成“渑池之会”。(师:是根据地点来概括的。)根据“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这句话可将第三个故事概括成“负荆请罪”。(师:根据人物行动概括的。)

生:我也是用同样的三个小标题概括这三个故事的。“读写例话”中的 “……也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了……”这句话直接说出了三个故事,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方法很快捷,不过最好能通过读具体的课文内容来概括。这样更有助于提高你的阅读能力。

三、自读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同学们提的一个问题,就是“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揣摩,也可以勾勾画画。如果你觉得不吐不快,可以在书上作笔记。

    (学生各自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想发言的举手示意一下。

    下面,请你围绕刚才思考的问题,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在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相机了解、指导。)

四、小组汇报

师:围绕同学们提的“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大家采用了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朗读,默读揣摩,勾勾画画,文中笔记等等,而且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下面进行班级交流。请各组的组长先汇报一下。

生:我们组推荐李乐同学代表我们组发言。

生:我们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机智和勇敢。我们在课文第八与第九自然段找出的原因比较多。具体有以下这几处:“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从秦王手中理所当然地要回了和氏璧。(师:要回了和氏璧。)第二处是“他理直气壮地说了秦王一通,然后又用自己的脑袋和璧一块撞碎在柱子上……”这种办法来逼迫秦王用十五座城池和他换璧。(师:要撞璧。)第三处是“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这是蔺相如用了“缓兵之计”,拖延时间,为的是让手下带着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我们组的王若珏同学对这一点理解得比较深,下面请他说说。

生:我认为这一处充分体现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当时,和氏璧在秦王的手中,蔺相如看出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池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对他说这璧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蔺相如用这么巧妙的办法氏和氏璧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而且我认为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一定是柔和的。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朗读)

生:我和王若珏同学有同感。但我觉得像蔺相如这样的爱国使臣,是不会向秦王低三下四、奉承拍马的。

师:也就是对王若珏同学朗读的语气不赞同,是吗?

生:是的。我觉得应当是柔中带刚的语气。

师:那你来试试看!(生朗读)

生:我想大家都知道当时秦国最强,赵国实力相对较弱。蔺相如说话的时候,只有用比较柔和的语气,秦王听了才会信以为真,听得比较高兴,才会把和氏璧交给他。

师:这样,你们两位同学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如果我们大家是秦王,你感觉自己更愿意听了谁的话后会把璧交给她。(生2、生3分别读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大家更愿意将璧交给谁呢?

生齐:王若珏同学。

生:在讨论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师: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我们稍后研究。

生: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有很多的原因,我们要为第一组补充。这一点在第六自然段,我们组的张元说出来的。

生:我认为蔺相如能成功“完璧归赵”,与他所做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他在还没有去秦国之前就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对策:“我愿意带着和氏璧道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成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他想到了怎样使秦国理屈,使秦国没有动兵的理由。这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他对于能够“完璧归赵”显得胸有成竹。

师:老师对你说的“深谋远虑”这个词特别感兴趣,我将他写在黑板上。

生:刚才他们两个组谈到的内容,我们组都谈到了。而且我们还在课文第九自然段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李英杰同学谈得比较透彻,我们请他谈一谈。

生: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在这句里,“抄小路”很能体现蔺相如的机智,“抄”是走近路的意思。蔺相如之所以叫手下人抄小路有两个原因:一是不让自己的行动被秦国人发现;二是能尽快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师:我特别欣赏的是你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生:我想就刚才的内容补充一点:蔺相如叫人化了装也很重要。否则,或许一出门就被秦国人抓住了。

五、自由发言

师:下面开始,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完璧归赵’?”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生:我从“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看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蔺相如身边就是秦国的大将军,如果蔺相如直接站在秦王身边说这一番话,一定会被抢走璧,到那时,他自己的性命也会不保。而蔺相如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站定就不同了。这样既可以保住和氏璧,也可以让秦王信以为真。

师:你这种读书的方式很好。不仅读了课文中的文字,还联系到文中的插图思考。

生:我觉得蔺相如说的一段话很有作用。蔺相如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说璧的毛病为“小毛病”,容易使秦王相信毛病很小,不易察觉,才会让蔺相如指给自己看。否则秦王也许想我怎么没看出来,可能会对蔺想如产生怀疑。而且蔺相如对秦王说“指给你看”也容易使秦王不生疑心。

师:哦,你也是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理解的。

生:我从蔺相如举起璧要朝柱子上撞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如果蔺相如只说话吓秦王,而不做动作的话,会让秦王认为他是只“纸老虎”。相反,当蔺相如做出要撞的动作时,秦王才会真正被吓住。我觉得蔺相如对秦王说这段话时态度会非常坚决。

师:有一个词已经告诉了你蔺相如的态度。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是“理直气壮”。

师:试着这样读读这句话。(生读这句话)

师:我们就是要这样用心去体会蔺相如的理直,用声音来表现气壮。因为蔺相如说得越坚决,秦王才会对他要撞璧深信不疑。我们一起通过读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刚才一位同学提的问题就是:蔺相如在准备撞柱的时候,难道他就不怕秦王真的逼他撞吗?如果秦王真的逼他撞,他会怎么做呢?

生:我想秦王是不会让蔺相如撞柱的。从“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蔺相如正是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才会这样要挟秦王的。

生:秦王肯定不会让蔺相如撞柱。因为秦王很喜欢这块价值连城的璧,不会轻易就毁掉它。而且秦王用十五座城换璧,并不是诚心的,只是相骗取和氏璧罢了。如果让蔺相如撞死在秦国,别人就会说秦王因为没有得到和氏璧而逼死赵国的使臣,到时秦王就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生:我也觉得秦王不会逼蔺相如撞柱。因为从前面内容可以得知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秦王一定不会因为这个人给天下人留下议论的话柄。

师:你从哪里知道蔺相如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生:我从“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个蔺相如”意思就是好像不怎么出名。他们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想到蔺相如的。

生:老师,蔺相如在典礼那天大大方方地对秦王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他就不怕秦王杀他吗?

师:就是,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悄悄溜走算啦!行吗?

生:蔺相如根本就不会怕秦王。因为璧已经回到了赵国,自己心中已经无牵无挂。

生:我想蔺相如要是不出席典礼,赵国就理屈了,作为使者,蔺相如绝不会溜回赵国。否则,他就有辱赵国的颜面了。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这段话也应当体现他作为赵国使臣的风范,同时也应当表现出他大无畏的精神。

师:那你试着读一读。(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听出了一国使者的风范了吧!既有那种和氏璧被送回赵国后的了无牵挂,又有对秦王的毫无畏惧之情。嬉笑怒骂,皆在其中。



【说课与评析】

听了刘老师的课,我觉得耳目一新。当今我们的课堂是沉闷的,是高耗低效的。我们大家都觉得要转变,关键在课堂上怎么体现呢?大家平时的讨论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人的。但怎样上课,学生才真正是课堂的主人呢?刘老师用他的课堂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这节课我感到学生是主人,孩子们是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学生是轻松的、愉快的,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是开放的,老师解除了对他们的一些封锁,限制,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做他们乐于做的事情,而又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从老师来看是洒脱的,轻松的,课上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从师生之间来看是融洽的,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老师是引导者,合作者,又是鼓励者。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组织和鼓励中,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一步步地向前发展。课堂上学生是主人翁体现得非常突出。

这节课之所以有这样的突破,首先取决于刘老师的观念。他的课明确地告诉我们,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教师要弄清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他很注意教是为了学的,顺应学生的学习,真正为学生服务。他不是那种把“水”倒给学生的组织者,他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倒水”,去“找水”,一起去开掘叮叮咚咚的清泉。学生以这篇课文为载体,在生活中到处去搜集信息,他们有的找的是文章中讲到的物,和氏璧是怎么得来的,是什么样的,又是怎么到赵国去的;也有人找的是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推荐他去出使的等;有人找的是事;有人找的是背景;有人找的是这篇文章的出处……学生到处“找水”,视野开阔,与封闭在课文中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样的组织和安排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不完全是接受性学习,孩子们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寻求。孩子们为了学习这篇课文去寻求各方面知识的时候,他们看到知识的海洋,当寻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后,他们对这篇课文有兴趣了,对语文有兴趣了,对寻求知识的活动有兴趣了。今天的课展示的,学生想去找,想来读,想来交流,孩子们兴致勃,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讨论性的读他分为三个小层次。先是小组讨论,给每个学生有了一个发表自已意见的机会,孩子们在小组中各抒己见。他强调孩子们在别人说的时候认真听,平常也是这么训练的。他反对假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第二个层次是把小组讨论的在全班汇报。有推荐出来的代表说集体讨论的概况,又推荐发言突出的同学作典型发言,有点有面,对在小组讨论的学生拓宽了视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第三层次是自由论坛。有了前两个层次的铺垫,这时候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碰撞”,所以发言更高了一个层次。在这过程中老师是组织、引导并和孩子们一道去获取知识。

刘老师是把自己放在一个鼓励者的位置。看一个老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就是看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刘老师的鼓励是诚恳的,是热情的,是及时的,他的鼓励又是有分寸的。而不是鼓励学生就是一味地廉价地表扬学生,也不是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鼓励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在某一个方面得到肯定,进而产生成功的欢愉。刘老师的鼓励有的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上的肯定,有的是对学生学习热情上肯定的,有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上肯定的,有的是对学生学习思考后回答的结果上肯定的,而且用词很具体恰当。

总之,什么叫观念转变,什么叫自主开放的课堂,刘老师在探索,而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既给了我们概念上的理解,又给了我们课堂实例。让我们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



(说课与评析:袁浩 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审、《小学语文研究》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一课时教案
| By: 卡布其诺 ]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了预习,你知道“将”是指谁?学习生字“颇”,“相”又指谁?学习生字“蔺”,“和”是什么意思?

2、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快速阅读,划出文中的过渡段

(3)反馈:

根据过渡段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历史故事,能否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则小故事。让学生上来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让学生板书的目的是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理解“负荆请罪”

朗读这三个词语,找出书中能说明这个词语意思的句子。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为什么要背着荆条来请罪?)

请罪和背着荆条请罪有何区别?(态度更加诚恳,越诚恳说明廉颇越觉得自己犯的错误严重。)

4、细读“负荆请罪”:

(1)仔细读,找找你认为能说明廉将军说得过分的话划出来。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2)再读这句话。说说廉颇为什么这么的不服气的?

出示: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理解“上卿”,抓住“又”

(3)再回到不服气的话,仔细品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三层意思)

ⅰ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什么功劳?

ⅱ认为蔺相如没什么本事?——他真的没什么能耐?(联系前面没学的内容说说)

ⅲ想给蔺相如点颜色瞧瞧。

从他所说的话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傲慢无礼)的廉颇

再读所说的前半句话

那老师想问问: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上卿的地位?(不是)

你能否联系前面没学的内容,说说蔺相如有(     )能耐 。

是呀,同学们帮蔺相如找到了那么多的能耐 ,其实还不止,我们再来找找第三个故事中的能耐

出示:(描写蔺相如行为的语句)

说说你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蔺相如又有(忍辱负重)能耐

  讲到“忍辱负重”或“胸襟开阔” 的蔺相如时,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对他的这种做法有何想法?又会怎么对他说的?让学生自由说说

你想知道《史记》上是怎么记载的嘛?师说《史记》上的原文。

面对朋友所说的话,蔺相如又怎么说的?

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改成肯定句。

既然蔺相如更不怕廉将军,那为什么见廉将军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躲着他?(为了赵国的利益。)

讲到“顾全大局的蔺相如” 时, “秦国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再读句子,对比廉颇说的话,两人说话有什么特点?(廉先说自己的功劳,而蔺先说别人的功劳)这又说明了什么?

是呀,蔺相如有(板书)有能耐,廉颇却不服气地说——(齐读),所以看来廉颇不仅说得过分,行为上也做得有点过火,所以他应该去亲自请罪。特别是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读——

6、出示 “负荆请罪”图。

 “我请两个同学照着图上的样演示一下。谁来演蔺相如?”

两位同学按着图演示,我问:“大家是否觉得,这样演好像缺了点什么?”

“对啊!同学们。这样吧,咱们展开想象,让这图幅活起来,给人物配上动作语言表情,写下来,好吗?”

    ④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

4、小结:

   我想赵王有这两位如此深明大义、处处为自己国家的利益着想的文武大臣作为左膀右臂,赵国肯定会强盛不衰。





教学反思:

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以读为主。

在了解了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后,让学生找找课文对“负荆请罪”成语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廉颇到底为什么会背着荆条去请罪?然后出示廉颇所说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学习这句话时,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读?然后理解他所说的话表达的意思,问学生:“蔺相如立功,仅仅是靠一张嘴?”于是让学生动手在文中找找蔺相如的神态、语言的句子,反馈,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为国家的利益着想,从而认识到自己错了,负荆请罪。

“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嘛?”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

2、对文本进行加工处理,拓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负荆请罪”的内容时,结合文章插图的空白,让学生自己设计想像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教学设计   随心·随兴 发表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学生在阅读中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人物思想的了解。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2、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
       导入: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二、介绍历史背景。(出示课件)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
1、思考:“将”“相”分别指的是谁?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2、学生读完后指名回答。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四、给课文分段,并概况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回答:课文里的“将”“相”指的是谁?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不和?课文一共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二、教授新课。
1.学“完璧归赵”

默读第一大段,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1) 这个故事是怎样发生的?

(2)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很着急?

(3)用上“因为……所以……”、“如果……就……”这些关联词用你自己的话归纳一下,把赵王很着急的原因说一说。

(4)面对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从中可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a.出示蔺相如说的话。

b.这儿蔺相如对可能发生的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用上了两个假设,说明了什么?

(5)到了秦国,蔺相如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请划出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有关句子,并能说说从中反映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6)分析学习了这一故事后,你认同廉颇的说法吗? 蔺相如靠的是什么?
(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在众人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蔺相如知难而上,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可见他靠的不仅仅是一张嘴。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人,这些品质,我们是从什么地方分析出来的?(是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想法中)所以我们学课文,了解人物的品质,要从理解、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找一找,读一读,分析一下,也就是要抓任务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下面还 请你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渑池之会”这则故事,找一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找一找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想法的词句,分析一下,反映了他的什么品质,看看是否靠的是一张嘴。
2、自学“渑池之会”
    交流:
(1)    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划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想法的词句,说说反映了什么品质。

(3)    小结: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很不服气(出于16节廉颇的话)他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找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所以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学“负荆请罪”。
(1)    针对廉颇这样的态度,蔺相如又是如何做?如何说?请划出有关句子,并进行分析。

(2)    蔺相如避让廉将军的原因是 什么?

(3)    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中,廉颇如何做?他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可看出什么?

(4)    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将相和好,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

(5)    蔺相如与廉颇之所以能重归于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

        (板书:爱国)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教师总结: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3个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次奇功是廉颇与蔺相如失和的原因,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感化“负荆请罪”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板书:
                      将——————————相
           廉颇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 (爱国)  (顾全大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说课

一、       说课内容

语文十册教材18课《将相和》

二、       教材简析

1、            教材内容

第五组教材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本组课文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知道学生感受故事清洁的曲折生动、任务形象的栩栩如生;二是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教学时要生发开去,虽然不同意要求学生读原著,但可以查查资料。

《将相和》是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可见在本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课后思考题说“默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并分别说说主要内容,再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根据《课程标准》中对高段阅读要求、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的三维目标是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3)通过抓重点词语,学习给故事加小标题

3、重点:单瘦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难点: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之间的联系

   关键:通过读、议、辩演等方式理解内容

三、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渎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       教(学)具准备

幻灯片

五、       教学程序

(一)、启情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课题,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由“和”能推想到什么。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抓题目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学生读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个故事,分别加上小题目,再根据小标题讲讲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是这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3、教师提示:几染请同学门浏览课文,可课文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十六小节中找到答案。(出示幻灯片)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说的话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二)、读议辩演,深入体会

结合重点语句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采用“读、议、辩、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

读一读:自己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什么样的人,在读中明确认识

议一议:“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蔺相如为什么要这样说,说这话时,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在议中加深认识。

辩一辩: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在辩中提升认识。

演一演:蔺相如举璧欲撞的段落。在演中深化认识。

(三)、深究主题,突破难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主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地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进行段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学习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 颇    和      蔺 相 如

(知错就改)  (爱国)   (顾全大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教学实录
衔云 发表
一、揭题导入

师:话说蔺相如在渑池又立了功,被封为上卿,廉颇心理舒服吗?
从哪里可看出?
先别急着告诉我。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课文中写他们矛盾的句子画出来。
生:不舒服
师:什么原因?

二、读廉颇,想产生矛盾有几个原因。

生:他觉得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出示相关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师:什么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生:打战没有不胜利的,没有不攻克的
师: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生:战功赫赫
师:读一读句子,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是什么神态?用我们刚学过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  居功自傲
师: 廉颇不服,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生: 他觉得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了。
师:出示句子: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
师:读一读,想象一下,说这话时廉颇什么语气?
生:看不起
生:蔑视蔺相如
生:不屑一顾
师: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在廉颇的眼里,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生:没有真本事
师:廉颇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吗?
生:很有理
生:理直气壮的
师: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读书,能体会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会读书)

三、读蔺相如,他该怎么做好?

师;廉颇的话,站在蔺相如角度看,还那么有道理吗?
生:思考
师:自由读一读,有哪些破绽?
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生:蔺相如立下大功,靠他的胆略,胆识
生:是他以命相拼得来的,不仅靠一张嘴
生:还需要脑子,有勇有谋
师:如果廉颇再直率些,当着蔺相如面提出,蔺相如该怎么反驳?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
生;和气地说:我立下大功,不完全靠一张嘴
师:事实上,廉颇没有当面说,蔺相如无法说清。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有几种对策?
生:避   
生:写信
师;这办法很棒
生:谈
师:很好的办法,用“斗”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会两败俱伤
生:那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师:渔翁是谁?
生齐说:秦王
师: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点、缺点。
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师:古人把方法分为三等:好的为上策,坏的为下策,一般为中策。你觉得上策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下策是什么?有哪些缺点?
生:我认为上策是写信,他可以避免面对面争吵
生:我觉得是坐下来谈
   
四、蔺相如的对策

师:蔺相如的上策打动廉颇了吗?自由读,找到答案。
生:打动了,廉颇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师;蔺相如的那句话打动了廉颇?
生:我之所以避着廉颇,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他可以有哪些做法?
生;托人道歉
生;写信说
生:负荆请罪  
师:解释“负荆请罪”,那种方法最好?
生:四人小组讨论优、缺点。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送礼物给他
生:当面向他道歉

五、廉颇和蔺相如闹了这么大的矛盾之后,为什么还能和好?

师:从廉颇的角度分析。
生: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
师:从蔺相如的角度看。
生:顾全大局,会退让
师总结: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生:做错了事,要道歉
生;道歉可以让朋友之间消除误会,重归于好

六、布置作业:
  如果将相换成古代的诸葛亮或林冲,又会有什么故事,请大家新编《将相和》。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我在这方面尝试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是一种探索。其一,学的思路清晰。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和廉颇;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其二,读与评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读带评,以评促读,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评”是外化的表达。其三,读与评收效显著。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敢做敢当,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一文教后反思
乌鲁木齐市第36小学   佟艳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
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将相和》教后感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提出:读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我首先用逆推式方法提问,揭示矛盾,直奔中心。“将相为什么不和?”把学生的思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廉颇对蔺相如的错误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一、二段的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两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一、二段的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在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也就是学习“负荆请罪”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后分组分析出廉颇的性格结合体会到的廉、蔺二人的精神,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表演。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6: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