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复制链接]
8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2006年10月10日上午第一会场第一堂课《威尼斯的小艇》(二等奖)上课老师:河北 佟晓博
                     
                     课堂实录
                     威尼斯的小艇
                     河北省唐山市光明实验小学 佟小博〖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教学过程
                       课前:
                       1.山西第一个上学的学生,想对来这里的老师们说些什么?(怎样调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记得我姓什么?你是怎么记住的?
                       一,整体感知,整合问题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看老师把课题写到黑板上。(指导写字)齐读课题。
                     
                    2。昨天进行了自学(出示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做到自然流利2。借助字典或词典系学生字词。3在读书过程中提出部懂得问题4查找相关资料,列出所需资料的提纲。)自学情况怎么样?读了吗?读了多少遍?查到了哪些资料?一会儿课堂用得到的地方,要踊跃与大家一起交流。
                       打开书,看看同学们读课文怎么样。(安排读书学生)。
                       听的时候,注意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课文讲了什么,有什么新问题。
                       二,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
                       1,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一看同学们的问题都有哪些内容?
                       学生把问题写在纸条上,老师出示纸条。
                       幻灯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1)威尼斯为什么只能够用小艇作交通工具?小艇为什么是又窄又深?板书这个问题:为什么小艇又窄又深?
                       (2)什么是祷告(互助学习)
                       (3)小艇为什么像田沟里的水蛇?还有谁对水蛇的问题想研究研究,这是我们着重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板书
                       (4)小艇里面怎么会有皮垫子?
                       学生:坐在皮垫子上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舒服。
                       老师: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舒服。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古老的威尼斯有沉沉的入睡了?
                       在科文的哪里?。
                       师:关于威尼斯的入睡问题,这作为第三个问题。板书
                     
                    2,师:大家都关注小艇,把重点指向了小艇。我们来看看课文是什么样子的。读读课文。哪个同学先来?要珍惜机会。这都是你们在读书的时候发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老师:读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小艇的样子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来了吗?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小艇长长的,。。。。又窄又深。
                       老师:什么样子?像独木舟,什么叫独木舟?没关系,你站起来就说就行。
                       学生:两头向上翘起。像新月。
                     
                    老师:什么叫新月呢?农历月初,月亮让我们感觉到。这又像独木舟,又像新月,像水设在田里游动,你觉得着小艇什么样?老师出示小艇照片。跟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课件出示小艇图片,指导看图,为什么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找答案。
                       学生:读第一段。河道纵横交叉。
                       老师:纵横交叉的河道是什么样子?〖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老师:老师这里又一幅纵横交叉的河道,想不想看看是什么样子?
                       老师:谁还查资料了?威尼斯的河道有什么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117条大小河道。 桥梁把它们连接起来。
                       老师:强调117,因为纵横交叉,小艇就得是窄的。。。。。。。
                       学生:因为河道窄,所以,就得窄。
                       老师:想说,但又让给学生权利。
                       学生:学生说:最窄的地方
                       老师:师强调,最窄的地方,我查了一些资料,最窄的地方只有。。。学生又插嘴。老师再次忘掉窄。
                       老师出示河道、水巷图,老师介绍、描述后,提示:这样的河道是怎么样的?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水根威尼斯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老师:请学生读书。
                       学生:读书。
                       老师:河道、水城的样子想象出来了吧?水蛇什么样?谁见过?
                       学生:学生介绍了解的水蛇。
                       老师:小艇怎么像水蛇?读课文。
                       学生:学生读书。讲理由。
                       师:小艇为什么又向水蛇了呢?水蛇有什么特点?小艇怎么像水蛇,同学们找找课文是怎么写的?生读相关句子,并作说明。
                       师:如果你坐在小艇中,走在河道中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担心害怕
                       师:作者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没有
                       师:作者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学生:读书。介绍从书上得出的了解:有说不完的情趣。
                       老师:怎么有说不完的情趣?
                       学生:读书。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
                       老师:形式不同的石桥,是知道是什么样子?
                       学生:介绍了解的资料石桥很多
                       老师:威尼斯还有石桥博物馆的美称。谁说说,怎么回事形式不同的石桥。
                       出示图片。各类不同形式的石桥。老师总结:。。。。
                       还有什么情趣呀?
                       除了看到石桥,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书。耸立在两边的古建筑。
                       真的是够古老的。
                       老师:这形式不同的石桥,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所以作者说有说不完的情趣。
                       学生:读书。
                     
                    老师:的确是有说不完的情趣吗?。。。。。。。指着图片做描述,引导学生想象,表达:真得让我们感到与众不同的感觉。对吗?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想到了苏州。描述。
                       老师:白天我们可以看到。。。。。。夜晚呢?
                       独独最后一段,就是写威尼斯夜晚的。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
                       老师:读得让人感觉到静,那块读出了静?
                       学生:入睡。。。。。
                       老师:怎么读出入睡的感觉?
                       学生:学生读书。
                       老师: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读书。描述,让我们感觉到,威尼斯的确睡着了。威尼斯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非党神秘。
                       老师:怎么个神秘法?
                       学生:那么水很多,我不知道为什么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水。
                       老师:。。。。。又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以威尼斯的小艇为题目,而不以威尼斯做题目?谁来说?
                       学生: 美离不开小艇。小艇是大血管。缺少了小艇以后,。。。。。读书。介绍自己对小艇在威尼斯美丽中的作用。
                     
                    老师:说得真好。我要为这句话鼓鼓掌。有了小艇,。。。。。艇船靠岸,给我们带来的情趣。学了小艇,我们了解到了威尼斯的魅力,是不是?提到小艇,我们就了解到。。。。。。。。写小艇,使我们了解了威尼斯。。。。。
                       老师:除了这个问题,大家还问了很多其他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处理,好不好?
                       
                     说课简单记录:
                     
                  思路抓小艇的特点,围绕小艇来写,或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威尼斯的风情,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引导学生感悟水城风光,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唐山一直在研究让学生自学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利用学生的自学,整合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另外找资料高年级应该可以,我给了学生查阅的提纲,这样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是为了训练学生查资料的能力,这节课没有很好的体现,但学生在查阅过程中,也有很多的收获。教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2,师在整合中找与备课是相同的切入点,从学生的问题进入文本,提高急性型和主动性。没有展示有整合的过程,没有沟通交流,所以有的问题欠缺整合,这样课却是真实,立足体现课文理解/查资料/学生的资料能用肯定用,如体会情趣部分/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有两次渗透抓住典型写作/体现民主开放的课堂,对于课件,只用了简单的投影,这种使用比电脑课件更好,更能体现主动性。
                     
                     评析<威尼斯小艇>
                     以下评析是建立在课堂实录的基础上,可能与现场有出入!
                     思路抓小艇的特点,围绕小艇来写,或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威尼斯的风情
                     
                  应该说这一点总体上来说很不错,但说到风情,恰恰少了文章描写的更精彩的船夫技术和人的出行!如果立足于这一点(风情),重心已偏!
                     
                  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引导学生感悟水城风光,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学重点只放到小艇身上,只是末尾提到入夜后小艇消失后的景色.试问:如此教学,会不会给学生造成误解,到威尼斯只是看小艇?至于语言风格\作者的表达方法,从实录上无从体现,或者说体现不足!
                     
                  这节课我就利用学生的自学,整合问题,然后共同讨论,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体现了,应该说前半部分体现不错,似乎在教学的后半部分,不知道什么原因,教师已经不管学生太多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已经设计的路子来走.这是有些遗憾的,本来是亮点,全然不见了!
                     
                  立足体现课文理解/查资料/学生的资料能用肯定用,如体会情趣部分/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有两次渗透抓住典型写作/体现民主开放的课堂,不知道是实录的原因还是别的,不是很清楚教者的意思,但传递出一个信息:教会学生利用课外的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确实很不错,很实在!
                     
                     
                  另:从整个教学来看,设计者的意图是清晰的,值得赞赏和学习的,但教者似乎比较紧张,既然找小艇,重心应该落在窄字上,深挖掘窄字,引领全篇,确实是妙不可言.但教者每次触及到窄的内容时,则避之不及,马上转换话题,实在遗憾.其实窄这个角度来引领学生品味风情,那是多么精彩呀
                     感觉上来说,这课是非常遗憾的,有了突破的倾向,但由于目的的不清,失去了亮点!
                     语文的问题还是需要用语文的方式来解决的,查资料只是一种手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威尼斯的小艇》评课意见     
  我校青春杯复赛课的评选又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我聆听了小学部所有的参赛课,下面我根据先前学习的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和郑金洲教授关于如何评课的报告为理论依托,就翟晓琴老师执教的《威尼斯的小艇》作如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总体感觉:这是一堂朴实、扎实的语文课。
                                    
                                1、用课前五分钟说话、聊天的形式来导入课文,而且巧妙设计聊天内容,即设计了各国的风景以及几国的标志性建筑,让学生来猜猜是哪个国家,这一环节,既创设了愉快环境,和谐气氛,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聊天过后,就非常轻松。为整堂课上学生的轻松学习进行了铺垫。
                                    
                                2、随即重点介绍画面之一的水城“威尼斯”,请四人介绍威尼斯,用意在激发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也体现目前的语文学习动向,就是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3、老师的教学流程:(1)激发兴趣(2)初读,要求读流利,理清课文层次。(3)学习第二节:你读懂了什么?给学生宽泛的说话要求,没有设定问题疑问(4)学习第四节:引导初读,渐渐深入,在理解“操纵自如”后,看录像,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并对船夫进行评价。又创设情境:扮演当地船夫以吆喝的形式,可介绍威尼斯的风情,也可介绍自家小艇的功能等,以招徕我这位中国游客。符合课文内容,也复习了课文的相关内容。(5)感受威尼斯夜景,最后发出感叹。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深入字间之中,引向深入,由整体感知,品味课文,研读课文。(6)完成小练笔。
                                听后,课不花哨,但在朴实中传达着一种精神,课堂上给予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这是目前的一个课改信号。从学生活动量、参与面来看,教师保证了课堂上给每个学生1/3主动活动的时间,而且也有空间上的保证,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条件。也就是说,翟老师能正确把握课堂上的主角,认清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4、以读为主线,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体验,探究。教师发挥积极引导,深入学习。
                                5、进行活动化教学,观看录像后,先对当地船夫驾驶技术的评价,再让学生扮演船夫。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建议:这里学生运用课文语文不多,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用进去。)
                                6.翟老师的教态自然、语感亲切、情感丰富。这其实也谈到了一个师生关系。翟老师不是一个老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努力为课堂营造一种活跃、和谐、民主、欢乐的学习氛围。我们说,“教师的眼神、语言给学生一片阳光。”我想:或许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学习,学生的潜能、创造性、积极性才会被开发出来。
                                值得探究的几个问题:1)导入课题时,不要刻意地引导学生,把“你们最想到哪座城市?”的提问删去,课堂上就不会出现“最想去威尼斯”的同一种声音了。
                                2)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要太多,一堂课中,听、说、读、写不可能样样都能训练到位,应根据课文,选择重点要训练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后记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其一,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疑问。再引导归纳提炼并组织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还要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然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







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教学本文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第1自然段中要适当突出“花”“德国”各自“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2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3自然段要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第4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学生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已经熟读了课文,也自学了生字词,在读课文时遇到过什么问题吗?现在可以提出来。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经过认真思考,提得有价值。请大家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有问题了?请提出来。

生1:我从“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

师:是啊!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记住了你的问题。(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生2:第三自然段中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为什么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师: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你在读课文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第三自然段,看你自己能不能读懂。(教师板书: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生3:“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指得是什么?

师:这个问题,相信只要你自己认真读书,就能找到答案。(教师板书:美丽)

生4 “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教师板书:梦)

师:还有问题吗?好,大家提的问题都很好,既有思维价值,也很有整体性。这些问题中,先研究哪个问题呢?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阅读了这一组的单元导读,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生:这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

师:还有吗?

生:是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

生:从表达上,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师:也就是说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我们学习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

师:好,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与“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个主题更为密切?

生: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问题。

师:好,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咱们就先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我们在研读的过程中,再逐一解决其他问题。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请你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生:我从这句话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窗前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这叫我感受到那里的花很多,颜色也特别鲜艳,非常美丽。

师:教师出示这段文字课件(红字出示)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师:不错,你能从一个词语里读懂,很

生:一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生: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生: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谁背下来就可以向老师举手示意。

生:学生背诵。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这让我感受到民族非常奇特。当时的作者很吃惊,很不理解。

师:听到了没有,他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词语,很“不理解”。他们民族的奇特让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把话样在窗子外面,是不是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他们很喜欢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而且把最美的花放在窗外,让别人去观赏。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

师:养花给别人看,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喜欢花呢?

生:不是

师:不是,从哪看出来呢?

生:因为“爱花的民族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噢,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生:我们城市的居民把花养在屋子里。

师:谁家养花举手。(大多数都举手)

师:我们养花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美化环境。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净化空气。

生:我家养花的目的是为了给家人带来美的享受。

师: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先生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自己养花却让别人看,你说奇特吗?

生:奇特。

师:还从哪看出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 “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从 “多次”“曾问过”这两个词,也能看出作者当时很吃惊,不理解,也能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具体地说说理由。

生:“多次“说明不是一次。他曾经问过女房东,她却莞尔一笑,我从这里也能看出他们很自豪的。

师:他们认为这都很正常,而作者多次对他们养花之真切感到吃惊,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生:(学生接着读第二自然段。)

师: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师: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生:我从第三自然段的 “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几句话看出的。

师: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留学的季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请把你(指课始提到这个问题的同学)刚才提的问题再重复一遍。【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生: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先说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一小学 陶亚环

转载中国语文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一
重庆歇台子小学 罗佳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1~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质疑批注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1)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2)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汇报交流
  交流批注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1.词语质疑:文中较难理解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主要问题:
  (1)爱花的民族有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
  (2)“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四、以学定教,品读课文
  1.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颇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答案是多元的:可以是,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各国人民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是,希望祖国人民也能像德国人民那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举例谈谈。
  (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爸爸工作挣钱,养活全家;妈妈为爸爸洗衣做饭;我们有时也为爸爸妈妈端茶捶背。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
  六、书写生字,听写词语,运用词语
  1.重点指导“脊”的笔顺。上半部的笔顺是先两边后中间。
  2.听写的词语有: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
  3.写几句话,用上上面的部分词语。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 吕云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 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8-6-22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实录等汇总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二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臧向飞

学习目标
   1.回顾从本组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2.积累一批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成语。
   3.了解成语“入木三分”的来源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话题1
  1.本组课文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大家一起来把这些人物的名字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这么多的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自由说。
  5.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多角度说。
  7.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质等多角度说出了他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下面我们把对某个人印象深刻的同学集中在一组,让你们对这个人进行深入的讨论。
  8.组成小组。
  9.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
  (1)各小组推荐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2)小组成员要紧扣一个人,交流各自印象深刻的原因。
  (3)小组成员的回答要争取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给其他组成员也留下深刻印象。
  10.小组讨论
  11.全班交流。
  12.话题小结。
  二、交流话题2
  1.本组课文运用了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作者通过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2.你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请结合具体的课文实例说一说。
  3.按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描写进行分类交流。
  4.这次习作你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
  5.小组交流,要求组员结合自己的作文实例说一说。小组推荐最佳组员参与班级交流。
  6.全班交流,要求全班同学说说他们作文中方法运用的成功之处。
  7.请同学们将自己运用写人方法写得最成功的一段话并附上自己的体会,交至语文课代表,语文课代表将这些语段分类,编成小报,在全班进行传阅交流。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课文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刻画人物,如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这一课我们将积累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成语。
  二、情境积累
  1.出示成语,正确朗读
  2.积累第一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外貌)
  (2)教师给大家几个人名,试着用线与这些成语连连看。
     黑旋风李逵    文质彬彬
     拳王泰森     仪表堂堂
     班级自选人名   虎背熊腰
     班级自选人名   身强力壮
  (3)预计中的课堂生成:学生可能对于“文质彬彬”与“仪表堂堂”这两个成语所找的对象不同,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文质彬彬”主要是形象人文雅有礼貌,与外貌好不好看关系不大,而“仪表堂堂”则是形象人的外表好看。
  (4)由这四个成语,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感谢您浏览语文课堂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ywkt.com

  3.积累第二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神态)
  (2)小组成员根据这四个成语表演。
  (3)小组推荐最好的成员上台表演,让同学们根据他的表现说成语。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4.积累第三组成语
  (1)请学生上台表演“点头哈腰”这个成语。要求分别表演“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5.积累第四组成语
  (1)大家知道这一组成语是描写人物什么的?(语言)
  (2)大家根据下面几段话的提示填上这两组成语,每个成语只允许用一次。
  A.××(班级人名)在学校说话总是低声细语的。
  B.王老师对我们真是和蔼可亲,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她总是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道理,他讲得娓娓动听,大家都听得心悦诚服。
  C.这个罪犯真狡猾,面对警察的提问,他巧言如簧,总是东拉西扯,将一些题外话说得滔滔不绝,当警察将一些证据放在他的面前时,他开始变得支支吾吾,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罪犯张口结舌,只得交待了作案的全过程。
  (3)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三、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积累了许多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成语,大家还说了不少,如果同学们能将这些成语在平时运用到作文或平时的交流中,那一定会锦上添花。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人成语故事──入木三分。
  四、学习成语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交流不理解的内容。对《书断》、张芝等书法知识要作必要的讲解。
  3.课文第几段是讲“入木三分”这个故事的?(第二段)
  4.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刻画描写,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具体。
  5.学生小组形式练习。
  6.推荐代表在全班讲故事。
  7.王羲之写字为什么能入木三分?(勤学苦练)
  8.他是怎样勤学苦练的?课文第几小节介绍?(第一节)
  9.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10.齐读最后一小节,用“入木三分”说一句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6: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